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米飯「比我們的麵包好吃」——晚清外國使團在華飲食記

2020-12-21 上遊新聞

(圖片來源:東方IC)

十七世紀,歐洲對中國充滿了美好的想像。傳教士陸續從中國帶回的書籍、資料和器物,在歐洲掀起了一股東方熱。按學者許明龍的歸納:「18世紀下半葉以前,中國的基本形象已經在歐洲確立。在大多數歐洲人心目中,這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政治開明、道德高尚、宗教寬容的國度。」

鴉片戰爭前,英國曾兩次派遣外交使節團來中國訪問:1793年的馬戛爾尼使團和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團。就這兩次英國使團引發的中英之間的「禮儀之爭」,以及背後的國家觀念、文化和政治觀念的衝突,已經有不少討論。

餐桌是禮儀的重要展示平臺,「禮儀之爭」是如何演變為餐桌上的劍拔弩張或觥籌交錯的?兩個使團以及他們的後來者在華的飲食遭遇如何?我們雖然無法還原出全部情景,但依據文獻和相關人士的回憶,依舊可窺見其概況。

馬戛爾尼和使團中的三位使節都撰寫過回憶錄,各人記憶中的餐桌並不相同。作為此次使團的領頭,馬戛爾尼勳爵顯然關注更宏大的內容,在私人日誌中,他記錄了「宗教」「政府」「司法」「人口」等一系列「重要」的話題,訪華期間的日常生活,似乎不屑細說。

據副使斯當東記錄,他們到達天津港之際,中國政府派小船送來供給。其中包括牛二十頭、羊一百二十頭、豬一百二十頭、雞一百隻、鴨一百隻、一百六十袋麵粉、十四箱麵包和其他各種糧食蔬菜。

斯當東記錄中的十四箱麵包,理應是整個行程中最合使團成員胃口的食物。斯當東並沒有特別提及這些麵包有多麼可口,但他注意到,中國的廚房沒烤箱,麵包做法和西方也不一樣。或許英國人所見的麵包,只是饅頭的變種而已。

使團在渤海灣的遊船上吃飯時,中國官員為照顧英國人的口味,叮囑廚師模仿英式烹調方法,把肉切成大塊來做,火雞和鵝做成整隻的,但「最後做出來的菜品仍然是中國味道」。

他們在遊船上喝的茶,是清茶和武夷紅茶,前者產自江南,後者產自福建,這兩種茶對英國人來說,顯然太清淡。使團不僅想喝更釅的「倫敦茶」,也思念「倫敦茶」裡的糖塊。他們很疑惑,為何中國產糖,且質量也很好,卻不大喜歡加在茶裡。

巴羅是此次使團的主計員,在他的回憶中,中國之行的飯菜似乎還比較可口,「我在這裡嘗到了世上最好的、用牛肉汁燒成的湯,配以豆子及其他東西。他們的麵條非常好,而各種點心都特別清淡,白如雪」。他還第一次見識了刀叉以外的餐具,頗感新奇,小方桌上「沒有桌布或餐巾,沒有刀、叉、匙,一雙小棍,或箭豬刺的管莖,用來代替這些便利的用具」,「用棍子把飯送進口裡,並且把湯菜裡的肉片夾起來吃」。他也很疑惑,為什麼中國北方葡萄酒不常見:「在各省,甚至遠至北方,如北京,葡萄都生長良好,但看來並未鼓勵種植,除了首都的傳教士外,沒有人拿葡萄汁釀酒。」

使團進天津時,為示隆重,地方政府作了特別安排,使團船隊溯白河而上,河兩岸一路張燈結彩。中國人用喜慶的夜景歡迎客人,滿腦子生意經的英國人卻被白河邊一個個的鹽堆吸引。據巴羅估算,這些鹽有600萬磅,如果天津一帶的百姓能消費600萬磅的食鹽,那麼曼徹斯特的棉布是不是已經找到了廣闊的市場?

