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00多年歷史的北京古村爨底下村 為何全村都姓韓?

2021-01-17 騰訊網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武玉姍)荊條編制的酒簍、梳頭髮用的梳篦……在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不僅能看到這些老物件,還能看到按當年的原樣真實再現的「大五間」房屋,讓市民和村民直觀感受當年的生活情境。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裡處,沿著石階拾級而上,記者來到了該村的鄉情村史陳列室。據介紹,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就建在這個村的最高處,由過去的一處「地主院」改建而成,共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這裡已成為展示與傳承爨底下村文化的載體。

「雖然這裡叫爨底下,可全村人都姓韓。您瞧這『爨』字,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所以全村都姓韓可以算取『寒』的諧音,與『爨』字互補。」據講解員介紹,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保存著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

走進陳列室,記者看見了各種古董農具、炊具等老物件。「這裡的展品大概有160多件。」據介紹,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分為兩部分,一間介紹人文歷史和一些老物件,另一間則是將村裡唯一的「大五間」房屋恢復成歷史原貌。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屋內桌椅的擺放、字畫的布置以及土炕,全部按當年的原樣真實再現,身處其中,可直觀感受到過往百年的生活情境。

陳列室裡的老物件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 武玉姍

據介紹,在陳列館建立之初,為提高大家建設熱情,全面展現爨底下的鄉情村史,村兩委號召村民積極捐獻老物件。各種古董農具、炊具陸陸續續進駐陳列室,數量有上百件之多。

65歲的韓孟齊老人熱情極高,不僅積極捐獻家裡的老物件,還主動要求負責看管陳列館。於是每天早晨,老人都準時登上爨底下村最高處的「地主院」裡「開門營業」。陳列室免費對遊客開放,韓孟齊老人也免費為大家講解,爨底下的紅色記憶和歷史民情已經浸入老人的情感中血液裡。一個月1000元的工資、一年365天無休、打掃衛生、日常維護、對外講解全部都由這個65歲的老人獨自完成。對此,韓孟齊老人感到很自豪,他表示,有些遊客看到這些展品會回憶起自己也曾見過其中某個物件,勾起曾經的回憶。「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兒的歷史和文化,是件很幸福的事兒。」韓孟齊老人說。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原創作品拒絕任何形式刪改,看法新聞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責任編輯:石宇(EN003)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北京門頭溝區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從一進門就「穿越」
    來到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裡處的門頭溝齋堂鎮爨底下村,沿著高矮不一的石階拾級而上,沿途經過一座座建於明清時代的民居,輾轉至依山而建的爨底下村25號,便是爨(cuàn)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了。這個由過去的一處村民院子改建而成的陳列室位於全村最高處,佔地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這裡已成為展示與傳承爨底下村文化的載體。「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保存著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雖然叫爨底下,可全村人都姓韓。
  •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爨底下村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筆,發cuàn音,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諧音(寒)則為冷意,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補,宇宙萬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熱,故而爨底下村在歷史上曾輝煌過。
  • 北京:爨底下村史藏進古民居
    綿延的深山中,門頭溝齋堂鎮爨底下村保留著眾多清代建築。地勢最高的25號院,就是該村的鄉情村史館,這裡收藏了大量老物件、老照片、古風俗等,成為展示與傳承爨底下村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爨底下村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裡處,沿著石階拾級而上,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館就建在這個村的最高處,由過去的一處民居改建而成,共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
  •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爨底下村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筆,發cuàn音,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諧音(寒)則為冷意,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補,宇宙萬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熱,故而爨底下村在歷史上曾輝煌過。爨底下村坐落在南北兩座大山夾出的溝谷北側,臥於龍頭山的南側山坡之上,隨山勢呈扇形鋪開。
  • 爨底下村古建築群——北京景點
    四合院主要有山地四合院、雙店式四合院及店鋪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屬建築主要有門外影壁、門內影壁、門樓、拴馬樁、上馬石、荊笆棚等。爨底下村又名「古蹟山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仍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
  • 北京最美鄉村——爨底下村,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
    爨底下村是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處古村落,羅哲文評價它,是一顆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築文化內涵,就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來說,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也是珍貴的。爨底下村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這裡有五百多間七十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首次發現的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很多,門樓等級嚴格。爨底下村和山西榆次的後溝古村有點像,都是依山而建,排水系統很發達,而且土牆灰瓦,周邊山巒疊嶂,古樹參天,非常幽靜。
