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戎裝,拿起鋼槍,他們奔赴林海雪原、邊防哨所,守衛祖國安寧、人民安康。
離開軍營,摘下肩章,他們回到大城小鎮、社區鄉村,服務經濟建設、地方發展。
他們有著共同的身份:退役軍人。
一聲「謝謝」讓我更有幹勁 95後在隔離點做了79天保潔員
將房間垃圾系好打包、清洗衛生間馬桶、噴灑消毒水拖地……7月27日,回憶起3個月前最後一天在武昌瑞華醫院的保潔工作場景時,武昌區95後退役大學生鄧若斌記憶猶新。他在武昌瑞華醫院隔離點一共幹了79天,直到患者全部離開隔離點回家。
鄧若斌大二參軍入伍,2018年退伍復學,現在是湖北大學知行學院一名即將上大四的學生。
鄧若斌在家中學習。本人供圖
「我當過兵,這時候不能退縮。」鄧若斌說,他在朋友圈看到過志願者招募信息,聯繫對方後卻被告知「已招滿」。
兩次申請,兩次都未能如願,鄧若斌並沒有放棄。他的微信裡有個老兵群,2月上旬,群裡彈出一條武昌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出的志願者招募信息,鄧若斌沒多想,馬上報名。
當晚10時,他收到了成為保潔志願者的通知,激動得一夜睡不著覺。
第二天,家人送他前往集合地,經過分組,他和一位有著12年軍齡的老兵,被分到武昌瑞華醫院隔離點。
每天早上,鄧若斌進入醫院緩衝區,清理防護服、口罩、針頭等汙染物。然後來到汙染區,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搶在醫護人員上班前給辦公室和護士站消毒。
鄧若斌在隔離點做消殺。本人供圖
瑞華醫院樓層沒有安裝電梯,鄧若斌常常要把醫療物資搬運到二樓,最多的一次,半天搬了46個120斤的氧氣瓶。
有一次在汙染區搬氧氣瓶,往後退的鄧若斌撞上牆上的消防栓,消防栓的碎玻璃劃破防護服和秋衣,扎進他的後背。「你背上流血了!」一位路過的醫護人員大聲叫喊,他連忙跑到一樓,醫生見狀為他做了包紮,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在隔離點做了79天保潔員,鄧若斌說,這是讓他收穫更多成長的難忘經歷。
「保潔需要有人做,一聲『謝謝』讓我更有幹勁,這就是對我的認可。」
保證每位員工生活生產物資跟得上 請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後勤物資供應
一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漢保衛戰打響,火神山醫院9天建成移交,雷神山醫院10天拔地而起,在這場震驚世界的「中國速度」背後,中建三局4萬名建設者挺身而出,決戰「兩山」,他們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退役軍人。
大年初二,得知自己所在的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身在鹹寧老家的黃衛第一時間向公司請戰。
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黃衛。記者李永剛 攝
在部隊服役5年,他曾經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物資轉運工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要去參加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後勤保障工作。」
獲得批准後,黃衛說幹就幹,他不僅自己去,初四一早,還帶著拉起的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15人的志願隊伍,駕駛3輛車,從鹹寧通山縣城出發,2個多小時就趕到了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
他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為現場補給點運送物資,全靠手拎肩扛。黃衛帶領著隊伍,踩著泥濘的土地,肩上扛著重20斤的桶裝水,空出來的一隻手還拎著一大袋麵包,艱難地向工地後勤物資補給點挪動。
