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香港中產幸福感為何遠低於內地?

2020-12-25 環球網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4月10日文章:香港中產為何被稱「中慘」?

中產階級這個被香港社會戲稱夾心的階層,既不如上層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社會福利保障,夾在中間,卻要承擔香港社會稅收主要交納者的負擔,他們在眼前還算平安生活中走著鋼絲,時不時捉襟見肘,更無法算計自己的未來。所以,香港的中產階級不像一般意義的中產階級那麼穩定,還時不時會走上街頭。

中產階級是社會的穩定力量,這種理論說法的邏輯前提是,中產階級要收入穩定而生活無憂。香港樓價高、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中產階級雖然收入不薄,卻普遍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香港《南華早報》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香港中產的幸福感低於內地中產,只有40%的香港受訪者表示自己感到幸福,而在上海和北京,這一比例達到70%。

生孩子是一種奢侈

香港中產階級是典型的「付出多得到少」的階層。超過360萬的香港工作人口中,60%的人無需交納個人收入所得稅,而37%的繳稅人口中,大部分為中產人士。香港約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公援金、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請經濟適用房。而中產的收入剛剛超標,住房問題完全靠自己打拼解決。

香港中產階級不僅要為掙錢「拼博」,還要為育兒教育花錢「搏命」。香港傳統的說法是:「生育一名兒女要有400萬港元。」那還是早些年的行情。事實上在香港生兒育女,已是一件「奢侈」的事。即使這樣,中產家庭都願意去做。有朋友說,每年的收入扣除支出,幾乎就沒有什麼結餘,一套房子基本上就是到了退休時可以供完。退休後就一套房,沒有其它收入,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再緊張也要把孩子培育好。

2008年滙豐銀行的調查顯示,香港育兒成本全球第三,僅落後於英國及阿聯。有人計算,單以香港升讀大學為例,現時一年學費及生活費(連學生宿舍費用)約為8萬港元,以每年升幅5%計,剛出生子女在18年後入讀大學時,將要付出77萬港元才可完成四年學位課程。如前往美國讀大學,每年所需學費及生活費平均為23萬港元,以每年升幅5%計,18年後需要220萬港元完成一個四年制的大學課程

誰是中產?

香港政府統計處去年公布的《2013年首兩季綜合住戶統計報告》顯示,勞動人口合共逾387萬人;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1,900港元,個人就業月入中位數為12,000港元。這點收入,恐怕在香港是不夠被稱為中產的。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的界定,「就香港而言,月薪2萬到5萬港元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體了,但是,這並不是等同於你就成了中產階級,還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價,你的消費方式,是否住在體面的樓盤,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呂大樂界定香港中產階級更主要的是按職業群體劃分,同時強調「他們是成功透過教育管道和憑著學歷文憑而晉身」,按照這樣標準,香港的中產階級最多佔到人口比例的20%到30%。

在上一年財政預算桉記者會上,月收入逾30萬港元的財政司長曾俊華自稱「中產」,有很多市民不明白高薪厚祿的他,何以將自己歸類為中產。他解釋所謂「中產」,指的其實是生活態度,認為「喝咖啡、看法國電影」的生活方式就是「中產」。按照「財爺」的看法,中產階級只是一種「身份認同」,是對那一個階級生活的歸屬感。

「財爺」的認同感是以主觀感受來定義的,即使有主觀感受,也建立在財富的基礎上的。幾個月前香港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市民認為必須擁有價值200萬至800萬港元的物業,50萬至600萬港元的資產,月入3萬至6萬港元,才算是中產,這才會有真正的中產保障。但大部分目前香港所謂的中產達不到這樣的水準。

M型社會

開放的香港社會吸引了內地更多嚮往香港生活的購房、購物者,但香港的繁榮卻沒有讓香港的中產階級受惠。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2年9月電話訪問了755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雖然六成受訪者承認自由行能帶旺本地消費,但有近七成人認為自由行推高本地物價及令商鋪租金上升,亦有62.8%的人認為自由行帶來更多治安問題。

香港歷來有年底雙糧的習慣,不僅可以讓中產階級家庭年終有點結餘過年,也是不少家庭財政年度交稅的稅款來源。不過,有些企業近年盈利少甚至虧損,取消了年底雙糧的規矩,中產承受的是變相減薪。

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字顯示,在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時間裡,香港GDP增長了26%。同一時期,收入居於最高10%和最低10%之間的香港家庭的實際工資水平沒有明顯變化。面對介於5%和7%的通脹壓力,香港工薪階層的收入漲幅嚴重滯後。

在一些學者的分析中,香港已經明顯出現「M型社會貧富懸殊」和「中產向下流」的社會轉型特徵。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就是指中產淪落,流向下流和上流兩個階層,社會貧富邁向兩極化。

越來越多的香港中產人士因此著手移居外地。去年上半年共有3900名香港人移民海外,比上年同期增長了8%。他們要放棄這個只有拼博沒有未來的生活之地,要告別有名分無實質的香港中產階級的尷尬。

