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作者:[美]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作為美利堅合眾國的首都,華盛頓自然少不了有關美國總統的紀念性建築,諸如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等,早已為人們耳熟能詳。華盛頓廣場高聳入雲的尖頂華盛頓紀念碑,似乎象徵著一個年輕共和國的獨立與成長,以及共和國憲政原則的嚴正與凜然。林肯紀念堂莊重的林肯塑像,又似乎象徵了天賦自由的尊嚴以及合眾國「合眾為一」的精神旨歸。這樣的紀念性建築,把美國人民對領袖的緬懷與景仰展現無遺,也把美利堅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與華盛頓紀念碑的高聳、林肯塑像的莊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羅斯福紀念公園的一尊塑像——一位穿著儉樸的平民,坐在房間的一角,全神貫注,正在傾聽著什麼。無須多想,人們馬上就會說出:「他是在聆聽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
任何紀念歷史人物的建築,本質上都是對於一些思想和精神的肯定與堅守。羅斯福紀念公園的這尊平民塑像,雖然沒有直接表現總統,卻生動形象地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領袖的非凡故事,一段令人難忘的崢嶸歲月,一些至今閃光的理念與精神。
一
富蘭克林•羅斯福是荷蘭人的後裔,祖輩在17世紀40年代移民到新阿姆斯特丹現紐約市。羅斯福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鐵路官員,母親也出自一個富足的美國家庭。父母對羅斯福從不溺愛,父親教給他責任——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母親的嚴厲則有助於他勤奮、堅韌品格的形成。少年的羅斯福在公立學校讀書,但更主要的是接受家庭教育。一位法國女教師對他進行了嚴格的語言和歷史方面的教育,對他價值觀的形成也作用甚大。14歲時,羅斯福進入私立寄宿學校格羅頓學習,在這所以嚴格著稱的學校裡,他經受了鍛鍊,學到了知識,激發了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1900年,羅斯福進入哈佛大學。大學期間,羅斯福通過體育運動和課餘活動,尤其是參與辦校報的活動,從一個靦腆的「局外人」成長為一名社交活躍分子。在校三年拿到學位後,他又留在學校當了一年校報主編。1904年,羅斯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法律,獲得學位後輕鬆通過律師考試,進入了紐約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在此期間,他與遠房堂妹埃莉諾•羅斯福(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結為夫妻。
羅斯福很快便發現,自己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名律師了。1910年,他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競選紐約州參議員,最終獲得了這個已經被共和黨壟斷了32年的席位。在擔任州參議員期間,羅斯福顯得老練而獨立,對政治生活十分適應。在1912年的總統大選中,羅斯福支持伍德羅•威爾遜,後來作為回報,他被任命為海軍部助理部長。羅斯福對這一工作非常熱愛,因為他從小就酷愛船與大海,而且篤信馬漢的海權論。這份工作對羅斯福影響巨大。他主要分管海軍的商務,因而必須面對企業和工會,這使他學會了與之相處,也認識到了商人唯利是圖的一面。其間,他多次請求赴前線作戰,以便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增添絢爛的一筆,卻未能如願。但幸運的是獲得了一次赴歐洲考察海軍基地的機會,他由此接觸了歐洲同行,目睹了真正的戰爭。在1920年大選中,羅斯福被民主黨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雖然他最終和競選夥伴詹姆斯•卡克斯敗給了哈定和柯立芝,但這次競選還是讓羅斯福受益匪淺。
