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開篇說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什麼意思?

2020-12-23 天璣易學

《千字文》開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天是黑的,地是黃的,鴻蒙初開,混沌未分,宇宙渺渺無人見。

太陽升了又落,月亮圓了又缺,無數星辰布滿在遼闊無邊的太空中。

《千字文》的開篇十六字,為我們勾勒了一副宇宙荒涼而孤寂的場景。

亦如《西遊記》開篇:「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再五千四百歲,正當醜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

《西遊記》講了半天的話,千字文十六個字就說完了。

也如聖經第一卷開篇之作《創世紀》: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

當年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了1000個不重複的漢字。然後他把這1000個雜亂無章的字丟給周興嗣,命他編纂成文。

傳說周興嗣一夕編纂完成,鬢髮皆白。這是中國歷史上兩個非常著名的一夜白頭故事,另一個案例就是伍子胥過昭關奔吳。

《千字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雖然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但卻富於深意,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兒童啟蒙讀物之一。

回到書中,天地玄黃,出自易經「天玄而地黃」。而宇宙洪荒,出自《淮南子》「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做宙」,以及《太玄經》「洪荒之世」。

天玄,是深藍近於黑的顏色。肉眼可見的天是藍色的,這是由於光的衍射現象。但太空人到太空一看,太空四周黑漆漆一片,確實是黑色的。玄,又是指《老子》所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做天玄。

地黃,是土的顏色,是中國人的膚色,是我們的農作物黍、稷的顏色,是中華農業文明的顏色,所以叫地黃。而且,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呈現出一片明黃色。地黃也是在讚嘆大地溫煦和生養萬物。天道高遠,地道深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宇宙洪荒,宇為空間,宙為空間。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為混沌,是為洪荒,是為太極,現代物理學稱之為大爆炸以前的那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

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時間和空間由此而生。有形的物質凝集為星體,是為地;無形的空間擴展形成太空,是為天。《易經》云:輕清者上升為天,陰濁者下降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

《千字文》全文都是如此,堪稱字字珠璣。

如接下來云:「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從宇宙日月講到四季變遷,這時候就需要曆法相配了。

閏餘成歲,語出《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指積累數年的閏餘並成一個月,放在閏年裡。

歲是指歲星,即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跡叫太歲。「年」和「歲」是不同的概念,年是指從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這是自然年。歲是指從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這是回歸年。

我國天文曆法,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二者並不完全一致,所以需要閏年進行協調。

解決了曆法與四季氣候的匹配,那麼曆法如何與物候節氣相匹配,這就要用律呂。

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

你看,音律其實是跟天文曆法密切關聯在一起的。

「金生麗水,玉出崑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它講完天文,再談地理。首先是黃金、玉石、寶劍、明珠這些珍貴的物產。然後是天下風物、河海之別,以及大自然界的生物,魚潛水底,鷹擊長空。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它講完天、地,接下來就是說人。

《千字文》帶我們回歸了我先民艱難肇基的偉大歷史,尤其是在歷史上那些被當作神話一樣歌頌的偉大人物。

龍師即伏羲氏,伏羲用龍給他的百官命名。火帝即神農氏,神農用火給他的百官命名。鳥官即少昊氏,少昊用鳥給他的百官命名。

傳說少昊統治時期有鳳凰飛來,所以就以鳥為圖騰。少昊的鳳,和伏羲的龍,形成我們今天的龍鳳文化,龍鳳呈祥。

人皇。三皇指的就是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黃帝),他們為我們中華子民發明文字和衣裳,開啟五千年文明。

有虞即舜帝。陶唐即堯帝。他們禪讓帝位,傳頌至今。這是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周發即周武王姬發。殷湯即商朝開國君主成湯。他們伐無道,誅暴君,弔民伐罪。

這是中國推崇的治理秩序,賢者禪位制、暴君則推翻之

如梁惠王問孟子:「商湯流放了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做臣子的殺死他們的君王。這符合仁義嗎?」

孟子理直氣壯得說:「破壞仁義的殘賊,已經不是正常的人,只能稱之為獨夫。我只聽說過誅殺獨夫商紂王,不知道什麼叫弒君。」

這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而不是愚昧忠君。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這是中國的政治理想。

