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走「晉」千年熱土 叩問大河文明的前世今生

2020-12-21 騰訊網

出崑崙,穿大漠,驅流沙,越草原,入大海,黃河一路浩蕩東去,卻對三晉大地情有獨鍾。幾番徘徊,終在偏關老牛灣撞開了山西的大門,流經忻州、呂梁、臨汾和運城4個地級市、19個縣(市),黃河用965公裡的澎湃,衝撞出獨屬於山西的精彩,繪就出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史詩畫卷。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踏上三晉熱土,尋根黃河文明,赴一場與母親河的千年對話。

饋贈

有人說,一到山西就誠惶誠恐,因為一落腳就踩著了文化。「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西周叔虞之命、春秋晉文之伯、戰國法家之祖、西漢民族之魂、三國關羽之忠、盛唐詩詞之韻、宋元戲曲之章、明清晉商之通……」公開資料顯示,這裡定義了最早的「中國」,這裡寫就了中華文明的開篇。

三天時間,採訪團未能走遍山西,但僅運城一處,便可慨嘆眼前景色的攝人心魄,敬畏這做城市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之厚重。

山西運城,被譽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擁有大量光輝燦爛的歷史遺存,這座黃河之畔的城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102處,成為全國地級市之最。

「一猿一火冠華夏、一湖一祠一裴家、一河一廟兩司馬、一山一宮十寺剎、一樓一院一聖人、一洞一城名天下」,這是運城市委講師團團長李昭陽對運城人類遠古文化、農耕源頭文化、黃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東民俗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描述。

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有一座蒲津橋,蒲津橋的橋頭地錨便是黃河大鐵牛,唐玄宗李隆基下令鑄造,俗稱「開元鐵牛」。

在運城,黃河孕育出仙鄉盛水,造就出千年古渡;關羽戎馬一生義勇傾三國,「兩司馬」(司馬遷與司馬光)筆耕不輟寫春秋;《詩經》名篇《伐檀》《碩鼠》誕生於此,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教民嫁穡的古老傳說流傳於此。后土祠中,尊中華最古之祖,演繹皇家祀地歷史;秋風樓裡,一首《秋風辭》徒生多少悲戚;普救寺前,「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見證古今有情人;鸛雀樓上,「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成就千古絕唱。滄海桑田,唯有「開元鐵牛」矗立,伴大河千年。

因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鸛雀樓名揚天下。鸛雀樓與江南的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歷史名樓。

人文薈萃,英賢輩出,公侯將相,代不乏人。運城的一步一景,皆是華夏文明進程的生動註腳。歷史因文化而常青,民族以文化而延續,這是黃河水給予三晉大地最好的饋贈。

守護

「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黃河飛流直下,在秦晉之間撕開一道深邃峽谷,至山西臨汾吉縣一帶,水面由三四百米寬驟然收縮為50多米,跌入落差30多米深的石槽中,傾注而瀉,如金戈鐵馬奔騰怒吼,形成「千裡黃河一壺收」的壯闊景象。此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壺口瀑布,被譽為「黃河之心、民族之魂」。

中華民族是在驚濤駭浪中成長起來的民族,壺口瀑布的氣勢磅礴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堅韌剛強、自強不息。黃河見證中華之崛起,賦予中華之底氣、信心和力量。

「但是中華民族的兒女啊,誰願意像豬羊一般任人宰割,我們抱定必死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抗戰初期,詩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將對黃河、對家國的愛轉換為歌詞和音符,譜寫出一首史詩般的《黃河大合唱》。八年抗戰,無數中華兒女唱著《保衛黃河》,奔赴戰場,拋頭顱、灑熱血。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今時今日,身臨壺口瀑布的人們仍然情不自禁唱起《黃河大合唱》,這是來自血脈的衝動,是根植於這片熱土的時代迴響。從戰火頻仍到和平盛世,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守護黃河,不變的正是「黃河之心、民族之魂」。

「黃河是我的母親,壺口瀑布是我的愛人,我每天用鏡頭守望著她們。她是有喜怒哀樂的。」採訪團到壺口瀑布這天,彩虹飛渡,身著紅色馬甲的呂桂明穿梭在人群中,樂呵呵地給遊客們拍照。今年是他拍攝壺口瀑布的第21個年頭。

