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鄉愁的臺灣美食

2020-12-16 環球網

在臺灣,許多美食都能找到大陸飲食的影子。這要追溯到60多年前,來臺的國民黨老兵因為思鄉,把家鄉的特色小吃搬到臺灣,所以臺灣美食天南海北應有盡有。單從名稱上,就能讀出思鄉來,比如山東滷鴨頭、上海生煎包、故鄉滷肉飯……一位小吃店的老闆娘有句推介語,「很家常的東西,卻讓你想起久遠的歲月。」言簡而意深。

早期的國民黨老兵家屬為了生活,早上賣豆漿、油條和燒餅,黃昏時走街串巷兜售自做的饅頭和花卷。老兵退伍後,也大部分選擇開小吃店與雜貨店來養家——山東老兵開饅頭店,山西老兵開刀削麵館,上海老兵開上海菜館,四川重慶老兵開川菜館或火鍋店。老兵來自不同省份,拿手小吃各異,久而久之,本省人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南北風味,其中最受民眾歡迎的是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

據說臺灣牛肉麵是四川老兵發明的。臺灣早期是農耕社會,不太可能吃牛肉,而高雄岡山眷村的四川老兵在思鄉時突發奇想,把濃鬱的牛肉湯汁澆到手擀麵上,成就了最初的臺灣牛肉麵。如今這一款湯濃、肉香的老兵牛肉麵已發展成全島美食,變成了小吃界的驕子甚至貴族——每年都有專門的臺北牛肉麵節上演,而臺北忠孝東路的「牛爸爸牛肉麵」,一碗要價3000元新臺幣。

像大陸一樣,臺灣人也愛吃臭豆腐,據說臺灣臭豆腐是湖南老兵帶去的,後經臺灣人不斷改良逐漸成形,表面酥脆,內有孔洞,配上專門的泡菜,淋上專門的醬汁,吃起來酸甜爽脆,餘韻無窮。這一款臭烘烘的美味吸引了不少島內外饕客。

不過,大陸民眾最熟悉的由老兵發明的臺灣小吃叫做永和豆漿。永和豆漿不是一家店,而是由一個地名發源的品牌,永和是以前的臺北縣永和市,也是今天的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豆漿是大陸食品赴臺後以品牌方式返銷大陸的典型。永和本沒有豆漿油條,上世紀50年代,幾個山東老兵因為想念家鄉味,在永和中正橋畔開了「東海豆漿店」(後來的世界豆漿大王),後來整個永和成了豆漿店的天下,永和與豆漿緊緊聯繫在了一起。1995年,從永和豆漿出來的人登陸開了第一家店,如今在大陸,永和豆漿遍地開花。永和豆漿在臺灣如同華人世界的麥當勞和肯德基,24小時營業,顛覆了豆漿是早餐的概念,成了大臺北夜生活的指標,加上豆漿香濃可口、燒餅油條鬆軟酥脆,在兩岸都獲得了不少忠實擁躉。如今,世界豆漿大王等源自永和老兵豆漿的豆漿店已是載譽海內外的品牌名店。

