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遼瀋晚報(作者張松)
貴客來法庫,必看菩提樹;貴客法庫來,必登避風臺。在瀋陽以北70公裡左右的地方,是下遼河平原與遼北丘陵的分界線,分界線上高聳著一脈群山,那山,就是神奇秀美的五龍山!
五龍山所處的法庫丁家房鎮,清朝時名為 「固山額真堡」。 「固山額真堡」是滿語,「固山」即滿清八旗的「旗」,相當於天的「軍區」;「額真」是「首領」、「主」的意思,「固山額真堡」是「旗主居住過的地方」。 132平方公裡的丁家房,自有人類活動記載以來的每一個朝代幾乎都留下了活動遺蹟,一個關東小鎮,竟然擁有6處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菩提樹和避風臺,更為古老的丁家房鎮罩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菩提樹現身緣於一次事故
2006年6月,在法庫丁家房五龍山風景區,瀋陽故宮古建築工程隊於五龍山主峰之巔——避風臺上恢復修建遼代千年倒座觀音廟。
6月5日,向山上運料的纜車鋼絲繩突然崩斷,纜車在傾角50°的陡坡上向下翻滾。山下就是堆放建築材料的料場,正在工作的幾個施工人員被呼嘯而下的纜車嚇呆了。眼看纜車就要衝到坡底衝進人群當中,一場安全事故即將發生……在這驚魂一刻,奇蹟出現了!那翻滾而下的纜車「砰」的一聲被生長在山坡盡頭的一棵大樹擋住,車未毀、人未傷,而那棵阻擋飛車、免卻災禍的大樹卻被擦掉了一大塊樹皮。
事後,該工程隊的總工程師於永俊先生驚奇地發現,擋住纜車的那棵大樹與葫蘆島市菊花島大龍宮寺八角井旁的菩提樹一模一樣,正是北方地區極其珍稀的菩提樹小葉樸!
於永俊在五龍山發現的菩提樹為小葉菩提樹,學名小葉樸,在五龍山落地生根的時間應與遼代建築倒坐觀音廟同一時代。
菩提樹與佛教有天生淵源
「有佛寺的地方未必有菩提樹,但有菩提樹的地方必定有佛寺。 」丁家房鎮黨委書記方佔祥這樣對記者說。
菩提樹與佛教有天生淵源。「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唐代高僧神秀有一首詩講到菩提樹: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意思是說,眾生的身體,就像是一棵客觀存在的菩提樹,眾生的心靈,就像是一座明亮的妝鏡臺,要時時不斷地擦拭它,不讓它落上塵埃。可見菩提樹在僧人心目中的至上地位。
菩提樹不僅出身高貴,且具有廣泛的實際用途。菩提樹為桑科榕屬植物,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此樹葉片呈心形,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籤,可防蟲蛀。菩提樹枝幹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
菩提樹的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裡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菩提樹的根、葉均可入藥,夏秋採集曬乾,或隨用隨採。
菩提樹在北方極為稀少
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廣州海幛寺至今仍栽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
菩提樹在國外主要分布於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多屬栽培,只在喜馬拉雅山區有野生的菩提樹。
菩提樹與我國四川盆地的黃桷樹屬於同一樹種,在佛教裡,黃桷樹也被稱為菩提樹,這種熱帶樹種在我國北方極為少見。
一個名叫釋本性的高僧說:「佛門中,菩提樹是聖樹。因為,佛祖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見菩提樹如見佛。因此,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流傳至今。 」
據說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
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菩提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凡有國內外高僧前來,必到這棵菩提樹旁參觀膜拜。
西雙版納傣族對菩提樹十分敬重,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丁不旺,豬瘟雞死,五穀歉收,就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平安。每到佛教節日,善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被認為是罪過。
當年,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裡就有這麼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裡,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情歌裡,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像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裡,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菩提樹在遼寧地區是難得一見的。據記者調查,位於遼南的瓦房店市許屯鎮還有幾株菩提樹,被當地人視若珍寶。葫蘆島市菊花島(現改為覺華島)也有少量菩提樹,可見菩提樹這種熱帶樹種在遼寧地區繁殖之難。而在緯度偏高、距許屯鎮有數百公裡的遼北法庫丁家房鎮五龍山,居然生長著500株珍稀的菩提樹,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五龍山的菩提樹來源之謎
近日,丁家房鎮武裝部長何貴軍帶記者登上海拔僅280多米的五龍山。一路上,所有的菩提樹都被貼上編號。山腳下迎賓的一棵菩提樹高十幾米,枝繁葉茂。還有的菩提樹盤根錯節,一條樹根分出若干枝杈,與刺槐、桑樹、榆樹混生在一起,構成五龍山的一片蔥蘢綠色。「菩提樹在五龍山向陽的南坡最多,在五龍山峰頂旁的山坡上,有幾十棵高大的菩提樹,但山坡上荊棘很多,如果不做充分準備,鑽進草叢中尋找菩提樹會被劃傷的。 」何貴軍說。
珍稀的菩提樹居然在遼北的五龍山生長得如此繁茂,當年是誰種下的菩提樹?當地的氣候、水土又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呢?
沿布滿菩提樹的山坡往上走,是五龍山主峰菩提山之巔,即中華地理奇觀——避風臺。五龍山西南方向,一馬平川,直抵渤海。當西南季風勁吹之時,風力極大,而在方圓5米的避風臺上,卻只能聽到風聲而感受不到風吹,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記者曾在去年夏季登上避風臺,當時五龍山一帶的風力達三四級。峰頂樹木的枝葉隨風飄擺,但在避風臺的方寸之地,卻草木不動,幾乎靜態,與周圍搖動的花草樹木形成令人震驚、動靜結合的地理奇觀。
放眼丁家房鎮五龍山一帶,佛道儒三大派在此均存有建築遺蹟。這裡有始建於遼金時代的遼北佛教聖地七塔林;這裡有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廣慧寺;始建於元朝末年的道教古剎——碧雲宮也坐落於五龍山。
碧雲宮山門對聯前三字為疊字組成,字形富有創意,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鐵嶺人高鶚來此進香時所撰。康熙皇帝賜給幫牛堡村富察尼滿家族四代的功德碑也在五龍山。尼滿在康熙年間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是負責對國家高官監督監察,審理過鰲拜案件。距五龍山不遠的著名東胡都城彎柳街,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上限起於殷商,下限到遼代,時間長達2500年左右。
五龍山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菩提樹落戶五龍山,當地人猜測極有可能是當年在此修行的高僧栽種的。而菩提樹最為集中的五龍山避風臺又是一處至今仍難以說清的神奇之地。五龍山究竟還有多少令人神往的待解之謎?不免使人浮想聯翩。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