山西臨汾吉縣壺口瀑布景區出口,展示著呂桂明拍攝的壺口瀑布的春夏秋冬。中國網 江虹霖/攝

呂桂明是在黃河邊上長大的「黃河娃」,1998年在外打工時,偶然見到一張壺口瀑布冬天冰掛的照片,他感到震撼。第二年,他就回到壺口瀑布,自學攝影。從膠捲相機到數位相機,歷經艱難,他用鏡頭記錄下春天桃花汛,夏日清流飛瀑,秋風捲起千層浪和冬日流凌冰掛。

呂桂明拍攝的壺口瀑布

呂桂明說,從前的黃河不像現在這樣美,那時泥沙俱下,動輒洪峰過境,水是黑乎乎的,還夾帶著好多垃圾。「2001年的5月,這裡水質開始變好。由於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措施的實施,加之上遊水庫調控,黃河水變清的時間越來越長。現在,壺口瀑布回歸了她的本色。」

21年潮起潮落,黃河水由濁變清,呂桂明從一個「黃河娃」成長為山西吉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如今,他已是各大媒體的籤約攝影師,攝影是他的主業。呂桂明說,這麼多年的守望,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壺口瀑布,讓壺口瀑布走向世界。

「你見過晚上的彩虹嗎?我有一天拍到了壺口瀑布晚上的彩虹,特別神奇……」說起這黃河水,呂桂明似有說不完的話。

共榮

踏足三晉大地,大河文明的足跡不勝枚舉。這裡自然與文化稟賦得天獨厚,需要的是一個彼此連接、古今交匯的契機。

為充分展現世界四大流域文明惟一遺存的、連續不斷的華夏大河文明,讓世人感知黃河之魂,山西正在按照全域旅遊布局,打造4條黃河旅遊線路。具體為:以壺口瀑布、永和黃河蛇曲、隰縣午城黃土等國家地質公園為支撐,開發黃河黃土地質構造運動史旅遊線路;以西侯度遺址、丁村遺址、陶寺遺址、堯廟、關帝廟、洪洞大槐樹等文物、文化遺址為支撐,開發中華文明演進史旅遊線路;以老牛灣、磧口古鎮、乾坤灣、壺口瀑布、鸛雀樓等自然、文化景觀為支撐,開發黃河文化變遷史旅遊線路;以蔡家崖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高家塔毛主席東渡紀念地、中央後方委員會舊址、劉志丹紀念館等紅色紀念地為支撐,開發呂梁紅色革命史旅遊線路。

「遊山西就是讀歷史」,黃河旅遊線路因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而天然浸染著濃鬱的歷史氣息,同時,黃河燦爛的文明也賦予了旅遊線路更多的意義和可能性。

在黃河一號旅遊公路芮城段望河亭觀賞到的黃河景觀。

這不僅是觀光路,更是一條條扶貧路、資源路、產業路。以記者所到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芮城段為例,芮城縣在公路沿線設立了36個農副產品收購點,輻射沿線萬畝蓮藕、蘋果、桃、杏、蔬菜和花椒等,為群眾提供便捷銷售通道,形成一個個微型生態特色農產品貿易區。同時,大力發展「農家樂」「採摘園」「體驗園」等,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真正讓沿黃路成為轉型路和富民路。芮城黃河一號旅遊公路的建成,將惠及全縣 7 個鄉鎮 24 個行政村 24 餘萬人,對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全域旅遊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生

地處黃河金三角的運城,是華夏農耕文明的濫觴之地。相傳「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人類在此迎來農耕文明的曙光。歲月更迭,如今的運城已經是一座農業大市,成為山西三大現代農業示範區之一。

大河文明造就河東兒女耕讀傳家、持重敦厚的品格,也賦予他們敢於突破創新的勇氣。新時代的運城開始賦予農耕文明新的解讀。運城一方面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發展果林業、食用菌業、特色養殖業,目前已形成糧、果、菜、畜等主導產業和紅棗、蘆筍、中藥材、菸葉等特色產業;一方面把農業與二三產業緊密結合,發展旅遊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科普農業等新的農業門類,把農業的生產過程、生產場景以及農耕文明的歷史起源變成旅遊資源。

永濟伍姓湖景色 中國網 江虹霖/攝

位於黃河之畔的永濟正因此煥發生機。永濟古稱蒲坂,堯舜禹都曾在這裡建都。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堯舜文化、紅色文化、愛情文化、詩歌文化源遠流長,五老峰、伍姓湖、水峪口古村、普救寺、黃河大鐵牛、鸛雀樓等特色景點星羅棋布。

