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工作學習中,不管時候口頭表述,還是文字表達,你都可能正中以下4種表達陷阱中的任何一項。
思路中斷,說著說著不知道說什麼了,卡住了;
思維發散,正討論節日放假的時間安排,你卻提議說放假一起去燒烤吧;
思維跳躍,正在探討怎麼和犯了錯誤的孩子非暴力溝通,你卻說,她要是聽話我就給他買遊戲機;
表達繁冗,當年正在講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企圖說明一個問題,對方說,你到底想說說明,直說。
人們一貫的思維形式都是使用感性思維,大多數人是沒有用到理性思維的,所以得出的結論也往往是錯誤的。
這些原因都是因為你不會結構化的思考,結構化的表達。表面上的表達不清,實際上是思維混亂,沒有邏輯也沒有結構。
結構性思維的本質就是要在許多人最擅長的感性思維中加入理性的思考方式,從而使表達和溝通變得更加清晰有序,提高效率。
那什麼是結構化思維?
這個概念包括2個方面:結構和思維
什麼是結構?
在學生時代,我們就接觸過各種各樣的結構,如地理學科中的地質結構,生物學科中人體骨骼的結構,政治學科中關於社會的結構,還有化學學科和物理學科中的物質結構、分子結構、原子結構等。
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就是魯班根據割人手的草發明了鋸子,說明結構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態。比如蜂巢、蛛網、雪花等。很明顯,結構就是指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搭配或排列是有序的。
什麼是思維?
有研究者這樣定義:思維是具有意識的人腦對客觀的反映。我認為,只要有大腦就有思維,思維就是大腦通過各種方式,比如聽,學,觸摸,感知等方式,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形成認知,然後表達出來的一種過程。
這個輸出的結果有兩個,一種就是不對信息進行加工,或者胡亂加工,肆意輸出,那就是一種混亂的,顛三倒四的結構。
另一種就是使用結構化思維,有序的加工信息,解讀信息,有序理性的輸出,結果就是清晰有效的表達。
所謂結構化思維就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從結構的角度出發,利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有序地思考,從而更清晰地表達,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結構化思維就是搭積木。
相信大家都搭過樂高積木,或者自己小時候搭過,或者陪孩子一起搭,一般買這種玩具,都會有一張圖紙,小孩子不會看圖紙,都是把積木隨意拼接,搭出來的就不成樣子,如果孩子大一點,會看圖紙,就會按照圖紙的步驟,一步步的搭建,搭出雄偉的城堡,人物,汽車,數木等。
一盒子積木無序混亂的堆在一起就像前文介紹的四種混亂的思維陷阱,按照圖紙步驟搭積木就是有序的,理性的結構化思維過程。
用結構化思維搭建積木第一步就是先明確你要搭什麼?房子,還是車子?第二步確認搭建房子需要的小積木是那些,圓形,長方形,還是方形?將他們分類擺放,便於拿取。最後一步按照圖紙進行組裝拼接。
在思考和表達上也是這樣,如果不會正確的使用結構化思維,那表達的結果肯定就是一團亂麻,不知所云,或者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明白。
在表達前應該想清楚該怎麼表達,你要陳述一個事情,你可以先指出這件事的最終結論,再分事前,事中,事後的步驟進行說明。
比如,你要向一個朋友介紹對象,你可以說,這個人長得帥,能力特別強,還特別有品位,是個值得交往的好對象。
接下來,你在詳細從長相、能力、品位3個方面去一一詳細說明。
這樣人家一聽就明白了,這人長得帥和肖戰有一拼;能力不輸李佳琦做直播創天價營業額;格調高雅不亞於《鬢邊不是海棠紅》裡的程二爺。這樣一來,說不定520,你朋友就能脫單了。
結構化思維不但可以用在思考和表達上,使思維清晰,溝通順暢,也可用於寫作,組織文章架構,解決寫作頭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