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夲(音同滔),在閩南地區聞名遐邇,他是一位妙手仁心的名醫,生前憑藉絕世醫術,救死扶傷,治癒過無數百姓性命。
在他死後,各地區感恩戴德,為了紀念吳的功勞,便在其生前居住之地建立廟宇奉祀,香火鼎盛。
宋高宗南渡以後,聽聞了這位民間醫神,便下詔在白礁地區擴建廟宇,並御賜廟名「醫靈神祠」。
宋孝宗之時,敕封他為「大道真人」,並御賜廟額「慈濟宮」,因此民間又稱之為「大道公」、「吳真人」。
白礁慈濟宮始建於南宋,歷代屢次擴大規模兼重修,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宮廟建築群,整座祖宮恢宏壯麗,獨具一格,還遺存有宋代盤龍柱,被譽為「閩南故宮」。
在白礁慈濟宮三公裡處,便是青礁慈濟宮,由於兩地都堅稱自家宮廟是真正的祖廟,因此這裡也被稱之為「東宮」,白礁則是「西宮」。
1996年之時,國務院則將兩處一視同仁,以「青、白礁慈濟宮」之名全部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永樂之時,傳說皇帝朱棣的正宮皇后得了隱疾,宮中太醫束手無策,眼見著如花似玉的美人日漸消瘦,朱棣愁容滿面,心中焦急非常。
忽一日,皇后夢中見一道人顯靈,用妙手回春的醫術,救治了她,一夢醒轉,皇后的病竟然日漸好轉。
她仔細回想夢中情境,下令四處找尋這位神醫道人,最終在閩南地區找到了位於白礁的慈濟宮,才知道原來是「吳真人」顯靈。
為了感激他的救命之恩,皇后命人送去精美的石獅子,迄今屹立在慈濟祖廟祭壇前,被人稱之為「國母獅」。
朱棣更是下詔,在歷代封號前加封其為「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閩人「信巫好祖」,古已有之,關於「保生大帝」的傳說故事層出不窮,甚至大相逕庭,有人把故事中的主角換作宋高宗。
也有人說其顯靈化生,在京城揭皇榜入紫禁城,親自為朱棣的皇后號脈送藥。大多故事都荒誕不經,自然不足為信。
古人如此熱衷於造神運動,特別是在福建各地,幾乎一鄉一鎮,都建有廟宇,供奉著保境安民的守護神。
這大概是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閩地又多山水險阻,蟲蟻毒蛇,自然條件惡劣,人們才會求助於超自然力的護佑吧。
明清時期,「保生大帝」隨著閩南各地移民而進入臺灣地區,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神祇之一,每年都有大量臺灣香客來到青、白礁慈濟祖宮,拜謁祈禱。
這兩處宮廟建築,也因此成為重要的對臺文物,維繫著兩岸民間質樸的交流往來。
在閩南地區,廟裡的神像逢年過節,就會由眾人抬出去巡遊,所到之地,人們祈禱參拜,以圖身體健康,家族興旺。
傳說中,因為保生大帝廣受信眾歡迎,為了讓各地的普羅大眾雨露均沾,白礁的祖廟開基神像有三尊,一尊安坐祖廟,一尊分靈臺灣臺南,一尊在今廈門青礁宮。
保生大帝的巡境出遊,排場蔚為壯觀,前有扮成皂隸的人們,敲打鑼鼓,鼓瑟吹笙,後有木牌、傘蓋、大旗羅列,包圍著坐在輦轎中的大神。
屆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比之古代皇家貴胄出行,亦不遑多讓。
據相關部門統計,海內外共有2000多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信眾近一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