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風雅此中尋

2020-12-10 人民日報

  元代朱碧山銀槎杯

  清代窯變釉石榴尊

  「你看這大門、石橋、水榭,300多年前古人畫中的滄浪亭,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差不多。」在吳中博物館不久前開幕的「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展上,清代王翬、王錫辰繪製的《滄浪亭圖》吸引了不少觀眾細細欣賞。展覽匯聚多位吳門畫派代表人物的佳作,展現了明清時期秀雅繁華的吳郡風貌。

  坐落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澹臺湖邊的吳中博物館,又名「吳文化博物館」,致力於打造「領先的吳文化展示、研究和學習平臺」,今年6月28日正式開館。博物館建築面積1.8萬餘平方米,一樓主要用於臨展、教育和公共服務,二樓設有基本陳列「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

  「考古探吳中」以時間為線索,以原吳縣地區歷年考古發現為主要展陳內容,通過實物展示、場景模擬等方式,梳理了舊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前吳文化及吳文化的起源與勃興。

  走進「考古探吳中」展廳,一件刻劃著神秘符號的黑色陶壺引起了筆者注意。「這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衣陶刻符貫耳罐,是國家一級文物。」博物館講解員袁煒介紹,它出土於蘇州澄湖遺址,器表打磨光滑,外腹部有4個刻劃符號,系陶器燒成後用鋒刃器刻出。關於這4個刻劃符號的解釋,學術界眾說紛紜。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刻符與漢字有直接的傳承關係,但它們應屬於良渚文化時期的古文字,與巴蜀文字一樣是漢字的先行形態,足以證明太湖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這件春秋時期的楚途盉,也是我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袁煒說。這件盉出土於蘇州楓橋何山東周墓。盉前後設夔龍形提梁,前有短曲形龍首流,龍首為雙目外突,小圓口,頭頂鑄出扉稜。兩側輔以蟠虺紋,填以細密的羽狀劃紋。盉肩部刻有銘文「楚叔之孫途為之盉」,說明它是楚國貴族所用器具。

  據史料記載,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伍員率兵攻入楚之郢都。根據同一墓葬中出土的其他器物判斷,這件楚途盉很可能是吳人掠回的戰利品,賜給攻楚的功臣,並於死後隨葬。它見證了吳王攻楚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風雅頌吳中」由「吳風」「吳雅」「吳頌」3個展廳組成,對吳文化進行更為細緻全面的解讀。「吳風」著重展現吳地風物與古鎮古建築。在展廳牆上,一幅40米的手繪長卷生動描繪了從古至今太湖地區人們的生活場景。有意思的是,按照牆面的標誌,把手放置於適當位置,牆上的畫面就會動起來。在「吳風」廳的另一側,通過牆上的玻璃裝置,可以聞到梅花、香樟、柑橘、桂花等不同時節的植物香味,從嗅覺上感受吳地的季節流轉。

  在「吳雅」展廳,琳琅滿目的玉器、瓷器、金銀器、漆器等展現了江南的富庶與雅致。「你瞧這個銀槎杯,是元代著名鑄銀匠人朱碧山所作,設計精巧,造型奇特,鏨刻精細,是難得的工藝珍品。」袁煒介紹道。此銀杯為槎(木筏)形,一老人背靠槎尾而坐,仰首束髮,長髯飄動,目視遠方,神態瀟灑。槎身為枯枝杈枒,癭節錯落。槎背部有細瘦陰刻銘文「至正乙酉朱碧山造」。

  別看這件銀槎杯不小,但它是由銀片錘揲塑形而成,內裡中空,重量較輕,使用起來非常方便。這樣一件集精巧與實用為一體的器物,彰顯了吳地雅致的生活情趣與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吳頌」展廳以融媒體圖書館、展中展、演出空間相融合的形式,講述吳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展廳中有吳語太湖片的地圖展示,按下按鈕還能聽到不同地區居民講的方言,讓人們對吳語的發展和變遷有了更具象的了解。

  自開館以來,吳中博物館舉辦了藝匠傳習、學術講座等活動,並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招募,邀請音樂家、曲藝家、手藝人等走進博物館開展創意活動。關於未來的發展,吳中博物館館長陳曾路說:「我們明年的展覽計劃已基本排定,會有八九個展覽,敬請期待。我們將積極進行各種創新,在深耕吳文化的同時,與國內外更多地區合作舉辦精彩的活動。」

