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柔情的一面:拉斐爾、魯本斯等筆下的母親和孩子

2020-12-11 聞是藝術

語言學中「媽 (ma)」是最簡單的發音之一,大多數新生兒第一次說話也是叫媽媽,但是這簡單的一聲媽媽中包含多少責任和付出、多少陪伴和鼓勵,只有母親們自己才最清楚。

在所有人心中,母親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再叛逆的藝術家在母親面前都會流露出柔情的一面。「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拉斐爾、魯本斯、畢卡索等名家筆下的的母親們。

14世紀早期的《聖母像》

《聖母像》是最早的成體系的描繪母親形象的一類作品,在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靡一時,但是文藝復興前的藝術作品大多服務於宗教,所以聖母像的程式化痕跡十分明顯。

Duccio 《聖母與聖子》1300

十四世紀宗教對聖母的宣傳主要強調」童貞(virginity)」和「純潔 (purity)」,加上神話中聖母是以沒有情感和私慾的神的形象出現的,所以作品中聖母像有一套固定的公式——人物3/4側面、莊嚴的表情、戴頭巾,沒有頭髮、平塗背景、畫面以金色為主,象徵神聖。

拉斐爾《聖母與聖子》(Madonna and Child)1513

十四世紀隨著歐洲科技文化的發展,神權統治開始動搖。同時人體解剖學的發展為藝術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藝術家開始用科學的目光審視人體結構、畫面構圖、空間塑造等等。簡單來說,聖母像中的聖母更像人了。

拉斐爾 《西斯廷聖母 (The Sistine Madonna)》1512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 (Raphael) 就是以畫聖母像著稱,其著作《西斯廷聖母 (The Sistine Madonna)》中聖母第一次以人類形象出現,打破了宗教藝術固有的聖母公式,被稱為「聖母像的集大成者」。畫面中的人物遵循人體結構比例,畫面大膽地塑造了空間感,背景也不再是平塗。

雖然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突破了許多宗教藝術規則的束縛,但是畫面中聖母和聖嬰的表情依然凝重。這是因為在聖經的故事中,聖子降臨時,聖母已經知道自己的孩子會飽受折磨並且成為世界的救世主,即使這樣她依舊決定為了世人犧牲自己的孩子。

魯本斯《聖母在聖嬰旁祈禱》1615

文藝復興的大師們為後輩們衝破了束縛,開啟了藝術服務大眾的新時代。十七世紀巴洛克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與拉斐爾一樣,以創作宗教題材作品著名,但是魯本斯作品中的聖母幾乎沒有了「神」的痕跡,聖母看向聖嬰的表情也更加富有人性的關懷。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作品《慈愛》1859

十九世紀中期寫實主義盛行,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畫已經不再是主流,此時的聖母像中的宗教元素已經非常淡化,畫面中突出的是大眾日常生活中母親的形象。

弗雷德裡克·雷頓《母親與孩子》

弗雷德裡克·雷頓 (Frederic Leighton) 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英國畫家之一,也是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至1901年)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雷頓傾向於繪畫古羅馬和古希臘神話的題材,他注重在視覺上以最美麗的方式呈現一幅畫作,同時喜歡運用鮮明的色彩和非常明確描繪的人物。

弗雷德裡克·雷頓《音樂課》1884

雷頓描繪了許多上流貴族母親和孩子間的日常活動,作品中的人物動勢之間互動明顯,色彩搭配和線條運用非常考究,將母子相處時的安逸和親密表現的非常細膩。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母愛》1869

十九世紀法國學院派畫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的繪畫常用神話作為靈感,以現實主義繪畫技巧來詮釋古典主義的題材,並且經常以女性的軀體作為描繪對象。法國和美國的主流藝術界對布格羅的這種古為今用的藝術風格評價極高,他被稱為學院派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瑪麗·卡薩特《母親和孩子》

印象派與學院派的對抗是十九世紀後期歐洲藝術界的主弦律,第一次印象派展覽中唯一一位美國藝術家瑪麗·卡薩特 (Mary Cassatt) 不僅是印象派「三位偉大女性 (法: Les Trois Grandes Dames/英: the three great ladies)「之一,同時也被稱作「母親和孩子的畫家 (Painter of Mother and Child)「。

瑪麗·卡薩特《給孩子洗澡》 1893

印象派後期1886年起卡薩特畫風開始逐漸轉變,同時她開始創作一系列以母子為主題的作品。雖然卡薩特終身未婚,也沒有子嗣,但她總在作品中展示生動細膩的母子之情。

瑪麗·卡薩特《年輕母親》1888

卡薩特畫面中的孩子動勢和神態都十分放鬆,表現了孩子對母親毫無保留的心;母親的注意力也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動作非常輕柔。時至今日卡薩特的母子系列作品仍然被認為是藝術史中少有的將母愛表現的淋漓盡致的出色作品。

畢卡索《母親與孩子》1921

二十世紀,以巴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 為代表的立體主義藝術家們重新定義了藝術的意義。1921年畢卡索與妻子霍赫洛娃 (Olga Khokhlova) 的孩子出生,1921年至1923年這段時間畢卡索以霍赫洛娃和自己的孩子為模特,至少創作了12幅母子主題系列作品。