從8月5日起,英國使團就吃中國飯了,不僅有魚翅燕窩,也有中式做法的燉肉,「切成小方塊」「加上很多醬油做成的」。他們對有些菜讚不絕口,對另一些菜則不敢下箸。雖然侍從安德遜對中國各方面都很挑剔,但也承認中國人做的米飯「比我們的麵包好吃」。

8月21日,馬戛爾尼使團抵北京,住在圓明園。他們的先頭部隊僱了3000名腳夫,負責搬運600包行李,後面跟著25輛四輪馬車和39輛獨輪車,上面有8門野戰炮、其他軍用物資,以及葡萄酒、啤酒和其他歐洲食品。

在北京住下來之後,法國神父羅廣祥成為使團的常客。他每天都從修道院帶一些小禮物給使團,有美味的法式麵包、歐式甜食、白色無核甜葡萄。羅神父說:「自從在北京發現了在葡萄汁裡加一定量的糖可釀成高質量的葡萄酒以後,我們就再也不為沒有歐洲葡萄酒發愁了。歐洲葡萄酒在中國賣得不便宜。」

可見,雖然不便宜,但也並非買不到。早在康熙年間,傳教士已將葡萄酒呈給康熙帝。康熙四十七年,因太子廢立風波,聖體欠安,心悸嚴重。羅得先建議皇帝服用產自加那利群島的葡萄酒,沒想到效果很好。「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高年飲此,如嬰童服人乳之力。諄諄泣陳,求朕進此,必然有益。朕鑑其誠,即準所奏。每日進葡萄酒幾次,甚覺有益,飲膳亦加。今每日竟進數次。」從此,康熙開始常飲葡萄酒,滋補身體。

使團離開北京時都認為,由於中國官員對他們拒行叩頭禮不滿,肯定會在生活安排上予以「報復」。但巴羅坦陳,護送使團的人員「為儘量使我們生活安適,不乏照顧,也不節約」。中方官員看到英國使節飲茶需要加奶,就買了兩頭好奶牛奉上。幾次招待宴席,都有不下50磅的烤全豬,以及若干整頭炙烤的羊、鵝、雞和鴨。

英國人雖對烹製方式不以為然,但也感受到主人誠懇招待,「總是用火燒烤,抹上油,但足以表示一番盛情」。巴羅代表使團「請求好心的同伴王大人組織一個遊西湖的團隊,他欣然同意,這是我們全程中唯一的一次旅遊。我們有一艘漂亮的遊船,附帶另一艘做飯用的船。我們一上船就開始午餐,登岸才結束。至少有一百種菜餚不斷上席,其中包括剛剛從湖裡打撈出來的新鮮鱔魚,烹調成種種口味,湖水清如水晶。」

在行程中,巴羅觀察到,中國人很少用奶當作營養品喝,也不生產奶製品,不知道如何製作黃油和乳酪。他知道白菜是首選蔬菜,天津附近有大片的白菜地,夏天新鮮食用,冬天則用鹽醃或製成德國式的泡菜。走了五個省後,巴羅得出了一點關於中國飲食的結論:首都所在省份的農夫條件最差,「面黃肌瘦足以說明缺乏營養」,食物主要是米飯、粟,或其他穀物,加點蔥蒜,沒有牛奶、黃油、乾酪、麵包。

馬戛爾尼使團來訪後近二十年裡,英國工業革命日新月異。恩格斯對十八九世紀之交的英國有過精當的描繪:「當革命的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是威力並不因此減弱的變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的大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

此後,英國很快進入鐵路時代。而在中國,除了皇帝的更換,似乎沒什麼變化。由明末清初的西方傳教士介紹到歐洲的那個美好中國的形象,已豪華不再。這就是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來中國訪問的大背景。

雖然阿美士德勳爵缺乏亞洲外交經驗,但他有兩位得力的副手作為副使 : 小 斯 當 東 和亨利·埃利斯。小斯當東是馬戛爾尼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的兒子,當年曾隨父親一起訪問中國,熟諳中文,曾作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職員常駐廣州,了解中國國情;埃利斯曾在東印度公司孟加拉分部任文職,亞洲生活和外交經驗豐富。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任使團翻譯。

