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曲陽】帶你認識我的家鄉——河北曲陽

2020-12-10 澎湃新聞

【走進曲陽】帶你認識我的家鄉——河北曲陽

2020-09-21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上方藍字,關注網信曲陽

曲陽,太行山下一個獨特的縣城。

它沒有西藏的神聖靜謐,

沒有廈門的海濱小資,

也沒有麗江的民族風情,

但只有你親臨其中,

才能感受到它的奧秘.....

◆ 在曲陽,有條母親河,叫大沙河

◆ 在曲陽,有座山,叫嘉禾山

◆ 在曲陽,有座千年古廟,叫北嶽廟

◆ 在曲陽,有一個山洞,叫靈山聚龍洞

◆ 在曲陽,有一個水庫,叫王快水庫

◆ 在曲陽,有一門手藝,叫陳氏定瓷

◆ 在曲陽,有一個網紅打卡地,叫石林花海

曲陽的美

只要你來了

就不願再離開了

醉享山水之韻 品味石雕之美

夢尋北嶽福地 情醉雕刻之鄉

請浪費你1秒鐘時間,轉發給你的朋友

歡迎來曲陽旅遊、投資、安家等

曲陽正在變得越來越有魅力

曲陽歡迎你!

編 輯:張 碩

初 審:楊曉寧

終 審:王 靖

主辦單位:中共曲陽縣委網信辦

原標題:《【走進曲陽】帶你認識我的家鄉——河北曲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跟著定瓷走進曲陽,探索曲陽文化發展
    曲陽作為定瓷文化的發祥地,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依託定窯遺址,建設定瓷小鎮,也就成為了曲陽旅遊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12月4日,北大培文投資集團董事長李小波帶領集團專家來曲陽縣實地考察,對定瓷小鎮規劃範圍內資源進行了詳細調研,同時考察了曲陽其他旅遊文化資源。
  • 河北曲陽石雕精品亮相臺灣佛光山
    信息 河北曲陽石雕精品亮相臺灣佛光山 2016-07-李春雷 攝 圖為展出的曲陽石雕藝術作品。 李春雷 攝  中新網高雄7月10日電 (高紅超 李春雷)作為「文化河北——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餘件河北曲陽石雕精品10日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吸引了眾多臺灣民眾前去欣賞。
  • 河北曲陽的虎山成為母親節網紅打卡地
    在河北曲陽的虎山,遊客陪伴父母、帶著孩子來到綠水青山中,走進童年的博物館,回憶過去感恩母愛。精明、幹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這讓我想起的老舍先生《茶館》裡面的掌柜王利發,創業路不會平坦,成功的企業家一定經歷了無數風雨的歷練,心中不但要有稱,還要有算盤。
  • 曲陽石雕耀東方
    2015年,由星雲大師主持在臺灣高雄佛光山舉行「金身合璧 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儀式,實現佛身與佛首合璧,這一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曲陽石雕技藝的不朽魅力……在河北境內,文物古蹟、建築樓閣似乎處處都有曲陽石雕的身影,其實不止於此,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曲陽石雕技藝和曲陽雕刻匠人,都令人矚目,讓人讚嘆。
  • 【走進曲陽】九疇洪範明夷士,千載丹心麥秀篇——曲陽王子山院探幽
    【走進曲陽】九疇洪範明夷士,千載丹心麥秀篇——曲陽王子山院探幽 2020-08-18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曲陽】嘉禾北嶽!曲陽兩地入圍「保定十大網紅打卡地」候選
    【走進曲陽】嘉禾北嶽!曲陽兩地入圍「保定十大網紅打卡地」候選 2020-09-17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河北曲陽北嶽廟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列遊記第52篇:河北曲陽北嶽廟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據《漢書·志·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布詔書,明確指出祭祀北嶽的地點是上曲陽(漢代之縣名,先後屬常山郡、中山國),這份詔書或許也可視為對五嶽的國家祭祀制度正式成文。而當時的北嶽,亦是指如今位於河北阜平縣境內的神仙山(又名大茂山)。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河北曲陽修德寺塔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列遊記第53篇:河北曲陽修德寺塔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其中一張早年照片除外),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經我查考相關資料,終於從一篇考古記錄中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這是李錫經先生所著的《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發掘記》一文,發表於1955年的《考古》雜誌上。文中提到,有老鄉說修德寺是毀於抗戰時期曲陽淪陷那會,由於當時相距的時間並不長,這一說法的可信度還是較高的。除此之外,此文中還有許多重要信息,即便是數十年後又有新的發掘研究成果面世,亦不能掩蓋它的價值。
  • 走進石林,走進中國觀賞石之鄉——曲陽
