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古建築群——北京景點

2021-02-14 飲食吃喝玩樂

爨底下村古建築群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民居以村北的山包為南北軸線,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為主體,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廂房圍合而成,部分設有耳房、罩房。四合院主要有山地四合院、雙店式四合院及店鋪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屬建築主要有門外影壁、門內影壁、門樓、拴馬樁、上馬石、荊笆棚等。爨底下村又名「古蹟山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仍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

所在地/隸屬: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

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家第六批(清朝)

古村簡介

民居裝飾有磚雕、石雕、木雕、字畫等,雕刻裝飾多以象徵吉祥的花卉、鳥獸為主,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於建築的屋脊、簷口、牆腿口、門墩石、門窗、門簪、門罩、牆壁及影壁等處。廟宇建築主要有關帝廟(大廟)、娘娘廟及五道廟等。廣亮院,村民稱其為樓兒上,為爨底下地勢最高、居中軸線的宅院。建於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國時期有過不同程度的修繕。院內北高南低,相差約5米。南北二進,院落分東、中、西三路,即3個相對獨立的院,構成一個大四合院,共有房四十五間,院外有圍牆。東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過廳僅存牆體或地基,其他建築主體完好。

古村概況

川底下村,實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裡安口」(當地人稱爨頭)下方得名。位於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解放前屬宛平縣八區,現屬齋堂鎮所轄。距京90公裡,海拔650米,村域面積5.3平方公裡,清水河流域,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度,自然植被良好,適合養羊,養蜜蜂。

全村現有人口29戶,70人,土地280畝全村院落74個,房屋689間。大部分為清後期所建(少量建與民國時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以村後龍頭為圓心,南北為軸線呈扇面形展於兩側。村上、村下被一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牆分開,村前又被一條長170米的弓形牆圍繞,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條通道慣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村又名「古蹟山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仍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保留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之一,是門頭溝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分上下兩層,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錯落,線條清晰,坐北朝南,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建築藝術高超,頗具特色,被稱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古鎮小村的幾十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磚灰瓦,玉階雕梁,古香古色。全村統一構思,各成單元,並配有防汛、照明、防盜設施。四合院內,設計獨具匠心,門樓等級嚴格,影壁構思巧妙,磚雕、木雕、石雕、刀法樸拙;頌辭、壁畫、楹聯俊秀典雅。村中一條東西走向、完全用彩色石板鋪成的小巷,曲徑通幽。爨底下村是門頭溝區齋堂鎮所屬的一個自然行政村,距北京市區90公裡。小村海拔650米,屬清水河流域,位於京西山區深山峽谷中,周圍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悅耳的鳥鳴,常打破山村的寂靜,使人有「世外桃源」之感。爨底下村過去是北京通往山西和口外的要道,北靠龍頭浸水,面對金蟾望月和威虎鎮山,還有神龜嘯天、蝙蝠獻福、一線天、花仙池、老龍頭、老龍窩、神駒蹄窩、牛頭山、抗日小學遺址、九柏九石陣、京西古道遺址等自然景觀。牆上還保留著明清時的治家格言,照壁題字,抗戰時期敵我雙方的標語,以及互助合作、抗美援朝、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標語,步入其中,猶如走進歷史長廊。這裡是拍攝電視劇、電影的天然基地。最近幾年有「俠女十三妹」、「華容道」、「迎春花」、「追殺袁世凱」等幾十部影視劇在這裡拍攝。交通路線:蘋果園乘326路、展覽路乘336路至河灘,換乘至爨底下村的汽車。駕車可從五孔橋上阜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到河灘車站有路標。

古村溯源

爨底下村人(戶主及子女)全姓韓。相傳是明代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而來,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墳處,後因山洪暴發,將整個村莊摧毀。只有一對青年男女,外出倖免遇難。為延續韓族後代,二人以推磨為媒而成婚,並在現址立村,婚後所生三子,為:韓福金、韓福銀、韓福蒼。三子分三門,即:東門、中門、西門。始以福字為第一輩序排20輩:福景自守玉、有明萬宏思、義巨曉懷孟、永茂廣連文,至今已發展到17輩,茂,字輩。

