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阿里、騰訊都投資華人文化 背後有哪些投資邏輯 |新京報財訊

2020-12-25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白金蕾)7月3日,華人文化集團公司(下稱:華人文化)宣布完成近100億元(人民幣,下同)A輪融資,投後估值近400億人民幣。

本輪融資由萬科集團、阿里巴巴集團、騰訊集團領投,招銀國際資本及其他國際知名金融集團跟投,其中,萬科集團為新加入股東,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集團為創始股東。

新京報記者查詢工商資料顯示,華人文化的運營主體為華人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5年10月,法定代表人黎瑞剛,註冊資本61.24億元,股東為蘇州華人文化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華人投資中心)、蘇州華人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人投資管理),二者持股比例為99.99%和0.01%。其中,前者為募資平臺,後者為管理平臺,旗下還設有投資平臺CMC資本(CMC Capital Partners,原中文名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具體而言,募資平臺華人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成立於2015年8月,法定代表人為華人投資管理,未公開註冊資本。2018年6月進行了最後一輪股東變更,現股東為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文娛華章科技有限公司(騰訊的投資主體)、蘇州華人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璟偉投資有限公司等10家,騰訊集團和阿里集團出資認繳比例相當,疑似持股比例相當,其他股東持股比例不詳。

管理平臺華人投資管理,股東由兩個自然人構成,分別是持股99%的黎瑞剛,以及持股1%的顧炯。

作為一家產業投資和運營集團,華人文化的投資風格偏重於全產業鏈布局。以影視行業為例,在上遊製作環節,華人文化旗下擁有東方夢工廠、正午陽光、深藍影業、引力影視等公司;在下遊播出渠道,華人文化是香港TVB的最大股東,旗下資金還投資了B站、愛奇藝等視頻平臺;影院方面,華人文化還全資收購高端影院品牌的「UME影院」,後者旗下擁有60餘家影院。

2018年以來,華人文化在影視及演出領域頻繁發力。1月10日,華人文化牽頭、通過資本運作整合國內21家演出公司,成立CMC live華人文化演藝,意在建構起目前華語樂壇最大的演出平臺。

2月2日,華人文化宣布,原中美合資成立的東方夢工廠改由中方財團全資控股,目前的股東為華人文化、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SAIL),華人文化為東方夢工廠的控股股東。

近3年來,華人文化集團公司匯聚了一系列頭部內容資源,在眾多垂直細分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同時積極探索和孵化網際網路媒體平臺和現場娛樂集群,形成了獨特的生態體系及價值資源。其投資布局也在今年迎來收割期,B站、愛奇藝已於2月底登陸美股。

針對此次投資,華人文化集團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黎瑞剛稱:「伴隨技術顛覆驅動著內容消費形態的不斷演進,全球的媒體與娛樂行業正在發生著新一輪的調整和變革。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和消費市場之一,中國擁有充分的潛力催生和孕育具有廣泛影響和綜合實力的新一代大型媒體與娛樂產業機構。華人文化始終秉承對品質內容和創新技術的信仰,在內容與平臺、線上與線下、境內與境外推進戰略布局和運營,在獲得新老股東的鼎力支持下,將繼續朝著戰略願景勉力邁進。」

