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原生家庭#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逐漸進入到大眾的視野。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
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比如去年的都市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儘管事業有成,但是一直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她內心極度痛苦。甚至很多人從中找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
那麼我們究竟要不要把所有的不幸,不快樂,生活的負面一股腦的都拋給原生家庭背鍋呢?如果是這樣想,我覺得那就錯了,這樣不但不能救贖自己,還會將自己推向更加痛苦的深淵。
接下來我們從辯證的角度去客觀的分析一下原生家庭。
01我們先來看一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哪些?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原生家庭的概念,原生家庭是指未成年的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組成的家庭。這個家庭裡面每個人的親密關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理念,生活習慣等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
可見,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性格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婚姻觀的態度等。
記得大學時我們班的一個男生平時學習成績特別的好,人長得也比較帥。當時班上有一個漂亮的女生主動追求他的時候,他卻退縮了。大家不明白為啥?因為那個女生本來就是他暗戀的對象呀。後來從他同宿舍的同學那裡得知,這個男生來自一個特別貧窮的農村,家裡條件特別差,他覺得漂亮的女孩不可能愛上他,極度的自卑。
年少的我,當時對此非常不解,心想這年頭還有這種想法的人,太可笑了。直到後來聽到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以後,我終於理解了。
02那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擺脫不掉了嗎?
記得《嚮往的生活》裡面黃磊經常說的一句話,他說人這輩子有一件事是不能選擇的,那就是誰是你的父母。所以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遇到什麼樣的父母,我們是不能選擇的,也不需要選擇。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決定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有些事情既然無法逃避,那就想盡辦法去優化它,改變它。
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來自不夠幸福的單親家庭,有的人可能從此悲觀、抗拒結婚,也有的人依舊滿懷憧憬,甚至總結父母婚姻的失敗之處,提高自己經營婚姻的能力,擁有快樂的再生家庭。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也說,他一直跟他的父親不和,直到他的父親去世後,有一天,他在給他的父親掃墓的時候,一縷餘暉灑下來,突然在畫面中出現一個年輕的母親推著一個滿臉笑容的baby時,他才釋然了,終於和他的父親和解了。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隨著一個人的人生閱歷的積累、生活環境的變化等慢慢改變。
03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我們不去奮鬥的藉口
奧地利 Alfred Adler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提出這樣的觀點: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的無計可施、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又或是自己無論如何努力,無奈自己的水平有限,可能永遠也達不到自己的目標。
當我們面對自己無奈,又不知所措的時候,也許原生家庭的痛苦回憶可以作為我們療傷的一種慰藉,使我們自己找到的一種與現實的無奈和解的一個手段。給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無計可施找一個可以逃避的合理的藉口。
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我們可以不埋怨原生家庭沒有足夠的教育投入,爸媽沒有給自己報補習班。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貪睡、不夠勤懇、複習的還是不夠完美;
沒有找到好工作,也不去惆悵原生家庭社會地位不夠,不能幫助自己謀得一個好差事。反思一下自己,上學期間是不是少去圖書館的次數太少了、社會實踐參與的不夠;
工作不順,不會為人處世,與不去糾結原生家庭父母對自己疏於關照,導致自己沒有養成良好的性格。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中過多的關注了自己、別人在加班加點的時候自己是不是偷懶了。
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我們不去奮鬥,拒絕成長的理由。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04除了痛苦的回憶,原生家庭留給我們的更多的還是那些我們自己不曾留意過的美好
回頭看看我們過往的生活,之所以我們每個個體都能夠在這個社會裡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在不停的奮鬥,這背後一定有從我們父母那裡學來的優秀品質作為後盾。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的形成都離不開我們朝夕相處的原生家庭。
家庭的饋贈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是什麼讓一個人不會迷失,是我們的價值觀。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行為之下活動,我們那些豎起大拇指的行為,讓人讓人稱讚事跡,鑄就個人輝煌的高光時刻,星光璀璨的背後,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
記得國民女神董卿有一次在節目中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說過,她在沒有成年並形成自己完善的價值觀的時候很不理解自己的父親。作為家庭的獨女,爸爸對董卿要求極其嚴格,不準化妝,不能穿漂亮的衣服,暑假裡要去賓館打工,儘管每天的收入只有一塊錢,爸爸也要她去吃苦。
爸爸的教育理念一直也深深地影響著董卿,即使功成名就了,也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拼了命的要比別人很多心裡才能夠踏實。
董卿說她後來對於父親的嚴厲釋懷了,因為她長大以後發現自己和爸爸是一樣的人,都是那樣超級努力的一類人。與其說董卿是和爸爸一樣的人,更好的解釋是董卿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裡一點一點的繼承了爸爸拼搏的精神。
05給大家的小建議
1、正確看待原生家庭的理論
原生家庭這個詞其實是一個舶來品,翻譯自英文「Family of Origin」,我們中國人有自己的表述,叫做「家風」。所以對於所謂的原生家庭的困惑,要看我們自己的文化,就能找到完美的解決辦法。
蘇軾在《三槐堂銘》說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對於我們的子女教育,對於家族傳承,重要的不是金錢,而是要有仁厚忠恕的德行,要有勤學讀書的意識。
如果說財富是黃金,那麼良好的「家風」就是一座金礦,父母不用刻意做什麼,只要踏踏實實的努力做給孩子看,我們的孩子一定差不了。
2、對待自己的原生家庭要更多的去愛與感恩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要做的是感恩,感恩原生家庭和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就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感恩他們一輩子。父母真的是愛我們,他們一定盡了全力愛我們,只是很多時候他們不會愛而已,也因為初次為人父母沒有人真正的告訴他們怎麼去愛,也許他們曾經也是缺愛的孩子。
另外在感恩父母的同時,我們也要通過學習,修行和改變,去承擔起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責任,然後給予父母,愛人和孩子快樂和幸福。
每一個抱怨厭煩父母,怪罪指責愛人,控制要求孩子的成年人深層次講都是「極不負責任」的人,他們把自己應該負的責任推卸給了別人,讓別人滿足自己開心、快樂、感覺好和生活幸福的需求。
3、努力改變並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家庭環境
每位父母當下的小家就是我們孩子將來的原生家庭,構建一個和諧的小家就是給予我們子女最好的禮物。在孩子的培養上,傳承給孩子的精神財富永遠比給孩子留下物質財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