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詞《攤破浣溪沙·五裡灘頭風欲平》這首詞較為特別。它是一首唐代的民間詞。思想新穎,調子輕快,讀起來滿有船夫曲的味道。它的作者是誰?現在已經無法知道了。甚至這篇作品也差不多失傳了近九百年,直到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打開,人們才有機會讀到它。
01原文
五裡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02譯文
船行至五裡灘時風勢將要平息,馬上舉棹揚帆,船行瞬間輕鬆了許多。輕輕地搖著櫓不用划槳,船兒都行走得飛快。
放眼望去,只見微風吹來,水面上波光蕩漾。看著眼前的山,就好像是來迎接你似的,但當你仔細一看,山並沒有動,而是船在前行。
03賞析
這首詞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自然樸素的筆致,從一位船工看到的和感覺到的角度,寫船行時的平靜和輕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船工在勞動生活中的愉快感情。
上片寫張帆舉棹時的船行情況。
詞一開頭就說」五裡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五裡灘,是這條河上的一個地名,「頭」是方位詞,它說明船已開到五裡灘上了。帆船是需要藉助風力的,乘風破浪,船走得更快。但這種風必須是順風。如果吹來的風是旋風,或逆風,那就不但不能幫助帆船前進,而且還會帶來危險,所以是不能張帆的。在五裡灘以前,船夫們遇到的顯然不是順風。他們經過一場和狂風惡浪的搏鬥以後,觀察到風勢將要平息,也就是「風欲平」了,就馬上扯起帆來。
在這個當兒,大家雖然還在繼續舉棹搖般,卻產生了「覺船輕」的感覺。「棹」,槳板,舉棹就是打槳板。既然風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還要打槳搖櫓呢,於是,便「柔櫓不施停卻棹」吧。
寫到這裡,船夫們的輕鬆愉快的感情,一下就傳達出來了。
下片寫船行時觀看山水的感受。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閃灼」,形容水光閃動的樣子。狂風過後,烏雲也散開了,上文說「風欲平」,是還有些風,所以河裡的波浪湧起,波光粼粼。這時兩岸的山吶,看上去挺有趣過的,它們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過來歡迎大家。
但是,山是不會走動的。仔細看看,山確實沒有動啊。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哦,那不過是因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產生一種「走來迎」的感覺罷了。
詞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結束,它不僅起一個敘述作用,而且還象船夫的勞動號子的和聲一樣,餘音嫋嫋,久久迴蕩在青山綠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