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保生文化祭 南有「上白礁」祭典

2020-12-12 東南網臺海頻道

東南網4月2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文/圖)農曆三月瘋保生大帝(大道公),廈門是這樣,臺灣也是如此。作為臺北地區最大的宗教活動,「2016年保生文化祭」已熱鬧登場,明天(農曆三月十五)相傳是保生大帝的生日,活動將迎來高潮。臺灣保生大帝信仰源於福建,不過在數百年的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不管怎麼變,臺灣信眾那份慎終追遠的情懷卻始終未變。

大龍峒保安宮:「放火獅」成獨特民俗風景

位於臺北市西部的哈密街,本是一條平凡無奇的街道,但因為大龍峒保安宮的存在,這裡便成為萬千信眾心中的聖地。大龍峒地區本是同安移民聚集地,清代時他們渡海來臺開荒,也將故鄉的保護神——保生大帝帶到這裡,並建廟供奉,這就是後來的大龍峒保安宮,民間俗稱「大道公廟」。

大龍峒保安宮是全臺規模最大的保生大帝宮廟,佔地萬餘平方米,其建設規制很尊貴,屬於帝王級的。如今,大龍峒保安宮與旁邊的臺北孔廟一道,共同成為北臺灣重要的觀光景區。「2016年保生文化祭」已於本月中旬在大龍峒保安宮熱鬧登場。據臺灣媒體報導,廟方昨天舉辦場面盛大的「宴王祭」,席上有大五牲、大菜12道、點心36樣、茶6種,展現滿漢全席的藝術價值。「保生文化祭」既延續了源自閩南民間信仰的傳統廟會,也注入現代藝術、宗教解說、音樂會等現代元素,拉近青少年與民間信仰的距離。在保生大帝生日來臨之際,保安宮今年還將舉辦全臺廟會中僅存的「放火獅」表演,數以萬計的蜂炮自數米高的「火獅」中直衝夜空,炮聲如獅吼,象徵驅除瘟疫、鎮煞保安,打造臺灣一道民俗風景。

學甲慈濟宮:「上白礁」是一年一度盛事

據臺灣內務部門統計,島內祀奉保生大帝為主神的宮廟有160多座,其中相當一部分以「保安宮」、「慈濟宮」等為名。除了大龍峒保安宮之外,像是在新竹市香山區還有個美山保安宮;至於叫「慈濟宮」的更多,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位於臺南市的學甲慈濟宮。

學甲慈濟宮被認為是島內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始建於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期。相傳吳夲於北宋年間去世後,鄉人立廟祭祀時,雕刻有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大大帝奉祀於龍海白礁慈濟宮,三大帝奉祀於海滄青礁慈濟宮,二大帝則由同安籍百姓跟隨鄭成功軍隊來到臺南,並由學甲一帶的李姓後代私人奉祀,後來學甲慈濟宮逐漸成為當地信仰中心。由於鄭成功復臺這段歷史,臺南也成為島內保生大帝宮廟最密集的區域,目前約有60座。

學甲慈濟宮在臺灣地位很高,而且宮廟內的文物也特別多,更是令不少人想一睹為快。除了那尊相傳造於宋代的保生大帝神像外,學甲慈濟宮更因收藏6件「國寶級」交趾陶而享譽臺南。

每逢農曆三月,學甲慈濟宮也很熱鬧,一年一度的「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將隆重上演。「上白礁」就是「回到白礁鄉」的意思。兩岸未開放交流前,無法回到漳州白礁謁祖,每年農曆三月,學甲居民都會在當地舉行「上白礁」祭典,以彰顯飲水思源的精神。如今兩岸民間交流頻繁,越來越多的臺灣信眾可以渡海「上白礁」,與故鄉的鄉親們共話鄉誼。