由於身份的差異,小斯當東和埃利斯的日誌主要回憶了赴北京覲見、與清朝官員交涉的過程,翻譯馬禮遜則重點記述了訪華期間的重要事件。阿裨爾是阿美士德使團的隨團醫官,他以觀察者的視角,記錄了使團和清政府打交道的一些「細枝末節」。

1816年2月9日,使團從英國普利茅斯港出發,7月10日抵達廣州外海。他們與來自廣州商館的小斯當東等人匯合後,繼續北上。據阿裨爾回憶,8月12日中午,他們的船隻到達白河邊的大沽,中國官員先後送來各種食物作為禮物。一艘載滿禮物的帆船上運了牛、羊、豬和成袋的米,成箱的茶葉、糖等許多東西。使團上岸後,欽差又給特使和隨員們送來各種惹人注目的供給,包括去皮的肉、已經烤好並切成一半或四分之一的羊、大量的豬和家禽,以及數不清的中國餐具;還有燉好的魚翅、鹿肉、燕窩以及海參、蛋糕和蜜餞塔,大量醃菜和幾壇酒。

遺憾的是,豐盛的中式菜餚似乎並不合英國特使的胃口。阿裨爾坦陳,「這些物品中的一部分成為我們的飲食,而且由於我們是第一次享受中國食品,好奇心驅使我們嘗遍各種食品,可它們的味道再也不能吸引我們吃第二口了。大塊的羊肉、豬肉和雞肉,被塗上了厚厚的一層顏料,顯現出一種很亮的金屬光澤,這似乎更適合於滿足眼睛而不是滿足口味,以致我們都不想破壞它們那鮮豔的表面」。

當天下午,使團抵達天津。次日上午,與清朝官員正式會面,見面最主要的議題之一是跪拜問題。爭執了兩個小時後,筵席開始,擺上桌的依然是地道的中餐,首先是用馬奶和馬血做的湯,第二道是水果和肉乾,第三道是八大碗,有魚翅燕窩和「其他在中國人看來有助壯陽的美味珍饈」。

為了照顧英國人的用餐習慣,中方特別為英國使節準備了「四齒銀叉,曲線就像一把彎刀」。

使團依然沒法繞開「禮節」問題。到達通州後,使團收到通知,「跪拜問題要在通州作出最後決定」。8月21日下午,幾位欽差大臣到使團住處拜訪時,使團成員們正在吃飯,六位頭戴藍色頂珠的官員「粗魯無禮地從迎候在門口的幾位先生身旁擠了進去,也沒有理會他們的問候」,「他們身上都透著一種無可言狀的傲慢」。這次拜訪匆匆結束,阿裨爾沒有記錄,不知使團的餐桌上擺著什麼菜,不知他們被打斷的用餐能否繼續。由於使團拒絕向嘉慶帝行跪拜大禮,他們毫無懸念地被逐出了京城。

阿裨爾還是一位博物學者,那個時代的英國,博物學是上流人士的常見癖好。他一路留心觀察中國的植物,有頗多發現,比如:蓮子做的甜品很可口,但蓮藕並不好吃;北京人愛吃大白菜,北京的城門經常被運白菜的車輛堵塞,他嘗試把白菜做成沙拉,似乎和其他生菜的味道差不多,如果煮熟了,味道有點兒像蘆筍。他發現中國人最喜歡豬肉,最不喜歡牛肉。另外,「狗、貓和老鼠在市場上公開出售,供那些買得起多餘食品的人食用」。某使團成員在大通花18便士買了一隻雉雞和一隻貓,我們不知道,他最後怎麼處理這兩隻動物。

鴉片戰爭是中華帝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的開端。《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籤訂後,法國任命拉萼尼為公使,率八艘兵船訪華。今非昔比,這時期的外國使團,顯然已經變得飛揚跋扈。他們1844年8月抵達澳門,向清政府提出籤訂「商約」的苛刻要求。法國人伊凡是拉萼尼公使的隨員,當年十月,在廣州十三行鉅賈潘仕成的邀請下,伊凡與其他幾位使團成員一起,從澳門進入廣州,代表公使赴宴。潘仕成為他們準備了特別的餐點,用「歐洲的禮儀」招待客人。只是,這些客人心裡似乎並不買帳。