據永濟市市長黃亞平介紹,永濟將要打造農業特色街區。圖為黃亞平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中國網 江虹霖/攝

為了充分用好文化和自然資源稟賦,永濟市啟動建設沿黃「農林文旅康」融合高質量發展示範循環圈,藉助沿黃旅遊公路形成的循環圈涉及兩個鎮(街道)14個村,囊括經濟林、蘆筍、水產養殖、大棚蔬菜等一批以觀光、採摘、垂釣、農家樂為主的休閒觀光農業。一樹芳菲點亮滿園春色,永濟的特色景區串點成線、連線成圈,鑲嵌在圈內的14個村猶如星辰閃爍,成了循環圈裡的新亮點。

圖為農家正在直播售賣農產品。中國網 江虹霖/攝

9月22日,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首次走出北京,在運城舉辦。從刀耕火種的石器時代,到如今無人機、衛星定位等高科技技術應用下的現代農業,再到產業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農耕文明傳承至今並熠熠生輝。普天同慶,共迎豐收,不同的時空,相同的喜悅,這又何嘗不是與遠古農耕文明的對話。

大河之畔、黃河之魂,回望千年過往,從來歷久彌新。這是華夏民族走向復興的底氣和力量之源。

(記者 江虹霖)

相關焦點

  • 「中國夢·黃河情」走「晉」千年熱土 叩問大河文明的前世今生
    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踏上三晉熱土,尋根黃河文明,赴一場與母親河的千年對話。饋贈有人說,一到山西就誠惶誠恐,因為一落腳就踩著了文化。「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安瀾潤兩岸 書寫綠色發展新畫卷
    進入新時代,在黃河文化蘊含的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偉大奮鬥、偉大團結、偉大夢想精神的滋養下,沿黃省區走出了一條人水和諧之路,美了家園、活了資源、富了百姓。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圓滿收官。
  • 去大河家,尋找臨津渡的前世今生
    去大河家,尋找臨津渡的前世今生臨津渡舊址大河家黃河水利風景區位於積石山縣北部的大河家鎮,是甘青兩省三縣(積石山、民和、循化)的交通要道,距積石山縣城27公裡。景區內自然景點有崔家峽、積石峽、禹王支鍋石、禹王石、韓陝家袖珍黃河景區、蓋新坪天然油松林、蓋新坪森林公園等;人文旅遊景點有第一關(積石關)遺址、臨津古渡、禹王廟遺址、韓陝家灘蛋皮核桃基地、保安三莊等。隨著黃河旅遊的興起,大河家臨津古渡成了小眾遊客青睞的打卡地。如今的黃河上遊,隨著一座座橋梁飛架南北兩岸,渡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出門登船」的渡口文化一去不復返。
  •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新華網河南頻道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2020-09-17 11:47:06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9月17日電(倪莎)9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信息傳播局主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焦作市武陟縣,走進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觀」的嘉應觀
  • 大河之夢①|壯哉!一曲帶您賞遍九省黃河之美!
    #中國夢黃河情>這裡是文化交融的沃土更是文明碰撞的結晶河套平原是黃河沿岸的衝積平原,在幾字形的黃河灣。呈現著最具代表的黃河自然景觀孕育了最具民族魂魄的黃河人文精神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黃河民俗文化乾坤灣位於山西省永和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灣。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萬裡入胸懷!齊魯大地奏響幸福大河新樂章
    黃河從這裡入海,泰山在這裡崛起,這裡是文聖孔子、兵聖孫子的故鄉,這裡不僅有名山大川、碧波萬頃,還有在漫長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出的燦爛文明。在這裡可以登泰山,以祈願國泰民安;在這裡可以走黃河,領略大河之水奔騰入海的波瀾壯闊;在這裡可以遊海濱,體驗碧海藍天的心曠神怡;在這裡可以至聖境,聆聽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這裡,就是山東!
  • 弘揚黃河文化 共襄大河文明 大河論壇相約雲丘山
    這是臨汾市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項具體舉措,在「遊山西·讀歷史」講好黃河故事的同時,著力打造黃河文化旅遊IP,推出黃河旅遊新品與精品,實現世界知名大河之間文明互鑑、文化旅遊的交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上,多位大河流域駐華使節將共同發布《世界大河文明·黃河共識》。
  • 「中國夢·黃河情」山西行(四)——登臨鸛雀
    9月19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風團,來到這首佳作之地,登上鸛雀樓,憑欄遠眺現在的鸛雀樓,復建於世紀之交的新千年,高臺重簷,為典型的仿唐建築,外觀四簷三層,內分六層,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倘若在晨曦或傍晚時分,遠遠望去,鸛雀樓與天地渾然一體,不失為濃墨重彩,可謂天然大作。