畢卡索《母親與孩子》1922

此時的畢卡索風格一改《格爾尼卡 (Guernica)》中的尖銳與殘酷,以細膩的線條和柔和的色彩表現了家庭中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展現了畢卡索柔情的一面。

相關焦點

  • 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
    拉斐爾·桑西:1483年耶穌受難日凌晨三時,拉斐爾誕生於義大利的烏爾比諾 。其父喬萬尼·桑西(另譯:喬凡尼·桑提·迪·彼得洛 )是位默默無聞的畫家,在其唯一的兒子誕生後,給他起名拉斐爾 ,並堅持由孩子的母親(瑪吉亞·迪·巴蒂斯塔·迪·尼吉拉·席亞拉)親自撫養。
  • 巴洛克畫派的天才,奢美華貴的作品:淺談魯本斯的藝術生平
    當魯本斯年紀漸長,母親也發現他優秀的藝術天賦。於是,在魯本斯的強烈要求下,母親幫助他完成了學習繪畫的夢想。他師從過很多卓越的老師,包括維爾哈希特,當時赫赫有名的風景畫家,也包括繪畫領域的「全才」諾爾特,「天賦型選手」維恩等等。在這幾位名師的指引下,魯本斯刻苦鑽研了整整四年繪畫,並且在此期間完善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奠定了出色的美術基本功。
  • 德國施泰德博物館舉辦大型魯本斯個展
    德國法蘭克福施泰德博物館專門為這位世界著名的藝術家舉辦了一次綜合性展覽,「魯本斯:轉變的力量」將於2018年2月8日至5月21日展出。展品大約有上百件,包括31幅畫作和23幅大師畫,反映了他創作過程中迄今為止鮮為人知的一面,也展現了他與前人、同時代人藝術成就的深刻對話以及五十多年創作的深遠影響。魯本斯的作品深受古代雕塑、義大利及阿爾卑斯以北晚期藝術的影響,也借鑑了十五世紀末到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
  • 拉斐爾和他的朋友圈:如何影響那個時代?
    拉斐爾畫像 非此次展品展覽現場拍攝者:@guangyaojing2020年是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為此,2月16日至6月14日,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推出「拉斐爾和他的朋友圈」,以說明「拉斐爾的藝術傳統如何廣泛影響、塑造後來的藝術家、鑑賞家和學者的美學標準
  • 畫聖拉斐爾的傳奇
    父親成了拉斐爾的啟蒙老師。拉斐爾的幼年是不幸的。年僅八歲時,母親就去世了,11歲時他又失去親愛的父親。好心的烏爾比諾公爵夫人收養了他。1500年,拉斐爾來到培魯基諾的畫坊,向著名畫家佩魯基諾學習繪畫。拉斐爾在畫房受到嚴格的訓練不僅學習放大草圖素描構圖等繪畫技巧,而且還學習透視學解剖學建築學文學和哲學等各方面的知識。
  • 「拉斐爾和他的朋友圈」,美國國家美術館追尋其「理想之美」
    雖然前衛藝術的興起使古典不再是藝術的唯一標準,但拉斐爾的作品在美學範疇上的認可依舊延續到今天。」展覽以「拉斐爾和他的朋友圈」命名,除了顯示拉斐爾的才華外,也希望突出拉斐爾風格對他的周圍藝術家和藝術環境的影響。 展覽共展出26件版畫和素描作品,除了4件屬於拉斐爾外,其他作品屬於拉斐爾的合作者、追隨者以及受他啟發的畫家們。
  • 你知道嗎,倫勃朗、丟勒、喬託、拉斐爾、魯本斯都畫過這幅畫
    文藝三傑之一的拉斐爾也進行過創作。藝術史學家瓦薩裡曾經如此描繪《基督被解下十字架》:「在此畫的構思中,拉斐爾充分表現了死者的骨肉至親在安葬時的悲哀,死者是他們最親愛的人,事實上一家的幸福、榮譽和安康全賴於他。聖母痛不欲生,其他的人物飲泣吞聲,尤其是聖約翰,絞著雙手,耷拉著頭,鐵石心腸見之亦禁不住黯然淚下。'
  • 《拉斐爾和弗納利娜》:像拉斐爾的聖母一樣
    《拉斐爾和弗納利娜》 作者:安格爾 創作於1814年 藏於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拉斐爾和弗納利娜》是安格爾向他偶像拉斐爾的致敬之作,一幅畫中畫。在文藝復興三傑中,他不如達·文西深刻,不如米開朗琪羅雄奇,但他的單純和優雅卻非上述兩人可比。在三人中,拉斐爾的藝術感覺更接近於兒童——聖母像似乎是專為他所設的題材。基督教歷1500年,終於在16世紀初邂逅了拉斐爾的畫筆。所謂藝術中的人本主義,無非是把聖母還原成一個鄰家的少婦,帶著俗世的善與美。弗納利娜,就是一個母性滿格的漂亮女子。此女是羅馬一位麵包店掌柜的女兒。
  • 魯本斯的幾幅巔峰之作都隱藏在這座教堂,而精彩之處還不止於此
    這些畫基本都是魯本斯之前的畫家創作的,比如北廊西頭(下圖中最前面)的這幅《聖米迦勒擊敗反叛天使》為弗蘭斯•弗洛裡斯•德•弗裡恩特(Frans Floris de Vriendt,1517-1570)1554年的作品。他是北方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曾被譽為「佛蘭德斯的拉斐爾」。
  • 魯本斯的幾幅巔峰之作都隱藏在這座教堂,而精彩之處還不止於此
    這些畫基本都是魯本斯之前的畫家創作的,比如北廊西頭(下圖中最前面)的這幅《聖米迦勒擊敗反叛天使》為弗蘭斯弗洛裡斯德弗裡恩特(Frans Floris de Vriendt,1517-1570)1554年的作品。他是北方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曾被譽為「佛蘭德斯的拉斐爾」。
  • 詩和遠方|「楊貴妃」拜訪魯本斯 感受安特衛普的藝術靈魂
    魯本斯的諸多藝術畫作藏於聖母大教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館以及魯本斯故居中,他的畫室以及墓地都在安特衛普。提及安特衛普,總能想起魯本斯。彼得·保羅·魯本斯是著名的法蘭德斯巴洛克畫派畫家。1577年,魯本斯出生於錫根(現在歸屬於德國)。在父親去世後不久,魯本斯隨母親遷至安特衛普。
