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等島內媒體10月15日報導稱,經營淘寶臺灣的克雷達公司發布聲明表示,將在12月31日晚間23時59分後,停止在臺灣的運營,淘寶臺灣於10月15日上午11時起關閉平臺下單等功能。
澎湃新聞10月15日查詢發現,淘寶臺灣網首頁已發布了「淘寶臺灣營運計劃調整公告」(以下簡稱「公告」)。
公告稱:淘寶臺灣平臺在臺落地服務近一年,感謝所有消費者這段時間的支持與愛護。本公司經慎重評估後,決定於2020年10月15日早上11:00起,陸續關閉淘寶臺灣平臺下單等前臺功能,平臺其他服務(如:電子貨幣包提領、官方物流、客服中心等)仍持續運作至2020年12月31日,隨後正式下線。
公告表示,「您在平臺上所支付的任何交易款項,皆妥善保存在指定銀行專戶中,待您確認收貨,且未在7日鑑賞期內發起退貨,平臺才會將交易款項撥給賣家。」
公告強調,「本公司仍積極致力於保障買賣雙方交易權益,將竭力協助賣家於交易期限內依照雙方約定交付商品予您。平臺將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法令的要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於搜集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後,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您的個人資料。平臺正式下線前,已成立的交易仍受平臺用戶服務協議以及買賣雙方契約等之約束與保障,敬請放心。」
對此,阿里巴巴15日下午在回應環球時報-環球網相關問詢時表示:我們尊重克雷達投資有限公司的決定,沒有評論。阿里巴巴集團在臺灣市場的業務運營一切如常,我們將會一如既往地繼續通過手機淘寶服務臺灣市場的消費者,購買優質商品。
淘寶臺灣於去年10月開站(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兩個月前,淘寶臺灣因被認定為陸資而遭遇臺灣當局處罰。
據中新社此前報導稱,臺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8月24日表示,判定淘寶臺灣為陸資,裁罰新臺幣41萬元,限期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
據「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淘寶在臺登記投資商為英商克雷達,臺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投審會指,阿里巴巴在克雷達公司持股未逾30%,符合現行「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但依法令或契約約定,阿里巴巴可操控克雷達營運方針,認定具控制能力。因而判定淘寶臺灣為陸資,裁罰新臺幣41萬元,限期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
為防堵陸資,臺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日前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禁止大陸OTT(Over The Top、網絡串流媒體)業者透過代理形式登陸臺灣,被稱為「愛奇藝條款」,9月3日起實施。臺媒分析認為,淘寶臺灣在臺業務龐大,一旦被禁,大量已籤約廠商恐被迫下架,影響程度遠甚愛奇藝。
臺灣《旺報》指出,兩岸關係並不穩定,大環境不利於陸企投資。2009年至今,在臺陸企投資只有1674件、23.35億美元,平均每年僅16件、2.2億美元。由於擔心兩岸關係反覆,超過八成集中在無須投注大量資本設備的服務業,僅在今年第一季就僱用了2.4萬個本地員工,平均每案為臺灣創造15個以上工作機會,這和反大陸人士倡言陸企會大舉入侵、剝奪臺人就業機會的惡意質疑恰好完全相反。
觀察人士認為,將陸資定義改為「三成以上股權被中國大陸企業擁有」,會排除許多非陸資股權達四成甚至以上、非陸企控制的合資企業投資臺灣的機會,邏輯上是不合理的做法。若進一步緊縮定義,改變原來「多層認定」模式為「單層認定」,讓原定義之下不屬於陸資的企業可能被認定為陸資,在某些關鍵投資案中,將產生完全不同的經濟後果,不利於臺灣的產業發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申鵬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