    走進曲陽觀賞石,走進嘉禾山石林景區,千姿百態的山水造景石、形象生動的象形石、色彩豔麗的圖案石和紋理石,高石林立,雪浪滾滾,蔚為可觀。曲陽縣觀賞石資源豐富,有雪浪石、沙河石、唐河彩石和景觀石等眾多名品。其中雪浪石分布最為廣泛,儲量初步測算超過1億立方米。2010年,曲陽縣被中國觀賞石協會授予&34;稱號。
  • 河北曲陽悠樂谷「光影炫彩之夜」9月24日上演
    2020河北保定曲陽嘉山悠樂谷『光影炫彩之夜』「極光」震撼來襲!悠樂谷斥巨資打造首屆北極光之夜3D光影藝術裸眼沉浸式3D、光影科技、璀璨銀河星光這些盡現曲陽·嘉山悠樂谷中國 · 曲陽2020嘉山悠樂谷『光影炫彩之夜』
  • 曲陽農民20年全家福登央視新聞聯播 見證河北農村巨變
    曲陽農民李紅旗一家拍「全家福」已歷20載    央視《新聞聯播》播出,全國見證河北農村巨變  河北新聞網保定電(燕趙都市報冀中版記者李倩實習生韓亞聰)2月6日晚上,央視《新聞聯播》的片尾播出了曲陽農民李紅旗一家的「全家福」。
  • 【全民抗「疫」】《你聽春天來了》——曲陽原創抗「疫」歌曲
    【全民抗「疫」】《你聽春天來了》——曲陽原創抗「疫」歌曲 2020-02-03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名塔之四:曲陽修德寺修德,地宮窯洞與石刻
    曲陽至少有兩樣東西被「遠親近鄰」奪去,一是北嶽,一是定窯。對普通大眾而言,沒多少人會認為北嶽恆山不在山西渾源,也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定窯的故鄉在河北曲陽。曲陽在歷史長河中多屬「縣制」。多數時間被真定、定州管轄,因此北嶽名為「恆山」、瓷器定為「定窯」,也就順理成章了。除兩者之外,曲陽最引以為傲的當屬雕刻。
  • 旅發早知道·曲陽 | 穿越千年,「動」態十足!
    這裡,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這裡,就是曲陽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曲陽閃耀著屬於自己的自豪與榮耀今天請跟隨小編的腳步走進曲陽北嶽古城北嶽古城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文化古城,位於曲陽縣城西部,其文化歷史價值顯著,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 抗疫歌曲《你聽 春天來了》在保定曲陽創作完成
    「我看到無數戰士戰鬥到底,我看到東西南北暖流匯聚,我看到黑暗之中不熄的火炬,就在這片深愛的土地……」日前,由張鳳敏作詞的防疫歌曲《你聽,春天來了》在曲陽縣創作完成。張鳳敏,河北曲陽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其詩歌作品見於《星星》《詩選刊》《河北作家》等刊物,部分作品入選《河北詩歌地理》《河北青年詩典》等選集。原創作詞歌曲作品有《逆風者》《孤獨寂寞黑》《明天見》《拉薩 拉薩》《老媽》等,著有詩集《風聲》,曾獲荷花澱杯文學獎、「唐河文學」振興獎、第一屆「蘭亭杯」易水詩歌獎入圍獎等獎項。
  • 被人遺忘的角落,曲陽修德寺與北嶽廟
    被忽略的原因在於,明末清初北嶽的稱號已從曲陽北嶽廟所祀的大茂山移往山西渾源境內的天峰嶺。曲陽北嶽廟從此衰落,長期無人問津,連當地老百姓都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的。據河北學者介紹,1980年代他們到曲陽做調查,當地老百姓竟然將德寧之殿稱為「竇王殿」,認為該殿是紀念竇建德而建的,並煞有介事地製造了當年竇建德軍隊駐紮於曲陽時如何秋毫無犯、深得民心等種種故事。可見北嶽廟幾乎成了歷史遺忘的角落。
  • 『雕塑頭條』「二加四」雕塑作品聯展在河北曲陽舉行
    、中國曲陽雕塑產業創新聯盟、翰鼎集團承辦的《「二加四」雕塑作品聯展》,在河北曲陽羊平藝術家部落少容藝術館二樓拉開帷幕。夏和興 江南無錫江陰人河北曲陽羊平藝術家部落入住藝術家。河北省輕工行業會曲陽雕塑高研班導師。
  • 清涼藏金地、地下蓬萊洞...曲陽的故事等你來發現
    精品線路(84):清涼藏金地、地下蓬萊洞...曲陽的故事等你來發現大門左手邊的一座佛手石雕,手裡銜著的就是一枚虎山金石,展示了虎山歷史悠久的採金文化;右手邊是一枚石雕葫蘆,象徵著著「走進虎山福祿雙至」的寓意。
  • 佛緣千年之約 曲陽白石佛像藝術展登場
    佛教在線臺灣訊  「因為星雲大師將佛首捐給河北博物院永久珍藏的不解之緣,特別在佛陀紀念館展出曲陽石雕,以回饋大家。」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於「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開幕典禮上表示。3月25日,佛陀紀念館與河北博物院合作展出「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在紀念館大堂舉行開幕式,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高雄長庚醫院院長李炫升、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潘亮文、版畫家林智信等人,共同啟動開幕球。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河北曲陽修德寺塔
    修德寺塔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曲陽一趟也不容易,既然都到跟前了,自然是要去看一下。眼瞅著那條小路(登嶽街)不好行車,於是老小們留在車裡休整,我便一個人小跑過去觀摩了。經我查考相關資料,終於從一篇考古記錄中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這是李錫經先生所著的《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發掘記》一文,發表於1955年的《考古》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