大陸人在品嘗哪些盛載著故土鄉愁的臺灣小吃時,也許並不在意其源頭,但卻能在不經意中察覺那份似曾相似的純粹,這不也是一種別樣的溫暖?何小青

相關焦點

  • 臺灣小吃:吃出懷舊與鄉愁
    以前不太理解,為什麼同事「行走臺灣」回來,會對鳳梨酥、牛肉麵等臺灣小吃津津樂道,並付諸較多的筆墨。不久前應臺旅會北京辦事處之邀,參加了大陸媒體個人遊參訪團,對臺灣小吃有了一點感悟。那些香香甜甜、酥酥軟軟的小吃,除了能吃出點功力,還能吃出點心意,吃出點懷舊的滋味、鄉愁的滋味。
  • 臺灣美食界「百曉生」 手繪地圖留鄉愁
    「我往往吃著吃著,就畫起來了,我想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記錄傳統美食,幫他們留住鄉愁。」王意馨笑著說,她習慣於在餐桌上速寫,不少店家很開心地立刻就將她的手繪稿貼了出去。王意馨為福州4s店做汽車彩繪。,「葡萄牙美食和插畫都很盛行,但做美食插畫的卻不多,而且大家都比較好奇,臺灣人是怎麼看葡萄牙的美食,畫展在當地造成了不小轟動」。
  • 雲南菜吃出鄉愁與悲情(行走臺灣)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在臺灣,幾乎所有源自大陸的菜系都帶著鄉愁的味道。唯有雲南菜,鄉愁之上還有著難以言說的悲情。風格雜糅「滇緬泰」臺灣的雲南餐館不算多,可也不少,時而寥若晨星,時而又扎堆出現。臺北永吉街街口處一家「滇味廚房」,佔盡地利之便,常大排長龍。店裡的桌椅都小小的,儘可能地利用空間。
  • 臺灣美食界「百曉生」 手繪地圖留鄉愁
    「我往往吃著吃著,就畫起來了,我想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記錄傳統美食,幫他們留住鄉愁。」王意馨笑著說,她習慣於在餐桌上速寫,不少店家很開心地立刻就將她的手繪稿貼了出去。王意馨為福州4s店做汽車彩繪。 王意馨微笑著回顧,她在葡萄牙做了第一個美食插畫展,「葡萄牙美食和插畫都很盛行,但做美食插畫的卻不多,而且大家都比較好奇,臺灣人是怎麼看葡萄牙的美食,畫展在當地造成了不小轟動」。王意馨2016年返回臺灣,成立了「玩食插畫工作室」。她開始製作系列美食旅遊手繪地圖,獨立出版《玩食志》畫刊。
  • 梁實秋《雅舍談吃》: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有大師揮之不去的鄉愁
    最近在讀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談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從1986年,梁老先生去世前一年,臺灣九歌出版《雅舍談吃》開始,各大出版社已經先後再版了幾十次。梁老先生說:我沒吃過狗肉,也從來不想吃。「各有所補......唯獨吃狗肉不知是補的哪一門子」,哈哈。但老先生也說:殺肥狗與宰肥豬、宰肥羊無異。我看不出其間有什麼文明與野蠻之別。
  • 臺灣人的鄉愁,都在一碗滷肉飯裡
    臺灣小吃。臺灣人的主體閩南人、客家人自帶美食基因,還受到日本、美國、東南亞文化的影響,讓臺灣成了最熱鬧的美食、文化聚集地。臺灣社會、經濟在三十年前發展變緩,所以即使到現在,小吃攤也沒有多大變化。 如今,滷肉飯成了臺灣人的鄉愁。 作家焦桐說:「在臺灣,有人煙處就有滷肉飯,很多人從剛冒出乳牙就開始吃滷肉飯,吃到滿嘴假牙還和它糾纏不休」。
  • 縉雲燒餅給臺灣帶去鄉愁的味道
