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紀實,「新冠」戰「疫」下的「卡帕」式中國攝影師

2020-12-11 騰訊網

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曾有一句經典名句:「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今天這句話,也是對疫情一線的逆行攝影師的真實寫照。

歲末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襲武漢,並蔓延全國。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深深牽動著攝影人的心,他們義無反顧, 衝在防控最前線,用影像報導真相,用影像謳歌真情,用影像提振士氣,為抗擊疫情注入強大正能量!

本期邀請到的是身兼攝影師和「白衣戰士」的中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山市人民醫院攝影協會會長、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山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廣東中山市人民醫院放射影像中心學術主任李曉群,冒著感染的風險,用鏡頭紀錄了奮戰在疫情防控阻擊戰最前沿醫護人員的可歌可泣的畫面。

有一種分憂,叫不打擾

有一種精神,叫中國精神

有一種信念,叫中國必勝!

有一種大愛,叫武漢我們來了!

一起堅守,美好終會到來。

加油武漢! 我們等你!

主題 : 用生命去紀實,「新冠」戰「疫」下的「卡帕」式中國攝影師

日期:2020 年 3月8日

時間:19:30

主講:李曉群(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

形式:免費線上分享型(千聊直播間)

分享內容

戰「疫」中的白衣天使

攝影師鏡頭下的「緝毒玫瑰」

15天完工的「火神山」醫院

與「疫魔」賽跑,探秘「新冠」病毒檢測室

一天一「罩」背後的中國故事

最美的印痕

主講人簡介

李曉群

攝影師、白衣戰士

中共黨員醫學碩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山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廣東中山市人民醫院放射影像中心學術主任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

