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科考動物趣聞三則

2020-12-11 參考消息

新華社拉薩7月7日電(記者黃興)青藏高原的動物極富趣味。正在進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生物與生態變化考察,旨在全方面摸清楚「第三極」動植物本底資源。在科考中,科學家們給記者分享了幾則關於青藏高原動物的趣聞。

鼠兔三窟

鼠兔是一種兔,因形似老鼠,而得名「鼠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周邊地區。其古靈精怪,實在是「草原精靈」,不過卻也給草原生態帶來威脅。鼠兔善於造穴,易導致草場沙化,且其繁殖能力極強,已成為危害草原生態的「作惡者」。

鼠兔平素喜食草類,甚至帶毒性的狼毒草都可當做美味的食物。鼠兔還會儲存冬季食物,曬乾後儲備在洞穴內;也很喜乾淨,其糞便與所居洞穴嚴格分開。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說,鼠兔開掘洞穴後,往往屢次更換洞穴,所謂「狡兔三窟」極為貼切。藏北草原上遍布鼠兔洞穴,固然有鼠兔數量龐大的原因,鼠兔「三窟」的習性亦是重要因素。

鼠害破壞草原,已成草原治理的重要課題。為治理鼠害,青海等地曾對洞穴投藥,西藏那曲使出「招鷹滅鼠」的招數。蔣學龍表示,實現草原食物鏈動態平衡,從鼠兔的上遊動物鷹、狼等猛禽和猛獸著手,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鼠鳥同穴

鼠兔在地上跑,鳥類在天上飛,但它們竟也會在一個洞穴裡生活。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尹祚華給記者介紹了青藏高原獨有的「鼠鳥同穴」現象。

鼠兔住在草地洞穴裡,且其洞穴在地下互相連通,並有多個出口。一些鳥類就趁勢利用鼠兔廢棄的洞穴棲居,甚至和鼠兔同穴生活。

和鼠兔同穴的鳥類,主要是雪雀和地山雀,多為白腰雪雀、棕背雪雀、棕頸雪雀、黑猴雪雀這四類雪雀。這些鳥都是青藏高原獨有品種,生活在海拔超過2500米的區域。尹祚華介紹,多數地山雀利用土坎、緩坡自鑿洞穴,少數使用鼠兔的洞穴;而雪雀多利用鼠兔廢棄的洞穴居住,而且不排除鼠兔和雪雀同時生活在洞中的情況。