    (圖片來源:浙江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3月25日縉雲訊 日前,臺灣東森新聞臺1001個故事欄目,以《白院裡的鄉愁味》為題播出了臺灣最新網紅美食——縉雲燒餅,視頻長達9分鐘,刷爆了臺灣眾多網友的朋友圈。  出生於麗水市縉雲縣的劉思敏,自2003年嫁到臺灣後,就在當地經營著一家小超市。吃慣了縉雲美食的她,總想著能在臺灣找到家鄉的味道。四年前,縉雲縣臺辦舉辦了一次大陸配偶學燒餅的活動,劉思敏受邀回到縉雲參加了縉雲燒餅培訓中心的免費培訓。原本在縉雲農村長大,又心靈手巧的她,短短8天時間就掌握了製作縉雲燒餅的技藝。回臺後,劉思敏仍對縉雲燒餅的滋味念念不忘。
  • 到臺灣必吃的美食有哪些 臺灣美食攻略
    到了臺灣,很多人都會去逛夜市吧,臺灣夜市是臺灣的一大特色,不僅能感受到地道的臺灣文化,也能吃到好吃的臺灣美食。到臺灣必吃的美食有哪些你知道嗎?今天為大家推薦臺灣美食攻略,這些都是最具有人氣的臺灣美味。到臺灣必吃的美食有哪些?
  • 「舌尖上的鄉愁一一臺灣家宴節」活動日前在天藝濃園藝術生活體驗...
    活動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11月11日訊 由臺盟成都市支部、成都市臺聯主辦的「舌尖上的鄉愁一一臺灣家宴節」活動日前在天藝濃園藝術生活體驗館舉辦  臺盟成都市支部主委潘裕萍致辭,她說此次活動以地道的臺灣佳餚為主角,邀請在蓉臺灣手作人為盟員製作臺灣美食,教授製作方法,讓盟員們學做家鄉菜,讓離家多年的臺胞品嘗家鄉味,不忘鄉情,心懷故土。這是一次以多種形式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創新活動。
  • 特色廟會寓舌尖於鄉愁 同源美食吃出"兩岸一家親"
    龍明彪更自掏腰包,在臺灣展商攤位前購買、品嘗了寶島美味小吃。  兩岸紹興酒一脈相傳 灌注臺灣香腸更飄香  據介紹,本屆廟會匯集的近200家兩岸美食、伴手禮商戶中,有160多家來自臺灣,其中又有30餘戶臺灣商家是首次慕名而來,參展海峽論壇兩岸特色廟會。
  • 舌尖上的鄉愁——臺灣家宴節成功舉辦
    「油飯」的製作技巧,並獲臺灣美食大咖孫亦敏「站臺」,兩人共同分享了 「油飯」製作精髓。除了「油飯」,香菇肉羹、沙茶魷魚羹、蚵仔大腸面線、娘惹手卷等道地臺灣美食也都驚豔亮相。,並在70歲自創美食品牌。她直言,「鄉愁對我而言是小時候媽媽做飯菜的味道,這次活動不僅讓我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美食解鄉愁』,更透過大家的分享體會到『兩岸一家親』的情誼」 。作為活動策劃人之一、濃園創客發展中心主任、臺胞謝柏園表示,「自己在四川生活近7年,這裡已是我的第二故鄉」,在他看來,用當地食材搭配臺灣傳統製作手藝的口感更能代表他與四川邂逅的味道。
  • 臺灣菜愛好者的京城美食地圖
    臺灣素有「飽島」之稱,而臺灣的美食從來都讓人心馳嚮往、垂涎欲滴。但是畢竟山高水遠,身在北京這個美食荒漠,我們難道真的找不出一家能過做出臺灣古早味的餐廳嗎?「阿公阿嬤」是臺灣話中的爺爺奶奶,店家希望能夠保持純正的臺灣味道,讓帝都的小夥伴們都能吃到臺灣人家裡的味道。
  • 鄉愁是一隻美味的燒餅 縉雲燒餅刷屏臺灣微信朋友圈!
    日前,臺灣某電視臺「臺灣1001個故事」欄目,以《白院裡的鄉愁味》為題播出了臺灣最新網紅美食——縉雲燒餅,視頻長達9分鐘,刷爆了臺灣眾多網友的朋友圈
  • 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姚遠 吳濟海)蔥油餅、刀削麵、麻花、牛肉麵……源自大江南北的特色麵食16日在臺北的一處眷村亮相,講述飽含大陸老兵鄉愁的眷村美食文化。   位於臺灣大學附近的寶藏巖,是從大陸來臺的老兵和其眷屬聚居的一處知名「眷村」。
  • 美食家焦桐再出新書 借美食說臺灣諷政治