1月23日,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華中經理部後勤保衛幹事鄭紅強在公司群看到了在漢員工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身在孝感老家的他馬上向公司請示:
「我今年37歲,2000年當兵,3年的軍旅生涯對我影響很深,一日當軍人,終身有軍魂。」
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鄭紅強。記者李永剛 攝
1月31日,公司批准鄭紅強的請求,在村口告別母親、妻子和孩子後,鄭紅強踏上返漢的路程。下午2時30分,就從孝感趕到了雷神山醫院工地。
作為一名後勤管理人員,他時刻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為了保證後勤物資供應及時,採取24小時兩班倒工作制,夜以繼日地工作,後勤供應鏈百分之百銜接到每位員工,「保證每位員工生活生產物資跟得上」。
當過兵的人在哪裡都一樣 火車站關閉,照樣站好每一班崗
漢口火車站是擁有高鐵、動車、普速、城際、地鐵全類型的重要交通樞紐,它既是武漢客廳,也是城市窗口。
漢口火車站地區綜合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於躍茹,1984年入伍到空降兵部隊黃繼光生前所在旅,從軍27年。
1月23日,車站、地鐵站因疫情關閉,焦慮的旅客在廣場上打轉轉。於躍茹當天凌晨召集300多名員工,克服心理恐懼,做好個人防護,陸續奔赴站前廣場一線為旅客提供服務。
疫情期間,於躍茹在漢口火車站站前幫助外地旅客。
「火車站關閉了,我們更要留守在這裡,確保萬無一失。」於躍茹說,起初的兩周,總有來打聽消息的旅客。
有個從杭州途經武漢返回恩施的姑娘,在漢口下了飛機轉火車,遇到火車站關閉,急得在站前廣場上嚎啕大哭。於躍茹和同事在巡視中發現了她,上前詢問情況,核實姑娘身份,確認是滯留在漢,安排姑娘住上酒店,一周後,姑娘的情緒穩定,安心住下。
疫情期間,於躍茹和同事們救助過很多類似的滯留在漢人員。
2月13日,單位接到指令增援東方建國大酒店,承擔江西援鄂醫療隊278名醫護人員的生活保障任務。
疫情期間,於躍茹在市福利院轉移的80歲以上老人居住的隔離點。
「保證每天有6鍋銀耳湯、300個肉包子、500個滷雞蛋。」於躍茹想方設法買回牛奶、衛生紙、方便麵、礦泉水、水果、乾果等物資,在醫護人員進入通道口建起一座頗具規模的「外援天使愛心超市」,免費向江西援鄂醫療隊全體隊員開放。
3月,該單位又接到了增援隔離點的任務,於躍茹和同事們持續工作50天,24小時輪班轉。
「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當過兵的人在哪裡都一樣。」於躍茹說。
水位不退,我們不下堤 12名老兵自發組建防汛突擊隊
「過了梅雨季也不能大意,高水位一直浸泡堤壩,更容易出現隱患和險情。」7月28日上午9時許,56歲的退役軍人熊剛像往常一樣,拿著竹竿走上了防汛大堤。
7月7日以來,他和11位退役軍人自發組建防汛突擊隊,24小時在東西湖區漢江幹堤長青街段駐守。
隊員們列隊準備夜間巡堤。熊剛 供圖
「今年防汛任務很重,防疫也不能放鬆,人手有些不夠。」熊剛在部隊當了12年兵,退役後被安置到長青街天成園林公司工作。7月以來,武漢出現多輪強降雨天氣,漢江水位不斷上漲,長青街急需加派防汛人手,守衛附近的漢江幹堤。
得知街道要充實防汛力量,熊剛便想著要組建一支防汛突擊隊。這樣的想法,得到了園林公司另外11名退役軍人的積極響應。
「我們都當過兵,有抗洪搶險經驗,這時候要頂上去。」熊剛說。
「3號崗哨附近的大堤有4處拐彎,那裡最危險,我們就去守那裡。」7月7日開始,這12位老兵自發組建的退役軍人防汛突擊隊,出現在了漢江幹堤長青街段的3號崗哨。他們穿著迷彩服,扛著「退役軍人防汛突擊隊」隊旗,12個人每天24小時三班倒。
隊員們準備巡堤。熊剛 供圖
「水位不退,我們不下堤。」熊剛曾在抗洪搶險時立過三等功,他告訴記者,巡堤時他們格外注意堤邊冒泡的現象。
巡堤、勸離上堤的居民、做查險記錄……大堤上4個崗哨每天會接受突擊檢查。長青街天成園林公司黨支部書記陳繼新告訴記者,隊員們平時作風頑強,不叫苦、不叫累,防汛搶險等急事難事他們總是搶著上。
