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被質疑刻意壓低薪酬增加業績,成今年第二家闖關被否企業
□記者 吳婷
7月31日,證監會官網披露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2017年第62次發審委會議審議結果,泰達新材(430372.OC)IPO上會申請被否。至此,泰達新材成為繼愛威科技(831895.OC)後,年內第二家闖關被否的新三板企業。同時,也成為新三板首例做市企業IPO被否。
公告顯示,發審委在會議上問詢了泰達新材業績變動、高管薪酬異常、大額分紅、產品採銷、子公司合併報表認定、高管股權質押等方面問題。
首個做市企業IPO被否
與其他IPO企業不同,泰達新材是採用做市轉讓方式。
記者統計發現,泰達新材的投資者有不少,停牌前差不多有150人左右的股東,這在此前的過會案例中尚屬首次。
同時,通過梳理發現,2014年登陸新三板時,泰達新材僅有9名股東,控股股東是柯伯留、柯伯成兄弟,合計持股比例為52.95%。公司於2016年2月16日開啟做市,至今仍是做市轉讓方式,擁有4個做市商,分別為長江證券,光大證券,九州證券以及國元證券。
業績變動較大
事實上,業績變動與營收趨勢不符也是證監會發審委會議對泰達新材提出詢問的主要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泰達新材是一家從事偏苯三酸酐、均苯三甲酸和環氧樹脂的生產與銷售的精細化工企業。2014年1月24日,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掛牌兩年後,泰達新材啟動了IPO輔導工作。
泰達新材的上市之旅始於2016年3月21日,公司開始接受東海證券的輔導,去年9月初通過證監局的輔導驗收;9月30日獲受理,今年6月9日預披露更新並獲安排於7月31日上會。
記者注意到,從向證監會提交上會申請到IPO被否,前後不到一年時間。
同時,泰達新材近兩年的營收波動較大。財報顯示,公司2014年實現營收1.69億元,2015年收入增長至2.06億,2016年收入出現下滑趨勢,僅為1.75億元。
同期,泰達新材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1761.29萬元、2685.62萬元和2689.17萬元。通過對比發現,2016年在營業收入呈現下滑趨勢的同時,泰達新材的淨利潤實現穩步增長。
在證監會披露的反饋意見中,泰達新材被要求說明「2016年在主營業務收入下降的情況下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並未同步下降的原因,管理費用絕對額及管理費用率逐年下降的原因」。
高管薪酬過低存疑
此外,證監會還要求泰達新材對淨利潤的真實性發表核查意見。
公告顯示,發審委詢問發行人董監高中年薪最高的為總經理的7.62萬元。質疑公司是否存在刻意壓低薪酬增加業績的情形,發行人的薪酬水平能否保持高管和員工的穩定。
同時,證監會對泰達新材提出的主要問題還包括高管薪酬及質押股份、關聯交易、主要產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