1921年8月,羅斯福在紐約長島海濱度假時,由於火災和冰冷刺骨的海水而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痺症。這無異於滅頂之災,因為這意味他從此要與輪椅和拐杖為伴,甚至是徹底退出公眾生活。然而,羅斯福依舊十分樂觀,他通過遊泳和健身來增強自己的體質。他也沒有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人們總是能看到他參與政治活動的身影。而且在康復治療中,羅斯福把對他的身體有頗多助益的喬治亞州的一處溫泉建成了一個非營利性的小兒麻痺症水療中心,並創辦基金會,給患者提供收費低廉的治療。
1924年,羅斯福回歸政壇。在民主黨的大會上,他提名紐約州州長阿爾弗雷德•E史密斯為總統候選人。雖然史密斯最後未能獲得民主黨提名,但羅斯福拄著雙拐登臺演說的豪邁氣概深入人心,這一舉措也為他贏得了變革的名聲。四年之後,史密斯在羅斯福的支持下獲得民主黨提名,而史密斯則勸說羅斯福競選紐約州州長。結果,史密斯敗給了胡佛,羅斯福卻贏得了州長選舉。擔任紐約州州長是對羅斯福影響深遠的從政經歷。他的州長任期幾乎是與經濟危機同時開始的,而他在州長任上也把紐約州當作了進行體制變革和實現政治理想的試驗基地,並贏得了廣泛聲譽。從此,羅斯福開始青雲直上,再度擔任紐約州州長後,在1932年的大選中,羅斯福這顆「民主黨的希望之星」擊敗了胡佛,成為白宮的新主人。
前所未有的是,羅斯福在白宮一待就是12年!自從有「國父」之稱的華盛頓堅持兩任之後不再連任後,再沒有任何一位美國總統的任期超過兩屆。1940年,羅斯福本該離開白宮,但美國還沒有完全走出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又已經瀰漫歐亞。美國人似乎認為只有羅斯福才能讓美國渡過難關、走向復興,所以又把他留在了白宮。四年後的1944年,美國已經捲入戰爭,而戰時更換總統顯然是不明智的,因而羅斯福又開始了他的第四屆任期。如今回顧歷史,可以說美國人民的選擇是明智的,對領導美國走出兩次危機來說,羅斯福堪稱不二之選。
遺憾的是,羅斯福沒有完成他的第四任期。1945年4月12日,身心疲憊的羅斯福,在喬治亞溫泉休養時溘然長逝。幸運的是,此時戰爭已經接近尾聲,而且羅斯福臨終前便已斷定戰事即將結束,並且對戰後的世界局勢和美國的利益做了精心謀劃。
二
還是在五歲的時候——1887年,羅斯福收到了一個奇特的祝福:「小傢伙,我有一個奇怪的祝福,祝你永遠不要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給他祝福的是時任總統的格羅弗•克利夫蘭,當時羅斯福一家受邀在華盛頓過冬,臨別時父親帶羅斯福去白宮向克利夫蘭總統辭行,總統撫摸著他的頭,給了他那個「奇怪的祝福」。
眾所周知,成為總統,可以說是「美國夢」的最高形式,而克利夫蘭之所以有此「奇怪祝福」,恐怕是「心有戚戚」了。今天,當人們談論柯林頓、小布希以及歐巴馬頭髮的黑白對比時,這一點恐怕令所有人都「心有戚戚」。
的確,美國總統是個催人老的職業,而羅斯福當總統的那個年代,對總統的考驗似乎更加嚴峻,對總統的錘鍊似乎更加苛酷。人們習慣於用「受命於危難之際」來概括偉人的橫空出世,但對羅斯福來說似乎並非如此,因為他是自己主動競選而上任的;不過,時局危難,倒是千真萬確。
首先是大蕭條。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股市暴跌,一天就蒸發了30億美元,史稱「黑色星期四」。當天,摩根公司拿出24億美元基金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購買股票,股市行情有所穩定。但10月29日,股市再次大挫,一天蒸發了1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費用。而股票市場的崩潰引起了連鎖反應,各種商品大幅跌價,人們的信心嚴重受挫,信貸收縮,企業裹足,蕭條到來。