  • 北京市爨底下村「地主院」改建陳列室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武玉姍)荊條編制的酒簍、梳頭髮用的梳篦……在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不僅能看到這些老物件,還能看到按當年的原樣真實再現的「大五間」房屋,讓市民和村民直觀感受當年的生活情境。爨底下村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裡處,沿著石階拾級而上,記者來到了該村的鄉情村史陳列室。
  • 爨底下村史藏進古民居
    ,爨底下村黨支部書記結合展陳物品和圖片,為參觀者講解爨底下的由來和當地人文歷史。綿延的深山中,門頭溝齋堂鎮爨底下村保留著眾多清代建築。地勢最高的25號院,就是該村的鄉情村史館,這裡收藏了大量老物件、老照片、古風俗等,成為展示與傳承爨底下村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裡處,沿著石階拾級而上,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館就建在這個村的最高處,由過去的一處民居改建而成,共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
  • 爨底下村史藏進古民居
    昨天,在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爨底下村黨支部書記結合展陳物品和圖片,為參觀者講解爨底下的由來和當地人文歷史。本報記者 方非攝本報訊(記者 王可心)青石為道,散落的四合院古樸別致,透出古堡韻味。綿延的深山中,門頭溝齋堂鎮爨底下村保留著眾多清代建築。
  • 北京最美鄉村——爨底下村,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
    爨底下村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這裡有五百多間七十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首次發現的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很多,門樓等級嚴格。爨底下村和山西榆次的後溝古村有點像,都是依山而建,排水系統很發達,而且土牆灰瓦,周邊山巒疊嶂,古樹參天,非常幽靜。清水河流域的爨底下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 爨底下古村,一個北京隱秘角落的元寶村
    要說去過爨底下古村的收穫,相信大多數的遊客都是這樣回答的,認識了一個總共30筆的爨字。為了大家都能認識這個字,小編給大家標註一下拼音。爨[cuàn],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元寶村有多麼古老了吧!爨底下村,被稱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全村結構嚴謹,錯落有致。
  • 北京「最美」村莊: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但村名很多人卻不會讀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則是一個北京美麗的小村子,雖然景點只是3A級別,但是卻是很值得去遊玩的。它的位置在北京西郊門頭溝,小村子的人全部都姓韓,據說是明朝的時候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移過來的百姓。而且,這裡的房子有不少都是明清建築,也有一些是民國時期的四合院。
  • 爨底下村,400年的歷史,僅有的29戶人家,被稱作「北京最美鄉村」
    記得第一次知道爨底下村的時候還是前些年的51小長假每個人都在商量著周末+1天,長(duan)長(zan)的假期去哪嗨皮於是就被同事刷到了爨底下村這個地方原諒我沒文化,百度一圈才知道那個字讀cuan...
  • 爨底下村申報國保單位
    專家:制定歷史名村保護法規    為了解決古建築的保護問題,北京惟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門頭溝爨底下村目前已經凍結了宅基地和村民自建房,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爨底下村在文物保護上遇到了哪些難題?將如何解決?本周,本報記者實地採訪了爨底下村。
  • 北京最美鄉村,「爨底下」古山村,原來這麼有味道!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齋堂鎮西3公裡,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現屬齋堂鎮所轄。距京90公裡,清水河流域,溫帶季風氣候,自然植被良好,適合養羊,養蜜蜂。是京西古道的必經之路,也是京西的重要出塞通道。歷史上的京西古道東連帝京,西通塞外。
  • 古老的村莊,體驗傳統的感受,北京的爨底下村
    本文為百家號作者《瀟說歷史》的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位於北京市中心以西90公裡的爨底下村,在門頭溝區的寨塘鎮內部。這個村子是傳統的民居建築群,這裡的豐富多彩的歷史文物和獨特的民俗是這個古村落的特色,這邊的四周是多山的風景,非常適合大家來這裡休閒旅遊。這個村子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時候。它曾經很繁榮,但是今天,只有76個庭院沒有被自然侵蝕和火藥的破壞。村裡總共有29戶人家,雖然沒有過去的魅力,但是村子的原始和簡樸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 北京古村「名片」爨底下村拆違 清一色灰屋頂回來了
    北京古村「名片」爨底下村,拆違工作正在進行。村民為攬客搭建的40多處石棉瓦、彩鋼瓦棚子從8月中旬起逐一拆除。截至8月27日,拆違已完成近90%。站在高處俯瞰,原先夾雜在成片灰屋頂裡的藍色、紅色、黃色、綠色的棚頂不見了,爨底下明清古村落的味道又一點點回來了。8月23日,記者來到爨底下村時,正下著小雨。
  • 明清古村聚落,爨底下
    ,又名川底下村,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的齋堂鎮,距市區90公裡的西齋堂西北峽谷之中明正德十年,爨底下村一世祖韓甫金、韓甫銀、韓甫倉三兄弟奉命自沿河城到爨裡口守關目前,爨底下村存有清代民居74套,共689間房,村上存下被一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牆分開,村前又被一條長170米的弓形牆圍繞,使全村不散而神更聚
  • 到爨底下睡老土炕
    看看高山草甸和美麗的山花,對著群山峻岭吶喊心聲,然後哼著小曲,來一瓶二鍋頭,與放羊的老頭一塊屁癲屁癲快樂地回到村莊……爨底下村位於京西齋堂西北深山峽谷中,距北京市區90公裡。古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保存著70餘套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民宅,是北京周邊保存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
  • 處於「清代民居圖」中的爨底下村旅遊景點介紹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全村現有人口29戶,93人,土地280畝全村院落74個, 現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頗具特色,門樓等級嚴格,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比比皆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