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湯
五月份的時候,毛豆上市了。
菜市場毛豆開始叫買,但比較貴,帶豆莢殼的賣到八元。攤販將毛豆剝好,擺在筐子裡叫賣,大約要賣十幾元,也還賣到過十六元。
早上要起得早一點去菜市場,人特別多,菜品也多。這個季節,植物和蔬菜生長得最為繁茂,青翠得都濾掉了火氣。
菜市場早市的戰線拉得很長,攤位東邊會延伸到廣場,西邊遷徙到了舊小學的那條道。
各色魚蝦、豬頭肉、泥鰍、乃至從水田裡逮到的青蛙…………莧菜、茄子、白瓜、冬瓜、西紅柿、四季豆、空心菜、藕心菜……多了去了。
炸油條的油鍋前,等著又熱又脆的油條隊伍排好長,爭先恐後,有的索性逆在油鍋邊的風頭上等,也不顧那熱騰騰的煙氣被風吹過來迷了眼,煎大餅的、炒麵的、賣麻花、賣蒸玉米的應有盡有。
這條菜市場的路四通八達,本地人,早上開車都會繞行,人多,太堵。
但也真是熱鬧。菜市場的買賣,像一口大鍋,冒著輕煙,會經營到黃昏。
早上的菜市,起早的人臉色新鮮,菜的色彩新鮮,都帶著飽滿的情緒,各自在菜市場的飲食江湖裡尋找著、相遇著自己好的那一口。
萊市場是最能感受一個城市的脈博和溫度的。
從擠擠撞撞的菜籃子裡,你很輕易的就能洞悉生活的局部————皺巴巴和氣定神閒兩種。
還有什麼比菜籃子更接地氣了?
但,若有個貌不驚人的主婦,一塊錢,買上兩枝枙子花,隨手扔進皺巴巴的菜籃子裡,粗礪的生活瞬間多了一點安慰。
毛豆是不會隨便扔的,毛豆貴啊,扔不起。主婦們只捨得來五元錢剝好的毛豆米。毛豆帶莢殼的買上斤把。
剛上市的毛豆,水生生的。無論帶殼還是豆米現成品,都是扁平的豆子,剝開後的毛豆衣子像瓜瓤,鮮嫩。
民間很有智慧,毛豆的瓤,他們叫衣子。
這樣的毛豆炒菜、紅繞,都是五、六月裡最時新最時令的菜,美味。
說句實話,反季節大棚種植的蔬菜,品相再好,口感真是寡味。沒辦法比。
等到價格相對低一些,這時,毛豆在市面上普通了點,毛豆的扁平稍現豐滿,正是口感最佳時。
我一般一次會買上五元錢的毛豆米,揀那毛豆衣子鮮嫩的買。
我做毛豆,不炒不燒。
清水輕輕過一下,保留毛豆衣子不被洗掉,置入一口小蒸鍋內,倒入清水,切幾瓣蒜丟進去,鹽可以起鍋後放,但是香油幾滴不可忽視,要在蒸之前放好。
通常我會在煮飯時,在電飯煲裡完成毛豆湯蒸熟的過程。
很簡單吧。世上至簡的東西往往效果神奇。
飯好時,毛豆湯取出來。軟糯,鮮,簡直香得不要不要啦。
這個毛豆湯,便是我外婆做過的湯。
人的味覺,記憶最是刻骨銘心。
外婆做毛豆湯,毛豆都是現剝,取初夏扁平的毛豆做湯,因為毛豆長到很飽滿時,毛豆衣子掉落不見,其味道也老了。
外婆的湯是燒柴鍋在灶上蒸。外婆不會用煤爐子。蒸毛豆的同時,外婆還會蒸點她自己滷的滷肉,這幾件事幾乎同時完成。
外婆用幹荷葉蓋好菜的碗口,等我們玩累了,飯菜剛好不燙,就開始開飯。
她不吃,她就看著我們幾個小孩子將毛豆湯喝著咂巴咂巴響,拿個老布的方巾給我們擦嘴角……後來,我初工作時,回老家,吃飯時,外婆還在邊上看著我吃。她不拿方巾了,她不時的拿手袖擦擦眼睛。
毛豆在初夏時,因豆莢呈嫩綠色毛茸茸的,青翠可愛,俗稱毛豆,毛豆老熟後就是我們熟悉的黃豆、大豆。
我們家小孩喜歡吃毛豆,喝毛豆湯,卻不吃黃豆。他分不清毛豆和黃豆。現在的小孩認識的植物少得可憐,當然,不認得的,還包括毛豆長在地裡的樣子。
編輯_王漢英
更多精彩閱讀:請點擊往期回顧
—匪我思存 《
長按圖標中的二維碼,均可關注樅陽雜誌公眾號
樅陽雜誌社 出品
編輯 王漢英
樅陽雜誌微信公眾號ahzyzz
審核:樅陽雜誌社編輯部
投稿信箱:
3349212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