相關焦點

  • 慈濟宮上白礁
    明末永曆年間,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人跟隨鄭成功從大陸渡海來臺,為求沿途平安、開拓順利,便從白礁的慈濟宮分香迎接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建廟奉祀。由於「大道公」醫術高超,靈驗非常,在疾病蔓生的移民社會裡,廣受虔誠膜拜,時至今日,由學甲慈濟宮分靈出去的寺廟將近300座,保生大帝也成為臺灣十大祀神之一。
  • 保生文化連兩岸民心(行走臺灣)
    董事長王文宗向記者介紹,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民眾將神像從福建白礁慈濟宮請出,隨軍渡海至臺南,立廟祭拜,自此保生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清乾隆初期,入墾臺北的福建同安縣先民因水土不服、疾病叢生,專門返回家鄉從白礁慈濟宮請來一尊保生大帝像,於大龍峒地區立廟,便是今日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 《根在海這邊》第八集:慈濟保生,兩岸共祀——白礁慈濟宮
    臺南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另外,還有兩根方形石柱,上刻竹葉體筆跡對聯,聯曰:"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    中殿與前殿之間有天井隔開,一來出於採光的考慮,二來也可增加宮廟的景趣。天井中有一眼水井,這是當年慈濟宮擴建時,保生大帝湧泉以飲病者的遺蹟。
  • 兩岸信眾廈門共同祭拜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原名吳夲,民間也稱吳真人、大道公等,宋代人,生於漳州龍海白礁,羽化於廈門海滄青礁,精通醫術、濟世救人。保生大帝是閩臺兩地共同的民間信仰。供奉保生大帝的慈濟宮祖廟位於廈門海滄青礁和漳州龍海白礁,世界各地的分靈廟逾千座,其中在臺灣的分靈廟有三百多座。(來源: 新華網)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
  • 白礁慈濟祖宮:千年不忘「白礁香」
    海峽兩岸民眾稱保生大帝為「大道公」「吳真人」等。白礁慈濟宮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第一批涉臺文物。 一百多年後,在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宋高宗動支國庫,並派遣監工,依照皇宮建築規制,在龍湫庵原址上重建成一座輝煌的雙層宮殿式廟宇,後來改名為「白礁慈濟宮」。 吳真人信仰隨後便傳播到我國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外各地。 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明成祖追封吳夲為「保生大帝」。
  • ...白礁)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節文創設計大賽決賽在漳州臺商投資區舉行
    12月3日上午,2020年海峽兩岸(白礁
  • 臺北保生文化祭鳴鑼
    本報臺北專電 (駐臺記者 劉深魁 文/圖) 由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舉辦的「2015保生文化祭」系列活動23日登場(如圖),為主祀神保生大帝慶生,也替信眾祈求平安。據介紹,近年來兩岸保生文化交流密切,相互派代表團參加對方的活動增進了保生信仰文化的影響力,希望閩臺加強交流,共同傳承一脈相承的保生大帝文化信仰。
  • 熊厝蓮花宮保生大帝
    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原是熊厝莊氏的水尾宮,明隆慶年間(1567-1572)莊氏賢公往龍海白礁販賣手巾、織帶、絲線、花垂等雜貨,俗稱「搖鼓擔」,時適三月十五日,白礁慈濟宮的信士在紀念保生大帝誕辰,賢公也進宮中行香祈祝,偶見保生大帝臉額汗珠淋漓,頓有所感,則祈求大帝,若有意金身隨其返鄉,許諾卜杯三信,得三杯全茭杯信,賢公乞求復再許諾三杯並允許立即起駕啟程。
  • 臺北大龍峒年度"保生文化祭"將開鑼 熱鬧兩個月
    ;接下來兩個多月將有藝陣表演、古蹟藝術導覽、兒童寫生比賽、美展、宗教信仰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提供民眾精彩的文化與宗教饗宴。據報導,保生文化祭是臺灣地區首度將神明聖誕的宗教活動轉型為文化活動,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是幕後推手。
  • 海峽兩岸3000信眾聚首臺中 共祭保生大帝
    追思先祖 祈願平安  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會於今年1月成立,兩岸及港澳、東南亞地區共400多家廟宇加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保生大帝信仰聯合組織,總會長為臺灣臺南學甲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大陸廈門青礁、漳州白礁、泉州花橋等3大保生大帝祖廟並列為榮譽總會長,此次也都派員前來。