緣何如此?有分析稱,高原樹木稀少,鳥類難在樹上築巢,故會出現「鼠鳥同穴」的奇觀。不過,尹祚華表示,也有可能是雪雀等鳥類習性本就如此,同穴原因尚待研究。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漫漫進藏路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1972年,中國科學院專門制訂了「青藏高原1973-1980年綜合科學考察規劃」,要求對整個的青藏高原進行比較全面的考察,積累基本科學資料,探討有關高原形成、發展的若干基礎理論問題,並結合青藏高原經濟建設的需要,對當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自然災害的防治提出科學依據,此乃史上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這次墨脫科考之行,除了標本採集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我們聯合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北京大學共同在墨脫開展了一次科普講座。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青藏密碼」亟待人類的探尋和破譯。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在拉薩啟動,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進行考察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變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世界屋脊之屋脊——天上阿里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西南和西部靠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與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極」、「生命之禁區」。
  • 喜馬南麓——日喀則調查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白朗縣白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平均海拔4200m,屬典型的高山河谷寬谷地貌,高原溫帶季風半乾旱氣候。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 第二次青藏大科考:用青藏精神解密「藏地密碼」
    去科考的地方,沿途都是這樣的土路。大家正在研究和討論科考的方案。在何馬的小說《藏地密碼》裡,奇幻的故事情節、美麗的西藏風光,以及神秘的藏地文化都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從科學的角度,對這片廣袤高原進行系統的考察研究,還要追溯到1973年中國首次青藏大科考。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5200年前的青藏高原,是熱帶動物的天堂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如此高的海拔使得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0℃以下,大片地區最溫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那麼,如此低的溫度,在5200年前為什麼會有熱帶野生動物生活呢?為什麼熱帶動物北遷數千公裡,之後還消失不見了呢?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走進墨脫 尋找心中的「蝴蝶結」
    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達娃。記者李海霞攝紅鋸蛺蝶。達娃攝我區位於青藏高原主體,地理環境特殊,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這裡不僅是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還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由於我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因此,認識、研究與保護我區的生態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昆蟲作為動物界最大的一個類群,與人類的關係複雜而密切。
  • 青藏科考訊|一幅「龍骨拼圖」的誕生
    紅斑高山蝮 紅斑高山蝮棲息於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主要沿通天河流域分布,在青海、四川、西藏均有發現。論文第一作者在一組2013年拍攝於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野生動物圖片中發現了一張高原蝮蛇的照片,發現其外觀十分特別,於是在2016年7月再度前往那裡進行考察工作,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通天河流域採集到了這種蝮蛇的標本。
  • 化石證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圖為邱氏狐化石。   活躍於整個北極範圍、可在零下50℃冰原上生活的北極狐,竟也曾出沒於我國青藏高原。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客座研究員王曉鳴的研究團隊歷經15年的野外科考,最終通過化石證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 探秘「第三極」,第一次青藏科考還得回溯到40年前
    去年9月,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薩發布,主要涉及青藏高原的最新隆起研究、氣候變暖變溼引起「亞洲水塔」加速液化和失衡、青藏高原變綠背景下的潛在風險、青藏高原天氣氣候效應和大氣研究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將持續5年至10年,目前仍是進行時。而屬於完成時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有些遙遠了。
  • 絕地生靈 長江源野生動物科考記(上)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非常幸運的是江西五十鈴以及中國國家地理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在人間淨土可可西裡以及長江源自然保護區內近距離接觸到了多種藏地特有的野生動物。但這絕非輕鬆簡單的藏地旅行,而是一場實打實的以保護野生動物為目標的科考活動。
  • 邀您觀賞青藏高原特有的「神奇動物」
    氣勢雄偉的青藏高原坐落在亞歐大陸的中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素稱「世界屋脊」。高峻的海拔、年輕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青藏高原一系列獨有的自然特徵,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山地自然景觀,包括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墊植被等。
  • 亞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史上聞名遐邇的伏羲、炎帝、夏禹、烈山氏、共工氏、四月氏、金田氏等都是高原古羌人。其間,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叢林茂盛,但青藏高原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其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 第一次青藏科考已過去40餘年,曾遭遇大塌方,最終發現了這些……
    去年9月,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薩發布,主要涉及青藏高原的最新隆起研究、氣候變暖變溼引起「亞洲水塔」加速液化和失衡、青藏高原變綠背景下的潛在風險、青藏高原天氣氣候效應和大氣研究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將持續5年至10年,目前仍是進行時。而屬於完成時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有些遙遠了。
  • 科學家通過棕櫚葉化石揭開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
    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根據對這一化石的研究,科學家推測出了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同時也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7日凌晨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 【文匯報】土壤學家,俯首傾聽青藏高原的喃喃低語
    確切地說,他們只是青藏高原上自帶氧氣、能量和光芒的一大群人中的一部分——來自中科院的消息說,從2017年8月19日開始,我國正式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2年來,10大科考任務漸次展開,涉及5大綜合考察區域,共有包括南京土壤所在內的60多個專題科考分隊為此奔走在青藏高原的冰川、湖泊、荒漠和草甸之間。
  • 中國利用青藏科考成果 推進建立冰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18日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舉行的「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及應對科考成果」發布會上獲悉,中國正在利用青藏科考成果,在被譽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上積極推進建立冰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目前已建成雅魯藏布江色東普冰崩堵江監測預警體系,並著手建設樟藏布次仁瑪錯冰川災害鏈監測預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