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朋友是一名老師,做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在她沒當老師之前,以為所有孩子都是善良可愛,沒有什麼心眼的。可是她當老師之後才明白,有些孩子的小九九,並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不,前段時間她就遇到這樣一件事。有位孩子的「家長」在微信上跟她請假,說是孩子生病了不舒服,不能去學校。不僅如此,還跟「家長」聊了幾句孩子的學習。第二天,「家長」又給孩子請假,說是感冒還很嚴重,再請一天假。朋友愉快地表示同意,並許諾之後幫孩子補習,不讓落下課程。第三天,「家長」再次在微信上跟她請假,朋友再次表示同意。
但朋友還是不放心,連續三天感冒都沒好,想必是有些嚴重的。就決定下班後,去孩子家裡一趟,看看孩子。到那位學生家裡的時候,家長很意外,還以為孩子在學校裡犯錯。朋友又問:你不是跟我請了三天假,說你家孩子生病了,不能去上學。家長蒙圈:我沒給你請過假呀,孩子這幾天都按時去上學了。後來跟家長對了一下微信消息,斷定是孩子用家長的手機發的消息,並及時刪除。
朋友後來跟我說:「這屆學生太壞了,為了翹課不上學,竟然編出這樣的理由!」確實,這樣做的確是滴水不漏。但重點卻不在這,而是在於孩子為什麼不去上課?為什麼不願意上課?
多半孩子都會有的厭學情緒
在學習生涯中,每個孩子都會有那麼一刻產生厭學心理。有的孩子是轉瞬即逝,只會喪一會,就重新拿起課本。但有的孩子則是陷在厭學的漩渦裡,無法自拔。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就不會好好學習,甚至覺得上學沒意思。
要想解決孩子的厭學心理,必須知道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分為四個方面,負面情緒,不喜歡學習,覺得沒意思,也就是沒動力。學習效率低,當孩子曾努力過,但是沒有見到成效,就容易放棄,並產生厭煩心理。限制性信念,覺得自己蠢笨,不相信自己能學習好,從而破罐子破摔。基礎薄弱,學習基礎差,想努力都不知道該如何努力。因無法接受自己不行,所以選擇不去努力。
家長該如何做?
與孩子坦誠相待,了解他的真實想法。無論孩子說什麼,家長都表示,自己可以理解,並且接納他的情緒。千萬不可站在道德制高點,說他矯情,這樣只會讓孩子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不向家長吐露心聲。詢問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法,發生了什麼事情促使他這樣做?家長要循循善誘,不要過於著急,等孩子說出來,並且試著去解決問題。
總之,家長不要想當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為他考慮問題。
網友們,你們如何對待孩子的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