(作者紀碩鳴是《亞洲周刊》資深特派員。曾連續七次獲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的新聞報導獎,並於2009年榮獲年度最佳記者獎。著有《智慧的身影》、《馬英九走出崎嶇路》等。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相關焦點

  • 新聞分析:香港中產 表面風光內心苦澀
    中產階級一般被視為社會中堅,但在香港,中產們寧願把自己稱作「夾心層」。香港樓價高,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他們雖然收入不薄,卻普遍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新近一項調查發現,香港中產的幸福指數遠低於北京、上海等內地城市。 不敢享樂的「月光族」 在香港,劃定中產的標準有多種說法。
  • 德斯蒙:香港中產,被「寵壞」的典型
    近日,香港首富李嘉誠在接受內地某媒體專訪時嚴厲批評「香港對新加坡、臺灣、內地城市等的競爭,危機感沒有化成對經濟社會改善的動力,反而變成衝擊性的力量」,更直言香港是「寵壞的孩子」。今年2月,中央政府曾致函通報香港特區政府,原定在香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財政部長會議,改在9月下旬之後在北京舉行。
  • 香港爭論是否限制內地遊客 呼籲檢討自由行政策
    一方面內地人赴港愈來愈多,另一方面香港接待服務出現瑕疵。有人認為二者有內在聯繫,自由行政策應該檢討、內地赴港人數應該「封頂」的聲音在香港漸漸響亮起來。   港府官員向旅客致歉   香港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指出,假如旅客旅遊時不愉快,即使不設限制,人家也不會再來。關鍵是香港應該做好資源調配,保證服務質量,讓旅客遊港時有良好體驗。
  • 梁文道:真正歧視內地人的是香港中產
    目前香港人和內地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是人們最關心的。歧視內地新移民的香港人主要來自中產階級還是低層?是否已經步入香港中上階層的新移民就可以免於壓力?梁文道從一個資深媒體人和一個香港人的角度,講述了香港人怎樣看待內地新移民,歧視和敵對因何而起。
  • 內地客炒熱香港樓市 房價遠超1997年
    年初至今,香港樓市在內地限購、相關公司股票走勢通脹等因素助推下,吸引大批內地資金,價格逐步上漲,目前香港樓市均價已遠超1997年高位,這也引發了香港本地對於樓市泡沫的擔憂。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發生巨變? 拉鋸戰背後暗藏的資金動向!
  • 香港餐飲巨頭為何在內地水土不服
    翠華餐廳是香港餐飲老字號,是香港大眾飲食文化的代表,讓老港們推薦茶餐廳多半都會脫口而出說「翠華」。翠華在香港本地有著極高的認知度,但在內地卻未形成遼源之勢,旗下64家餐廳中,32家位於香港、3家位於澳門,偌大的內地僅僅只有29家。翠華為何沒在巨大的內地市場開枝散葉呢?
  • 曾被中產家庭熱捧的香港保險現在怎麼樣了?深度分析香港保險優劣
    去香港購買保險,曾是中產家庭配置財富的方式之一。在2006年到2016年到十年間,內地居民購買香港地區保險的保費規模呈直線上升的趨勢。這黃金十年,正好是踏準了中國中產階層崛起的周期。那麼曾被中產階級熱捧的香港保險現在怎麼樣了?
  • 內地留港白領在港「居不易」 住深圳成本低於香港
    內地留港白領在港「居不易」 住深圳成本低於香港 2012年05月11日 08:3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今,她在香港中環工作,是一名普通的白領。雖然已經來香港6年,但Helen並不住在香港,而是住在深圳。   香港很多年輕人成年後仍選擇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因此他們沒有內地大城市年輕人的置業壓力。但是對於Helen這樣留在香港工作的內地人來講,「住在香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中移動資費套餐香港內地差價大 香港通信運營商如何收費?
    人民網香港2月12日電(記者郭曉桐 實習生蘇粵)近日,有內地網民在微博上稱,「中國移動在香港推出68港元套餐:1700分鐘通話、10000條簡訊,無限上網流量。而內地58元套餐:350分鐘,10MB流量」,由此引發不少網民質疑。同一家公司推出的包月套餐資費為何在香港與內地有如此明顯的差異?香港其他移動運營商又是如何收費的呢?
  • 香港與內地之間只隔著一小撮港媒
    作為一個發達城市,香港有很多方面優於發展中的內地不僅正常更是必然,但這並不意味著香港社會就不存在弊端,何況大陸經過60餘年的發展,也有許多超越香港的優勢。例如香港到目前為止仍未建立全面養老金制度,僅僅強制勞動者和僱主繳納工資的10%作為投資性養老金(香港稱強積金),其本金及收益可於65歲退休時一次性或分批領取。
  • 澳門回歸20周年,GDP增長率遠超香港、臺灣、葡萄牙緊追內地!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澳門經濟飛速發展,增長率緊追內地平均水平,但是與深圳還是有不小差距。考慮到回歸前,澳門的人均GDP遠高於內地平均水平,澳門的增長實屬不易。2.中國香港與中國臺灣GDP增長率遠低於澳門,部分是由於其產業鏈條沒有與內地形成良好互補,與內地的互聯互動做得不好,大量資本離開本地,轉而去內地投資。