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無疑是至深至巨的。正如美國歷史學家小阿瑟•M.施萊辛格所言:「美國經濟和人民遭受的普遍經濟災難是空前的。在整個美國歷史中,曾有過恐慌、衰退和通貨膨脹,但大蕭條對人民生活從而最終對美國制度性質的影響,是不可比擬的。」
就民生而言,蕭條帶來的是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失業。
危機開始的頭一年,時任總統的胡佛要求企業維持原工資,工人工資相對穩定。1930年下半年後,生產減速,工人被迫減少工時,工資也相應減少,年平均工資減少接近20%。有經濟學家推算,1927年一個四口之家的最低生活費用為3 000美元,而實際上1932年全國家庭平均收入只有1 348美元。因此,當時的美國工人家庭缺衣少食,生活水平嚴重下降。相應地,出生率也顯著下降,而且出生的孩子普遍健康狀況較差,被稱為「蕭條的一代」。
農民的情況更為悲慘。本來,在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繁榮中,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就未曾像工人那樣分享過繁榮的滋味,經濟危機更使他們雪上加霜。他們辛苦勞作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得不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賤賣,要麼乾脆讓它們爛在地裡。西部牧場主的牲畜賣不掉又養不起,只好宰殺後拋入山谷。此外,由於農民抵押借貸的利息並未減少,部分必需品的價格又不像農產品價格下跌那麼嚴重,導致農民的購買力大為下降。因無力償還債務,1929—1933年,有100多萬戶農民因被取消抵押品贖回權而失去了他們的財產。
中產階級也被危機所裹挾,不無艱辛。懷揣大學文憑的人開電梯,大學教授開出租,專業技術人員領救濟,並不算是新鮮事。在加利福尼亞水庫工地上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中,不少人原來是農場主、牧師、工程師甚至中學校長、銀行行長。正如《紐約時報》所說:「夜裡敲門乞討的,可能幾個月前或一年前在銀行籤發過你的貸款,或者在你讀的報紙上寫過社論,或者是某家大地產公司的副經理。」不少文化名人亦難逃厄運。比如,《憤怒的葡萄》的作者約翰•斯坦貝克用豬油和食鹽當肥皂洗衣服,連寄稿件的郵費也難以湊足,沒錢看醫生則只好聽任牙齒壞掉。
最可怕的是失業。1929—1933年,全美平均每周都有10萬人失業,總人數達1 300萬。找不到工作的人們只好四處流浪。據歷史學家推測,當時的流浪大軍多達150萬~200萬人。他們中有原本一無所有的佃農,也不乏農場主、醫生、律師、教師,有單身漢也有夫婦,有嬰兒也有孕婦……流浪者沒有明確的目的地,而所到之處又因本身救濟負擔已經很重而不願接納他們,給他們一夜之棲、一餐之助之後便不客氣地攆走,流浪者甚至要面對警察的棍棒或牢獄之災。流浪者住在城郊用包裝箱、廢木板搭成的窩棚裡,人稱「胡佛村」;或者在公園裡的長凳上過夜,裹著舊報紙拼成的「胡佛毯」。
大蕭條最嚴重的影響是美國民眾信念的崩潰和心靈的創傷。與之相應的不滿和抗爭相當嚴峻。由於胡佛未能採取適當的措施解決問題,民眾的反彈十分強烈。反對削減工資的工人舉行罷工,失業的工人舉行「飢餓進軍」,城鎮的違法活動不時有之,社會秩序十分混亂。農民則走得更遠,他們設路障不準把農產品運進城市,採取行動奪回自己被取消贖回權的土地,甚至不惜施暴、殺人。