韓姓家族輩, 移民離故鄉。老村遭洪水,現址重建莊。

勤勞又智慧, 務農兼經商。富有民族志,為國育棟梁。

古村特點

村名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筆,發CUAN音,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諧音(寒)則為冷意,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補,宇宙萬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熱,故而爨底下村在歷史上曾輝煌過。

「爨」字從字意解釋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為:灶,燒火煮飯。為:姓,陝西省歧山縣有爨家莊,全村千口餘人皆姓爨。此字難寫難認,會寫則成爨,不會寫則成一片,故而用諧音「川」字代之,但仍發爨音。最早是在1942年為方便抗日幹部特別是外地抗日幹部通訊聯繫,將「爨」改成「川」,爨與川並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遊開發後,爨字又大放熠彩。

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與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等地方。

正房多大,廂房多大,門樓開在那邊,中軸線在哪兒,完全靠風水學所規範。它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其建築思想相同。在工藝上也講究幹磨細擺,磨磚對縫。不同之處是,東西廂房向院中央縮進,減少佔地面積,二進院中,內宅與外宅的中軸線上,不建垂花門,而建三間五檁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東側開二門,大門開在前院東南角。雨水從大門左側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為四梁八柱,廂房為三梁六柱。牆體四角硬,房頂雙坡硬山清水脊,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房內設土炕、地爐,方磚鋪地,條磚牆裙。門和窗的窗欞多富於變化:工字錦、燈籠錦、大方格、龜背錦、滿天星、一馬三箭、和斜插欞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條石砌成,房兩側牆腿下有迎風蓋板,其石雕花紋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波紋或花卉吉語等。

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東廂房的南山牆,後院東廂房的南山牆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分。帽上雕有壽桃,萬字錦,簷頭瓦當或虎頭,或福字,磨磚假椽頭或圓或方,精雕梅花,以取萬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時花卉,內角雕雲花,中心為置或雕「鴻禧」或書「福」字,而「福」字左上點為蝙蝠造型,下為梅花鹿頭造型,而右側為壽星造型,寓意福、祿、壽。更有在福、祿、壽上布有梅花,以其梅花五瓣狀示五福臨門,實為絕妙之極。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飾華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顯豪富、壯觀瞻、避邪氣、迎吉祥。

門樓

爨底下門樓大部分建在四合院東南角,也就是沿中軸線橫向東移,寓發橫財。同時也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思想。而建於街南的四合院門樓建西北角。屋宇式門樓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磨磚對縫四角硬,前有前門罩,後有後門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裝窗欞卡花,門額之上有圓形或多邊形門簪,上雕迎祥吉語。門檻下置門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語、花卉、瑞獸。門上裝銅製或鐵製門鈸,配門環,釕銱,門樓四角下有迎風蓋板,上有戧簷博逢富麗而壯觀。

整體精良

北方大部分村莊,地主老財的宅院特別好,而貧下中農的房屋卻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於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尤其清後期有聞名京西的大財主及遠近知名的八大家,有錢的人多,沒錢的人少,故而每家都蓋起青磚灰瓦四合院,三合院,可謂:整體精良。

高低錯落

爨底下村坐北朝南,建於緩坡之上,層層升高,依山而建,依勢而就使每家採光、通風、觀景視覺都具最佳效果,充分體現人與建築,建築與環境的完美結合。

構思巧妙

爨底下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鋪路,質地堅固而漂亮,雨過天晴各色石板映射出迷人之彩。而院內多用方磚鋪地,夏天不熱,冬天不涼,走路不滑,還可調解院內溼度。地下則建地窖用以儲存蔬菜、果品,因可用氣孔、窖蓋兒調解溫度,羅卜、土豆等能儲存數月。地面上,鑲嵌外方內中央有圓洞的六個石窩,,到秋季,六個等距離對稱的石窩內樹起六根帶叉木樁,搭放荊芭,上曬糧食,下可行人。糧食曬乾下棚,將木樁拔掉,既方便又漂亮,可謂:構思巧妙。

豐富的文化遺存

明代老村遺址、清代民居、壁畫、捷報、二戰時期被日軍燒毀房屋的廢墟、抗日哨所遺址、五十年代的標語、六十年代的標語、七十年代的標語、古碾、古磨、古井、古廟使人們感悟歷史,感悟蒼桑,信步其中,如品陳年老酒。

