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浙江臺灣行:學著自己治理社區

2021-02-22 彩虹人生

臺灣的農村,也曾面臨和大陸類似的狀況——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村裡的人則越來越少,種地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嶼,更是因為經常受颱風的侵擾,尤其多災多難。

這兩天的綠色浙江臺灣綠色行中, 團員們走訪了在臺灣東部花蓮和臺東的一些部族社區,切身感受了臺灣的少數族群和漢族一起,如何在近十多年的時間裡,參與社區治理,力圖改變家鄉面貌。團員們先後與花蓮縣多族群環境綠能美化推展協會、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臺東縣三仙社區發展協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比西裡工作站等機構進行了專業交流,這讓團員們對時下熱詞「社會治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鯉魚潭:騎車和比薩完美結合

10月3日下午,綠色浙江臺灣行的團員們來到花蓮最大的湖,因為湖側邊山嶽形似鯉魚,這個湖故名「鯉魚潭」。團員們在來自阿美族的花蓮縣多族群環境綠能美化推展協會理事長鄭金旺的親自帶領下,騎著自行車完成了環湖一周,並了解學習了鯉魚潭的自然環境情況。

這是團員朱文成十年來第一次騎車。一些團員也說,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去哪裡都是車來車往的,多年沒有騎車的人還真是不少。

鄭鑫旺理事長介紹,鯉魚潭是多個世紀前因颱風災害造成的堰塞湖,但現在已經逐漸成為花蓮地區僅次於太魯閣的景點。而花蓮縣多族群環境綠能美化推展協會,特別設計了多種在地特色活動,例如手工柴燒披薩 DIY、拓印植物、單車借與導覽等,解決了就業崗位,也宣傳了地方文化。

牛犁社區:NGO創造41個就業崗位

10月3日傍晚,綠色浙江臺灣行的團員來到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的牛犁社區。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接待了綠色浙江一行。他介紹這個協會是在1996年,由牛犁社區的四個家庭共同發起。當時牛犁社區面臨產業調整,離婚率高,就業情況差。在地居民開始思考,我們居民能夠為這個社區做些什麼?

於是,這幾個家庭從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成立兒童讀經班開始,逐漸發展成為有30個家庭參與的團體。但隨後,參與家庭逐漸發現,並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活動解決,楊理事長說,「我們考慮刺激居民思考一些問題,讓居民共同來參與一些社區治理」。

幾年之後,政府部門和民間群體認為楊理事長的這個團體很特別,因為都是自發的,基礎也不錯。2001年,他們開始接受政府輔導,正式成立民間組織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並確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核心價值觀,並確立推動創造更多的在地就業機會,建構老人服務機制,關心青少年教育等三個議題。

楊理事長介紹,經過十多年曆練,他們所建設的豐田村活動中心,在2012年通過了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協會也通過提供導覽解說、單車出租、文創產品DIY、勞務和專業服務工作等,為協會自身發展提供 52%的收入,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一家社會企業。現在,鄉裡的其它村,都會來他們社區進行環境教育和面向失業人員的「培力計劃」培訓,共創造了41個在地就業機會。

三仙社區:在比西裡順手牽羊

10月4日上午,綠色浙江臺灣行團員來到臺東縣成功鎮三仙社區。三仙社區位於臺東的三仙颱風景區旁,在阿美族語中又稱比西裡岸,意思是「養羊的地方」。在三仙臺的標誌八拱橋還未建造的時候,這裡的部落居民就已經將羊放養在三仙臺的離岸小島上,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羊群就乖乖的留在島上。在阿美族語中羊稱「西裡」,所以這裡的名字也成了「比西裡岸」。

不過,比西裡的養羊產業早已從繁榮走向衰退。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向綠色浙江介紹,註冊有1200人的比西裡岸部落,迄今只有500人還居住在此。

2006年底,當陳春妹回到部落時,她發現留守部落的孩子因為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看護,中途輟學的問題很嚴重。陳理事長為孩子開設輔導課程,心想原住民喜愛唱歌,若教孩子打鼓,應該可以讓部落的孩子透過打鼓,發洩過剩的體力,也有精神寄託。當時苦於沒有材料製作鼓,陳理事長就和部落一位製作師創意,用鐵塑和颱風帶來的漂流木作為複合材料,帶領孩子們製作出全球獨一無二的環保打擊樂器PawPaw鼓,更以修繕舊活動中心為一個開端,為部落規劃一個結合餐飲、展售與創意人文的空間。

