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天工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督管理的大型中央企業中國五礦和中國冶金科工集團的核心企業,擁有國家住建部核定的建築、市政、冶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以及相應的工程設計行業甲級資質。是一家擁有「四特四甲」資質的企業集團,業務涵蓋工業、建築、市政、軌交、環保等各類大型工程建設。公司始建於1948年,原駐地坐落山西省的太原市,2006年總部遷入到天津濱海新區空港經濟區。
中冶天工集團實力如何?
中冶天工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冶金科工集團的的一級核心子公司,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大型建築施工類中央企業集團,旗下還有裝備製造業務。公司下設有5個區域公司、9個專業公司、8個子公司;註冊資本20.5億元;現有在職員工6000餘人,一、二級建造師逾1300人。公司建立了三個省級級企業技術中心、四個中冶集團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以及國家海上應急卸載技術研究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中冶天工集團,先後承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點工程,先後榮獲多項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數百項省部級優質工程獎。業務涉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蒙古、緬甸、柬埔寨、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國家承攬工程建設項目。例如:蒙古國銅金礦工程為亞洲同類最大項目,江蘇沙鋼5800立方米高爐、太鋼660平方米燒結機工程為世界同類最大項目、天津地鐵6號線等施工項目,此外公司的裝備製造板塊,還是製造了海南文昌衛星發射架、天津南疆港大橋鋼結構,科威特架橋機等。
央企總部意味著什麼
有人說中冶天工集團不就是一個建築公司嗎?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產業,總部搬走就搬走好了,有什麼好可惜的。如果你這麼看中冶天工集團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她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一級核心子公司,也是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集團總部的入駐意味著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建築設計研究院等科研平臺的跟進,可以為天津市提供的不僅僅是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工作崗位,還有數以千計的從百萬年薪到一般白領的高端就業崗位。
為什麼會失去?
對於一個企業發展前景的判斷主要看是否夠引進、留住高端人才。對於很多設在二線城市的超級企業來說這是一個痛點,太原雖有太原理工大學,但是相比於天津的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眾多985、211高等院校的支撐,顯得人才基礎更為單薄。除了人才因素,對於企業的高管、員工來說,他們自己和他們子女的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也是影響他們選擇企業總部駐地的重要因素,天津在高等教育資源、醫療等基礎設施上的服務能力是長春很難比擬的。
痛失總部不是個例
其實優秀企業將總部遷到更大的城市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中鐵五局從貴州省貴陽市遷到了湖南省長沙市,葛洲壩集團從湖北宜昌搬到武漢市,中建二局從河北唐山遷到北京市,長慶油田從甘肅省慶陽市遷到了陝西省西安市,中建八局從山東省濟南市遷到了上海市等等。雖然對遷出地城市來說,這是非常大的人才、GDP、稅收收入的損失,但是對企業的發展來說確實是走上了更大的一個舞臺。例如從濟南遷到上海市的中建8局,現在的年營業收入超過2600億元,這是一個可以排到世界500強300名的成績。
留住人才很難
對於太原來說,在山西整體增長緩慢的大環境下,很難留住優秀的人才。如果再失去中冶天工集團這樣實力雄厚的企業總部,不要說吸引到全國各地985大學畢業的高端人才,就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等本地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恐怕也要孔雀東南飛,去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這恐怕是幾乎所有的東北以及二、三線城市的煩惱。
洛陽、宜昌、南陽這樣弱勢的地級市無法逆轉,GDP排名超過石家莊的強地級市唐山市也無法逆轉,就連太原、濟南、貴陽等省會城市在一線、準一線城市的競爭面前也很無力,這是市場規律,也是城市發展的規律。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大省,擁有5家世界500強企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省會城市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的龍頭城市,也是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太原的工業和製造業基礎非常好,還有著約450萬的人口規模。你看太原市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嗎?
猜圖:這是太原的那個標誌性的建築?
除了我們提到的中冶天工集團之外,你知道山西省還有還曾痛失了哪些優質的企業總部嗎?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歡迎大家關注小鵬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