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伊能靜再談「原生家庭」上了熱搜。視頻中,伊能靜向魯豫談起了自己的情感之路:
其實我前一段婚姻我應該要很有安全感,可是我那時候沒有把自己修煉好,我還太在那個傷痛裡面,那種家庭的傷痛,跟媽媽的沒有和解,然後很緊繃的狀態,我自己沒有那樣的智慧。
16歲的伊能靜,在懵懂,不成熟的年紀就出來工作,再加上複雜的工作環境,這都令她極度渴望愛情,渴望依賴。這時,她遇見了生命中的白馬王子哈林,感覺就像抓住了人生中的浮木,想要拼命擺脫原生家庭的痛苦,但無形之間卻給了對方很多壓力。
在第一段婚姻裡,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太大了;那種影響是沉重的、長久的,直到5年的空白期後,才逐漸與自己和解。很多網友說,婚姻的失敗不能全部歸咎於「原生家庭」,可是受過原生家庭的苦的人都知道,在童年裡那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都會使人陷入無盡的心理旋渦。
02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在伊能靜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她更多是「傷害」。1969年3月,伊能靜出生在臺北,而在她出生後不久,父親就離開了這個家。
父親到底為何這般狠心?因為他們第七個孩子仍然不是「兒子」,因為媽媽再也不能生育。
後來,伊能靜曾在一次節目中講到,因為我的出生,讓媽媽常常說一句話「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就會過得好一點。」
一聲埋怨,讓伊能靜從小就有一種罪惡感,她認為自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讓媽媽受苦。隨後,媽媽改嫁去了日本。伊能靜在初中畢業之後,也來到了母親身邊。
14歲的伊能靜,因為不願意看著母親,繼續在日本過著背井離鄉的生活,她開始在餐館洗盤子掙錢,她希望自己能為母親分擔,早些過上好日子,早日回家。
在伊能靜16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出唱片的機會。但是媽媽卻極力反對,伊能靜只能離家出走,帶著自己打工攢下的錢買了機票返回臺灣。
「十六歲離家的那一個清晨,天沒有亮透,微微的紫光罩著天空。前一夜藏好的行李,立在走廊下不動。
我穿著高中深藍的水手制服,像每一天離家的平常,轉身對母親說我走了,然後再也沒有回去過。」初次離開媽媽的身邊,孤獨卻又很堅定。
回到臺灣之後,踏入歌壇的想法,得到親生父親的支持。那時,父女之間的感情,好不容易有了轉機,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在錄製《爸爸不要說》這首歌時,父親卻突遭車禍、撒手人寰。
那是伊能靜第一次面對死亡,黑色的童年記憶、曲折的生存經歷包裹著她;她一度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她認為自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是她來到這個世界讓親人受苦。
這種悲傷、自責的思想也導致了第一次婚姻的塌陷。與哈林離婚後,面對報紙、網絡、電視的報導,她暴瘦、吃不下、睡不好。好像每天早上起來都被某個人打了一巴掌,這個人還在嘴裡念叨:「你是不是這種人?你是不是這種人?」。
對於一個公眾人物來說,她遭受著網絡暴力,被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鞭笞。她承受不住了,去看心理醫生,吃安眠藥。
後來,伊能靜終於想要救贖,她鼓起勇氣,詢問母親:「媽,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跟爸爸發生了什麼事?」(那是她第一次和母親這麼親近,因為很早就離家了。)
那個像中國傳統婦女一樣沉默的母親開始說:「是我不對,我生不出兒子來。爸爸離開了,爸爸是對的。」
對伊能靜的攻擊,不是來自於男權社會建立的信仰,而是來自於女人對自己的撻伐。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的時候,就帶著一種「自責」,那麼對於他來說強烈的負疚感,會讓他懷疑自我。長大以後,這種深深的負疚感也依舊存在,所以也很難從這種思想裡走出來。
03
近幾年,隨著媒體對「原生家庭」的概念傳播,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身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理想中的家庭充滿著愛與幸福,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是如此,其實還有許多家庭充斥著傷痛和難以撫平的心理創傷。
關於原生家庭的「毒害」,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
在一家精神病院,一個小護士,遇到了一個「奇特」的病人。這個病人不同於其他新來的病人,焦躁不安,大喊大叫;他只安安靜靜的坐在窗前,看書、看報,從不與人嬉戲打鬧,或躁動,更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一個人病人找他麻煩。
帶著疑問,小護士主動靠近,而這個中年人,也總是一副很有禮貌的樣子與她交談。
他的朋友告誡她:「少和這個狠心的人交談,這個老頭在20幾歲的時候,親手槍殺了自己的父母」。
小護士簡直不敢相信這個事實。後來她忍不住去問這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喜歡寧靜的時間,例如我一個人看書的時間。而我唯一感覺到寧靜舒適的空間是我那該死的父母死掉的房間。他們一個是色情狂,一個是蠢貨,他們不分晝夜的揍我、侮辱我、強暴我。等到我可以買槍的年紀,我就去買了一把槍,把他們都幹掉。從此,我的世界終於安靜了。現在只要我想到他們橫屍的那個房間,我的內心就感覺到舒適的寧靜」。他炫耀自己有多麼享受寧靜,他的身體卻在顫抖,眼淚卻止不住的湧出來。這個老頭用一生的自由,換來此刻的寧靜,而他生命中所有的歲月都將不再平靜。
這個男子是一個「罪犯」,可他父母又何嘗不是呢?
04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這樣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伊能靜,她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她也無法逃避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傷害;可她卻將這一手爛牌打好。在超級演說家裡,伊能靜曾以「甩掉原生家庭的鍋,救贖自己」為題做演講。
她認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很大,它往往影響一個人人生中的某個重大決定;而衝破原生家庭的禁錮,不是與家庭和解,而是與自己和解。
支撐伊能靜走出泥潭的還有重要的一句話:「但是媽媽,你除了是一個媽媽之外,你還是你自己」。
雖然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個人的過去,但是它決不能束縛一個人的未來。作為人生唯一的主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也有能力掙脫原生家庭的枷鎖,去擁抱最真實、最美好的人生。
我也相信,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深藏著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是他引領著自己走出沼澤,過上理想的生活。
願全天下的每一位女性,都能記住:「除了女兒、妻子、媽媽這些身份之外,你還是自己」。
願全天下的每一位媽媽,都能記住:「原生家庭的傷是會延續,停下腳步駐足,不要將原生家庭的痛苦帶向新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