高官之村

抗日戰爭時期,全村108戶,500多口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有七、八十個年青人參軍、參政、參戰。百分之八十的農戶為軍屬、幹屬、烈屬。有34名烈士為國捐軀,4人致殘。解放後數十人在外當官,僅司局級近20人。

風水寶地

爨底下人重耕讀,同時也`注重風水,村莊周圍環境與風水理論珠聯碧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為祈求豐富的生產成果和舒暢的生活狀況,總結、積累了非常深奧的風水理論並形成不同流派。而這些理論,無論那種流派都在或多或少地影響、指導、規範著人們地生產、生活。同時,無論那種流派都離不開共有的風水理論七要素: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風,水,應案。只是有的注重「形勢」,有的則注重「理氣」。

爨底下村左有內青龍山,東坡梁,外青龍山,螯峪東坡梁。這兩條青龍山,氣勢磅礴,蜿蜒起伏,而令人稱絕的是內青龍山於起伏之中隆起三組山頭,頗似三個吉祥動物。即:臥虎,側頭而臥伏視全村,虎,獸中之王,為祿。龜,神龜嘯天,仰天長嘯,龜,為壽。蝙蝠送福,翔飛而來,蝙蝠,為福。福祿壽星照古村。

爨底下村右邊有內白虎山,北坡楞子,外白虎山,柏峪臺北坡,這兩座白虎山順勢而下,而無大起之勢,特別是內白虎山一落到底,垂馴至極。恰是左青龍昂首,右白虎低頭。

兩青龍山和兩白虎山交匯於柏峪臺東坡梁頂為祖山即:玄武。它舒展雙臂將爨底下抱之懷中,令村莊西避寒氣,負陰抱陽。而好中稱奇的是從祖山左側垂落下一條山梁,為紅砂巖,落平全是黃土,微起後形成一圓潤山包。紅砂山梁為龍脊,兩側梯田為龍鱗,黃土處為龍脖子,山包則為龍頭。可龍頭之下即是村之明堂,村莊以明堂為軸展於兩側。村莊與龍頭,龍頭與祖山結合的如此巧妙,如此親藹,如此鬼斧神工。

爨底下村對面山南坡梁為朱雀山。它從西南筆架山向東南垂落,至村對面趨平,然後驟落於村前左方,與青龍山對峙並向村內合圍成出水口且鎖勢強烈。朱雀取象於鳥,勢似翔舞之姿才為祥。南坡梁勢平壯觀,毫無犬牙之惡,叢林茂盛,青翠秀麗,儘管東部山頂稍低,巧有一溜翠柏傲立與山體相依相連翔舞盛情。

村前南坡梁後有一山峰勻挺而尖酷似毛筆,但在村外才能觀得,稱之筆鋒朝外,具筆峰便崇文,有文化才能當官,故而筆峰朝外孕育出爨底下許多高官曾任職於全國各地。真可謂:筆峰朝外官如林。

風水理論中「風」和「水」也極為重要。無風花不開,無風雨不來,無風空氣也發呆。剛風、疾風、冽風、狂風不好,春風、微風、柔風、和風甚佳。爨底下群山懷抱可拒西北剛烈之風,盡享微風拂面。水乃萬物之源。爨底子村居齋堂西北溝中下部,上距柏峪黃草梁10公裡,屬來水,「乾方來水,天門開,流源長財源茂盛。」下離國道6公裡,為出水,「巽方出水,地戶閉財用不竭。」村西北,左有麻花兒溝之泉水,中有黃草梁之河水,右則爨寶峪之泉水,三水(很早以前有,近幾十年乾涸)匯聚自西北而入,直奔南坡根順勢向東,隨之折向東南而去。恰以弧形繞村,「山環水抱必有氣」。村左,東溝之泉水,村右,後塂之雨水,村前,巧有兩口水井(龍眼)與龍頭相對。冠帶之水,滋村潤民,福澤萬物。水能聚氣,水能聚財,水能避邪趨吉。

村上一公裡,百米南湖(一線天)象只喇叭,強納東方紫氣,拂祥入戶。村下半公裡,筆峰山垂伸一梁(門插嶺)插入東山之坳,勁鎖財神在家。

在山區,四面環山的村莊比比皆是,但是,象爨底下這等風水要素麵面俱佳,處處稱奇者實為難得,風水寶地名不虛傳。不管風水理論含有多少迷信色彩,然而爨底下村人,在優美的自然環境恩澤下,盡享其祥。村民相貌秀氣,勤勞智慧,在家求財,財源廣,於外當官,官運通。名京西,譽河北,輝煌歷史氣貫長虹。