衝擊也指向了美利堅的制度根基。最為激進的一部分知識分子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背叛歷史的結果,主張進行社會革命,學習蘇聯,實行共產主義。但主流的觀點是在資本主義框架下進行變革,即走一條既非自由放任、又非共產主義的中間道路。很快,知識分子、政治家、相當比例的普通民眾乃至企業家達成了共識:在資本主義民主自由的前提下,捨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實行一定程度上的國家幹預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革。
顯然,時代呼喚變革,人民呼喚變革。就是在這一片變革之聲中,1932年的大選拉開了序幕。此時,謀求連任的胡佛抱著舊政策不放,他的競選綱領仍然堅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張聯邦不對市場進行幹預,基本上靠地方政府解決危機。而羅斯福則早在民主黨大會上接受提名的演講中就起誓「我決心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就此來看,兩位候選人的勝負似乎已不言而喻。
三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任總統,拉開了「新政」的大幕。實際上,羅斯福的變革精神和「新政」理念在他就任總統之前就有所體現。
羅斯福在擔任紐約州州長的時候就奏響了變革的序曲,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紐約州正是其未來「新政」的試驗場。比如,在公共能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兩個方面,他採取了重大舉措:降低公用能源價格,力主政府管理和參與能源開發,並對私有公用企業私有企業隨著發展而積累的巨額財富名義上歸自己所有,實際上已為社會所用,這就是私有公用制。面對經濟危機,他大膽採取措施救助窮人。他任命了「穩定就業委員會」,成立了「州臨時救濟署」。這些均較全美其他州先著一鞭,體現了羅斯福的變革精神。
「新政」的具體內容部分地在羅斯福競選時浮出水面。在接受提名的演說中,他倡導實施森林重建計劃;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他提出政府要對電力供應等公共事業進行調控;在匹茲堡的演講中,他認為在民眾飢餓和急需幫助時應該增加撥款;在多個場合,他勾畫了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新秩序。此外,如財政赤字、聯邦工程、提高富人稅負等政策也已成竹在胸,只是出於競選策略的原因未加渲染而已。
羅斯福「新政」往往被史學家分成兩個階段,分別冠以「第一次」和「第二次」之名。「第一次新政」的主要立法在1933年3月9日—6月16日期間完成,歷時99天,習慣上稱為「百日新政」。這一階段的「新政」側重於解決當務之急,即遏制經濟衰退,挽救業已崩潰的金融系統和瀕臨崩潰的農業系統,復興工業,消除失業和飢餓。其中主要的立法有解決銀行危機及金融問題的《緊急銀行法》《格拉斯斯蒂高爾銀行法》《證券法》以及《證券交易法》等,重建工農業平衡的《農業調整法》,政府與企業合作渡難關的《全國工業復興法》,幫助「經濟金字塔底層被遺忘的人」的《聯邦緊急救濟法》《緊急救濟撥款法》。此外,新政還涉及相關的機構(如民間資源保護隊、公共工程局等)和工程(如安居工程、田納西河流域工程等)。
「第二次新政」時間在1935—1939年。這一階段的「新政」注重具有長遠影響的立法。比如,1935年的《銀行法》改變了聯邦儲備體系的組織和權力結構,使控制權從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地區儲備銀行回到了華盛頓的聯邦儲備體系理事會,從而確立了與經濟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銀行體系;《社會保障法》規定向僱主強制性徵收聯邦失業保險稅,聯邦向各州撥款幫助各州照顧弱勢群體,從而建立了較完備的福利制度;《財產稅法》規定提高財產稅,並將個人收入超額累進所得稅和公司純收入累進所得稅提高,建立了較為公正的稅收制度;《華格納法》明確支持勞工的集體談判權,並規定了維護這種權益的各種措施,同時規定超黨派的勞工關係委員會為處理勞資關係的最高機構,從而開創了一種新型的勞工、企業、政府間的關係。
