想吃母親做的莜麵傀儡
文/吳德明
記不清有多少年沒吃母親做的莜麵傀儡了,可母親當年做的鬆軟爽口的莜麵傀儡卻時常浮現於我的腦海。每每此時,那誘人的莜麵傀儡香似乎穿越時空撲鼻而來,把我的思緒帶回那久遠的吃莜麵傀儡的年月……
在我的家鄉,在物資匱乏的大集體時代,曾流傳著「壩上三件寶,山藥莜麵大皮襖」的俗語。是的,當時的壩上農家,白面少得可憐,如今人們常吃的白面饅頭在那時只有逢年過節或來客時才吃得上。莜麵是家常便飯,它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壩上人,人們會做花樣很多的莜麵。我的母親做的早飯常常是傀儡,但這絕非母親懶惰所致。母親年輕時是勞動好手,在田裡她與男社員幹同樣的活,回家又操持沒完沒了的家務。忙而累的母親實在沒有精力和時間大清早為一大家人搓莜麵魚兒;再者莜麵傀儡耐餓,早上吃兩碗傀儡,幹活、上學、出門,都能抗到晌午也不覺得餓。而我天性就喜歡吃莜麵傀儡,尤其愛吃母親做的莜麵傀儡。可以說,我是吃著母親的奶水和她做的莜麵傀儡長大的。
莜麵傀儡有好幾種做法,母親都能做到極致。天微亮,我們幾個孩子還在被窩酣睡,母親就忙碌起來了。她用面盆盛上夠一家人吃一頓的莜麵,倒入適量的滾燙開水用筷子攪勻。接下來雙手用力搓揉,直至傀儡顆粒大小勻稱、手感柔滑。這時,母親將傀儡倒入大鐵鍋中,把鍋底騰出一片,稍加點水,然後蓋上鍋燒柴火加熱。四、五分鐘後,鍋裡的水基本熬完,母親揭開鍋蓋,用小鐵鏟不急不緩地翻動傀儡,不時彎腰抓把柴火填入灶膛。隨著柴火燃燒輕輕發出的「噼噼啪啪」聲,傀儡釋放的水氣漸漸變少,母親用小鐵鏟翻動傀儡的頻率明顯加快,滿屋瀰漫著傀儡的濃香。這時,母親再蓋上鍋蓋捂一捂,讓灶火發揮餘熱,片刻,香噴噴的莜麵傀儡就可享用了。
那時,母親給我們做的最多的早飯是莜麵山藥傀儡,也是我的最愛。做山藥傀儡需提前燜熟山藥並剝皮,做的時候,先用鐵擦子將山藥擦碎,然後拌上莜麵。它和莜麵傀儡的區別就在於山藥代替了水,做的程序是一樣的。偶爾,母親還用麻油炒山藥傀儡,算是改善夥食。當山藥傀儡熟透後,母親在鍋底倒上一小勺麻油,油溫升高時,母親將蔥花和面鹽撒入油中,伴著「滋滋」聲響那帶有蔥花的油香味便飄散開來,母親不停地用小鐵鏟翻動傀儡,直至麻油和傀儡拌勻。我們幾個孩子圍著鍋臺早已迫不及待。母親卻按程序又蓋上鍋蓋,兩三分鐘後揭開鍋蓋,母親滿滿鏟一鏟傀儡反扣到碗裡,我們都希望吃到第一碗,可母親總是先遞到最小的孩子手裡,接著再一碗一碗地由小到大依次遞到孩子們手裡。那外焦裡嫩的油炒傀儡早令我們垂涎三尺了,吃到嘴裡油香爽口,上面的那層乾脆,下面的鬆軟爽滑,再就上一瓣大蒜和母親醃的芥菜、蘿蔔,那叫一個香啊!