相關焦點

  • 感受吳地風雅 傳承工匠精神
    通過一件件珍貴藏品,大家深刻感受了吳文化的變遷與發展以及吳文化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  蘇州吳中博物館是蘇州市第一座全面展示吳地文化的地方性特色博物館。館內擁有原吳縣和現吳中地域範圍內考古出土的文物藏品7000多件(套)。通過陳展、文字、實物、影像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吳地文化特色,圍繞「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兩條文化脈絡,集中展現吳地廣博的物質和精神內涵。
  • 在三分之地的吳地中,孫策的職務是?
    在三分之地的吳地中,孫策的職務是?王者榮耀每日一題在7月5號的最新題目已經出來了,許多玩家都不知道今天正確的答案,錯過了豐厚的答題獎勵 。快和琵琶小編來看看今天的每日一題的答案吧! 在三分之地的吳地中,孫策的職務是?
  • 吳地「白紵舞」的嬗變
    《宋書·樂志》曰:「白紵舞,按舞辭有巾袍之言,紵本吳地所出,宜是吳舞也。」「白紵舞」出自吳地民間,具體何時產生的,學界暫無定論。有學者認為早在春秋時期吳地西施便表演過「白紵舞」,認為西施所浣之紗便是「白紵」。文獻對「白紵舞」的最早記載則是在曹魏時期,《初學記》卷十五引曰:「白紵歌(起於吳,孫皓時作)。」
  • 16大墅居性能越級 盛澤頤和公館 與蘇州共風雅!
    蘇州的沁人氣質,隱藏在生活的煙火氣中。煙雨青石巷,撐著油紙傘踱步的蘇州姑娘,抿一口蘇州特產碧螺春茶,講一句吳儂軟語,是蘇州這座城氤氳了兩千年的溫熱記憶。 粉牆黛瓦,園林小巷,流水人家,自然也成了蘇州風雅棲居的一種符號。論及風雅,蘇州真沒辦法低調。
  • 在新郭老街打造十二坊 再現古代吳地中秋民俗文化盛會
    記者從姑蘇區委宣傳部昨天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此次民俗文化活動作為姑蘇區民俗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將圍繞「賞石湖串月,享盛世繁華」主題,通過「尋找蘇州文化之魂——風雅石湖」的蘇式生活,烘託姑蘇人文山水,展現姑蘇民俗文化。
  • 古詩詞中的18種風雅,意境絕美
    古詩詞中的18種風雅,意境絕美 人生哲理
  • 3000年的古文之美,豈止風雅你的底氣?
    ○ 講山水、亭臺詩意生活的《且向山水尋清音》;○ 講人生智慧的《微風閒看古人心》; ○ 講雋永情感的《流年急景,守一份深情》。其中,囊括了中國古代文壇上的多位巨擘名家,韓愈、蘇軾、陶淵明、諸葛亮等等。《且向山水尋清音》:人間有味是清歡,一草一木間,足以化解生活庸常這本書圍繞亭臺、山水兩個主題,收錄了陶淵明、蘇軾等多位古人的生活風雅狀態。《黃州快哉亭記》、《超然臺記》散文中我們感受到蘇軾在平庸瑣碎的生活裡過得有滋有味。
  • 追溯文化根源,探尋生活藝術--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吳地文化採風實踐...
    秋已暮,寒霜凝,季節交替間是外出採風的好時節,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數字藝術學院2019級動漫設計、影視動畫、視覺傳播設計與製作、影視編導四個專業共248名全體學生為期兩周的吳地文化採風實踐活動圓滿結束,並成功舉辦首屆新吳文化校園博覽會新吳採風作品展。
  • 行知讀書會|評彈遇上古詩詞,品一品詩詞中的吳儂軟語
    活動現場,由主持人閻華命題,方笑一教授解析,周紅、徐惠新兩位借方教授精選出的江南詩詞原創評彈表演,讓現場觀眾品一品詩詞中的吳儂軟語。活動現場活動現場送人遊吳杜荀鶴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 王者破浪對決中的戰船 解鎖吳地艨艟的身世之謎
    而艨艟銳意進取的特點,又正契合王者世界中吳地英雄的革新精神。因此在新版本中,我們將艨艟作為「吳」的代表元素。王者世界裡的艨艟有什麼特點呢?妲己寶寶帶大家一起漲知識~ 歷史源流 三國中的「艨艟」 01 激流勇進,突進無前 艨艟是中國古代具有良好防護的進攻性戰船,又被稱為艨衝、蒙衝。
  • 遊新郭老街 訪吳地文化
    為進一步豐富居民的業餘生活,弘揚吳文化。10月23日,吳門橋街道四季晶華社區聯合向上公益為老服務社組織轄區40多位黨員居民前往新郭老街秋遊,開啟了一段探訪吳文化之旅。「新郭在隋朝建造到現在,有近2000年的時間,這裡承載了吳越春秋爭霸的歷史,也流傳著範蠡西施的愛情故事,範成大、餘覺等歷史名人也在此居住過。千百年來,新郭人在此生活,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俗文化。」
  • 傳承優秀歷史文化 弘揚吳文化優良傳統 蘇州東吳博物館中的吳文化特色文物