相關焦點

  • 騰訊的投資帝國 VS 阿里的實業版圖:詳解投資數據背後的玄機
    投早期的騰訊 VS 投晚期的阿里從表面上看,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騰訊在社交和遊戲領域獨領風騷,而阿里巴巴則在電商領域佔有優勢,在自身絕對強勢的主業之外,騰訊和阿里都紛紛進行對外投資,在中國的投資領域都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從2017年騰訊和阿里的投資布局來看,兩家公司的投資風格完全不同。先來看投資項目數。
  • 復盤BAT2019投資版圖:阿里騰訊共同投資21家企業
    復盤BAT2019投資版圖:百度聚焦人工智慧 阿里騰訊共同投資21家企業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創投市場持續降溫,PE/VC機構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而作為投資界的另一股重要力量,曾投出中國新經濟領域半壁江山的CVC是否依舊活躍?他們的投資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 華人文化集團完成近100億元A輪融資:萬科阿里騰訊領投
    文化傳媒行業再現重量級融資。7月3日,華人文化集團公司(CMC Inc.,原名華人文化控股集團CMC Holdings)宣布完成近100億人民幣A輪融資,投後估值近400億人民幣。本輪融資由新股東萬科集團與兩家創始股東阿里巴巴集團、騰訊集團領投,招銀國際資本及其他國際金融集團跟投。當天,華人文化還宣布更名,即日起原「華人文化控股集團(CMC Holdings)」更名為「華人文化集團公司 (CMC Inc.)」。
  • 萬科聯合阿里等七家公司成立75億基金,投資影視文娛行業
    藍鯨教育12月3日訊,萬科發布公告稱,萬科全資子公司崑山品銘富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參與投資蘇州華人文化投資中心,簡稱「華人文化基金」,基金編號 SE0583。萬科方面表示,此次參與成立基金是基於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的發展戰略,綜合考慮目前市場環境,下屬子公司參與投資華人文化基金,有助於公司藉助外部合作方在文化領域的資源,加快公司在戰略轉型中的投資運作。
  • 馬雲投資肯德基,進軍餐飲業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馬雲投資肯德基,進軍餐飲業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根據協議,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將分別向百勝中國投資4.10億美元和5000萬美元。每股價格以分拆完成後31至60天期間百勝中國股票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為基準,給予8%的折讓,而最終股票數量(在設定的上下限範圍內)則視乎該價格再做相應的調整。
  • 萬科基金「亮劍」,60億出資撬動123億投資
    金晟資產和盈達投資為普通合伙人(GP),而工銀(深圳)股權、工銀(重慶)股權、萬科為有限合伙人(LP)。金晟碩慶的初始募集規模為100億元,其中,萬科的出資額為50億元,工銀(深圳)股權和工銀(重慶)股權分別認繳出資49.04億元和0.96億元,而作為基金管理者的金晟資產和盈達投資各出資100萬元。與此同時,金晟碩慶基金還以母基金身份參投了子基金金晟碩豐基金。
  • 專訪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董事長黎瑞剛
    面對記者的祝賀,這位剛剛獲得「2015中國年度新銳榜年度新銳人物」稱號的傳媒業領軍者,坦言自己時有惶恐、甚至焦慮:「作為投資人,幾乎每天都在『做事情的衝動』、『到底想清楚沒有』、『如何進一步深耕』這些問題之間糾結。新環境、新資訊、新模式的挑戰下,布局速度太快,許多東西還來不及消化,很難找到平衡點。」「動靜不大,動作很大」,是黎瑞剛的常態。
  • 華人文化集團完成A輪融資,由萬科集團、騰訊和阿里巴巴領投,融資後...
    華人文化集團完成A輪融資,由萬科集團、騰訊和阿里巴巴領投,融資後華人文化集團估值近400億人民幣
  • 騰訊和華人文化投資的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什麼會面臨破產?
    ,光大,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諾亞財富甚至沈南鵬的紅杉資本都是TMP背後的資方。 騰訊,華人文化,光大,紅杉資本,說起哪一個應該都是在TMT乃至泛娛樂領域久經沙場的老牌公司。TMP創立之時,最初的出資方除了唐偉本人,還包括騰訊和紅杉的沈南鵬,這三方在之後每輪融資中都進行了跟投。TMP中的Tang, 其實就是唐本人的姓氏,所以在這一場資本局中——就是唐偉一人作為核心,帶著幾家中國最大的資本機構一起起舞。