伊凡這樣記錄這次宴席:「一個中國僕人,學會做某些可怕的英式食物,準備了一些平淡無奇的煎肉或者烤肉。在倫敦,人們將其和土豆一起吃。我們非常痛苦地吞下了食物,這決不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美食天才所發明的食物。」在烤肉等西式餐點上桌後,端上來一盤更大的「驚喜」——「這是一隻老鼠,一隻真的老鼠,什麼也不缺,不缺頭也不缺尾。我們甚至能看清死屍並不年幼:上顎的門牙很長。」潘仕成從容地給客人解釋道,「這種動物來自被珠江淹沒的稻田,它是在遠離人群的地方被抓住的,遠離城市泥濘的排水溝。在它小的時候,它在香蕉樹和荔枝樹下玩耍。後來,它開始吃水稻的甜杆和米粒。在高級餐桌上,只會吃這種田園的清潔老鼠」。伊凡雖自認為「沒有偏見」,但是,「吃了一些放在盤子裡的鼠肉,一致認為它很糟糕」。

吃完正餐,遵照西方人的習慣,主人精心準備了飯後甜點。僕人端上來一個蓋著紅漆蓋子的平盤放在桌上,這是潘仕成的十三位夫人準備的蛋糕。打開蓋子,只見很多精細均勻的小蛋糕和小甜乳酪,「它們香甜可口,我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詞語去描述它們有多麼香甜」。吃完蛋糕後,按西餐習慣,主人還給客人們準備了一瓶優質的瑪爾戈葡萄酒。潘仕成說:「所有歐洲的酒類之中,這是我最喜歡的。我完全習慣了它。喝這種酒時,我能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聞到比臘梅還要香的香味,它使得整個香山都香了起來!」

1860年初,更多的歐洲人跟隨英法聯軍抵達北京。英國軍官喬治·奧爾古德跟隨聯軍大部隊從印度前往中國。出發前,他給母親寫信,告訴她自己將奔赴中國戰場:「我將成為一個見多識廣的旅行者!我將能高談闊論烤乳狗和燕窩湯的鮮美味道。回國時我一定給您帶回幾隻可供食用的幼犬。」

