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1902 年,梁啓超在自己主辦的《新小說》雜誌上開設「哲理科學小說」專欄。次年,周樹人翻譯了凡爾納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並撰寫了《月界旅行·辨言》。在梁啓超、周樹人的倡導之下,科幻小說在晚清蓬勃發展,形成了風格多樣的局面。
-
中國科幻迎來「黃金時代」?聽劉慈欣這些大咖們怎麼說
可直到19世紀後半葉,這片充滿想像的土壤上才誕生了嚴格意義的科幻。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充斥著古裝劇、缺乏科幻大作的螢屏,讓人不禁發出這樣的質疑:中國人的想像力用完了嗎?隨著《三體》的橫空出世,《流浪地球》成為爆款,一掃中國科幻文藝界的晦暗底色,中國科幻是否真的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
當科幻小說描寫的場景一步步成為現實,未來該如何突破?-虎嗅網
中國科幻在2019年進入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但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創新挑戰。當全民熱衷討論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劉慈欣時,遮蔽的是100多年從晚清到當代的中國科幻龐大的歷史積累。在世界科幻紛紛萎靡而中國科幻一枝獨秀的表象下,當前科幻界內部的焦慮則是:新的科幻小說的路徑在何處?當前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顯然無法匹配其在全社會掀起的熱度。對新的寫作路徑的回答,要回到科幻文學元素的本身:時間、空間和紀元。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韓松:科幻小說本身就是現代化的產物。它誕生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當時社會的種種變革賦予這個世界新的價值觀——資本主義文化、技術、政治,加上西方的探險、創造精神和殖民色彩,就是那個時代的現代化、全球化,而科幻小說則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質。中國要進入現代化,就會陸續接受一切現代化的東西,也包括科幻小說。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摘要]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兩天前(北京時間8月12日),第75屆雨果獎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結果,美國黑人女作家N.K.傑米辛的《方尖碑之門》》摘得最受關注的長篇小說獎。世界文壇的目光再度轉向科幻文學。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6年中國作家郝景芳以《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些殊榮讓中國科幻迷頗為興奮。
-
在時代巨變中追尋中國科幻的「原力」
在這種信念下,科技發明日新月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不但取得了驚人的物質成就,也重塑了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面貌,「未來」取代了已然失落的「過去」,成為「黃金時代」的新坐標。換言之,不是先有了一批新穎的故事,世人才懂得了「科學幻想」,而是在一種渴望真理、勇於探索、推陳出新、朝向未來的整體氛圍中,科幻小說應時而生,這種因果關係被概括為一句話:「科幻小說理應被視為科幻世界的文學。」正因此,岡恩在勾勒不同階段的科幻發展時,尤其注重說明當時的科學成就及其社會影響。
-
中國科幻作家在北極讀小說
    新華社挪威希爾克內斯2月15日電 通訊:中國科幻作家在北極讀小說    新華社記者梁有昶 張淑惠  
-
《弗蘭肯斯坦》為什麼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
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一個熱衷於探究生命起源的科學家,為了徵服死亡,他用不同的屍體拼湊出了一個新的人體,並利用電擊法使新人體睜開了眼睛。但當怪物微微笑著向他走來時,他卻被嚇得逃走了。當他在鼓起勇氣重新回到實驗室時,卻發現怪物已經不見了。此後,被遺棄的怪物因無法融入人類族群進行了報復行為,他先是將弗蘭肯斯坦的弟弟殺死,又將此嫁禍給了忠誠可愛的女僕人賈斯丁。
-
日本科幻小說復活?