  • 中國夢•黃河情 綠化晉陝峽谷:荒山禿坡已不見 一片綠意惹人憐
    中國夢•黃河情 綠化晉陝峽谷:荒山禿坡已不見 一片綠意惹人憐 等他們走了,這些樹棍子都旱死了。新華社西安9月21日電(記者侯幫興、張斌)「站在壺口瀑布岸邊,看著洶湧澎湃傾瀉而下的水流,真有一種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感覺。」第一次來到陝西宜川旅遊的杜慶珂,看著眼前如萬馬奔騰般的黃河水,情不自禁地感嘆。
  • 中國夢·黃河情|東營:黃河落天東入海,河海城共新生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開幕
    有五千年文明的遺蹟雄奇壯美的山河深沉厚重的文化歷經千年更加絢爛奪目共同將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打造成為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合作的平臺、展現大河文明獨特魅力的窗口,促進大河流域文化、旅遊、科技、教育、貿易等廣泛合作。林武希望與會嘉賓聚焦大河文明與人類的精神故鄉,共同引領大河文明的航船從黃河之畔揚帆啟航,駛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 「大河上下,生生不息」——沿黃九省區非遺項目弘揚黃河文化
    新華社記者王志攝新華社濟南10月28日電 「最早時沒橋沒車,生活在黃河兩岸的祖輩們都是用羊皮筏子渡人和運輸貨物。後來隨著架橋、修路通車,羊皮筏子使用越來越少,但現在成了黃河旅遊的網紅體驗項目。」今年68歲的張德寶是甘肅省蘭州市羊皮筏子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對這一黃河古老水上運輸工具的「前世今生」甚是熟悉。蘭州羊皮筏子由清朝興起,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
  • 江蘇最大海島連雲港連島的前世今生,從靜默於海上,到旅遊熱土
    黃河奪淮後,帶來了大量泥沙入海,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雲臺山與海州「渡口漸塞」,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雲臺山忽與陸地相連,自鹹豐五年(1855年)起,中雲臺山、北雲臺山也相繼與大陸相接,只剩下鷹遊山屹立於海中。
  • 閩越國的前世今生(原創)
    閩越王城有「中國的龐貝古城」之稱。最近我在看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中在《我的山河》裡,他寫道:「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擺脫局限,擺脫執著,讓所有的選擇、探尋、猜測、想像都生機勃勃。」忽然覺得慚愧,我以前所謂的「走在路上」,不過就是走馬觀花罷了,至少,對福建是這樣。去過福建多次,我甚至不知道在兩千多年前,這裡曾經存在過一個閩越國。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唱響「黃河之魂在山西」最強音
    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9月20日,「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活動在臨汾市雲丘山景區開幕,此次論壇邀請了世界大河流域國家駐華代表、沿黃省市、世界旅遊聯盟會員、文旅企業代表、文化學者、旅遊專家,以及旅行商代表齊聚黃河之濱,深入開展文化旅遊產業方面的交流與研討,倡導文明互鑑、交流合作。
  • 中國夢·黃河情|全國僅存12本之一!一起了解一本《共產黨宣言...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開幕 林武出席並致辭
    本屆論壇以「河·和·合」為主題,旨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打響「黃河之魂在山西」品牌,搭建世界大河流域溝通合作橋梁,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鑑、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 中國夢 黃河情丨閃電漫評:黃河落天走東海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9月18日至21日舉行: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
    今天(9月7日)上午,「第二屆大河文明旅遊論壇暨世界旅遊聯盟·黃河對話」新聞發布會在太原舉行。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李貴、臨汾市副市長潘海燕出席本次發布會。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臺等中央駐晉媒體,山西日報、山西省廣播電視臺、臨汾日報、臨汾廣播電視臺等山西省內媒體以及沿黃九省(區)媒體代表齊聚龍城太原,參加新聞發布會。
  • 佛說:今生的遇見,皆是前世的債
    有些人,依然還是很親切,總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成為今生再一次羈絆。佛說:前世的執念,是今生的債,情未了,債未還每個人的命運,皆是註定,都有安排,世間所有的輪迴,都有因果,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十世輪迴,世世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