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帶你進入未知的世界 —《穿越死亡空間》

2021-02-26 達瑪妙林



三種隱沒次第

何時才是往生的成熟時機呢?就是出現死相時。

所謂死相,就是人在接近死亡時所出現的相,也叫隱沒次第。本來隱沒次第多種多樣,但從淺顯易懂的角度來講,包括五根、四大、明增得這三種隱沒次第。

這些隱沒次第是一定要知道的。否則,缺乏了解的話,到時候或許就來不及了。當然,如果是橫死,就不會出現這種次第,神識在瞬間就要離開,那時候最好用剎那往生法。還有種情況是,有些老人發覺不到死相,因為他是在睡夢中死的,或是邊念經,邊吃飯,人就死了……我家鄉的居士林就有這樣的。這種死法,雖說沒有任何死亡的痛苦,也算吉祥,但有一個問題是,他可能沒有觀想的準備,就在和平常一樣當中死去了。

而如果是生了病,倒是一種提醒,人也會考慮這個,甚至常常留意是否有死相,這樣的話,反倒容易把握了。



五根隱沒次第


五根隱沒次第:按藏地的習慣,人如果實在不行了,就可以請僧人來念經了。當有人在枕邊念經時,只是聽到一片嗡嗡的聲音,而聽不清字字句句;或者,雖然沒有那樣,但別人的交談等對他來說,也好像是從遠處傳來的聲音一樣,僅僅能聽到聲音,卻聽不清楚說的是什麼,這時表明耳識已經滅盡了(如果只是病得久了,一時聽不清楚,這還不一定是死相,別搞錯了)。

同樣,眼睛看色法時,也只是模模糊糊,看不清究竟為何物,說明此時眼識已經滅盡了。

以此類推,鼻根嗅香氣、舌根品味道、身體接觸到所觸時,沒有絲毫的感覺,那這就是最後的隱沒次第了(如果是感冒或有其他疾病,感覺不敏銳,這個不必擔心,應該不是。明顯的隱沒,像這裡講的這種,自己會發現的)。


這時候,旁邊有善知識的話,可以請求為自己做個千佛灌頂。或者,如果得過大圓滿灌頂,也修持過,甚至對本來清淨有一些認識,只是此時自己觀不起來,可以請上師或誓言清淨的道友,為自己直指心性的本來面目。就像《上師心滴》講的那樣:就在你現在所認識的光明當中,不要退轉,受持堅地……

這樣再三直指以後,我們就一定會記住的。好比國王吩咐下人,下人一定會聚精會神地聆聽,並記住國王的話,同樣,要離開世間的這個人,對旁邊上師或道友為他提醒的觀想次第,會仔細聽受,並清晰記憶。

即使不能做這些,旁邊的人也可以看看,這個人的外氣接近要斷了,人也動不了了,這時就可以為他念頗瓦或助念,因為這也是超度的最佳時刻。

以上是五根隱沒次第。在座的不妨想想,現在各位執著的根識受用,終有一天也會如此隱沒的。


 

四大隱沒次第


四大隱沒次第:在五根隱沒之後,首先是肉界融入地大。按《俱舍論》,人身上的肉、骨等堅硬部分稱地大。當融入之時,身體會出現如墮坑中或被山所壓一樣的沉重感,在這種下墮、下滑的感覺中,有些臨終的人口裡就會喊「向上拽我」、「把我的枕頭墊高」,等等。

普通人這時會害怕的,但修行人不同,因為他提前有準備。如米拉日巴曾在道歌中唱道:當初我因為畏懼死亡而入山修行,反反覆覆觀修無常及死期不定,而現在我已獲得無死堅地,早已遠離死的畏懼。[1]



尊者的確是我們修行人的典範。你們中的有些人也很不錯,雖然很年輕,在家時工作、待遇也很優越,但一學佛法,心就被點醒了:待遇再好、容貌再美,終究抵不過死亡閻羅卒,與其在平淡瑣碎中過一生,不如趁現在身心還健康時,到寂靜地方修無常、求解脫,這樣當我離開的時候,一定會自由自在、逍遙灑脫……