東山之巔三尊神, 福祿壽星照古村。背靠龍頭對應案, 筆峰朝外官如林。

上得爨頭納紫氣, 下有門插鎖財神。昔日輝煌隨風去, 世紀之交又逢春。

(爨底下韓孟亮)

相關焦點

  • 北京版的布達拉宮——北京最美古村落爨底下村
    北京最美麗的古村落也是這部電影的拍攝地,也被稱為北京版的布達拉宮。那地方叫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市西郊門頭溝區齋塘鎮。整個村莊都姓漢。據傳,它是從明代山西洪洞縣的刺槐大樹中遷出的。當這個山村建成時,業主將其命名為C堤下。
  • 爨底下古村,一個北京隱秘角落的元寶村
    爨底下村,被稱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全村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整個村莊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群,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爨底下村有明代老村遺址、清代民居、壁畫、捷報、二戰時期被日軍燒毀房屋的廢墟、抗日哨所遺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標語、古碾、古磨等,使人置身於古老與滄桑之中。
  • 爨底下村,一個隱匿於北京山林深處的元寶村!
    爨底下村,被稱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全村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四合院整體精良,布局合理,建築風格既有江南水鄉細節處理上的風韻,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體的氣勢。整個村莊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群,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門頭溝爨底下村!
    門頭溝爨底下村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古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築文化內涵,是中國古典建築瑰寶中的一顆明珠。常建在四合院前院東廂房的南山牆,後院東廂房的南山牆。
  •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爨底下村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筆,發cuàn音,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諧音(寒)則為冷意,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補,宇宙萬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熱,故而爨底下村在歷史上曾輝煌過。爨底下村坐落在南北兩座大山夾出的溝谷北側,臥於龍頭山的南側山坡之上,隨山勢呈扇形鋪開。
  • 北京「小布達拉宮」,藏在深山峽谷裡的古村落-爨底下村,美極了
    爨底下村,是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下轄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相傳該村祖先於明朝永樂年間隨山西向北京移民之舉由山西遷移至此,建立了這座韓氏家族聚居之地。這裡至今居住的依舊是清一色的韓氏家族。 村子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屬於山地四合院,現保存有70餘套明清時代的院落,現居35戶,93人,是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在明、清時代,該村所在地為是京城連接邊關的軍事通道,也是通往河北、內蒙一帶的交通要道。村後不遠處,有古道「一線天」。在抗日戰爭時期,該村曾遭日軍進村燒殺。 村子四面環山,青石鋪就的小徑曲折迴繞。村內有山泉,有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適合耕作的土壤。
  • 周末遊北京周邊古村落,一次玩轉兩村兩天夠用
    北京的旅遊景點很多,大致算下來足足有3400多處。這其中不少景點非常適合雙休日出去度假或者體驗生活或者帶著孩子感受古山村韻味等等。譬如,此前筆者給大家聊過的京郊古北水鎮,適合一家人、情侶之間去度個短假期。當然,像這種地方一般費用比較高,尤其是門票確實比北京其他知名景點貴的多。
  • 爨底下村旅遊貼士
    在京西門頭溝的齋堂西北狹谷中,有一座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明清時代古村落——爨底下村。海拔650米,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現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村落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頗具特色。
  • 北京最美鄉村——爨底下村,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
    爨底下村是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處古村落,羅哲文評價它,是一顆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築文化內涵,就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來說,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也是珍貴的。這裡綠樹成蔭,村後一公裡遠的地方,有一線天。這裡清一色都是姓韓的,韓氏家族。爨底下,就是爐灶底下的意思,有躲避嚴寒,躲避戰亂的意思,可以說也是一處世外桃源,所以叫做爨底下村。也有點像電影尋槍的取景地,貴州貴陽青巖古鎮,都是這種建築在石塊之上的房子,既堅固結實,又耐得住風吹雨淋水衝,堅若磐石,不易摧折。看上去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堡,藍天下霸氣側漏。古城堡客棧。
  • 爨底下村史藏進古民居