為了重現養羊風光,陳理事長還組織大家以漂流木打造許多木頭羊,成了當地的特色,漂流木小羊DIY,讓遊客打造小羊,並為小羊上色,歡迎遊客前來「順手牽羊」。

一年前,和綠色浙江合作8年多的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在三仙社區設立工作站。臺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向綠色浙江介紹了工作站在有機種植、珊瑚保護等工作內容和志工招募情況等,並向綠色浙江會長阮俊華贈送了由其創作的臺灣海洋生態地圖。

三仙社區一行,讓綠色浙江臺灣行的團員們很是驚喜,盤算起與三仙社區發展協會和臺灣環資協會合作,在三仙社區裡建設綠色浙江自然體驗點,組織更多綠色浙江會員和浙江的自然愛好者來這裡體驗學習、順手牽羊。

(轉載分享自綠色浙江公眾微信)

相關焦點

  • 綠色浙江臺灣行:上山入海走花蓮
    2日,綠色浙江臺灣行進入第二天,經過壯美的蘇花公路,團員們來到了東海岸的花蓮,再一次上山入海感受自然,走訪了太魯閣國家公園和七星潭海岸
  • 平潭引進臺灣社區治理經驗 打造沒有「圍牆」的社區大學
    平潭引進臺灣社區治理經驗 打造沒有「圍牆」的社區大學 2020-11-17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居民當主角 臺灣如何唱好社區治理戲?
    居民當主角 臺灣如何唱好社區治理戲?這幾年,在大陸,隨著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結構的構建,以居民議事、業主協商為主要形式的社區協商,推動了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有效銜接。而在臺灣,社區治理已完成了由政府部門主導推進,到居民自發推動的轉變,並積累了豐富的居民自治經驗。13日,第二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上,臺灣社區負責人帶來的臺灣社區治理經驗,為處於轉型期的大陸社區治理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他山之石」。
  • 社區營造 臺灣怎麼做
    前不久,第六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暨兩岸社區「家」年華活動在福建廈門舉行,兩岸基層社區代表匯聚一堂,圍繞社區治理、社區養老等議題開展務實研討。隨後,在浙江洞頭舉辦的兩岸半屏山論壇中,兩岸基層人士和社區營造專家交流了社區發展經驗。 如今,類似的活動層出不窮。可以說,社區營造,已成為兩岸基層治理中的焦點話題。什麼是社區營造,臺灣的社區營造又如何開展?
  • 社區營造 臺灣有一套
    前不久,第六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暨兩岸社區「家」年華活動在福建廈門舉行,兩岸基層社區代表匯聚一堂,圍繞社區治理、社區養老等議題開展務實研討。隨後,在浙江洞頭舉辦的兩岸半屏山論壇中,兩岸基層人士和社區營造專家交流了社區發展經驗。類似的活動近來不少。可以說,社區營造已成為兩岸基層治理中的焦點話題。
  • 綠浙臺灣綠色行報名開始啦
    由綠色浙江發起的浙江青少年臺灣綠色行項目將於國慶黃金周啟程。從今日起綠色浙江將正式開始招募此次赴臺綠色行的團員。
  • 四川省綿陽市基層社區參訪團赴臺灣考察社區環境治理
    四川省綿陽市基層社區參訪團赴臺灣考察社區環境治理 2018年05月22日 11: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綿陽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5月22日綿陽訊 「環保是一種責任、環保是一種習慣、環保是一種態度」。日前,四川省綿陽市基層社區參訪團一行10人赴臺灣,與臺北劍潭裡、忠順裡、臺中市區、雲林縣大埤鄉西鎮社區等社區探討社區營造環境治理,得出這樣的共同認知。
  • 廈門媒體採訪團走進臺灣社區 裡長點讚廈門社區治理經驗
    廈門日報訊(文/本報特派記者 衛琳 圖/本報特派記者 張奇輝)「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實施以來,廈門正積極探索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而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同樣在進行著這樣的探索。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今年已第二次召開,6對海峽兩岸的社區、村裡籤訂了合作協議。
  • 廈門媒體採訪團臺灣社區行 聚焦「社區多元協商自治」
    社區營造打造的是居民自己生活成長的社區,需要社區裡的人齊動腦、共商量、同出力。日前,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廈門媒體臺灣社區行採訪團行進臺灣社區,在交流中,廈臺兩地社區民眾協商自治的經驗和成果給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廈門社區營造強調「共同締造」,核心在於「共同」,在於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共同協商。
  • 廈門:一個城市社區的廿載臺灣情
    幫助臺胞辦理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項目,為臺胞子女就學提供服務,向臺胞免費開放圖書館、健身房等公共服務資源……興隆社區在醫、食、住、行各個領域服務臺胞、幫助臺胞。社區19位聯絡員精準對接到每個臺胞家庭,成為臺胞與社區聯繫的紐帶。  「社區只要有活動,聯絡員就會通知到每一家,端午、中秋、春節……我一場都沒有落下,認識了很多新朋友。
  • 綠色發展環保行|臺灣把垃圾焚燒發電廠變社區公園
    不僅如此,有關非政府組織積極介入,就焚化爐會產生「世紀之毒」二惡英,臺灣綠色和平組織最早發出警告;而反對焚化爐的社團則不客氣地說,焚化爐並不如鼓吹者所聲稱的那麼乾淨,反而製造了更多汙染;而且,垃圾焚化處理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臺灣焚燒發電廠的興建,多為本土大財團與國外焚化爐公司合作,龐大的利益都流向大資本家和外國資本,焚化爐無法提供較多的當地工作機會。