我想很多人的修行、出家,的確是基於這樣的思索。有了這樣的思索,再加上精進的修行,到了那個時候,一定是不害怕,也不痛苦的。



肉界融入地大之後,是血界融入水大。融入時,會無法控制地流出口水或鼻涕等。

接著是暖界融入火大。此時,口鼻全然乾燥,體溫從邊緣向內收,這時有些人從頭頂突突地冒出蒸氣。

最後是氣界融入風大。按密宗的教言,人的身上有這五種風:上行風住於上身,起到呼吸的作用;下行風住於下身,起到排洩等作用;平住風住於中間,起到受持體溫、分辨飲食等作用;遍行風主運動,身體上上下下的活動,全部由遍行風操作;持命風,就是執持生命的風,這些就是通常講的外五風。還有內五風、密五風等很多風,《心性休息》、《句義寶藏論》等都有宣說。

那麼,當氣界融入風大中時,上行風、下行風、平住風、遍行風全部收在持命風當中,以至於吸氣困難,氣息從肺部經過黑白咽喉而劇烈地向外呼出。



此時體內的所有血液收集在命脈中,心間依次流出三滴血,於是長長地呼出三口氣,「哈、哈、哈」(有些只有一口氣。有些病人病得很嚴重,長時間死不了,最後呼吸一次就死了),外氣驟然中斷。

到此為止,人就死了。在一般的醫學裡,不論中醫、西醫,他們對死亡也有描述,不過都是局限在身體方面,並認為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就是如此。佛教不僅講到了這些,而且對此後神識如何離開、如何經過中陰,乃至如何投胎或往生等,更有細緻的分析。這種分析是不共的,也可以說,是世間的文學作品、乃至其他宗教教義中所罕見的。

因此,我們遇到佛教,不說別的,能有機緣對這種知識獲得準確的了解,已經是非常慶幸了。



明增得隱沒次第


外氣中斷時,出現明、增、得隱沒次第。


明相:在當時,從頂部來自於父親的白明點快速下降(時間很短),外相就好似月光普照朗朗晴空一般出現白光,也如同白色的閃電;內相出現明、樂、無念中明的覺受,並且滅盡了三十三種嗔心分別念[2],這就是所謂的明相。此時,五根識融入意識。

增相:明相結束以後,從臍部來自於母親的紅明點快速上升,外相如同日光普照朗朗晴空一般出現紅光,也如同紅色的閃電;內相產生了大樂覺受,滅盡了四十種貪心分別念,這是所謂的增相。此時,意識融入於染汙意識(第七識)。

得相:接著,白紅二種明點在心間相遇(剛才是白明點向下來,現白光,具明受;紅明點向上來,現紅光,具樂受,此時二者於心間相合),神識進入到它們的中間,外相猶如黑暗遍布清淨虛空一般出現黑光;內相生起無分別念的覺受,滅盡了七種痴心分別念,然後漆黑一片,突然間昏迷過去,這是所謂的得相。此時,染汙意識融入阿賴耶識。

其實這是每個眾生都有的,只不過我們沒學過,不知道而已。

後來稍微甦醒過來,出現了猶如遠離雲、霧、塵三垢的清淨虛空般的基位光明,按《上師心滴》等教言,這叫近得(共有四相:明、增、得、近得)。此時,阿賴耶融入法界光明。


這個地方很重要。剛才說,在心識入於兩個明點之間時,人會昏厥一會兒。這個時間很短。之後就醒過來了,但此時的醒和平時不同,平時昏厥後醒過來,你可以站起來,但現在你的四大等已經融入,站不起來了。不過出現了基光明。

就在這個時候,按照大圓滿的說法,如果你以前修得非常好,就可以認識自性本面而入定,於法身位解脫;或者於報身位解脫;或者將心識成「德」、「吽」等種子字,於化身界自由幻化,度化眾生。這些都是不經中陰,直接成佛或往生。

如果是一個造了五無間罪、業力深重的人,雖然這個光明也會出現,但你不認識的話,以五無間罪業力的牽引,就會直接墮入無間地獄。或者,此時也會出現極樂世界的相。這種阿彌陀佛的接引,在隱沒次第開始到昏厥之間,是有一些,但一般來講,就在這個時候——你昏厥後醒過來了,以你善願力的感召,阿彌陀佛會現前。如果不能在法身、報身中解脫,此時可以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以前上師如意寶講《空行心滴》時說過的。


