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如椽巨筆公眾號
一直想就「人走茶涼」之說發點議論,但心存顧慮,因為那時還在「臺上」,怕遭「站著說話不腰疼」之譏。現在角色轉換,到了「臺下」,似乎可以「叟言無忌」了。
「人走茶涼」,是對炎涼世態的一種藝術概括。特別是阿慶嫂的一句「人一走,茶就涼」唱開之後,經常被人用來慨嘆有些領導幹部離退之後處境的變化。
常言道:「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老同志們的感受當然是真實的。比如,過去家裡門庭若市,現在車馬稀少了;過去請示、匯報、問候的電話不絕於耳,現在可能幾天聽不到一次鈴響了;過去邀請出席各種慶典、宴會、研討會、論證會的應接不暇,現在難得收到一份請柬了;過去生病住院,花籃、水果、營養品隨著探望者紛至沓來,現在病房裡變得冷冷清清了……凡此種種,撫今思昔,焉能無「人走茶涼」之嘆!
然而,我倒認為,對於「人走茶涼」也需作一點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勢利眼」者固然大有人在,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我想說的是另外一些因素,如果不加區別,就容易陷入無窮的煩惱之中。
依我看來,「人走茶涼」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俄國大文豪託爾斯泰曾有一個妙喻,大意是說,友誼好比一壺開水,一旦離開爐子就逐漸涼下來了。朋友尚且如此,何況是一般的工作關係?在位時朝夕相處,自然交往頻繁,離崗後相見日稀,沒有那麼多要事向你請示、商量,「茶」的降溫便成為一種必然。如果哪位領導幹部退下以後,依舊賓客盈門,酬酢不絕,倒有點反常了。
再說,你退下之後,當然比較清閒,而在位者工作都很忙,哪有那麼多時間老是向你噓寒問暖?如果還期望人家「早請示,晚匯報」,未免有點近乎苛求。
記得前幾年有篇小說叫《電話》,寫的是一位老首長離休之後,因為每天再也接不到那麼多電話而悶悶不樂,日見消瘦。了解他心境的老伴只好偷偷關照舊部每天打個電話「匯報工作」。這樣做了果然靈驗,老首長恢復了奕奕神採,家庭裡也重現融融氣氛。這樣的人為「保溫」,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領導幹部離退休以後,某些待遇或禮遇確與在位時有某種反差。我覺得這也正常。「一視同仁」不等於不分別。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漢代大將軍李廣,在位時聲名顯赫,退休之後,有一天出城喝酒,回城時天色已晚,城門緊閉。啟從喊話要求打開城門,說是「故將軍李廣」回來了。不料城門官偏不買帳,回話說:「今將軍尚不得夜行,況乃故也!」把李廣氣得夠嗆。
後來李廣被起用,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位勢利的(也許是很堅持原則的)城門官宰了。我看這位大將軍的量未免太窄了些,「故將軍」就是「故將軍」,硬要和「今將軍」攀比,豈非自尋煩惱!
我還有一個看法,「茶」的「保溫」是個雙向問題,要靠雙方努力。俗話說得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見過一位老同志,退下以後,始終如一地熱情支持、幫助在位者的工作,結果「茶」不但不涼,反而更「熱」了。這雖屬特例,也給人以啟發。
有位年輕同志,在我「下崗」之前向我誠摯表示:請您放心,我決不會「人走茶涼」的。我當即口佔一首打油詩相贈:
人走自然茶就涼,
不涼反而不正常;
只要留得真情在,
縱然成冰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