現在,恐怕不再能品嘗到「十三位夫人」一起準備的餐後甜點,但讓「整個香山都香了起來」的瑪爾戈葡萄酒,不僅僅只出現在如潘仕成這樣巨賈的餐桌。筷子已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符號,跟著中餐館遍布全球,也不再有英國人想著把「可食用的幼犬」作為中國特產帶回國。乾隆年代罕見的烤箱,是今天許多中國家庭的廚房必備。大部分中國人依然保留喝清茶、不加糖的習慣。歷史的塵土掩埋了許多偏見和幻想,而風吹沙動,則繼續堆積新的一隅之說。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晚清外國使團在華飲食記
    兩個使團以及他們的後來者在華的飲食遭遇如何?我們雖然無法還原出全部情景,但依據文獻和相關人士的回憶,依舊可窺見其概況。一馬戛爾尼和使團中的三位使節都撰寫過回憶錄,各人記憶中的餐桌並不相同。(《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何高濟、何毓寧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176、226、296頁)使團進天津時,為示隆重,地方政府作了特別安排,使團船隊溯白河而上,河兩岸一路張燈結彩。中國人用喜慶的夜景歡迎客人,滿腦子生意經的英國人卻被白河邊一個個的鹽堆吸引。
  • 外國人提問:中國人啥時候能不吃米飯,學我們吃麵包?太操心了吧
    而中國遊客喜歡外國料理,外國遊客也自然喜歡中國美食。中國是世界上飲食文化最豐富的的國家,在漫長的5000年,和浩瀚的960多平凡公裡中,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分為時代和技法,地域和經濟,民族和宗教,食品和食具,消費和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分類,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的美食文化十分豐富且精彩,因此我們的美食備受很多外國人的喜愛。
  • 「中國人何時才能不吃米飯,改去吃麵包」老外焦慮了很久的問題
    我們把米飯作為主食對於很多南方人來說是天經地義的。而我們非常習慣吃米飯吃粥,但老外卻覺得米飯不好覺得是空熱量食物,營養不高還容易胖,這就讓有些外國朋友很好奇了。「中國人何時才能不吃米飯,去吃麵包」老外焦慮了很久的問題。
  • 英國使團:我們的殘羹剩飯被中國人爭搶
    英國人描述道:他們「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 外國遊客:吃中國菜,不吃米飯,是不是沒禮貌?法國人的回答亮了
    外國遊客:吃中國菜,不吃米飯,是不是沒禮貌?法國人的回答亮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旅遊來放鬆心情,旅遊也就慢慢的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方式。而且大家也知道中國的美食是享譽世界的,所以很多的外國吃貨朋友們也想要中國來嘗一嘗中國的特色美食。大家也都知道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中國具有八大菜系,而且中國菜的烹飪手法也是各種各樣。所以大多數的外國朋友來到中國旅遊,除了遊覽各地的名勝古蹟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想要唱一下中國的美食。
  • 美國人熱議:中國人何時停止吃米飯,開始吃玉米和麵包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當然也有南米北面一說,但有趣的是很多西方人不知道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還有麵條、饅頭這類麥粉製作的主食,他們僅僅知道中國人吃米飯。於是就有很多奇怪的問題,比如中國人能一年不吃米飯嗎?中國人為什麼吃大米?中國人吃米飯是因為食物不足,所以在餐桌上大量提供大米?
  • 中國人吃麵包當早餐,美國人吃麵包當主食,那俄國人吃麵包呢?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早上已經不再是豆漿油條、包子等,還有大家都喜歡吃的麵包,麵包吃起來香軟可口,營養非常豐富,可以說是早餐中的精品,不過就吃麵包而言,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飲食習慣與風俗,中國人吃麵包,俄國人吃麵包,美國人吃麵包,這三個國家在吃麵包方面有什麼區別呢?
  • 饕餮中國︱西餐如何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耶穌會士們為了博得中國人的尊敬,學說漢話,身著華服,在飲食習慣上自然也是入鄉隨俗。不過在康熙初年,南懷仁等人仍然節錄了明末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1582-1649年)撰寫的《西方答問》一書,編成《御覽西方要記》,簡要地將西方的烹飪方法和飲食方式介紹給了康熙皇帝。
  • 同樣都是麵包,我國的和國外的有什麼區別,外國的就更好吃嗎?
    同樣都是麵包,我國的和國外的有什麼區別,外國的就更好吃嗎?隨著我國開放力度的加大,不僅我們的很多食物走出了國門,登上許多外國人的餐桌,同樣有許多外國人經常吃的時候走進中國,其中一些現在還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晚清風情之飲品:洋酒
    晚清時期,第一批體驗外國酒的應該是出訪、考察、出使人員了。早在1866年,斌椿使團到歐洲考察期間,就品嘗了歐洲的各種酒類,比如啤酒、白蘭地等。但是,在晚清文學作品中,「洋酒」一詞使用的頻率卻不是很高。但是,值得注意是,「洋酒」一詞是傳教士對漢語詞彙系統的一個貢獻。(參考:沈國威,2019)