其實上師如意寶講過很多竅訣,都是特別殊勝的竅訣。不過,也是自己業力深重,說好聽一點是法務繁忙,說難聽一點是瑣事纏繞,因此一直沒有修行。依止、親近了如佛般的善知識,卻不好好修行,這是我一生最遺憾的地方。雖然我也不是像惡人一樣,無惡不作,但沒有修行的人生,確實令人懊悔。

剛才基位光明過後,會依次出現法性中陰與轉世中陰,這些是正行的支分,所以華智仁波切沒有講。

稍微說一點對我們應該是有利的,可能尊者捨不得吧,說這是正行,就不講了。不過,《六中陰》已經講了五、六年了,不知道你們修了沒有?有些知識還是要了解:臨死中陰出現時怎麼做,法性中陰出現時怎麼做,轉世中陰出現時怎麼做……修行人在這方面有些準備,是有必要的。

除了《六中陰》,《上師心滴》、《傑珍大圓滿》等,也都對中陰或聞解脫法要講得特別細緻。

以上講述了五根、四大、明增得三種隱沒次第。




運用往生法的最佳時刻


對於缺乏修道經驗的人來說,運用往生法的最佳時刻,就是在隱沒次第開始出現的時候。此刻,自己務必完完全全斷除對今生的一切貪執,而要專心意念:我即將死去,現在依靠上師所傳的竅訣將如同勇士射出的箭一樣飛往清淨剎土,我該多麼的高興。充滿自信,滿懷勇氣。

