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文網4月10日文章:香港中產為何被稱「中慘」?
中產階級這個被香港社會戲稱夾心的階層,既不如上層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社會福利保障,夾在中間,卻要承擔香港社會稅收主要交納者的負擔,他們在眼前還算平安生活中走著鋼絲,時不時捉襟見肘,更無法算計自己的未來。所以,香港的中產階級不像一般意義的中產階級那麼穩定,還時不時會走上街頭。
中產階級是社會的穩定力量,這種理論說法的邏輯前提是,中產階級要收入穩定而生活無憂。香港樓價高、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中產階級雖然收入不薄,卻普遍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香港《南華早報》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香港中產的幸福感低於內地中產,只有40%的香港受訪者表示自己感到幸福,而在上海和北京,這一比例達到70%。
生孩子是一種奢侈
香港中產階級是典型的「付出多得到少」的階層。超過360萬的香港工作人口中,60%的人無需交納個人收入所得稅,而37%的繳稅人口中,大部分為中產人士。香港約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公援金、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請經濟適用房。而中產的收入剛剛超標,住房問題完全靠自己打拼解決。
香港中產階級不僅要為掙錢「拼博」,還要為育兒教育花錢「搏命」。香港傳統的說法是:「生育一名兒女要有400萬港元。」那還是早些年的行情。事實上在香港生兒育女,已是一件「奢侈」的事。即使這樣,中產家庭都願意去做。有朋友說,每年的收入扣除支出,幾乎就沒有什麼結餘,一套房子基本上就是到了退休時可以供完。退休後就一套房,沒有其它收入,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再緊張也要把孩子培育好。
2008年滙豐銀行的調查顯示,香港育兒成本全球第三,僅落後於英國及阿聯。有人計算,單以香港升讀大學為例,現時一年學費及生活費(連學生宿舍費用)約為8萬港元,以每年升幅5%計,剛出生子女在18年後入讀大學時,將要付出77萬港元才可完成四年學位課程。如前往美國讀大學,每年所需學費及生活費平均為23萬港元,以每年升幅5%計,18年後需要220萬港元完成一個四年制的大學課程
誰是中產?
香港政府統計處去年公布的《2013年首兩季綜合住戶統計報告》顯示,勞動人口合共逾387萬人;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1,900港元,個人就業月入中位數為12,000港元。這點收入,恐怕在香港是不夠被稱為中產的。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的界定,「就香港而言,月薪2萬到5萬港元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體了,但是,這並不是等同於你就成了中產階級,還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價,你的消費方式,是否住在體面的樓盤,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呂大樂界定香港中產階級更主要的是按職業群體劃分,同時強調「他們是成功透過教育管道和憑著學歷文憑而晉身」,按照這樣標準,香港的中產階級最多佔到人口比例的20%到30%。
在上一年財政預算桉記者會上,月收入逾30萬港元的財政司長曾俊華自稱「中產」,有很多市民不明白高薪厚祿的他,何以將自己歸類為中產。他解釋所謂「中產」,指的其實是生活態度,認為「喝咖啡、看法國電影」的生活方式就是「中產」。按照「財爺」的看法,中產階級只是一種「身份認同」,是對那一個階級生活的歸屬感。
「財爺」的認同感是以主觀感受來定義的,即使有主觀感受,也建立在財富的基礎上的。幾個月前香港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市民認為必須擁有價值200萬至800萬港元的物業,50萬至600萬港元的資產,月入3萬至6萬港元,才算是中產,這才會有真正的中產保障。但大部分目前香港所謂的中產達不到這樣的水準。
M型社會
開放的香港社會吸引了內地更多嚮往香港生活的購房、購物者,但香港的繁榮卻沒有讓香港的中產階級受惠。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2年9月電話訪問了755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雖然六成受訪者承認自由行能帶旺本地消費,但有近七成人認為自由行推高本地物價及令商鋪租金上升,亦有62.8%的人認為自由行帶來更多治安問題。
香港歷來有年底雙糧的習慣,不僅可以讓中產階級家庭年終有點結餘過年,也是不少家庭財政年度交稅的稅款來源。不過,有些企業近年盈利少甚至虧損,取消了年底雙糧的規矩,中產承受的是變相減薪。
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字顯示,在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時間裡,香港GDP增長了26%。同一時期,收入居於最高10%和最低10%之間的香港家庭的實際工資水平沒有明顯變化。面對介於5%和7%的通脹壓力,香港工薪階層的收入漲幅嚴重滯後。
在一些學者的分析中,香港已經明顯出現「M型社會貧富懸殊」和「中產向下流」的社會轉型特徵。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就是指中產淪落,流向下流和上流兩個階層,社會貧富邁向兩極化。
越來越多的香港中產人士因此著手移居外地。去年上半年共有3900名香港人移民海外,比上年同期增長了8%。他們要放棄這個只有拼博沒有未來的生活之地,要告別有名分無實質的香港中產階級的尷尬。
(作者紀碩鳴是《亞洲周刊》資深特派員。曾連續七次獲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的新聞報導獎,並於2009年榮獲年度最佳記者獎。著有《智慧的身影》、《馬英九走出崎嶇路》等。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