  • 中國人吃西餐是怎樣煉成的?
    皇室貴胄、上層官員需要在各種外交應酬中與西方人觥籌交錯;中國買辦、秉筆華士則在日常工作中與外國上司同桌而食;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可能作為僕役、廚子服務於在華的西方家庭,耳濡目染。總之,生活在都市裡的中國人無論身處什麼階層,情不情願都會被捲入近代餐飲習俗變化的大潮。       在來華的西方人當中,傳教士無疑是最為特殊的。
  • 外國網民吐槽:盤子很好用,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在碗裡吃?
    中餐食物和西餐食物不僅不同,在餐具上也有明顯區別,比如吃西餐要用刀叉勺子有時候還會需要用手接觸食物,而在中餐裡我們用筷子吃全部食物,一雙筷子代替了外國人吃飯的刀叉勺子和手,造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差異的原因是諸多的,比如烹飪方式,食材,以及對食物理念的不同。
  • [溫故歷史]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記
    馬戛爾尼使團對此有著深切的認知。幾十年後,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策動者之一就是馬戛爾尼使團的一個成員——儘管他隨團出訪大清時還是個孩子。  到中國去  1792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收到兩廣總督的奏摺。奏摺中說,一個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國家,要遣使來華祝賀乾隆皇帝的八十壽辰。
  • 外國網民:中國菜的著名傾向是吃不飽,是因為沒有麵包?
    那麼這位外國網民為什麼會認為中國菜的「著名」傾向是吃不飽?其實這裡我們就要說到中餐的主食了,像米飯和麵條。在吃中餐炒菜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搭配一些米飯和麵條還有饅頭等等食物。但是對於外國人來說,他們在吃中餐的時候並不喜歡吃米飯,因為他們認為吃米飯不健康,而且也不喜歡米飯這種食物。
  • 法國人秀麵包,中國人笑了:麵粉在中國餐桌上面的精彩你們還不懂
    中西方的飲食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僅僅在我們的餐具上面,在餐桌上面有很大的差異,就比如中國人的主食是麵食或米飯,但是絕大多數的外國地區對於稻米的產量是非常少的,他們基本上是以麵食為主,以及他們對主食沒有什麼固定的概念。
  • 再將六家中國媒體列為「外國使團」,美國在搞神馬?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當地時間周三(10月21日)宣布,美國國務院決定將六家中國媒體在美分支機構列為「外國使團」。此次被美國國務院列為「外國使團」的中國媒體包括:「一財全球」(即第一財經英文版)、《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SSCP)、《北京周報》、《經濟日報》。美國國務院將要求他們以「外國使團」身份登記。
  • 法國人喜愛的麵包被當作主食,日本也在模仿食用,我們卻當作零食
    世界各地的文化除了歷史文化的不同,還有最為顯著的就是飲食文化 。飲食是我們所有人都離不開的,也許是因為地域不同,習慣不同,造就了五花八門的飲食習慣。在外國特別是歐洲,麵包成為了他們當地食物的一個特色。法國人頭上戴著一頂巴斯克貝雷帽,懷抱一根用作早餐的長條麵包,這是法國街頭時髦的風景。對法國人來說,麵包就像我們當地的米飯。早餐時塗上黃油和果醬,午餐時做成三明治,晚餐時用來配湯。法國人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麵包,只不過麵包的種類可能有所不同罷了。
  • 中國學生來荷蘭學英語,天天麵包?給我肉夾饃、米飯、麵條吧
    華輿訊 據華僑新天地報導,一群中國大學生特地跑來荷蘭特文特大學,就為了學英語?結果來了以後他們大呼,這10天的學習之旅跟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啊.... 在他們眼裡,荷蘭確實很美!特文特大學也是綠意盎然,環境宜人。就是荷蘭的食物,怎麼除了麵包還是麵包,荷蘭的大城市看著也像農村?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饅頭而不是麵包,是因為太貧瘠嗎
    原標題: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饅頭而不是麵包,是因為太貧瘠嗎 饅頭和麵包,這兩種都是由麵粉做成的食物,不但外形不同,味道各異,而且製作和食用方法上,也有諸多方面都有不同。如果說饅頭是亞洲人的主食,那麼麵包就是西方人的最愛。
  • 平凡無奇的米飯在中國人手中可以綻放出怎樣的光彩?老外表示嘆服
    在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中,在中國主食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米和面。如果只有主食我們也是難以下咽的,所以將其與炒菜一起配合著食用才能使我們更好品嘗也可以管飽我們的味蕾需求。但如果對於國外友人來說,他們對於米飯作為主食的這種概念還是微乎及微的,而僅存的那一點點也只是把米飯作為輔食,就像我們配合米飯吃的菜品一樣,他們認為米飯不好吃也沒味道,在烹飪上也難以著手。其實,關於我們中國的主食米飯,外國人心中肯定心生疑問,而且可以說是十萬個為什麼,例如:米飯為什麼會被亞洲人作為主食來食用?為什麼亞洲人一定要吃米飯,那如果不吃會變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