日前,李友新和漢江幹堤周邊社區的3名退役軍人,也報名加入到這支退役軍人防汛突擊隊。
「這個時候我們要發揮優勢,當兵12年,我參加過九八抗洪,這方面的經驗比較豐富。」李友新說。
我土生土長天興洲,防汛有經驗 37年的汛期他都主動上堤戰汛
「我土生土長天興洲,防汛有經驗。」黝黑的皮膚,滿臉笑意,額頭上露出三四道皺紋,見到62歲的董漢洲時,他已從天興洲撤離。退伍回到家鄉的37年時間裡,每年到了汛期,這位天興洲年齡最大的防汛老兵都會主動到大堤上巡堤查險。
董漢洲參軍入伍後,成為某炮兵部隊一名炊事員。1982年12月退伍回到天興洲。半年後,他第一次走進天興洲大堤上的防汛哨所。
以後每到汛期,天興洲三村的防汛哨所裡,村民總能看到董漢洲的身影。
「冒出來的水碗口那麼粗,一直往外面湧。」1989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天興洲一處大堤突發管湧,董漢洲和幾位防汛人員得知情況後,迅速跑到了管湧處。四五個小時裡,二三十斤的沙袋他扛了四五十個,直到天黑才控制住了險情。「手一擰衣服,汗水就像雨一樣往下淌,回到家,飯根本吃不下去。」
今年梅雨季,武漢遭遇多輪強降雨。7月4日,武漢關水位超26.00米,達到天興鄉警戒水位,該鄉迅速部署防汛預案,當天各村在天興洲堤壩上搭建17個巡堤哨棚。江心村退役軍人服務站有關負責人介紹,董漢洲每年汛期都自告奮勇向村委會提出參與巡堤查險,村裡今年安排他在發生過險情的南垸通江閘附近擔任哨棚組長。
擔任哨棚組長後,董漢洲常常帶著年輕人一起巡堤,向他們介紹三滲和管湧的區別,囑咐他們要扒開堤內草長得深的地方查看是否有滲水。
進入7月,長江武漢段水位不斷上漲,位於長江江心的天興洲被洪水包圍,垸內457名村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7月11日17時,天興洲18年來首次主動行洪。防汛人員從洲尾口門處扒口行洪,在漫堤前引江水緩慢進洲。
向前,向前,向前…… 嘹亮軍歌下「空心村」兩年摘下貧困帽
「向前,向前,向前……」每天早上6時,江夏區山坡街群星村第一書記張宗明的手機準時播放「軍歌」。15分鐘後,他拿著筆記本和那張自製早已發黃的山坡街群星村的「扶貧態勢圖」,沿著前晚定好的線路,開始走訪「行動」。
53歲的張宗明擔任江夏區山坡街群星村第一書記已經有兩年多時間。群星村是一個典型的以老弱病殘為主的留守「空心村」。2016年統計,村子裡有貧困戶49戶,貧困人口99人中殘疾人就多達20人。
從軍29年的張宗明,轉業前是軍事參謀。駐村第一周,他就用腳步丈量了村裡的「九灣十組」,畫出「扶貧態勢圖」。每天常規的走訪,重點的走訪,都安排得一清二楚。
張宗明剛到村裡時,群星村進村的道路還是泥巴路,村裡人不願走出去,外面的人更不願走進來。在張宗明的帶領下,兩年時間,四條面積10000平方米的通灣水泥路修好了。此外,集中幫困資金採購太陽能路燈,103盞太陽能路燈讓村裡的夜晚亮起來。
走遍了群星村大大小小的角落以後,張宗明就制定出重點攻破的目標,謀劃著發展村裡的產業。
42歲的貧困戶張仕平,會修理機械,可惜身患眼疾,這些年一直靠低保生活。經張宗明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助鼓勵,他貸款辦起機械加工廠和一個小型食用油加工廠。2019年,張仕平家庭收入有7萬多元。
張仕平的成功,給村裡的貧困戶添了一把信任的火。也是從那時起,張宗明在村裡多了另外一些親切的稱呼「張哥」「老張」。
兩年多的時間,在張宗明的幫助下,村裡投入百萬餘元建成了養雞場項目,村級經濟創收每年達到17萬元,遠超脫貧標準,2018年群星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軍裝一日在身,軍魂一生永存他們從軍一聲「到」,一生「到」無論在任何戰場他們挺身而出,衝鋒在前他們,依然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長江日報出品 記者:徐錦博 陶常寧 李冀 徐錦博 潘璐 通訊員:羅凡 劉天 潘思名 劉宇太 彭煥 樊祥敘 侯西子 代四化 楊紹武 李明 統籌:蘭家興 編輯:李杏 曹欣怡 校對:蔡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