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發明印刷術之前,古人的書從哪兒來的呢?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一次探險講起。
1947年,在以色列的死海湖邊,一個牧羊少年發現面前有一個山洞,裡面黑黑的,什麼都看不清楚。他往洞裡扔了一塊石頭,然後聽聽石頭掉落的聲響。根據產生的回音,判斷洞穴的深度。他可不只是為了探險,因為有一隻羊跑到了那個山洞裡,所以他想扔一塊石頭進去,讓那個回音把羊嚇出來。沒成想,這個回聲不太一樣,是啪嚓一聲,扔進去的石頭似乎砸到了個什麼東西。牧羊少年鑽進山洞一探究竟。原來,山洞裡放了許多陶罐。陶罐裡裝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用羊皮寫的書,這就是著名的發現「死海古卷」的故事。
經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這些羊皮古卷的抄寫年代差不多相當於我國的西漢時代,距離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那時候,書的價格非常昂貴,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那些書不是印出來的,而是抄出來的,需要特定的抄寫員逐字逐句謄寫,很費人工,而且很容易抄錯,一本書傳抄個四五輪,各種各樣的錯誤疊加在一起後,簡直就面目全非了。另一個原因是,這些書都是寫在羊皮上的,這個材料也是非常貴重的,兩個因素加起來,書的價格就更貴了。
要解決成本高的問題,還是要靠印刷術。印章經常被看成是印刷術的最早開端。你對這個東西應該不陌生,文具店裡有不少好玩兒的彩色印章,有些人甚至用這些印章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如果把一整塊木板當做是印章,然後在上面刻下文字,然後再想辦法印在紙張上,就成了一頁書。這樣的印刷術,被稱作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大概是在我國隋唐的時候發明的,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到現在,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留存至今的唐代雕版印刷品。有些印刷品上記錄了印刷的年代,其中最早的一件是1150年製作的,還有一些印刷品,雖然沒有記錄年代,但是可以通過內容推測製作年代,其中最早的,還要再早上100年。這是古代中國人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很多人相信,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成為古代中國不會閱讀和寫字的文盲數量相對比較少,並且文化比較發達的原因。
雕版印刷存在的問題也是非常明顯的。雖然雕刻木板出現錯誤的機率要低於手寫,但畢竟還是有可能出錯,一旦出現錯誤又沒有及時發現,那麼版上的錯誤是無法修改的,只能全部重新來過,或者就讓它那樣錯著。另外,每個版,只能印這一本書,一旦不再需要這本書了,那個版也就沒用了。所以,很多人都在尋找可以重複利用的印刷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活字印刷術。如果說雕版印刷是把印章擴大到整頁紙,那麼活字印刷就是把整頁紙再拆成一個字一個字的印章。
宋代有一位大學問家叫沈括,他記錄了同時代一個叫畢昇的人發明和使用活字印刷的情況。不過,在隨後的幾百年裡,雕版印刷依然是中國人主要的印書方法。既然活字印刷術更先進,而且後來人們就是用活字印刷術來印東西的,那麼為什麼在它被發明出來之後,這個方法卻沒有在中國推行開呢?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不喜歡活字印刷?
這是因為中國漢字太多。現在,經常使用的漢字是三千個左右,如果再加上一些特定的人名、地名等等,總的使用量可能要擴大到七八千。所以你想,不管你打算印哪本書,都得先做齊至少3000個左右的彼此完全不同的常用漢字。有的字會重複使用,因此製作一套活字不僅數量大,而且檢索有難度,所以排版也變成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在畢昇之後又過了一百多年,在歐洲,也有一個人想到了類似的方法。這個人叫古騰堡。不過,他面臨的情況要好得多。歐洲的語言,無論是英語、德語還是法語,都屬於拼音文字,字母數量都是固定的。所以,製作一套活字只需幾十個字符就可以。活字的種類少了,排版也比較方便。
當然,古騰堡發明的不只是活字,他實際上發明了一整套印刷系統,因為有了活字,還要想辦法把活字裝在一起,為了能方便印刷,這就需要印刷機;有了印刷機,還需要有能配合使用的油墨……古騰堡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大量印刷書本。他當年製作的一些印刷品,一直留存到現在。
其實,現在你也可以通過製作印章的方式,來嘗試一下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不同。在網上可以買到橡皮圖章的全套製作工具,要不要自己動手試一下呢?
延伸閱讀
茶的故事: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
馬鈴薯:一種漂洋過海的新食材
小麥:一粒神奇的野草種子
大豆:在貧瘠土地上一枝獨秀
鬱金香:一塊引發經濟泡沫的球根
番茄:一種西餐大廚的重要修養
玉米:一粒多面變身的種子
棉花:一根引發工業革命的纖維
水稻:一顆創造東亞文明的米粒
吉祥的家畜——羊
人類最忠實的的朋友——狗
有豬才叫家
雞:一種全球分布的恐龍後裔
吐絲神器——蠶
電視機的發明
MP3的發明
照相:讓記錄世界變得如此簡單
露西的故事:從樹上到地面的關鍵一步
火的使用:人與動物的分界線
陶瓷:火與土對人類的完美饋贈
青銅:金屬冶煉的始祖
馬鐙:一雙改變世界的中國靴子
冶鐵:讓重塑世界成為一種可能
斧頭的發明
鎖的發展簡史
釘子的發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