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農村,也曾面臨和大陸類似的狀況——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村裡的人則越來越少,種地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嶼,更是因為經常受颱風的侵擾,尤其多災多難。
這兩天的綠色浙江臺灣綠色行中, 團員們走訪了在臺灣東部花蓮和臺東的一些部族社區,切身感受了臺灣的少數族群和漢族一起,如何在近十多年的時間裡,參與社區治理,力圖改變家鄉面貌。團員們先後與花蓮縣多族群環境綠能美化推展協會、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臺東縣三仙社區發展協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比西裡工作站等機構進行了專業交流,這讓團員們對時下熱詞「社會治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鯉魚潭:騎車和比薩完美結合
10月3日下午,綠色浙江臺灣行的團員們來到花蓮最大的湖,因為湖側邊山嶽形似鯉魚,這個湖故名「鯉魚潭」。團員們在來自阿美族的花蓮縣多族群環境綠能美化推展協會理事長鄭金旺的親自帶領下,騎著自行車完成了環湖一周,並了解學習了鯉魚潭的自然環境情況。
這是團員朱文成十年來第一次騎車。一些團員也說,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去哪裡都是車來車往的,多年沒有騎車的人還真是不少。
鄭鑫旺理事長介紹,鯉魚潭是多個世紀前因颱風災害造成的堰塞湖,但現在已經逐漸成為花蓮地區僅次於太魯閣的景點。而花蓮縣多族群環境綠能美化推展協會,特別設計了多種在地特色活動,例如手工柴燒披薩 DIY、拓印植物、單車借與導覽等,解決了就業崗位,也宣傳了地方文化。
牛犁社區:NGO創造41個就業崗位
10月3日傍晚,綠色浙江臺灣行的團員來到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的牛犁社區。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接待了綠色浙江一行。他介紹這個協會是在1996年,由牛犁社區的四個家庭共同發起。當時牛犁社區面臨產業調整,離婚率高,就業情況差。在地居民開始思考,我們居民能夠為這個社區做些什麼?
於是,這幾個家庭從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成立兒童讀經班開始,逐漸發展成為有30個家庭參與的團體。但隨後,參與家庭逐漸發現,並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活動解決,楊理事長說,「我們考慮刺激居民思考一些問題,讓居民共同來參與一些社區治理」。
幾年之後,政府部門和民間群體認為楊理事長的這個團體很特別,因為都是自發的,基礎也不錯。2001年,他們開始接受政府輔導,正式成立民間組織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並確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核心價值觀,並確立推動創造更多的在地就業機會,建構老人服務機制,關心青少年教育等三個議題。
楊理事長介紹,經過十多年曆練,他們所建設的豐田村活動中心,在2012年通過了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協會也通過提供導覽解說、單車出租、文創產品DIY、勞務和專業服務工作等,為協會自身發展提供 52%的收入,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一家社會企業。現在,鄉裡的其它村,都會來他們社區進行環境教育和面向失業人員的「培力計劃」培訓,共創造了41個在地就業機會。
三仙社區:在比西裡順手牽羊
10月4日上午,綠色浙江臺灣行團員來到臺東縣成功鎮三仙社區。三仙社區位於臺東的三仙颱風景區旁,在阿美族語中又稱比西裡岸,意思是「養羊的地方」。在三仙臺的標誌八拱橋還未建造的時候,這裡的部落居民就已經將羊放養在三仙臺的離岸小島上,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羊群就乖乖的留在島上。在阿美族語中羊稱「西裡」,所以這裡的名字也成了「比西裡岸」。
不過,比西裡的養羊產業早已從繁榮走向衰退。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向綠色浙江介紹,註冊有1200人的比西裡岸部落,迄今只有500人還居住在此。
2006年底,當陳春妹回到部落時,她發現留守部落的孩子因為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看護,中途輟學的問題很嚴重。陳理事長為孩子開設輔導課程,心想原住民喜愛唱歌,若教孩子打鼓,應該可以讓部落的孩子透過打鼓,發洩過剩的體力,也有精神寄託。當時苦於沒有材料製作鼓,陳理事長就和部落一位製作師創意,用鐵塑和颱風帶來的漂流木作為複合材料,帶領孩子們製作出全球獨一無二的環保打擊樂器PawPaw鼓,更以修繕舊活動中心為一個開端,為部落規劃一個結合餐飲、展售與創意人文的空間。
為了重現養羊風光,陳理事長還組織大家以漂流木打造許多木頭羊,成了當地的特色,漂流木小羊DIY,讓遊客打造小羊,並為小羊上色,歡迎遊客前來「順手牽羊」。
一年前,和綠色浙江合作8年多的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在三仙社區設立工作站。臺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向綠色浙江介紹了工作站在有機種植、珊瑚保護等工作內容和志工招募情況等,並向綠色浙江會長阮俊華贈送了由其創作的臺灣海洋生態地圖。
三仙社區一行,讓綠色浙江臺灣行的團員們很是驚喜,盤算起與三仙社區發展協會和臺灣環資協會合作,在三仙社區裡建設綠色浙江自然體驗點,組織更多綠色浙江會員和浙江的自然愛好者來這裡體驗學習、順手牽羊。
(轉載分享自綠色浙江公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