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多元文化的旅行地,新加坡算一個。
在這個以乾淨整潔著稱的城市國家,新加坡政府很親民,在公共設施方面有很多便民的舉措,但是對一些市民的不當行為也有嚴厲的處罰,比如公共場合不能嚼口香糖、不能大聲唱歌影響他人、不能在地鐵和巴士上吃東西喝水等等,也讓一些人對新加坡的印象是有些不近人情和冷冰冰。
但其實這個國家卻又是充滿趣味和多種色彩的。
新加坡是個多種族聚集的地方,在這個移民國家中,華人、馬來西亞人、印度人是主體,在歷史上,這些國家的移民為了謀生,遠渡重洋來到這裡打拼,並落地生根,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居地。
在新加坡,華人聚居在牛車水,馬來西亞人聚居在芽籠,而小印度則不用說啦,當然就是印度裔集中的地區了。
這個小小的城市國家,去任何地方都非常方便,地鐵巴士都能直達。地鐵直接坐到「小印度」站就是了,出地鐵口就見到一個很大的菜市場,裡面的香料味會指引你該怎麼走。
出了菜市場,眼前看到的房屋突然色彩斑斕起來,和華人房屋內斂的配色不同,這裡的房屋配色對比強烈、飽滿,讓你從建築上就感覺到這個民族熱情的性格。
對於印度,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從當年那些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中認識的,甚至幾分天真的認為他們說話也會像電影裡那樣跳著舞說。現實當然不會這樣,但是從眼眉間有些誇張的表情中還是能覺察出這個民族的個性。
信教的印度人在這裡修建了好幾間寺廟,最有看頭的是這間,中文譯名「維拉瑪卡裡雅曼興都廟」,名字非常的拗口,可以免費進入參觀,寺廟內供奉著印度教女神Kali,看到不時有手拿鮮花的印度人進入禱告。
但是女性入內不能露出臂膀,要脫鞋,於是身著短袖T恤的我,只能圍著它看看精美的外觀了。
和中國寺廟的莊嚴宏大不同,這座寺廟從外面看上去很是有趣。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寺廟頂部那層層疊疊的神像了,各具不同的姿態,塗著豐富的色彩,非常有想像力。
二戰的時候,它還成為了一處避難所,並且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並沒有遭到損毀,真是一件幸事。
在小印度居住的最多是泰米爾人,所以會看到很多泰米爾式樣的建築「腳樓」,也叫拱廊。
菜市場裡很有多叫不出名字的蔬菜,當然少不了賣各式香料的店鋪,市場周邊也有小吃攤,濃烈的咖喱味道,在市場的外側有不少賣鮮花和花環的攤檔,路過期間,濃鬱的香味襲來。
很多的民族飾品、手工藝品、化妝品、還有美麗的印度沙麗,豐富多彩的街區瀰漫著獨特的香料混合著香水味的味道,擦身而過身著沙麗的印度女孩,讓人滿眼的五彩繽紛。
這裡還有棟極有特色的中印風格相混合的小樓,路過的遊客也會紛紛在此拍照,但不能入內參觀。
據說是華人富商陳東齡為妻子建造的別墅,在1991年的時候,還獲得過新加坡建築師協會獎。大膽的配色讓它這條街區上很是醒目,我叫它可愛的「彩虹屋」。當然對於這類突破傳統的建築,各花入各眼,欣賞的人覺得豔麗可愛,不喜歡的人覺得花裡胡哨。
在很重視整潔的新加坡來說,小印度是個另類的存在,相較於其它社區,這裡顯得多少還是有些雜亂,也有三三兩兩在公眾場合躺下、姿態不雅的人,但是比起從印度回來的朋友說的,即使在新德裡也看到隨處便溺的人,新加坡的小印度算是出類拔萃了,也可見新加坡對於市民行為規範的整治力度是非常有效果的。
要見識印度人的藝術創造力,要去這裡的「小印度藝術區」。很多建築的牆壁上都有大面積的塗鴉壁畫,在這個藝術區裡,用心去觀賞這些壁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一幅都講述一個故事,有神話傳說、有平民生活日常、有風景,鮮豔的色彩,讓本來普通的房子也生動了起來,滿滿的異國風情。
如果你也喜歡這些無敵繽紛的風格,那麼在離小印度不遠處的哈芝巷也一定要去走在,兩個街區之間相隔不到一公裡,步行就可以到。
哈芝巷就像小印度的孿生姊妹,但是這裡多了歐洲風格。剛到巷口,兩側的小樓就一棟一棟用色彩彰顯出自己的個性來,樓下開設了很多精品店,很多東南亞的手工藝品,大膽的潮流服飾,還有很有風格的咖啡館,街道不長,卻可以慢慢淘貨細細品味。
這條街區原是甘榜格南回教的一條舊街巷,兩側都是戰後保留下來的一些空置房屋,後來進駐了一些本土的設計師和藝術人才,改造成為了一條時尚又潮流的街道,用他們的創意激活了整個街區。
在巷子的另外一頭,也有大面積的塗鴉,但是卻和小印度的風格迥異,小印度的塗鴉充滿了民族特色,而這裡則是前衛大膽的現代風格,還有吸睛的3D牆繪。
歐美人對塗鴉這類東西似乎有著天生的親近感,所以在這邊有很多歐美遊客,露天的酒吧茶座也相當多,入夜時分,這裡就成了屬於他們的嘉年華。
在哈芝巷隨便找個角度,巷口、塗鴉牆下、小店門口都能拍出時尚又獨特的照片來,所以也是各路美眉紛紛前來凹造型的地方,也有不少歐美和中東的遊客也喜歡來這裡逛。
逛小印度和哈芝巷的感覺就像嘴裡嚼了一個跳跳糖,那種最後在嘴巴裡噼裡啪啦崩裂的感覺,又驚又喜。如果你也喜歡多元文化的碰撞,這兩個地方會是這個城市給你的另一種別樣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