  • 濟南槐蔭區社區治理和全科社區工作者南京培訓班圓滿結束
    華煒副教授授課上海卓越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理事長、重慶卓越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任、浙江萬禮公益服務中心主任徐本亮,針對「政府購買服務與社區治理創新」展開講解,指出做好政府購買服務的建議以及應提高的認識等內容。
  • 國家—社會視角下的「社區營造」與社區治理
    社區是國家治理的基礎,也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毫無疑義地成為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一個縮影。從法理上講,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共同體,主要通過社區自治實現生命共同體價值與目標。國家(政府)之於社區的角色主要集中在提供法律、政策以及社區的整體規劃、資源配置、治理引導等,政府不應該隨意幹預社區的具體治理過程,更不能將社區視作自己的附屬品,進行全面控制。
  • 探索┃「1+8」打造城鄉社區治理「杭州樣本」
    ,構建了具有杭州特色、體現杭州智慧的「1+8」城鄉社區治理政策體系,即出臺1個城鄉社區治理的綱領性文件,形成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社區協商共治機制、國際化社區建設、農村社區建設、撤村建居社區規範化建設、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社區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聯動服務機制8個配套文件,努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城鄉社區治理的「杭州樣本」。
  • 智慧化民生治理——屏峰社區
    智慧化民生治理——屏峰社區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11-24 14:50:17屏峰新村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背靠屏峰山,穿過留和路對面就是浙江工業大學,再往西有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外國語學院等院校,前來租房的師生特別多,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這是優勢也是劣勢,屏峰社區流動人口眾多,農民出租房帶來的是關乎社區安穩大問題。
  • 專家築夢城市未來:點睛智慧治理 支招綠色發展
    11月28日下午,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平行分論壇——「邁向『十四五』的未來城市:治理變革 智慧驅動」在浙江杭州舉行。在論壇圓桌對話環節,多位與會嘉賓發散思維,對話未來,點睛城市智慧治理,支招城市綠色發展。
  • 重構未來社區治理模式
    ,傳統的社區治理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重構未來社區的治理模式,對於當前城市治理現代化十分重要。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經濟建設成為我黨的工作中心,為社區治理創造有利的條件,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居民(村民)自治成為全新治理體系。2006年國家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構建全新的社區治理結構和治理模式成為我國社區治理的指導方針,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社區組織成為社區治理模式的主要內容。筆者對於未來社區治理的建議,一是創新組織模式。
  • 北京、高雄社區「連線」探討防疫與治理
    9月27日,以「京臺社區同心 兩岸抗疫同行」為主題的2020京臺社區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和臺灣高雄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辦。圖為研討會開幕時,高雄社區帶來「豐年慶」節目。李晗雪攝。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 (李晗雪)2020京臺社區發展研討會27日在北京和臺灣高雄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辦。研討會以「京臺社區同心 兩岸抗疫同行」為主題,邀請兩岸社區治理、規劃設計方面專家學者、基層實踐者和社區居民,分享基層防疫與社區治理的經驗和故事。此次活動在北京西城區和臺灣高雄各設一個主會場和一個分會場。
  • 臺灣裡長同老廈門泡茶"話仙" 點讚社區治理新做法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吳曉菁)「這裡泡茶的方式和臺灣一樣啊,兩岸同根同源的水,泡出來的茶特別好喝!」昨天上午,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的「舊物早市」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的臺灣嘉賓,說著閩南語的臺灣嘉賓們和社區居民們圍坐一起、泡茶「話仙」,臺北市中山區晴光裡裡長林姿吟對記者稱讚道。
  • 2011浙江美食臺灣行 臺中掀起浙江熱
    5月30日,「2011浙江美食臺灣行」活動在臺中市開幕。圖為浙江廚師表演廚藝。記者黃曙林攝  浙江日報臺中5月30日電 詩畫江南,美食浙江。今天下午,「2011浙江美食臺灣行」活動在臺中金典酒店開幕,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富有地域特色的美味佳餚讓臺中市民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