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王子》這本書,悟出五點對教育的思考,父母必看

2020-12-11 大神叨叨叨

本文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5歲的小外甥女又開始幻想了。

她幻想著自己有一處宮殿,她是宮殿裡唯一的公主。

宮殿的旁邊還有一座宮殿,那裡面住著王子。

當她幻想著興奮的跟我說著的時候,她媽媽突然插了句:「別聽她的,她又開始胡思亂想了。」

小侄女聽了顯然很不開心,氣呼呼的嘟著嘴。

我再問關於宮殿的故事的時候,她已經沒有了傾訴的欲望了。

我突然想到了《小王子》裡的飛行員。

在故事的開始,作者介紹了自己兒時的經歷。

作者6歲的時候,看完蟒蛇吞象,放飛思維畫了第一副作品。

當他拿給大人看時,大人說:「帽子有什麼好看的?」

他又畫了一幅畫來解釋剛才的那副畫。

大人建議他不要畫蟒蛇,要專心學習地理,歷史,數學,和語文。

他因此放棄了自己當畫家的志向。

你看,他小的時候本來有一個畫家夢,卻因為大人的批評而放棄了這個志向。

後來,他開始迎合大人的想法,開始討大人的歡心,漸漸地把自己真實的內心隱藏了起來。

這裡我想到了松直居先生的一句話:「語言可以成就夢想,也可以毀滅夢想。」

我們必須要承認,語言帶來的無形的傷害有時候比肉眼可見的傷口更深,更痛。

一句話,毀了孩子的夢,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殘忍呢?

《小王子》的作者是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雖然他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本書,但卻有著深刻的創作背:它更是作者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生活和情感的積累,是厚積薄發的產物,是哲理與思考的「結晶」。它不僅是一部給孩子看的童話,更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悟。

整本書都是以飛行員的角度敘述的,故事通俗易懂,豐富有趣。讀完小王子的故事,不僅讀完一本書,更促使讀者開始一些關於人生的思考。

01想像力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作者長大後當了一名飛行員。有一次飛機迫降在了撒哈拉沙漠。

在這期間,他遇到了外星來的小王子。

小王子讓他畫一隻羊。

作者畫的畫,小王子能讀懂。

在聊天中,作者知道,小王子所在的星球很小很小。

就算他不停的走,那也走不了多遠。因為空間小,所以施展的空間有限。不敢想,不敢做,未來怎麼敢可期?

你的想法會變成你的語言輸出,你的語言會變成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最終變成你的習慣;而你的習慣,又會影響你的性格。

有一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我們想什麼,就能成為什麼。對孩子的影響亦是如此。

我有一個朋友,他本身沒讀過大學,也總認為讀大學沒用。還經常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流露自己的對學習的態度。

這種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全年級都是倒數。

所以呀,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的想像力會決定孩子未來能飛多高,能走多遠。

02珍惜當下

小王子的星球上有一朵帶刺的玫瑰花。玫瑰花總是假裝不舒服,以此來讓小王子感到愧疚。小王子每次都把她的話當真,直到有一次,小王子發現她的很多話都只是隨口說說,小王子很難過。

後來,小王子離開了星球,卻開始思念那朵玫瑰花。他說:「我應該看她的行動,而不是聽她的言語。」

小王子後悔自己的行為,那朵玫瑰花呢?因為自己的不真誠,導致小王子離家出走,也有後悔吧。

其實作者的這段故事跟他本身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玫瑰花是他的妻子康蘇羅的原形。作者1931年與康蘇羅結婚,因為兩個人性格上差異很大,一度陷入婚姻危機。雖然後來兩人之間矛盾激化,但他仍然認為他對妻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小王子離開自己的星球卻時時惦記那朵玫瑰,這也正是作者去美國以後對妻子康蘇羅無時無刻的牽掛。