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149屆直木獎評選中,現年34歲的科幻作家宮內悠介憑藉以國際紛爭地域為舞臺的短篇小說集《約翰尼斯堡的天使們》闖入決選,儘管最終得票數位列第二,與大獎失之交臂,但作品體現出的對於國家、民族、宗教、戰爭的深刻反思,得到多位評委的高度讚賞。去年同一時間,宮內悠介的處女作《盤上之夜》也曾入圍第147屆直木獎。
-
科幻小說《群星》,網絡劇《我是餘歡水》
科幻小說《群星》科幻小說充滿了煙火光速提高了5/10萬,這意味著整個宇宙的能量構成發生了變化。面對可能打破現有科學認識的未知宇宙規律,是選擇勇敢地迎接,還是孤立地維持現狀,《群星》提出了宏大的科幻命題。這部小說既有科幻小說的味道,又有可讀性,故事背景設置在煙霧繚繞的成都、城市景觀中,人物的行為情感使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此外,科幻小說的背景還嵌入了一個充滿張力的懸疑故事:由「天眼」接收到的外層空間信號是什麼意思?物理副教授王海成神秘行動的目的是什麼?讀者享受「解謎」樂趣,深入思考宇宙。
-
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
美國偵探小說大師埃勒裡·奎因在《九尾怪貓》中,他將對邏輯推理能夠獲取真相的質疑發揮到了極點,那個年輕氣盛、滿臉笑意,有著運動員身材的名偵探,終於變成了鬱鬱寡歡、目光憂愴、對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感的中年男。他站在被稱之為「第二次冰河期」的歐洲,看到了偵探小說黃金時代的大幕漸漸落下:從對詭計和邏輯的迷戀與追逐,到對犯罪背後的複雜社會原因的深刻反思——夢醒了,路已轉向。
-
寫給未來的科幻小說,日本高分冷門作品《來自新世界》
其實我們經常會想像未來的生活,想知道在自己消失的幾百年後,人類到底會迎來怎樣的生活,對此有很多作者進行了合理想像,創造出了很多科幻小說。有的作者暢想先進的生活,但也有作者認為未來的生活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美好,日本作家貴志佑介就以此為核心創作了科幻小說《來自新世界》。
-
劉慈欣談中國科幻小說:能養活自己的作家也就兩三個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一時間,科幻文學成了香餑餑。中國科幻文學現狀如何?劉慈欣近日作客中新網視頻訪談時坦言,中國能夠寫科幻小說養活自己的作家也就兩三個,我們缺少有影響力的作品和作家。 此前劉慈欣曾說過,在中國能夠寫科幻小說養活自己的作家不多。但他也解釋,這並不代表中國的科幻小說作家沒錢,而是說錢不是從科幻賺來的。他介紹,中國科幻小說作家群體,是中國所有的作家群體裡面學歷最高的一群人。
-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我是在咬牙切齒地寫科幻小說
你說科幻意味著什麼,它對每個作者都不一樣,對我來說剛開始意味著愛好,因為我是中國第一代科幻迷,對科幻的愛好,發展到現在仍然是一種愛好,但同時它也演變成一個事業,當然它對於我來說也是一種精神寄託。至於寫作科幻的精髓,對我來說是想像力,用想像力以科學原理為基礎構架出一個想像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把渺小的人類跟宏大的宇宙聯繫起來,這個是我寫作科幻最核心的一個東西。
-
《星球大戰》作者:期待讀到更多中國科幻小說
【解說】11月3日,在2019中國科幻大會期間,《星球大戰》《X檔案》《沙丘》等科幻小說的作者凱文·安德森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凱文·安德森生長於美國一個安靜的小鎮,小時候就常常閱讀科幻書籍或看科幻電影,但從一個科幻迷到科幻作者,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
一周加印10次 中國科幻小說《三體》風靡日本
,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知名科幻小說《三體》,當時他花了一周時間才把中文啃完。這部小說將傳統的題材用一種較新的方式演繹是很厲害的,非常具有衝擊力。」此書譯者大森望如此解答《三體》受歡迎背後的原因。中島認為,《三體》在文化上非常有中國特色,在主題上與歐美和日本的科幻小說很不一樣,而且整個小說的結構十分新鮮。
-
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
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是1914 - 194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段時期。黃金時代不虛此名,誕生了非常多的推理大師和優秀的作品,被戲稱為是一個「名探滿街走,名作天天有」的時代。這段時期的偵探小說名家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就在即將墜入深淵的一刻,飛船突然加速,筆直地衝出漩渦,就像被雨傘甩出的水滴!這是諾蘭的電影《星際穿越》嗎?不,這齣自中國天文學家鄭文光先生寫於1978年的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三名中國少年參觀的飛船,因北方敵國破壞,提前起飛,衝出太陽系向銀河之心飛去。少年們運用天文知識,最終利用黑洞的引力彈弓加速,重回祖國懷抱。
-
盤點世界十大科幻小說家,你都認識嗎?
艾薩克·阿西莫夫艾薩克·阿西莫夫(英語: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
穿越70年 新老照片折射杭州西湖變遷 (1/10)
穿越70年 新老照片折射杭州西湖變遷 (1/10)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