垂衣拱手,無為而治,不擾民而天下太平。愛護體恤百姓,四方少數民族都心悅誠服地歸附。從而達到四海一統的政治理想。

率賓歸王,出自《詩經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樣的太平盛世,才會有鳴鳳、白駒(龍)這些瑞獸現身,教化覆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復,器欲難量。」

這是對人的要求。

人的立身之本,是四大五常。

四大的說法有三——道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釋家:地、火、水、風;儒家:天、地、親、師。

五常——仁、義、禮、智、信

這就是人的基本價值觀:敬畏天地、愛及親友、尊師重道,講仁愛、講信義、講禮儀、講智慧。

父母生我育我不易,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毀傷。

要有過必改,有能力做到的就一定不要放棄。

不要只盯著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仗著自己的長處就固步自封、不思進取。

說過的話要講信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器度要大。

你看只是百來字,就表達了這麼豐富的內涵。《千字文》雖然只是一部蒙書,但我卻認為所有人都值得讀一讀的好書。

首發公眾號:天璣易學

相關焦點

  • 「天地玄黃」,《千字文》開篇第一句,宛如蒼茫而神秘的西部風景
    他卻搖搖頭,說其實這樣的「旅遊」和參團的那種「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地方拍照,一問去了哪裡,什麼都不知道」完全不同,很多時候,他只是按圖索驥定下目標,開過去一呆就是半天,什麼也不做,就四處走走,或是看著景色發呆,他喜歡那種天地蒼茫,深邃幽遠的感覺,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切都變得渺小而微不足道,只有天地才是主角。
  • 簡單又深奧的八個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古代蒙學讀物《千字文》的第一句,所謂蒙學,就是兒童啟蒙教學,換句話說,《千字文》就是小孩子的玩意兒,很多人因此而瞧不上它,不屑一顧。開篇第一句:「天玄地黃」,就四個字,簡單地說,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白。細究下去,千言萬語也未必能說完。「玄」是指黑色,黃是指黃色。「天地玄黃」,簡而言之,天是黑色,地是黃色。講的就是天和地最籠統的樣子。但如果要細究起來,那就有的說了,《易經》中講,說起。
  • 翻譯《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走紅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版《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千字文》德文版。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千字文》文筆優美翻譯的難點是還原意象《千字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而成的一篇文章。
  • 「天地玄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真的理解了嗎?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千字文》的第一句,玄幻小說或者仙俠小說也經常引用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句話聽起來很是玄幻,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要恢復這句話的本來面目,也很好理解。
  • 煢煢孑立,沆瀣一氣,踽踽獨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還有之前的《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一曲聽完,餘音繞梁,再次讓人感受到國學之美。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古錢幣上的千字文是什麼意圖呢?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錢幣上的千字文在中國歷代古錢幣中,光緒小平鑄有千字文,不過,只是選用了幾個字,被認為不吉利的「洪、荒」並未使用。圖源網絡寶泉、 寶源二局所鑄光緒通寶背添加 「千字文 」 制錢有宇、 宙、 日、 列、 來、 往六字十二種, 是從千字文「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中選取。
  • 你聽過最有氣勢的一句古詩詞是什麼?我先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1、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賞析: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一片混沌荒蕪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遍布在無盡的天空中。《易經》裡有「天玄地黃」之說,《淮南子》裡則說上下四方稱為宇,古往今來叫做宙,雲天之上有日月設、星辰列。
  • 細思恐極:「洪荒之力」到底是一股什麼力量?
    當然,和她一起沸騰起來的,還有 「洪荒之力」一詞。那麼洪荒之力到底是什麼力?有人用它來形容自己脾氣大,叫「控制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有人用它來描述食慾,「無法控制自己吃吃吃的洪荒之力」,等等。朝鮮王朝中期書法家韓濩書寫「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 《千字文》- 第1集
    三才大家知道意思嗎?《三字經》裡面講的,「三才者,天地人」,對不對?三才就是天、地、人。所以第一段就是總論,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到「詩讚羔羊」。各位看一下它的韻腳,押的都叫做七陽韻。這個是在《詩韻集成》,就是我們如果要作詩填詞,現在所用的這一部《詩韻集成》裡面它所分的韻部,平聲分成上平、下平各十五個,那麼這個陽韻是下平聲排第七個,所以叫做下平七陽韻。
