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有習作練習,關於中華傳統節日,可以寫過節的過程,也可以寫節日中的一件事。
近年來,儀式感這個詞很流行,尤其對節日的儀式感。現在,國家對一些傳統節日像端午節都給了假期,也是希望中國人珍愛我們傳統文化,我們確實該好好地紀念每個節日,而寫一篇作文也是對傳統節日最好的紀念方式之一。
在寫這類作文的時候,自然少不了素材的搜集和整理,然後確定選題並寫下來。素材這一塊,相信在集體授課的時候,老師一定會布置搜集整理的任務,所以我就簡單搜集一些附在後面。孩子們可以多搜集一些,用思維導圖整理出來。
下面是兩個板塊,一個是寫作方法,一個是素材。
一、 寫作方法
寫中華傳統節日的作文,必要的節日習俗一定要了解,也一定要依據這些節日的特點、來由、習俗來寫。對於很多人,現在過節的過程越來越簡單,很多人過節主要是美食。
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吃團圓飯,重陽節陪老人吃頓飯,給老人買一些禮物,別的習俗可能不那麼講究了,比如賞菊、登高,賞月、拜月等等都被省略掉了。但那些節日的元素是需要我們牢記,需要我們紀念的。我們在輔導孩子習作的時候,更要注意節日的元素。
很多孩子不了解一些節日,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等,可以通過搜集整理,豐富這方面的知識,這單元習作本來就是個綜合性學習。只有在充分了解這些節日之後,才方便下筆寫作文。
按照教材要求,這篇作文可以寫成兩種形式。一個是寫過節的過程,一個是寫在節日裡一件難忘的事。
1.過節的過程
如果孩子想寫過節的過程,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節》(這是一篇很好的範文,大家可以網上搜一下),老舍先生寫春節,從臘八開始、買雜拌、二十三小年、除夕、初一,一直寫到元宵節。在這裡春節指的是一段時間,而不是初一那一天。
也就是說,寫過程,這個節日的元素一定要有,雖然沒必要面面俱到。比如寫清明節,清明節的核心是祭祖,這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清明節也叫踏青節,這個時節,春光正好,正是踏青、放風箏,在自然裡漫步的好時節,這些內容都可以寫進去。
比如寫中秋節,可以寫吃月餅、賞月亮、飲葡萄酒、吃團圓飯,可以從人們著手準備過中秋節開始寫,中秋節寓意團圓、美滿,中國人非常重視過中秋節,有俗語說,寧可不在家過年,也要一起中秋月兒圓。
孩子們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應該有了自己想要寫的節日,無論寫什麼節日,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每一個環節不慌不忙地寫清楚,寫完這一個再寫下一個。
寫過程,孩子越熟悉的越好寫,可以先把要寫的各個環節簡單列一下提綱,在行文的時候就會更加流利。如果家長朋友每一個節日都認真對待,強化節日儀式感,那麼孩子在寫這類作文時就方便多了。
2.節日裡的一件事
這是一篇寫事的作文,寫事作文的要素就要具備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事件中的起因、經過、結果,具體內容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安排,不能太機械。
重要的是,這個作文題裡面,一件事前面有一個關鍵詞,是節日裡的,所以,這件事一定要有節日的元素,要與這個節日相關聯,不然這件事即便發生在節日裡,從作文要求上講,也失去了其意義。這件事一定要與節日有關係。
比如,你寫清明節,卻寫自己在逛超市,無論這件事有多印象深刻,寫得有多好,如果它關聯不到清明節,關聯不到掃墓或者踏青,那這篇作文就不成功。
怎麼寫呢?舉個例子。比如寫中秋節,寫幫媽媽做飯,可是爸爸因為單位臨時有事,一家人沒能吃成這頓團圓飯,望著自己辛苦的勞動成果,心裡很不是滋味,可是一想到爸爸在工作崗位上,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吃上團圓飯,又覺得一天的勞動非常值得。
敲黑板!節日裡的一件事,要與節日有關,密切關聯!
二.素材整理。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挑幾個孩子們熟知的整理一下。
我們熟知的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等。中國各地風俗不太一樣,有的少數民族還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傣族的潑水節等。
春節
(經常有孩子分不清除夕和春節,春節是一年的第一天,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兩天挨著,所以在習俗上也一般歸攏到一起了,在寫作文的時候,也不好說把這兩天分開。包括一些名家寫春節,也是除夕春節一起寫,沒有分得那麼清楚,說到底,不管除夕還是春節,都是過年,春節從某種意義上講,指的是春節前後的一段時間)
時間:農曆正月初一
習俗:春聯和年畫、年糕和餃子、拜年、壓歲錢、除夕守歲、吃團圓飯。
過去放鞭炮也是個重要習俗,現在為環境與安全著想,全國各地基本上已經取締這種活動。
詩詞:《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夜雪》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元宵節
時間:正月十五
習俗:吃元宵、觀燈、猜燈謎、踩高蹺、舞龍、舞獅、扭秧歌
詩詞:《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上元竹枝詞》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清明節:
時間:四月初五前後
習俗:掃墓祭祖、踏青、放風箏、植樹、蹴 鞠(現在發展成足球)
詩詞:《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郊行即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端午節:
時間: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香蒲、飲雄黃酒、佩香囊、紀念屈原等
詩詞:《和端午》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南歌子· 遊賞》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中秋節
時間:八月十五
習俗:吃月餅、看月亮
詩詞:《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重陽節
時間:農曆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賞菊、插茱萸
詩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傳統節日素材網上有很多,還可以搜集一些格言俗語,或者有關節日的傳說等等。
孩子們能夠書寫每一個傳統節日,是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銘記它,紀念它,它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