  • Tims獲騰訊數億投資加速擴張 國內咖啡市場風雲再起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Tims獲騰訊數億投資加速擴張,國內咖啡市場風雲再起 加拿大咖啡連鎖品牌Tim Hortons(簡稱「Tims」)日前宣布,獲得來自騰訊的數億元級別投資。咖啡行業專家、北京斯葵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張宏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了大集團的投資,實際上是需要大集團輔助來開拓市場,繼續大量開店,然後獲得更多新的優質客戶資源。
  • 8.14融資清單:「阿里」、「騰訊」聯手投資「微鯨科技」進軍電視...
    8.14融資清單:「阿里」、「騰訊」聯手投資「微鯨科技」進軍電視產業,「借貸寶」獲首輪20億融資
  • 專訪│華人文化副總裁應旭珺談影視戰略轉型:重點是產業運營,投資...
    7月3日,由黎瑞剛創立並擔任董事長及CEO的華人文化集團公司(CMC Inc.,原名華人文化控股集團CMC Holdings)宣布完成近100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投後估值近400億人民幣。據悉,本輪融資由新股東萬科集團與兩家創始股東阿里巴巴、騰訊領投,招銀國際資本及其他國際知名金融集團跟投。
  • 南非大股東拋售騰訊股票 預計獲利670億元人民幣 |新京報財訊
    新京報快訊(記者 梁辰)3月22日,南非傳媒集團Naspers官網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計劃出售1.9億股騰訊股票,相當於騰訊總股本的2%,價值約830億港元(670億元人民幣)。在此次減持後,Naspers所持有的騰訊的股權將從33.2%下降至31.2%。
  • 禁用支付寶硬槓阿里 「阿美鬥」背後,誰在暗戰?
    來源:央視禁用支付寶硬槓阿里 「阿美鬥」背後,誰在暗戰?近日,美團曾宣布禁用支付寶,由此在網絡上引發了爭議。一時間,兩大行動支付巨頭之間的較量再度拉開了帷幕。這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1美團讓支付寶「下崗」 引發網絡爭議7月29日,有用戶在使用美團時發現,支付頁面上,美團月付、微信支付、蘋果支付都可選擇,唯獨用戶量巨大的支付寶卻消失了。支付寶是阿里旗下第三方支付平臺。
  • 拆解主流產業投資三模式:以高瓴、阿里、盈峰為例
    來源:時刻頭條最近阿里系風波不少,甚至有人開始對比20年前非典後網際網路爆發與當下「網際網路反壟斷」的大起大落,以及在這個所謂風暴中阿里系首當其衝的背後邏輯。作為一個搞投資分析的,當下熱點倒不是作者所關心的,剛好從投資的角度分析分析包括阿里系在內的國內做產業投資的幾種典型代表。
  • 網友說:阿里側重於收購,而騰訊側重於投資入股,哪個更具優勢?
    有了支付寶加持,阿里生活能贏得與美團的競爭嗎?6 月 23 日,騰訊以 4.74 萬億港元的總市值超過阿里巴巴。被阿里巴巴壓著做了一年多老二後,騰訊終於探頭,登上市值第一的寶座。在之前我看了一篇文章說,根據這麼多年的觀察得知,騰訊的業務體系龐大主要靠的是入股投資,而阿里的業務體系龐大主要是收購,的確這幾年騰訊在很多領域都入股了,例如入股京東、拼多多、美團等等市值都不錯,而且即使阿里這次實現了反超,但是相比較騰訊投資的以及騰訊控股、騰訊音樂加起來的整個資本體系,阿里肯定還是難以抗衡的!
  • 阿里和騰訊的背後是工行?這兩家公司有怎樣的外資背景?
    於是一個自我安慰的傳言應運而生,說阿里和騰訊的背後是軟銀和南非報業集團,而咱們的中國工商銀行則是軟銀和南非報業集團的控股股東,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當然不是,首先,工行控股的並非南非報業集團,而是南非標準銀行。其次軟銀最大股東是孫正義,持有21%的股份,而工行並未持有軟銀的股份。
  • 阿里騰訊兩大陣營短兵相接 選邊站背後派系分明
    4月2日上午,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  兩張談判桌背後,阿里和騰訊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短兵相接。對於年輕的創業公司,甚至超級獨角獸來說,「被站隊」都成了生存法則。  另一方面,全面開火背後則是巨頭們自身的焦慮,而孤注一擲的對陣已經深刻地影響了網際網路甚至傳統行業的生態。2018年的商業世界,在兩大陣營的角逐中變幻風雲。
  • 君聯資本王超:投資金融科技的邏輯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王超從網際網路金融的成長周期、投資關注點以及監管環境等角度解析了金融科技的投資邏輯。 第二,細分領域,做投資的時候經常討論什麼樣的賽道能出來獨角獸,對於金融行業來講,整個金融市場規模很大,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足夠的空間,相關的頭部企業規模都相當大,所謂的賽道並不是問題,關鍵看它有沒有結合到先進科技來顯示它的潛力。中國經濟體量很大,金融行業基礎又比較好,構成了好的大環境和背景。
  • 阿里、騰訊背後巨頭是誰?為何說馬化騰和馬雲,在給外國人打工
    阿里、騰訊背後巨頭是誰? 為何說馬雲和馬化騰, 真的在給外國人打工?如果從股權支配來說,阿里巴巴和騰訊背後卻是外國企業所佔據的股份最大。騰訊的股份中,最大股份的擁有者是MIH TC,持股比例31.1%;而我們先要和大家說下,MIH並非是我們一些人臆斷的,它的實際操控人是所謂的中國工商銀行。(MIH最大股東是南非報業,南非報業最大股東是南非政府投資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