  • 文創達人看過來,白礁慈濟宮文創設計大賽萬元大獎等著你!
    作為閩臺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宮,白礁慈濟宮的香火極為旺盛,常年沉浸在香火煙霧的氤氳之中。  為提升保生大帝文化的對外影響力,打造臺商區的城市文化名片,加快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8月19日,由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慈濟祖宮管理委員會主辦的海峽兩岸(白礁)保生大帝文創設計大賽(線下大賽)正式啟動。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廈門青、白礁慈濟宮
    青、白礁慈濟宮,分別位於福建廈門市海滄鎮青礁村和龍海市白礁村,兩者相距約1.5公裡。兩座建築均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現存主體建築為清代重建。1996年,兩處慈濟宮共同被定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濟宮裡供奉的是「保生大帝」。
  • 臺灣嘉義民雄大士爺文化祭舉行盛大普渡祭典
    臺灣嘉義民雄大士爺文化祭舉行盛大普渡祭典/8) "← →"翻頁 8月29日晚,臺灣嘉義縣大士爺廟舉行年度盛事——普渡祭典
  • 青、白礁慈濟宮:古代民間醫神的祖廟,海內外億萬人的信俗
    白礁慈濟宮始建於南宋,歷代屢次擴大規模兼重修,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宮廟建築群,整座祖宮恢宏壯麗,獨具一格,還遺存有宋代盤龍柱,被譽為「閩南故宮」。在白礁慈濟宮三公裡處,便是青礁慈濟宮,由於兩地都堅稱自家宮廟是真正的祖廟,因此這裡也被稱之為「東宮」,白礁則是「西宮」。
  • 保生大帝,姓吳名本(běn),而非夲(tāo)?
    因此,保生大帝信仰在最初始的時候,便一直有兩處祖廟,一為出生地白礁,二為升仙處的青礁,青礁東宮立廟,始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為青礁籍進士、尚書顏師魯向南宋朝廷所奏請重建。清末泉州人楊浚所作之《四神志略》,系針對泉州土生民間信仰的收集整理,四神分別為南安的廣澤尊王,同安的保生大帝,安溪的清水祖師,莆田的大上聖母(宋代以前,莆田屬泉州),分輯本則以四神所在地為名,分別為《鳳山寺志略》、《白礁志略》、《清水巖志略》和《湄洲嶼志略》。
  • 公元2019年-醫神吳夲之保生大帝封成600周年
    道教神仙體系中,具大帝之名的是有一些,著名的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青華大帝、紫微大帝、豐都大帝、五嶽大帝、長生大帝、關公大帝等等,但是由真實的歷史人物上升為大帝神祇的並不多,而在兩千年的道教歷史上,被統治階級從同一姓氏的真實人物中,封為兩個神祇大帝(宋明兩朝皇帝所封的嘉賢大帝與保生大帝),只有吳氏族人(季札與吳夲)。
  • 庚子年 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聖誕:
    景祐丙子(1036年)五月初二,擇地顯化漳州白礁。自宋至明,敕封十五次,為無極保生大帝。據《保生大帝真經》記載:「吾祖籍江西。遷居福建泉郡。白礁鄉之積善裡。賴先人恩蔭。頗能溫飽。六經之外。兼讀百家諸史。舉凡禮樂行政之書。天文地理之學。莫不留心潛研。雖嚴寒酷署。未嘗稍敢釋卷焉。竊思歧軒一道。
  • 臺灣文化一瞥:保生大帝是誰
    臺海網5月1日訊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本周,保生文化祭活動在臺北熱鬧展開,這是臺北地區最大的宗教文化活動,活動的主角是保生大帝,即北宋年間名醫吳夲(道教神祗),俗稱大道公、吳真人。保生大帝在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人中有眾多信眾。臺北供奉保生大帝的保安宮建於1742年,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總部頒授「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 保生大帝神像即將空中直航臺灣澎湖巡遊
    中廣網廈門6月26日消息 (記者劉立忠)借兩岸周末包機的東風,受兩岸信眾一致推崇、信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將於包機首航之日直飛臺灣澎湖巡遊。此次巡遊活動洽逢兩岸關係發展出現新的契機,意義非凡。它將使得首批兩岸周末包機廈門航點的往返班次達到六個,將進一步擴大閩南祖地文化的影響力,凸顯廈門在兩岸三通直航和兩岸民間交流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