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

廣東中山市人民醫院攝影協會會長

從事影像與介入醫學30餘年,在專業領域技術精湛,是國內知名的介入醫學專家,

「廣東省科技突出貢獻專家」獲得者,熱愛醫生這個職業,也熱愛攝影,拍攝了許多反映醫務人員和醫患人文情懷的照片,近年來在國內各種攝影比賽中屢獲殊榮。

劃 重 點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稿件來源 |沃德影像 攝影團 微信號

值班編輯 |張翔宇

相關焦點

  • 用生命紀實,「新冠」戰「疫」下的「卡帕」式中國攝影師
    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曾有一句經典名句:「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今天這句話,也是對疫情一線的逆行攝影師的真實寫照。
  • 攝影大師的智慧:用生命記錄歷史的偉大攝影師——羅伯特·卡帕
    羅伯特·卡帕是匈牙利裔美國攝影家,他是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卡帕出生於奧匈帝國時期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原名是安德魯-弗裡德曼,18歲時因熱衷政治參加反政府活動而使得家人遭到盯梢跟蹤,因此他被迫偷渡到德國避難。弗裡德曼在柏林半工半讀,在照相館裡做助手,原想成為作家的他卻迷上了攝影。
  • 用生命記錄歷史,偉大的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
    他在戰地裡摸爬滾打之餘,他拍攝過諸多經典的「決定性瞬間」,也曾在別人的鏡頭前留影,讓後世得以一窺這位將一生都付諸冒險、刺激與不安定的「好運卡帕」。誠然,他不僅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戰地攝影師,還是世界上最令人心碎的浪子。
  • 貴州攝影師彭浩抗疫紀實作品《隔離 東方71天》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近日,貴州攝影師彭浩拍攝的抗疫紀實作品《隔離 東方71天》入選百本「雅昌影像」抗疫紀實畫冊,這百本畫冊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展覽。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肺炎,中華民族在這一場戰「疫」中譜寫了民族壯歌。
  • 鏡頭背後的護目鏡:紀實攝影師的特殊記疫
    在「拾城記疫」攝影展的導覽訪談現場,攝影師周馨特地介紹了一張同行的自拍照。在照片中,攝影師賴鑫琳戴著起霧的護目鏡,眼中血絲隱約可見。當天他跟隨武漢120急救車運轉病人,穿了6個小時的紙尿褲,4個小時的防護衣,護目鏡一次一次被霧水瀰漫。周馨說,由於眼睛沒法湊近取景器,有很多時候他們都只能憑感覺拍照。
  • 羅伯特·卡帕:定義戰地紀實攝影
    從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和西歐戰場,到第一次阿以戰爭和越南反對法國殖民的印度支那戰爭,卡帕作為戰地攝影師所經歷的五大戰場全都展現給觀眾。深圳大乾藝術機構聯合瑪格南圖片社,將這些原版照片帶到了中國。他所拍攝的士兵、難民,抑或屍體、廢墟,均是黑白影像,莊嚴肅穆,盡顯苦難與哀傷。展覽中展示了他迄今依舊無人超越的戰爭攝影作品,也展示了他生命最後一刻拍下的影像。
  • 紀實文學作品《力量》展現中國戰「疫」的硬核力量
    魯網8月6日訊 近日,一部全景式記述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實文學作品《力量》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力量》圍繞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個歷史性時刻,深入展現中國戰「疫」的硬核力量,記錄了疫情之下,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公安幹警、外賣小哥……各行各業的人如何凝聚一心共克時艱,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感人故事。本書作者陳聰、屈婷是新華社資深記者,其中陳聰更是一名報告文學作家,代表作品有《種子鍾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黃大年》,曾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好書」等榮譽。
  • 河西法院組織參觀「人民至上——天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和...
    河西法院組織參觀「人民至上——天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和「國家榮譽——中國女排展」 2020-11-30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徵醫院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紀實
    2020年1月24日,長徵醫院首批援鄂抗疫醫療隊員逆行武漢前線。2月17日,第二批勇士又奔赴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他們頑強與時間賽跑、與病毒鬥爭,用熱血踐行誓言,用勇敢無畏書寫歷史,用責任擔當鐫刻人生精彩與輝煌,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白衣執甲,託起生命的方舟——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戰「疫」紀實
    周玉意 申偉紅亥年歲末,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生命為號,疫情為令。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聞令而動,眾志成城,凝聚起防控疫情的澎湃力量,用必勝的信念、精湛的醫術與病魔搏鬥,用醫者仁心託起患者的生命之舟。未雨綢繆行動早疫情洶洶,刻不容緩。
  • 戰「疫」不缺位 守土有擔當 ——武漢市礄口區人民法院戰「疫」紀實
    戰「疫」不缺位 守土有擔當 ——武漢市礄口區人民法院戰「疫」紀實 2020-05-22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系列紀實故事《我的戰「疫」》溫暖上線
    2020年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系列紀實故事《我的戰「疫」》,特別邀請了趙嶺、黎春、周健、馮洋、彭堯、駱駝、林強、大寶、熊小小、李哎、曾紫月等十一位演播人傾情講述。其中,作為武漢人的林強,用自己的方式,為家鄉的同胞加油。
  • 北京衛視《生命緣》戰「疫」進行時:電視人的「守望之路」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內容紮實、口碑優異的紀錄片作品,如《中國醫生》《手術兩百年》《人間世》《生門》等,都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從故事角度看,國產醫療紀實節目既有全景式展現,也有特寫式描寫。 比如《中國醫生》集中於醫護人員形象的呈現,將鏡頭對準六家大型三甲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手術室、ICU等科室。
  • 抗擊新冠疫情紀實攝影展在中山紀念圖書館開展
    8月8日,《時代的觀看——抗擊新冠疫情紀實攝影的使命與擔當》系列活動舉行,作為系列活動之一的抗擊新冠疫情紀實攝影聯展也於當天上午在中山紀念圖書館開展。展覽分兩部分,一部分展示了中國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委員會部分委員和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部分隊員的作品。
  • 「戰「疫」說理」中國戰「疫」書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答卷
    實際上,這次戰「疫」不僅是對中國的一次大考,更是對全世界的一次大考、人類整體的一次大考。隨著疫情的深度蔓延和疫情防控難度的不斷增大,中國戰「疫」不僅為世界構築了一道堅實防線,同時也為這場「大戰」「大考」積累了寶貴經驗,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了生動詮釋和深刻解讀。
  • 解讀中國戰「疫」中的文化力量系列之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回望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疫情面前,中國政府和百姓聯手戰「疫」,阻斷疫情,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印象。其背後,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力量功不可沒。今日起,本網推出解讀中國戰「疫」中的文化力量系列報導,歡迎垂注。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 朔州市圖書館開展新冠疫情紀實文獻專題展
    本報訊(記者王新麗通訊員郝湘俊)為了記錄難忘的抗「疫」歷程,履行圖書館徵集文獻的職能,市圖書館在歷時九個月的時間裡,陸續徵集到我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文獻資料三十餘份。並於10月1日至8日在四樓公共區域開展新冠疫情紀實文獻專題展,向抗「疫」英雄致敬。
  • 卡帕:一個「玩命」賭徒的失焦與鋒利
    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來到中國。 之後的數十年間,卡帕在這裡、以及在世界各地拍攝的五場大戰影像,多次「登陸」中國。人們透過這些多半「失焦」的圖像,走進過去,走進現場,走進一部「戰爭編年史」。
  • 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公布
    原標題: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公布   在11月19日下午舉辦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內容創新創優」分論壇上,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發布了「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中央媒體)」和「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地方媒體)」,總結推廣新媒體精品創作經驗
  • 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揭曉
    還揭曉了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扶貧十大優秀案例。   疫情期間,人們的新聞消息多來自新媒體平臺,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面對多元的平臺,廣泛的受眾,新聞工作者積極探索創新內容形式,用手中的筆書寫著擔當,創造了不少優秀新媒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