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剛剛發布,甚至還有些燙手的文件,讓35歲的陳臘英興奮不已。
就在前幾天,這位紮根鄉村講臺整整17年的2014年度「最美鄉村教師」獲得者,生平第一次拒絕了學生,「農村留守孩子多,我開了個『愛心工作室』,希望在課餘教他們寫寫字、唱唱歌。可資源太有限,這幾天連續拒絕了好幾個家長。看著孩子們眼裡的失落,心裡實在難受。」
6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讓陳臘英們眉頭舒展。5年為期,從提高生活待遇到城鄉教師流動,從職稱評聘傾斜到建立榮譽制度,扶持力度層層加碼,一連8個方面的實舉,每一條,都切中當下鄉村教師發展的病灶。
這並不是鄉村教師的身影在文件中的第一次顯現,可哪一次,都沒有這回激蕩人心。「鄉村教師不僅在教化鄉村孩子,也承擔著在偏遠山村傳播現代文明、傳承社會主流文化、傳遞國家意志的重要使命。《計劃》是在集中以往所有政策資源的基礎上,針對鄉村教師的精準發力。」教育部教師司司長許濤表示。
為知識的燃燈者燃燈,鄉村教師走進中國的國家改革議程。
告別「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一場事關中國未來的進發
鄉村教師,該如何定義?
「知識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傳承者、道德的示範者。」2013年教師節,在談及當前農村教育的發展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直指,要想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必須吸引大批優秀人才長期紮根鄉村教育。
可就是這個事關中國未來的群體,如今正面臨著現實的種種沉痾。
一場歷時一年多的調研讓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憂心不已:2013年,超過3/4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年收入低於3萬元,除此之外,他們還遭遇著數量短缺、年齡老化、學歷偏低、培訓機會少等困頓。這位全國政協委員始終在為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鼓與呼:「千百所鄉村學校是制約義務教育發展的頑疾。只有解決好鄉村教師的隊伍建設問題,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許濤也毫不諱言問題的存在,「我國鄉村教師約有330萬人,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城鄉發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條件不便、學校辦學條件欠帳多等影響,鄉村教師隊伍面臨職業吸引力不強、補充渠道不暢、優質資源配置不足、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制約了鄉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教育的短板在西部、在農村、在老少邊窮島。解題,必須定向施策。
許濤介紹,正是源於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尷尬,《計劃》以全面提高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拓展補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推動城市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建立榮譽制度等8方面實舉補齊短板,「到2017年,力爭使鄉村學校優質教師來源得到多渠道擴充,鄉村教師資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穩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較好保障,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告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一次直指腠理的精準發力
事實上,這絕非國家第一次關注鄉村教師。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臺了《關於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從農村教師隊伍的補充、配備、培養、待遇保障和表彰獎勵等方面進行政策推進。在關注度最高的鄉村教師待遇問題上,教育部、財政部2013年還聯合印發通知,決定按「地方自主實施,中央綜合獎補」的原則對連片特困地區教師給予生活補助。而在此前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鄉村教師也不斷被相關政策頻頻提及。
可在具體實施中,這些政策卻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現實的羈絆。
「以編制為例,2012年教育部就提出要逐漸統一城鄉標準,但這麼多年,只有貴州、山東、福建等少數省份出臺了編制標準,剩下省份仍按兵不動。即便是最受關注的教師補貼,也存在地方不到位,中央準備好錢發不出去的尷尬。」一位教育專家無奈地說。
與此前相比,《計劃》同樣直面待遇低、評職稱難、培訓力度不夠等「老大難」,如何保證這不是以往文件的重複?突破口在哪裡?
「以往我們也有教師培訓、補貼、職務評聘等專項文件。這次是在整合以往政策文件的基礎上,聚焦鄉村教師問題,打出的一套組合拳。」許濤說。
他梳理出一系列此前從未突破的痛點,「職稱評聘上,不再用數論文、看外語成績的剛性標準來卡教師,最大的標準就是有沒有教好書、育好人;待遇問題上,明確提出了『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教師編制上,也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鄉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按照城市標準統一核定,村小、教學點等還可因地制宜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管理體制上,全面推進『縣管校聘』的改革,為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流動提供支撐。」
告別教育部門「單打獨鬥」,一種以中央撬動地方的力度
6月8日,教育部就《計劃》實施召開新聞發布會。湖南省鳳凰縣縣委書記顏長文,成為近年來第一次出現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的縣委書記。
長期以來,因為指標軟、見效慢,教育經費經常成為地方發展進程中最先被「砍掉」的部分。可在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湖南省鳳凰縣,從原來每年都要收到近200份鄉村教師調動申請,到鄉村教師隊伍的逐步穩定,離不開縣委、縣政府牽頭,多部門聯動的農村教師津補貼政策的實施。各部門的合力使得鄉村教師的編制、薪資問題得到有力解決,最大程度上穩定了動搖的「軍心」。
「只靠教育部門絕對辦不好教育。改革需要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顏長文感嘆,鄉村教師的隊伍建設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一次立魂的精準扶貧,「教育是真正一本萬利的事業。」
「我們希望,在鄉村教師問題上升到國策的同時,《計劃》能以中央文件的力度撬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許濤坦言,與以往政策的區別還在於,《計劃》不只是教育主管部門單方面發出的行政指令,而是教育、財政、發改、人事、編辦等多部門反覆磋商、共同打出的重拳。
而對於更多的鄉村教師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從高高在上的國家文件到真正惠及自身的實舉,還要期待多久?
「一分計劃,九分落實。」許濤說,真正讓《計劃》落在實處,必須「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制訂分工實施方案,落實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各省主管教育的負責人也將啟動對話、研討,不談感想體會,就是實打實地講各地應該怎麼做,形成各省具體方案,在今年年底前上報。」
(本報北京6月8日電 本報記者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