  • 拉斐爾:從神性到人性,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之光
    2020年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逝世500周年。或許你見過達文西筆下蒙娜麗莎的迷之微笑;也讚嘆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所展現的人體力量之美;拉斐爾,卻以溫暖圓融、優雅寧靜、亦神亦人的聖母子形象和宗教畫作,集百家之長後來居上,踏上了「文藝復興三傑」的光輝頂點。拉斐爾是典型的「藝二代」,也是紅極一時的「小鮮肉」,公子世無雙,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 繪畫藝術不可逾越的偶像和典範——天賦異稟的「畫聖」拉斐爾
    西方繪畫史最燦爛輝煌的一個篇章就是文藝復興,在這個時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這三位偉大的藝術家最讓世人所仰慕,被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這其中最年輕的就是拉斐爾,另兩位大師可以算得上他的前輩,但是,拉斐爾在藝術上的造詣並不在二人之下,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略勝一籌。
  • 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人物——彼得保羅魯本斯
    自畫像 1639年魯本斯1577年出生於德國錫根,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為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
  • 古棕:談談我對魯本斯素描的認識
    今天我們把彼得·保羅·魯本斯的淡彩和素描集冊再次介紹給中國廣大的美術愛好者,是想說明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中外文化遺產非常值得我們大家繼續研究和學習。魯本斯的繪畫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亞當·凡·諾爾特(Adam Van Noort)工作室、奧託·凡·芳(Otto Van Veen)工作室習畫。
  • 這裡有11幅拉斐爾原作,為什麼他畫聖母這麼牛?
    現在的皮蒂宮和後面的波波利庭院向公眾售票開放,票有兩種,其中保存著主要畫作和雕塑的帕拉蒂娜美術館和現代藝術館是一種票13歐,波波利庭院和銀器博物館、服飾博物館、瓷器博物館等10歐。門口廣場上有個古老的水龍頭,介紹中說這個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
  • 魯本斯曾使用的紅色顏料作畫的——藝術家庫瑟爾漢斯·拉格蘭
    漢斯·拉格蘭Hans Laagland1965-年 – 2 月 18 日出生在比利時庫瑟爾,父親為呂多·拉赫朗(雨博·皮特斯), 是一名不錯的職業畫家母親:安妮·霍夫萊克1968-年 – 從赫克德斯塔特 (Herk-de-Stad) 搬遷到齊海姆
  • 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拉斐爾壁毯重返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2020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梵蒂岡博物館特別為其所設計的10幅壁毯刺繡「重返」世界知名的梵蒂岡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一場千載難逢的視覺饗宴於2020年2月17日至23日展出,即使拉斐爾本人都沒有親眼目睹到此系列作品完整呈現在教堂。
  • 拉斐爾的《草地上的聖母》,仔細觀察,發現了一些特別之處!
    拉斐爾是誰,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了。但是還是要簡單的介紹一下他,他是文藝復興的偉大藝術家。相比於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的成名是比較早的。可以說,他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藝術家。而他雖然年紀輕輕,但是其成就已經可以和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相提並論,就不得不讓人感慨,拉斐爾真是一個天才人物啊!那麼這樣一位天才人物他卻十分的喜歡畫聖母,而且他的聖母還是十分特別的!《草地上的聖母》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幅作品,不管是畫中溫柔的聖母還是那個淘氣的小聖子,都是那麼的讓人感動。
  • 古代西方藝術史著名人物,拉斐爾是誰,他有什麼成就和代表作?
    西方的歷史和東方歷史其實是一樣悠遠綿長的,尤其是西方古代藝術史,在世界上是非常著名的。 在西方國家的古代藝術史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拉斐爾。在西方藝術史之中,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藝術井噴的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