依稀記得我五、六歲時夏日的一天晌午,我的肚子餓的「咕咕」叫起來,翻遍了家中的盆盆罐罐,也沒找出一點熟食。母親拖著疲憊的身子從田裡回來,聽我喊餓,她顧不上歇息,就著急地和莜麵,和我說一會兒吃莜麵魚兒沾山藥條條熱湯湯。任性的我卻立馬要吃細儡儡(很細碎的莜麵傀儡)。母親勸說我等晚上再吃,我卻不依不饒,於是母親不再理會執拗的我。我就跑出去騎在低矮的院牆上哭鬧不停。牆外是一條大路,住在我家房後的二爺爺(按村中輩分稱呼)從田裡回來路過,了解到我哭鬧的原因後,二爺爺匆匆地從他的家中端出多半碗細傀儡遞到我手裡。並安慰我:「沒好吃的,還沒點傀儡!以後幾時想吃,就來二爺爺家。」時隔多年母親回憶往事時,總是負疚地說:「日子過的恓惶的,孩子吃點細傀儡都滿足不了!」而我總覺得自己不該那麼任性,為自己不懂得體諒母親的辛勞而懊悔。而對那位早已過世的二爺爺,我從心底真的感激他!
我十歲那年的春天,到三裡遠的鄰村上高小。學校在冬春季實行「一老晌」(中午不休息不吃飯)作息制,上午九點上課,下午四點放學,加上路途往返,早晚兩頓飯間隔八個多小時。那時的孩子沒條件像現在的孩子上學又帶零花錢又帶好吃的零食;更沒有國家免費供應的牛奶和營養午餐。為了讓我吃好早飯,免受飢餓,母親又變著花樣為我做莜麵疙蛋。她在面盆中把莜麵和水攪拌並搓揉成細碎的傀儡,然後再加些醃蔥葉或醃韭菜,或乾脆撒些面鹽。攪拌均勻後,母親將傀儡用雙手握成一個個比拳頭稍小些的圓形疙蛋,放在竹箅子上於鍋內蒸上十分鐘就可食用。莜麵疙蛋其實就是莜麵傀儡,不過因為它是蒸熟的,所以更顯得鬆軟溼潤、爽口利咽。上高小的那兩年,正是吃著母親做的莜麵疙蛋,才使我沒受到太大的飢餓,有精力刻苦學習,最終以優秀的學習成績升入初中。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在我四年的中學時光裡,其中三年我寄宿於學校。學校的早飯每天都是莜麵傀儡。好多同學厭惡吃傀儡,所以早飯就吃從家裡帶的莜麵炒麵(有家庭條件好的吃自帶的饅頭)。可時間一久,炒麵也不想吃了,有的同學還出現吃炒麵燒心的症狀。約一半同學因吃不下學校的傀儡而半途退學。而我卻特別鍾情於莜麵傀儡,百吃不厭,順利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入了師範學校。後來,我時常設想:假如沒有從小吃傀儡的經歷,我能否適應那些年的中學生活呢?能堅持到中學畢業嗎?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光陰荏苒,歲月匆匆。後來,我有了自己的家。開始家在外地,回老家的次數明顯少了。那時,改革後的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生活條件有很大改善。逢年過節我回老家看望父母時,母親像待客一樣做最好的飯菜招待我,不再給我做莜麵傀儡了。當談起過去吃莜麵傀儡的時候,母親總是嘆息那時的艱苦感激當下的美好。其實我對莜麵傀儡的喜好不減當年,但我不願對母親發號施令——吃這吃那的,只是提醒母親做簡單點,至於吃什麼隨母親的願。說實在的,母親做的飯菜,我都喜歡。如今,我和母親雖然都住在小鎮,周末時我總要看看母親,給她買米麵、蔬菜、藥品、生活品,幫她幹點活。有時也和她一塊兒吃飯。可似乎再沒吃過母親做的傀儡。
好想坐在母親的熱炕上,讓母親再給我做一頓莜麵山藥油炒傀儡,就上母親醃的芥菜、蘿蔔,享享口福;好想和母親邊拉呱家常,邊吃母親做的莜麵疙蛋,再就上母親的醃蔥葉或醃韭菜,那該是多麼幸福啊!可是八十高齡的母親,慢性病纏身,右手麻木,她還能做出當年的味道嗎?即使能做出,我又豈能讓耄耋年齡的母親侍候我呢!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該我為母親做一頓莜麵山藥油炒傀儡、做一頓莜麵疙蛋、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的時候了!如是,就算是我孝順母親所盡的綿薄之力吧!