羅斯福「新政」的歷史功績是毋庸贅言的,它絕不僅僅是把美國帶出了大蕭條,更在於把美國帶入了現代化,可以說,一個現代美國正是由此崛起的。
四
羅斯福從奧爾巴尼的州長官邸來到華盛頓的白宮之後,面臨著遏制危機和推行「新政」的雙重使命,而這都要儘可能多地獲得大眾的理解和支持。顯然,羅斯福是這方面的斫輪老手,他有效地駕馭了各種溝通傳播工具,為自己的使命凝聚了廣泛的同盟者和支持力量。在其執政的12年裡,羅斯福共舉行過998次記者招待會,平均每周達兩次之多。而他利用「新媒體」——廣播——所進行的「爐邊談話」,更成了迄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領袖人物凝聚民心的典範。
從某種角度來說,「爐邊談話」可以說是應時之舉。羅斯福履任伊始所要面對的首先是銀行危機,而解決這一危機的根本途徑就是穩定人心,遏制乃至消除擠兌風潮。藉助法律手段,羅斯福讓已經關閉的銀行繼續休假並一度延長休假,強制性地「中止」了擠兌。但顯然,這是權宜之計,根本的出路在於民眾自願放棄擠兌,甚至是增加儲蓄。上任四天後的3月8日,羅斯福舉行了有120名記者參加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在輕鬆的氣氛中就銀行業的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此舉有助於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但畢竟要假手記者和報紙,受眾未必廣泛,傳播有欠及時,甚至可能不那麼全面、準確,效果令人惴惴。
3月13—15日,經核准的聯儲成員銀行和非成員銀行就要相繼復業了,民眾是否還會像過去那樣排隊擠兌銀行存款呢?顯然,這是一個未知數。但此時政府也並非全然無可作為,在穩定民心、提振信心方面就大有可為。於是,在銀行復業的前夜——3月12日晚,羅斯福在白宮樓下的外賓接待室接受了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共同廣播公司的採訪。羅斯福坐在壁爐旁邊,面前放著擴音器,場面有些像家常談話。就在講話之前,講稿卻不見了,但羅斯福泰然自若,拿起一份給記者準備的油印稿,熄滅了菸頭,轉向了擴音器,開門見山地說:「我想花幾分鐘時間同合眾國人民談談銀行的情況——」接著,羅斯福以誠懇的態度、親切的聲調、質樸的語句,向美國民眾就銀行業的運作進行了淺顯易懂的解釋,勸說民眾支持銀行業發揮作用,並向公眾保證,「把錢放在經過整頓、重新開業的銀行裡,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全國6 000萬民眾收聽了這次談話,包括羅斯福紀念公園那位平民雕像的原型。
長期以來,人們以為「爐邊談話」之名出自時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高級新聞記者的羅伯特•特勞特,據說他認為羅斯福廣播講話的聲音猶如起居室裡壁爐中熊熊燃燒的爐火噼啪有聲、鏗鏘有力。但吉姆•考克斯認為,「爐邊談話」之名出於時任CBS下屬的WJSV電臺經理哈裡•C布徹。當時布徹注意到外賓接待室裡有一處壁爐,便提議給總統的廣播講話冠以「爐邊」,即命名為「爐邊談話」,理由是:當國民打開收音機,聽到自己領袖的聲音,仿佛總統親臨己家,與其圍爐而坐,親切交談。這樣,特勞特每次講開場白的時候,就用「爐邊談話」來介紹總統的廣播講話。
第一次「爐邊談話」獲得了巨大成功,復業後的銀行依舊長隊如龍,但不是提款,而是存款——把前些天取出的錢和另外的積蓄存入銀行。這樣的收穫凸顯了這種家常式談話的價值,羅斯福自然不會放棄再次利用。於是,5月7日,第二次「爐邊談話」同樣在周末進行。這一次,羅斯福是為了推行其工業復興計劃而爭取企業和勞工的支持,談話同樣獲得了成功。此後,「爐邊談話」就成了必然之舉,每當美國面臨重大問題之時,羅斯福都要用他所鍾情的這種方式與美國人民溝通。同樣,美國人民也鍾情於此,每當他們有所鬱結和困惑之時,也都希望聽到總統那親切、誠摯的聲音。