如果自己明觀往生法的所緣境有困難,也可以請有能力的道友助念,不管怎樣此時此刻都必須依靠以往所修煉的深道往生教授強制性地往生。

[1]米拉日巴尊者說:「吾初畏死赴山中,數數觀修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

[2]按聖天論師《集行論》,人有八十個分別念。

摘自索達吉堪布《大圓滿前行廣釋》


用智慧適應你的選擇,愛你所選—聆聽索達吉堪布指點迷津

上師說給「寶貝們」的話 — 索達吉堪布給你特別的關愛

觀世音菩薩出家日—堪布帶你進入觀世音菩薩神秘境界

佛教中對治絕症的六種靈驗方法—索達吉堪布法雨普潤

相關焦點

  • 對話索達吉堪布: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
    佛陀跟剛出家的人說你不要接觸這種人,因為剛開始他的心還是很弱的,沒有成熟,到一定時候,不會受世間影響的時候,你可以到世間去渡化眾生。所以這兩個都是佛陀的教義,像父母對孩童的教育一樣的。  人物周刊:出家後,你第一次從山上下來是1987年,那會兒感受到的物質世界和現在的世界,有什麼區別?  索達吉堪布: 現在城市修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但人越來越忙碌。
  • 索達吉堪布,如果把禪當成習慣
    索達吉堪布在他的新書《你在忙什麼》裡說:「安住於法性才叫禪。」就像《六祖壇經》裡的解釋,「讓心遠離外境紛擾,處於平靜中」。在社會高速發展,俗世紛亂複雜的今天,找尋內心平靜,談何容易?不求學,就沒有好工作; 工作不好,就娶不到心愛的姑娘; 結不了婚,就無法使父母安心。生活像團亂麻,問題層出不窮。於是,索達吉堪布向我們提出了一條人生建議:如果把禪當成一種習慣,世間的事就容易解決多了。
  • 問索達吉堪布:對利根者,從低至高的修學次第會不會反而有障礙?
    二義精藏瑜伽士,祈禱龍欽繞降賢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心顯文殊師利智,勤學普賢行願義,持佛佛子事業者,祈禱文殊上師足祈禱至尊法王如意寶:無畏自在講辯著之藏 ,圓滿具足三學之功德,無量利樂之源如意寶,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祈禱至尊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 索達吉堪布:般若乃諸佛之母
    整個世界要獲得安寧和平,自己的內心要得到寂靜快樂,暫時、究竟最好的妙藥就是空性法門。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從道理上明白,實際行動中也要多串習,若能如此,自己的實執是很容易斷除的。對別人的最大幫助,其實也是幫助他證悟空性。所以我平時非常喜歡講一些空性法門,這些講起來比較容易,不像《俱舍論》和《因明》那麼難懂。
  • 索達吉堪布:無信心者,佛也不能救度
    索達吉堪布:無信心者,佛也不能救度假如自己沒有信心,即使遇到真佛攝受,也不會有什麼收益。在這個世間上,再沒有比佛陀更了不起的成就者了。像前面提到的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達多,親自在佛陀面前聽受了那麼長時間的教言,但也未能被調化,原因就是沒有信心。
  • 索達吉堪布:什麼是中觀?
    來源:索達吉堪布《365顆鑽石的約定》之(96)
  • 【索達吉堪布】百字明咒功德 【視頻】21遍百字明
    索達吉堪布:百字明咒功德如果一心專注所緣境、不摻雜庸俗語言,一次性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所失毀的戒律,一定會得以清淨。
  • 索達吉堪布:為什麼念《心經》,能遣除違緣?
    索達吉堪布答:因為《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倘若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猖狂的餘地了。《心經》宣講的是最殊勝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經》的加持力,內外密的一切違緣都能被遣蕩無餘。
  • 索達吉堪布:如何觀想西方三聖莊嚴身相
    到了一千個太子時,其他太子都笑他:我們已經把所有眾生度化完了,你還有什麼事情可做?這位太子發願說:願我成佛時,事業、壽命、所化眾生的數量是你們的總和!他就是未來的勝解佛。所以在賢劫千佛中,事業最廣大的就是勝解佛。
  • 索達吉堪布:臺灣華梵大學問答
    醒來以後,整個世界上的一切萬法好像已經無所不通。法王非常歡喜,連著幾天都沒有去上課。以前我們學《量理寶藏論》的時候,特別羨慕法王,很期盼也能見到薩迦班智達,所以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很用心地祈禱。我的《量理寶藏論》法本,是所有法本中磨得最厲害的。但是不要說親見薩迦班智達,就連夢中也是一點感應都沒有。(六)問:我是佛教學系系主任。
  • 世界頂級公路帶你穿過"死亡之海",沙漠中的奇蹟,中國的驕傲
    現在的旅遊業已經不再僅限於國內各種熱門景點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自駕遊,約上三五好友或者獨自一人體驗未知的旅途,享受未知帶來的刺激。有很多人喜歡自駕去新疆之類的地方,一睹大漠的風光!#34;死亡之海"如今成為公路上靚麗的風景線,它再也不是傳說了!
  • 進入四維空間 Time Machine帶你星際穿越
    電影《星際穿越》以絕對深邃的視角探討了人類的宿命,它前所未有地把科幻小說中高度概念化的科幻構思和科學假說以視覺方式呈現出來,包括黑洞、蟲洞、奇點、五維空間、時間膨脹與壓縮(相對論)、全球食物危機、類地行星探索、深度休眠、墨菲定律等等。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感謝諾蘭給我們帶來了一部在立意、劇情、深度、想像力、嚴謹性、視覺效果、配樂等方面都做到了業界頂尖的偉大電影。
  • 蒸汽朋克+克蘇魯題材的網絡小說,主角穿越,探索未知世界
    《詭秘之主》作者:愛潛水的烏賊 這本講述主角穿越到了蒸氣朋克和克蘇魯世界,接收先輩遺產,探索世界觀,探索奧秘的世界,給予時代的主角們支援的故事。
  • 來,帶你穿越你的空間
    那麼我們如何打破現有空間的禁錮,實現:「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感覺呢?,可以提前體驗到虛擬實境全景空間所以,當許多公司用科技改變世界的時候,微想科技想用科技還原世界~你能不能可以幫我直接連結到相關商家。這都是無限拓展的過程,這樣才能更好完成線上化營銷和交互。
  • 才旺仁增堪布肉身飛走事件
    面對一件錯綜複雜的事件,實事求是應該是最好的解讀態度。正是本著這樣的初衷,公元二零零二年的初夏,我終於踏上了青海黃南這片神奇的土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務必為大家,也為後人勾勒出才旺仁增堪布的真實身影。在報導查訪過程及結果之前,我先向讀者簡略地介紹這位寧瑪巴上師,有必要聲明一點,即所有這些資料彙編均有可靠的來源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