作者簡介:
吳德明,尚義人,中學高級教師。近年來有小小說、散文和詩歌散見於網絡平臺及報刊。
雪絨花原創文學同題詩會:
七夕 (1) (2) (3) (4)
老師,您好!(1) (2) (3) (4)
這一路…… (1) (2) (3) (4)
再唱讚歌頌英雄 (1)(2)(3)(4)(5)
祖國,我為你放歌(1) (2) (4) (4)
天涯共此時 (1) (2) (3) (4)
不能忘卻的愛 (1) (2) (3) (4)
雪絨花 (1) (2) (3) (4) (5)
人生四十歲 (1) (2) (3) (4) (5)
鄉愁(1)(2)(3)(4)(5)(6)(7)(8)
紀念余光中先生(1) (2) (3) (4)
蔚蘿川之戀第一輯 (1) (2) (3) (4)
雪絨花原創文學作家推薦:
齊新光|墨竹|曹立國|郝鵬程|王殿君|陳 曄|耿亮吉|君子蘭|醉仙子|閆志梅
雪絨花原創文學月度感言:
致作者、讀者(2016.09)
月度感言:兼致作者、讀者(2016.10)
月度感言:兼致作者、讀者(2016.11)
新年感言:寫在2016歲尾的話(2016.12)
月度感言(2017.02)
月度感言(2017.03)
月度感言(2017.04)
月度感言(2017.05)
月度感言(2017.06)
月度感言(2017.07)
月度感言(2017.08)
月度感言(2017.09)
月度感言(2017.10)
月度感言(2017.11)
新年感言:寫在2017年歲尾的話(2017.12)
由蔚縣文化旅遊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蔚縣古州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主辦,雪絨花原創文學微信公眾號承辦,從即日起,發起「蔚州古城杯」《蔚蘿川之戀》同題詩會!
本期詩會,突出重點,主要描寫蔚蘿川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以及全域旅遊給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的深刻變化和豐碩的成果!要具體描寫蔚蘿川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古堡文化、人文歷史、精典典故!為推動我縣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助威助力!
本期詩會現代詩,古體詩詞均可!投稿郵箱xrhycwxtts@163.com凡不會使用郵箱的,可發馬佔瑜和邵燕雲轉投。
為確保稿件質量,力爭多出精品,佳作,詩會將持續一個月。使大家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構思寫作!同時,成立編輯小組,對所投稿件進行篩選把關!稿件入選後,除在本平臺分期推出外,並將在《蔚縣文化》報發表!對所有入選稿件,都將付給薄酬!
雪絨花原創文學,以獨特的文字表達個體獨到的發現,盡現漢語言文字之美、思想之明,提倡自然、樸實、本真、唯美。小說、散文要求在5000字內,優秀稿件可以適當放寬;詩歌要求一次投稿3-5首(或50行)以上;同時,請發120字以內的作者簡介及個人清晰生活照片一張。投稿請一律按要求格式發到指定郵箱,同時請加主編微信號(驗證時須加注實名並註明「投稿者」字樣),微信僅用於發送文章連結及稿費,不閒聊,不接受投稿(稿件要求原創首發,未在其它微信公眾號上發表過,杜絕抄襲,文責自負。能提供與詩文內容相契合的圖片者優先選用,文章請用word或wps文檔,以正文+附件的形式發送;圖片或照片請用JPG的格式單獨以附件的形式發送)。
微信公眾號:xrhycwx
主編微信號:hlys2016
投稿郵箱:xrhyc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