「爐邊談話」斷斷續續持續了11年多,幾乎與羅斯福12年的任期相始終。從1933年3月12日第一次談銀行問題,到1944年6月12日談第五次戰爭籌款運動,長長短短共30次。就兩次危機而言,30次談話幾乎平分秋色:大蕭條時期共13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共17次。從頻率來看,顯然以「百日新政」和對日宣戰期間為最,平均間隔不足兩月,此外則間隔時間時短時長。「百日新政」及隨後的一段時間,半年多談了四次,此後頻率就降了下來。值得注意的是,在1938年6月24日談各黨派的初選問題後,「爐邊談話」長達14個多月未再進行,直到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後才在9月3日簡短地談了談歐洲戰爭。不過,此後,「爐邊談話」頻率增高,幾乎每隔半年一次,珍珠港事件後更是在不到半年裡進行了三次。無疑。頻率與需求有關,也符合策略原則——鮮而不疲。
五
幾乎每一位羅斯福的傳記作家都不捨得丟掉「爐邊談話」這一題材,相反,對此他們幾乎可以說是濃墨重彩。因為「爐邊談話」是羅斯福政治生涯中最出色的一個部分,是其思想、理念、能力、魅力最為集中的體現,而且垂範後世,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和孜孜效法。
「爐邊談話」表現了羅斯福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作為一種拉家常式的溝通,「爐邊談話」平和、親切,邏輯中心突出卻又似隨興而談,口氣上如家人般傾心相向,用詞上儘可能簡單、平易,堪稱語言藝術應用的典範。
「爐邊談話」平和親切。談話選在了日常家庭聚談最常見的地方——壁爐前,雖然聽眾看不到畫面,但日常生活的積累使他們可以想見總統談話時的情形。這幅民眾腦海中形成的畫面,與領導人物高居講壇宣讀高頭講章的情形大為不同,一下子就拉近了雙方間的距離。空間距離拉近的同時,同樣拉近的是心理距離,這自然使民眾感到總統的話語聲聲可親、字字入耳,也就欣然接受。在這個氛圍中,羅斯福不再是總統,而成為民眾的家人或朋友,但又是一位家中的長者或睿智的朋友,民眾信賴他,願意聽從他的勸說和指引。因此,在第一次「爐邊談話」的第二天,銀行剛剛開門營業,人們就紛紛前去,將家中的現金存入銀行,僅在紐約,一天的存款數就超過取款數多達1 000萬美元。
「爐邊談話」聲情並茂。進行「爐邊談話」時,爐邊聽「談」的只有記者和僚屬,並沒有普通民眾。但情景既然設定,羅斯福也就入情入景、聲情並茂,仿佛面前是一大群普通民眾——產業工人、城市平民、農場主和佃農、企業僱主、中年漢子和年輕姑娘、老人和孩子,乃至孕婦……一位傳記作家寫道:「他有意識地使他的談話對象——人民——形象化。他忘記了擴音器,好像他的聽眾也會同他一起點頭、微笑或者大笑起來。」曾擔任羅斯福政府勞工部部長且與總統過從甚密的珀金斯小姐在她的著作中這樣寫道:「羅斯福說話的時候,時而點頭,時而雙手做出簡單、自然而輕鬆愉快的姿勢。」「他面帶微笑,容光煥發,好像他真的就坐在前廊,或者就同他們一起坐在起居室裡。」
「爐邊談話」深入淺出。「爐邊談話」面對的是廣大的普通民眾而非專業人士,而主題卻是國內外形勢以及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些問題又有相當的專業性。要把事關國計而且不乏專業性的問題對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民眾講清楚,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羅斯福顯然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比如,羅斯福在第一次「爐邊談話」中說的這段話——