    此器形侈口束頸、深腹、圓肩平底,肩上有一對獸首耳,器身紋飾具有典型的吳文化色彩,頸部為吳地仿中原的竊曲紋,腹部作互不對稱的變體蟠螭紋,最下方以連續三角紋為邊飾,腹上主體紋飾間點綴圈點紋的做法,不見於中原銅器裝飾,為吳國銅器的創新。盂內壁鑄有十二字銘文:「吳季大作其飤盂子孫永寶用」。器形端偉,紋飾殊異新穎,鑄造華麗精工。季子盂在國內屬孤品。
  • 【東西南北中—城市記憶】悠悠吳文化 濃濃泰伯情
    在隆重慶祝新中國70周年華誕之際,我們特別策劃「東西南北中——城市記憶」,選取無錫東南西北中五個地標,用圖片和視頻展現70年城市奮進,用70載變遷見證70年壯麗輝煌。梅村古名梅裡,位於無錫的東部,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長子泰伯舉族南遷,從陝西一路跋山涉水,最後到達無錫梅村,在此建國,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強大的吳國。
  • 致力通古鑑今 傳揚吳地文化
    歷代編寫的有關吳地歷史文化的著作汗牛充棟,粗略計算就有上百種,但就單純的吳文化現象和吳文化積累而言,這些著作的描述大多過於籠統,或者過於單一,很難真正展示出吳地文化的全部面貌。  《吳中文庫》叢書分為名賢、名勝、名產、民俗、文物、工藝、詩文和影像八個方面,對吳中的歷史文化變遷進行了全面、系統、真實的展示,無論從涵蓋的廣度還是深度,均堪稱吳地歷史文化之集大成。從八個方面編纂,既符合吳中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和基本面貌,還較好地避免了內容敘述上的交叉重複,達到了每一選題既獨立成書,又相互關聯。
  • 上杭古田吳地社區:盤活資產「造血源」 強村富民「立標杆」
    17日上午,上杭縣古田鎮吳地社區居民吳滿玉身穿紅軍服,為前來吳地參觀的遊客介紹紅軍小鎮建設、鄉村振興發展情況。2017年底上杭古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中影文旅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吳地紅軍小鎮後,吳滿玉被聘用為紅軍小鎮的一名工作人員,現在每月收入可達3000元,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 尋一方靜地,得一片安逸——記杭州濱江銀泰喜來登酒店體驗
    坐落於杭州新興濱江區的杭州濱江銀泰喜來登大酒店,緊鄰錢塘江於喧囂中取一謐靜,使人放鬆心情感知這大美杭城。酒店開業兩年多以來,接納著來自天南地北的足跡與旅人。從外部看,整個酒店的風格現代卻不失風雅,走進去又會發現它大氣豪華的一面,大堂頂部水晶吊燈,光影流動,搖曳生輝。
  • 風雅桐鄉,全國旅遊百強!
    近日,競爭力智庫、中國經濟導報社、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化發展研究院和北京中新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縣域旅遊競爭力報告2020》。   △譚家灣雲上農業試驗場   離烏鎮直線距離不過16公裡的濮院鎮,被稱為「中國羊毛衫名鎮」,每年約有7億件毛衫服裝從此地走向全國和世界各地。今年中秋國慶假期,許多遊客慕名來到這裡,只為買幾件毛衣。而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差異化的古鎮會在這裡誕生。未來,遊客不僅能在桐鄉感受江南水鄉的風雅,也能了解當下服裝的流行趨勢,甚至看一場頂尖的時裝秀。
  • 雪月花輯 | 芒草:秋天的風雅
    那是用芒草代替稻穗進行供奉的;又因為相信芒草有驅魔之力,賞月時供奉的芒草不扔掉,作為避邪之物掛在屋簷上,插在院子和田地裡。相傳,用芒草避邪,一年不會生病。 還有一段江戶時代的逸話。與謝蕪村崇拜俳句聖人松尾芭蕉,自信是芭蕉的正統傳人,他在金福寺參拜芭蕉墓時,感慨不已,寫下一首名句:「長逝守碑旁,願做枯芒草」。自己願化為芒草,永遠映襯著芭蕉的光輝。
  • 「柚子哥」 杯 《洋口老街的故事》徵文3 《風雅洋口,美麗瀛洲》
    三座古橋中,「都門橋」、「觀音橋」為清朝乾隆五年時那個有作為的廣豐知縣詹廣譽倡建。「中央橋」建得較晚,抗日戰爭前後利用倒塌的「都門牌坊」石料建成。三座橋,形制不一,精美異常。都門橋形如滿月,古樸詩意;中央橋石板架梁,平坦如砥;觀音橋雙拱連珠,精巧別致。
  • 聊齋故事|吳小員外與女鬼
    趙應之指著那個賣酒姑娘,對吳小員外說:「喊她來陪一杯,怎麼樣?」吳小員外大喜,立刻拿話挑逗姑娘。姑娘特大方,一口答應,很高興地過來坐下了。正要舉杯,姑娘一眼瞥見父親母親從外面回來了,嚇得連忙站起來走了。三個人都很掃興,草草喝了幾杯,都離開了。當時已是春末,幾個人在沒有到這裡來玩。可吳小員外卻一直思念愛慕著那個姑娘,連做夢也常常夢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