  • 洪荒之力是什麼意思 洪荒之力的段子來源
    洪荒之力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洪荒之力的段子來源以及洪荒之力的釋義,不懂的網友們趕緊看看咯,下面為大家帶來洪荒之力的介紹。  洪荒之力是什麼意思:  古人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傳說天地初開之時,曾經有過一次大洪水,幾乎毀滅了整個世界。
  • (夏雲)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宅家手抄《千字文》
    最近不出門,最好的消遣就是寫字,前昨兩天開始手抄《千字文》,這是第一部分。《千字文》為南朝周興嗣所編,全文乃四言長詩,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複,句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紊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道德、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千字文》自問世1400 多年來的流傳表明,它是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尾連貫,音韻諧美。
  • 那些年傳說中擁有洪荒之力的神祇和人類
    古人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傳說天地初開之時,曾經有過一次大洪水,幾乎毀滅了整個世界。因此,洪荒之力(Prehistorical powers)指的是如天地初開之時這種足以毀滅世界的力量,形容造山運動所產生的巨大力。洪荒,指混沌蒙昧的狀態,特指遠古時代,洪荒世界;大荒。如: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詳觀記牒,洪荒莫傳。」
  • 中國有個縣城,村鎮按照《千字文》命名,遊客調侃讀書少不要來玩
    這個縣城雖然不大,但是十分特別,村鎮和道路的命名都很有特色,選擇《千字文》裡面的文字作為名字。有遊客來到之後調侃,如果讀書少的話,還真的不要去玩,要不連路都找不到了。很有文化的名字看看乾安縣的地圖,大家會發現很多村鎮都是叫「某字鄉」、「某字鎮」,其中最多的就是「某字井」,鄉鎮就比較容易理解,那麼,「井」是什麼意思呢?
  • 將《千字文》翻譯成德文?這個瑞士學者做到了
    《千字文》德文版。瑞士學者林小發的新作德譯版《千字文》在德國正式出版,截至2018年底,它已經賣出3500本,在歐洲,從普通讀者到漢學界都對這本書予以了好評。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
  • 《千字文》周興嗣編
    周興嗣(469-537)編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認為編得好的識字書,從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為世界上現存出書最早、使用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識字課本,不能不說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這便是傳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寫出,很適於兒童誦讀,後來就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宋明以後直至清末,《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構成了我國人民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讀物。舊有打油詩云:"學童三五並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此之謂也!不僅漢民族用作兒童啟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傳到了日本。
  • 天背下GRE,靠《千字文》學會英語,還自覺遠離「喜羊羊」,這樣的...
    負責人:它的主要的載體就是《千字文》,這 1 千個字都是南朝漢武帝 ( 你沒看錯,話匣妹也聽呆了呢 ) 很喜歡的。他想統治整個中國大地嘛,他想要一套專門供皇家子弟學習的 蒙學 讀物。因為千字文它是一個高能量的國學讀物,孩子了解了天、了解了地、了解了人文,了解了整個人類的發展,這個孩子他的格局就特別大、高度特別高,然後他就不會天天跟那些什麼喜羊羊美羊羊、兩隻小白兔,這些能量很低的。那這個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做王者一樣,他眼界也不一樣。 (因為王者,所以榮耀?)其次,「腦立方」的《千字文》,用中英雙語教學,學這一門,語、數、外、思維,都不用再另外學了。
  • 《千字文》全文及解讀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玄,天也;黃,地之色也;洪,大也;荒,遠也;宇宙廣大無邊。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太陽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圓;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寒暑循環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秋季裡忙著收割,冬天裡忙著儲藏。
  • 什麼叫天地玄黃,玄黃的正真意義是什麼?
    什麼叫天地玄黃,天玄地黃的正真意義為何?「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只有讀懂易經,才能真正的明白是「天地玄黃」的真正意思。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四書》和諸子百家等等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所以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本。1、天地《易經》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