首先,我要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你們把錢存進銀行,銀行並不是把它鎖在保險庫裡了事,而是用來通過各種不同的信貸方式進行投資,比如買公債、做抵押款。換句話說,銀行讓你們的錢發揮作用,好使整個機構運轉起來。你們存入銀行的錢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以貨幣形式保存的,其數量在平時完全能夠滿足普通公民的現金需要。換句話說,國家所有貨幣的總量僅僅是銀行全部存款中很小的一部分。
就是這不足200字的一段話,便把銀行業的運作機制解釋得清清楚楚。因此有人說,羅斯福短短的一兩百字就是一堂出色的金融課。
談話並不是可以不講技巧,相反,它對技巧的要求似乎更高。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就體現了極高的語言技巧——仍以第一次談話為例:用親切的稱謂(「我的朋友」「我們」等)把聽眾拉到爐邊來;用各種技巧做好起承轉合、調動聽眾興趣(「你們會問」「請讓我講清楚」等);用各種手段使自己講清楚、聽眾聽明白(「換句話說」等)。這樣的技巧以及大量修辭手法的運用,在「爐邊談話」中隨處可見。
細細品讀羅斯福的「爐邊談話」,我們必然會驚服於其爐火純青的語言技巧,也會不時擊節嘆賞或會心微笑。
六
羅斯福「爐邊談話」的語言技巧值得細緻體味、悉心效仿,而他的熱情、樂觀、隨和、親民等領袖魅力更應該細細體味、傾心效法——不是要成為另一個羅斯福,而是要把人民裝在心坎裡,把各種社會力量凝聚到抗禦、扭轉危機乃至引領經濟、社會良好發展的神聖使命上來。
歷史學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羅斯福領袖魅力的真實寫照。
「你要我做什麼事我都會做。你就是我們的領袖。」艾奧瓦州的一位眾議員寫信給羅斯福說。
「和總統在一起待一個小時以後,叫我把釘子當飯吃我都吃得下去!」一位平日頗為冷靜的機關負責人對他的朋友驚嘆地說道。
「我同富蘭克林•羅斯福很接近,就像他的跟班一樣。他在我心目中至今仍是英雄。」羅斯福政府的一位要員臨終前說。
「總統是個好夥伴——他非常聰明、機智,進能攻,退能守。他有廣泛的興趣,而且非常富有人情味。」羅斯福政府另一位性格執拗粗暴的成員哈羅德•伊克斯說。
羅斯福的領袖魅力源自何處?
領袖魅力源自羅斯福的樂觀、自信。對此,我們無須贅述,只舉一例佐證:1933年年初就任總統後不久,羅斯福去拜訪92歲高齡的最高法院退休法官奧利弗•文戴爾•霍姆斯。霍姆斯的法官職位是羅斯福的「特德叔叔」(西奧多•羅斯福)任命的,他對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印象一直是:是個好人,但有點文弱。然而,此次羅斯福拜訪離開後,這位偉大的法學家在書房裡陷入了沉思。在座的朋友不解其意,老人望了望羅斯福剛剛走出去的那扇門,脫口說道:「智力二流,但性格卻是一流!」
領袖魅力源自羅斯福的坦誠、謙遜。「爐邊談話」正是羅斯福坦誠對待人民的一種方式——他把國情、政策以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向民眾和盤託出,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家人或摯友。他從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同樣也毫不矯飾自己的謙遜。在第三次「爐邊談話」時,他說:「我不否認我們在做法上可能犯下錯誤。我並不指望打出去的球每次都能命中。」他引用西奧多•羅斯福的話說,如果正確率能達到75%,他就會十分高興。
領袖魅力源自羅斯福的操守與胸襟。羅斯福胸襟廣闊,極具包容心。他的政府官員有著各種各樣的背景,他的座上客有著各色人等。他很少有黨派門戶之見,也十分鄙視路線說教。在聯合各種社會力量共度危機方面,羅斯福顯示出了極為卓越的協調能力,各種力量都被他凝聚到了身邊,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羅斯福大聯合」。傳記作家中不乏稱羅斯福為「代理人」或「經紀人」的,尤其是在其執政的早期。這樣的冠稱,生動揭示了羅斯福的施政理念和協調藝術。羅斯福認為,危機關頭,總統的角色就是要在許多分歧因素中找出對整個國家最有利的一致目標,並通過各種手段把各種力量調集在同一目標上來。不過,對於原則性目標,羅斯福操守堅定,從不鬆懈,從不妥協。對此,大洋彼岸那個似乎對誰都不喜歡的人——阿道夫•希特勒,也在1933年說:「我同情羅斯福總統,因為他越過國會、越過院外集團、越過頑固的官僚主義者,徑直走向自己的目標。」