  • 一文告訴你,內地客戶為何熱衷去香港買重疾險?
    2019年,內地訪客為香港帶來新造保單保費434億港元1,其中重疾險、終身壽險及醫療險仍是最受內地訪客歡迎的保險產品,分別佔內地訪客新造保單57%、34%和3%。內地市民為何熱衷到香港投保,香港重疾險又為何深受喜愛,這還得從香港醫療水平以及香港重疾險的優勢說起。
  • 內地房企為何愛去香港上市?
    內地房企為何愛去香港上市?在峰會當天的「地產未來:金融與服務創新」主題論壇上,專家剖析了金融創新之於地產行業模式之變的重要意義,作為國際化、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香港,對於內地地產企業具備更加多元的機會。  為何去香港上市?融資方式更多  近些年,內地的房地產商蜂擁至香港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為什麼地產商們都積極湧到香港?
  • 香港已到撥亂反正的轉折關頭,香港國安立法就是轉機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黃炳逢用這兩個詞來概括大多數港人的心情,「對外部勢力支持下『黑暴』活動及反中亂港勢力的肆虐和破壞,善良守法的香港市民沮喪和無奈,是『忍無可忍』。如今國家終於出手,可謂『大快人心』,重燃大部分香港人恢復安定自由生活的熱切期望!」熱心公益的黃英豪律師與1500多位志同道合者發起成立了「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大聯盟涵蓋工商界等各界別,他在其中擔任副秘書長。
  • 香港工商界:原產香港貨物將零關稅出口內地為港企帶來新機遇
    新華社香港12月24日電(記者朱宇軒)原產於香港的進口貨物明年將全面實施零關稅出口內地,香港工商界人士認為,這是重大利好,不僅為香港企業帶來新機遇,還將助推粵港澳大灣區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財政部關稅司24日表示,自2019年1月1日起,根據內地與香港、澳門籤署的貨物貿易協議,對原產於香港、澳門的進口貨物將全面實施零關稅。香港總商會主席夏雅朗表示,該措施會加強香港中小企業競爭力,為香港貿易及服務業拓寬出路。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推動智能生產,發展高增值的產業。
  • 香港人的蝸居生活,住在8平米的髒亂小屋,為何不來內地買房呢?
    而這個城市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也成為了諸多內地遊客喜歡旅遊的地方。香港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這裡擁有著偉岸的西式建築,也擁有這古樸的東方文化,特別精彩。
  • 觀察:香港的藥品為何會比內地便宜那麼多?
    觀察:香港的藥品為何會比內地便宜那麼多?雖然比內地便宜6000多元人民幣,鄭先生還是貨比三家,發現西環德輔道一家藥店報價只有18500港幣(約合人民幣14800元)。(相關報導見B9版)  同一種藥,香港藥房竟然比北京醫院便宜了近萬元,相比去香港辛辛苦苦的背奶粉,看來去香港買藥才是省錢「王道」。至於香港的藥為何會比內地便宜這麼多,原因似乎也是地球人都知道,被以藥養醫推高的內地藥價,不貴才怪。
  • 內地人為何狂買香港保險?
    幾乎是一夜之間,我的朋友圈被各種五花八門的香港保險險種介紹刷屏。周圍好多朋友也開始連夜考香港的保險經紀牌。我理解內地親朋好友跨境作戰,造成香港保險業如此井噴的各種理財方面的考慮,比如可以成功繞開內地人每年5萬美元的外匯上限,即便銀聯卡有了單筆交易5000美元的限制,多刷幾張就好了。還比如保單是用美元或港幣計價的,這無疑也體現了他們對未來人民幣兌美元持續走低的懷疑,而外幣結算的保單無疑可以對衝這方面的風險。
  • 陳茂波:香港將從內地經濟發展中受惠
    原標題:陳茂波:香港將從內地經濟發展中受惠(記者丁梓懿)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7日表示,明年內地經濟的前景遠較其他主要經濟體正面,國家還提出推動內地社會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香港必將從中受惠。陳茂波當日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嚴重衝擊環球及本地經濟活動,令本已陷入衰退的香港經濟雪上加霜。香港上半年GDP同比收縮9%,第三季度稍有改善,同比收縮3.5%,環比錄得2.8%反彈,終止連續五個季度收縮的情況。他指出,展望明年,市場普遍預期有效疫苗將面世應用,因此環球經濟會在明年下半年起有較明顯改善。
  • 7月內地遊客赴香港購買奢侈品熱潮降溫
    香港還是內地遊客血拼奢侈品的天堂嗎?但據香港政府口一發口的數據顯示,雖然內地遊客依然紛至口來──7月份內地訪港人數超過370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加15.7%──但個人消費卻比過去減少,對奢侈品熱情不再。  內地遊客在所有訪港遊客中口到78%,香港的購物廣場中充斥著內地人的身影。內地訪港遊客數量龐大:去年達到3,490萬人次,大約相當於香港人口的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