    昨天,在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爨底下村黨支部書記結合展陳物品和圖片,為參觀者講解爨底下的由來和當地人文歷史。本報記者 方非攝本報訊(記者 王可心)青石為道,散落的四合院古樸別致,透出古堡韻味。綿延的深山中,門頭溝齋堂鎮爨底下村保留著眾多清代建築。
  • 北京門頭溝:爨底下村,成為北京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依山勢而建的古樸民居,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磚雕,青石、紫石、灰石鋪成的街道,延續500多年的民風民俗……走進門頭溝齋堂鎮爨底下村,仿佛置身於一幅完整的「清代民居圖」中。   位於西山古道邊的爨底下村海拔650米,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內涵深邃,自明代起就是過往商賈的落腳之地,古棧道、雙龍洞、一線天等景觀無比壯觀。如今,村裡完好保留有清代四合院76套,房屋656間,村裡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高低自然,由中間高20米的山石護坡分成上下兩層,遠遠觀望好似一片平房環繞著一座石牆山堡。
  • 歷經百年滄桑巨變——爨底下村國慶旅遊攻略
    這裡是北京通往陝、晉和口外的要塞,繁華一時;這裡曾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數百年滄桑巨變的爨底下村,依舊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風貌――明清古居。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歷史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頗具特色,門樓等級嚴格,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比比皆示。
  • 古老的村莊,體驗傳統的感受,北京的爨底下村
    本文為百家號作者《瀟說歷史》的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位於北京市中心以西90公裡的爨底下村,在門頭溝區的寨塘鎮內部。這個村子是傳統的民居建築群,這裡的豐富多彩的歷史文物和獨特的民俗是這個古村落的特色,這邊的四周是多山的風景,非常適合大家來這裡休閒旅遊。
  • 門頭溝爨底下村的地質遺蹟
    爨底下是全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悠久,風水好,布局妙,古四合院建築精巧。這個歷史文化名村的地質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做了初步考察研究。
  • 有400多年歷史的北京古村爨底下村 為何全村都姓韓?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武玉姍)荊條編制的酒簍、梳頭髮用的梳篦……在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不僅能看到這些老物件,還能看到按當年的原樣真實再現的「大五間」房屋,讓市民和村民直觀感受當年的生活情境。爨底下村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裡處,沿著石階拾級而上,記者來到了該村的鄉情村史陳列室。
  • 探訪明清古村落—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整個村莊也保留了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對了解中國古代北方的村落很有參考價值,多部電影都在此處取景。
  • 爨底下
    爨底下旅遊簡介爨底下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3公裡。爨底下村是一個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保存較好且集中的村莊,因訪古熱的名聲大噪。目前有76家保存較好的農宅可供遊覽,最…[詳情]爨底下旅遊爨底下門票爨底下全票:成人35元/人。
  • 【古村•爨底下靈水村•1日】又見古村探索の北京最美鄉村《爸爸去哪兒》《投名狀》拍攝地
    北京最美古村落;《爸爸去哪兒》拍攝地靈水舉人村,是京郊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好的明清風格的民居建築群;】村,探訪古村落,可自由活動,也可隨領隊登高觀爨底下全景,行走一線天;,經歷了500多年的風雨,是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築群。
  • 北京繁華都市下,隱藏的古樸小村莊:爨底下村
    如果你嚮往抗日電影中那一座座古樸的小村莊,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明清的古村落氛圍,亦或者你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和喜歡寫生的畫家,不妨抽出一天的時間和家人或者朋友去北京郊區的門頭溝大山裡來一次古村落的探索發現。比如這個「爨」底下村。第一眼就用這個特別的名字吸引住了大家的眼球。「爨」字(cuan)有三十筆,讀二聲。由於這個字下面是火,上面有個「大」字,在上面有個「林」。所謂大火燒林,越燒越興。但是那也是也越燒越熱啊。所以爨底下村的村民都姓「韓」,諧音「寒」。這樣就可以讓冷與熱在五行中互補。「爨」字很難寫,很多人都不會寫。所以就用「川」字代替。但是讀音仍舊是cuan音。
  • 北京最美山村—爨底下村,這裡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民風淳樸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個村莊,名字很複雜,一個字的筆畫已經達到了30個,這個很難辨認的村莊就是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是位於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個小村莊,又名川底下村。村莊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整村呈扇形展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村子裡主要是明清兩代的老建築,著名電影《投名狀》就是在這裡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