領袖魅力更源自羅斯福的親民,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經濟金字塔底層被遺忘的人」——的關注。還在競選時,羅斯福就於1932年10月19日在匹茲堡說:「假如我們的公民中有人陷入飢餓或極度貧困,因而有必要增加撥款,那麼即使會導致預算失衡,我也將毫不遲疑地把全部實情告訴美國人民,並請求他們允許我得到那筆增撥款項。」1933年3月21日,羅斯福致國會諮文提議成立聯邦救濟機構。5月12日法案通過,聯邦緊急救濟署成立。羅斯福任命出身貧寒、長期從事福利工作的哈裡•霍普金斯任該署署長。霍普金斯立下誓言「要做到誰也不挨餓」,當一位助手呈交一份「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救濟計劃時,他說:「民眾不是『總有一天』才吃飯,他們天天都得吃!」羅斯福對霍普金斯的任命體現了他的識人之明,也體現了他自己的情感理念。
羅斯福受到的美國民眾的擁戴是空前的。傳記作家這樣寫道:「芝加哥的一名焊工,亞特蘭大的一位家庭主婦,西部小城的一個加油站老闆,都會熱情地寫信給總統,向他傾訴自己的希望、憂慮和困難。」就是那些身為領導者的人,也願意請羅斯福給予指點,「商人、僱主、銀行家、農場主、勞工領袖、報紙編輯,他們離開白宮時沒有一個不是深受感動,輕鬆愉快」。一位羅斯福政府的要員曾看到,民眾蜂擁著圍住羅斯福的汽車,對他唱歌,與他同聲歡笑,並說自己「從未見過像他這樣受人愛戴的人」。原因何在?一位美國農場聯合會的負責人在寫給羅斯福的信中道出了個中秘密:「你捍衛人民的權利!」
【書籍信息】
作者簡介
富蘭克林•羅斯福,史稱「小羅斯福」,是美國第32任總統,也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超過兩屆、迄今為止在任時間最長的總統。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眾多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從經濟危機的深淵中挽救了美國,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劃至今仍在美國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亦保留至今。他履任於危難之際,以其傑出的智慧帶領美國民眾走出了20世紀兩次最大的危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譽為與華盛頓、林肯齊名的最傑出的美國總統。
內容簡介
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在任時間最長的總統,他履任於危難之際,以其傑出的智慧帶領美國民眾走出了20世紀兩次最大的危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譽為與華盛頓、林肯齊名的最傑出的美國總統。
本書匯集了羅斯福各個時期發表的多篇「爐邊談話」,從1933年第一次談銀行問題,到1944年第五次談戰爭籌款運動,長長短短共30次,談話涉及面廣泛,就業、金融、選舉、戰爭、立法、能源等問題都涵蓋其中,內容非常豐富。這些談話大大促進了羅斯福新政的推行,不僅把美國帶出了大蕭條,更將美國真正帶入現代化社會。
這些談話以近乎「拉家常」式的溝通方式,展現了羅斯福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平和、親切,邏輯中心突出卻又似隨興而談,堪稱應用語言藝術的典範。《爐邊談話》也因此一直被譽為經典的演講範本和政治歷史讀物。
書中精選了羅斯福部分談話的原聲錄音,可掃描二維碼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