    南都訊 記者趙大偉 臺灣啤酒、鹹湯圓、爆米香等等四十多種美食盡顯於《臺灣舌頭》一書,近日,臺灣作家焦桐來廣州方所與讀者們分享新書《臺灣舌頭》。說起餛飩,「溫州沒有溫州大餛飩,只有臺灣才有」,焦桐說,他在書中回顧陸遊詩中的典故,又寫自己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拜訪北京時,與吳祖光吃餛飩的場景,最終落腳到1949年後餛飩在臺灣的興起,「這是一種燙嘴又燙心的點心,訴說滾燙的鄉愁」。  新書《臺灣舌頭》承載個人私密情感  《臺灣舌頭》是焦桐「臺灣味道三部曲」最後一部,之前有《臺灣味道》和《臺灣肚皮》兩部作品。
  • 臺灣人的鄉愁,都在一碗滷肉飯裡
    臺灣人的主體閩南人、客家人自帶美食基因,還受到日本、美國、東南亞文化的影響,讓臺灣成了最熱鬧的美食、文化聚集地。滷肉飯才是臺灣平民小吃之王。▲ 臺式滷肉飯滷肉飯和發明它的先民一樣,帶著隨意且粗獷的性格。
  • 寄託著鄉愁的青團,原來是一種難得的美食,吃過的人寥寥無幾
    寄託著鄉愁的青團,原來是一種難得的美食,吃過的人寥寥無幾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是清明時節流傳自江南的傳統時令小吃,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初青團用作祭祀,作為寒食節的一種寒食。寒食節在清明前的一日或兩日。
  • 臺灣美食,在臺灣早餐都吃什麼,你知道嗎?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楓A美食今天給大家講講臺灣同胞的早餐都愛吃什麼。在臺灣他們的機場也是到處都有裝水的地方,所以可以看出臺灣同胞對水真的是非常的重視。第二臺灣的女性是從來不會喝冰水的,夏天不管天氣再熱她們也不會喝冰水,通常都會喝常溫的開水,所以臺灣同胞是很注重天然的東西的。還有在臺灣,吃不完的食物他們都會打包,尤其是他們在飯店裡吃不了的湯類食物,都會用塑膠袋打包回家食用,所以小編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最起碼不會浪費食物。
  • 臺灣旅行,必吃的40道旅途美食——臺灣滷肉飯
    旅遊來到臺灣小吃王國這些真的非吃不可,個個地道,連身為美食國民的我們都不得不跟著點頭!您真內行啊!一起來看看都是什麼街頭美味吧。在臺灣的臺北有約 20 多條充滿美食的街巷。每次你覺得自己已經找到最棒的路邊美食,其中有最好吃的吉士馬鈴薯、臭豆腐、或好吃到爆炸的牛肉湯麵,但總是會更好吃的另一家店出現。這座島嶼的食物結合閩南、潮州與福建的菜餚,及烹飪技巧,成就美味且多樣的食物。據說,在當地爭論臺灣最棒的美食有毀掉情侶關係或一輩子友誼的風險。Note :我推薦的是旅途美食,而非餐廳。『臺灣必吃的40道旅途美食』一定要品嘗的地道美食。
  • 昆明臺灣美食文化交流啟幕 「山珍海味」串起兩岸情緣
    【解說】12月29日,2020昆臺美食文化交流活動在雲南省昆明市拉開帷幕,本次活動以「山珍海味·記住鄉愁」為主題,通過展示昆明和臺灣兩地特色美食,促進文化交流。【解說】在美食製作現場展示環節,廚師將來自臺灣的「海味」和昆明的「山珍」巧妙結合,做成菜品「四海一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同期】臺胞 張倍榮我覺得民以食為天,所以兩岸的交流用各種不一樣的食品交流、來分享這是一種傳遞內心的感覺,我覺得相當好。而且大家會互相分享經驗、分享食品的做法、它的由來、它的文化是為什麼要這樣吃,這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