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略北部有一片美麗的曠野,神學家瑪嘉列·格克遜每年都會在那裡度過幽靜的夏日。
寧靜的陽光裡,瑪嘉烈喜歡一個人坐在塞凡倫河的石岸上,觀看波光閃耀的河水譁譁流淌。時間長了,她發現了關於這條河的一個秘密。
塞凡倫河起源於西姆歌湖,向西注入海洋。雖然這條河向西流,但人們注視河面時,看到的河水卻是向東流淌。
這是因為這個地區常常吹西風,風被河流兩旁的巨石困在深谷之間,逆流向上直卷,使河水掀起向東翻動的白浪。
若想獲知真相,只能在天亮前平靜無風的時候,才可以察覺到深處水流穩定地向西奔流,衝向大海。
塞倫河河水流淌的景象,讓瑪嘉烈.格克遜想到基督徒的人生。她在《受苦的意義》中寫道:
你是否覺得很難在痛苦中認識上帝的主權呢?你是否覺得人生的水流不是流向自己嚮往的目的地,而是流向相反的方向呢?貫串聖經的教導對我們說,苦難與榮耀是分不開的。上帝從來沒有應許我們的人生不會有苦難,只是在痛苦中祂會與我們同在,不但會給予我們力量應付,而且還會藉著苦難運行,完成祂創造我們本是要叫我們得著榮耀的目的--使我們像祂的兒子。
一個秋日的午後,我讀到瑪嘉烈.格克遜的文字。這條逆風前行的河流,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基督徒和普通人一樣,有著種種的情感和願望。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應該分別為聖,但也不可能與世俗生活完全地割裂。來自於世俗的種種誘惑,也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種種影響。我們雖然靠主恩典勝過不少挑戰,但也常常有痛苦憂傷和軟弱跌倒的時候。
基督徒的生活雖然會因為苦難而震顫動蕩,卻知道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哪裡。神的子民既然被神揀選,神必然為祂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基督徒生命的河流朝向基督,朝向天國的方向。基督徒的生活雖然也會有波瀾驚濤,但更深層的生命卻向著那永恆不變的目標,深沉有力地向前流淌。
與熟人在一起吃飯,大家常常會提到經商賺錢、職場升遷等熱門話題。對於這些話題,基督徒並不能置身事外,不能自命清高。但我們知道這些都是短暫的目標,並不能解決生命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本來在罪中沉淪,沒有盼望,但基督救贖了我們,給了我們那永生的國度。
這個世界並非我們的歸宿,只是我們的寄居之地。我們當然需要認真面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不要忘了終極的盼望在哪裡。
久別重逢的老同學聚在一起,在回味青春時光的同時,也總會為各自眼角的皺紋和雙鬢的白髮而嘆息。同學見面,總會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易逝。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生命仿佛一條河流一樣,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前流動,不會有須臾的停留。
如果聽憑時光自然流逝,生命中真的充滿了無奈和惆悵。然而對於一個擁有終極盼望的人來說,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能感受到生命的豐盛和平安。就像那首《致老年》的詩中所寫的那樣:「於你,我看到了那在入海處逐漸宏偉地擴大並展開的河口。」
生命不是令人絕望的乾涸和枯萎,而是充滿盼望的前行和融入。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已經吞滅了死亡權勢。因為對祂的信心,我們這有限的生命必然勉力前行,最終融入到那無限的愛和榮耀。
我非常喜歡使徒保羅在給哥林多教會書信中所說的那段話: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6-18)
「你的瀑布發聲, 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詩42:7)在生命之河的前方,是遼闊無垠的天空,是來自永恆遙遙的呼喚。
讓我們整裝上路吧,壯美的人生不是隨波逐流,而是逆風前行。
來自:詩意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