不管做人還是做事,與其後悔曾經,不如珍惜當下,真誠待人,踏實做事。

吾日三省吾身

03吾日三省吾身

小王子跟作者分享了自己一路上的見聞。

他在某個星球上遇到了一個國王。

國王看到小王子的時候,很慶幸自己終於有了一個子民。國王讓小王子當司法部長,巡視國家,但是沒有人民。國外說:「你可以自己審判自己。能正確的審判自己,才是聰明的人。」

正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會正確的審視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不會止步不前。

04聽到誇獎不驕傲,聽到批評也不灰心

後來小王子遇到了一個虛偽的人。他要別人崇拜他,承認他是世界上最優秀,最漂亮最富有,最聰明的人。

其實,現實的人又何嘗不虛偽呢?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叫虛榮的人,她只喜歡聽誇獎,不喜歡聽批評。

可是這種人很容易固步自封,她又能走多遠呢?

唐太宗李世民悼念魏徵時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失去魏徵才痛徹心扉,良藥總是苦口的,忠言總是逆耳的。

所以聽到誇獎不驕傲,聽到批評也不灰心,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05做事兢兢業業

一路上唯一被小王子稱讚並稱為朋友的是一個點燈人。

起初,這個點燈的人似乎很荒謬,每天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

可是他的無私奉獻兢兢業業的精神卻得到小王子的讚美。

我有一個朋友拿著5000塊錢的工資,卻總嫌工作多。殊不知,只有能力到了,工資才會漲。

與其抱怨生活,不如提高自己呀!

其實,小王子一路上還去了很多星球,也遇到了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好的,有壞的。

讀他的每一段經歷都會令人產生一些對生活的思考。

所以看《小王子》的時候不僅讀文字,看故事,更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領悟其中的哲理,哲理從來不是某一個年齡的專屬

我是大神叨叨叨,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吖!

相關焦點

  • 《小王子》:大人就活該不快樂?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3個道理
    以前看《小王子》這本書,只看到了愛情的影子,如今再次重讀,才明白了扉頁上的那句話:「請孩子們原諒我把這本書獻給一位大人」。每一個大人都經歷過童年,但是卻很少有大人記得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小孩子天真浪漫、追求溫情、盼望奇蹟,而大人死氣沉沉、利益薰心、愛慕虛榮。
  • 《小王子》:|感恩遇見,淺析這本詩意童話折射出的教育啟示
    1935年12月,聖埃克蘇佩裡在一次競賽中在沙漠上空迷失方向,飛機墜落,他度過了離死亡最近的三天,這次瀕臨死亡的人生閱歷,使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與啟發,這或許就是《小王子》故事的創作之源。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滿天亂雲中嚮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尋找自己的星球——生的喜悅。
  • 知行丨好書《小王子》:每個成年人的心裡,都應該住著「小王子」
    但是在大學時接觸《小王子》後,知行君改變了這個想法,雖然《小王子》的語言很簡單,卻讓知行君覺得神秘,深奧難懂。第一次讀完時,知行君曾跑去請教教授,問他《小王子》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他微笑著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第一遍沒有讀懂,那就再去讀一遍,自己去感悟吧。」
  • 再看《小王子》:童話背後也有育兒真理,這4個家庭教育真相要懂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本書可以超越年齡、語言的限制而被所有人熟讀,那麼一定是非《小王子》不可。童話故事本該是大人講述給孩子聽的故事,但是《小王子》卻是把故事講給大人聽的。日本的童心維護大師,塑造過不少經典的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曾經評價《小王子》:"我認為,聖埃克蘇佩裡的生活是無法觸摸到的領域。"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對這本書高度而中肯地評價到:"小王子在其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蘊含著一套哲學思想……這本給成人看的兒童書處處包含著象徵意義,這些象徵看上去既明確又隱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 《小王子》:父親去世,我靠這本書走出傷痛
    這一年,我爸爸走了,腦梗,一下子陷入了非常嚴重的昏迷,沒有留下任何言語,悄然走了。自從我爸走了之後,我每次讀《小王子》都會哭,哭得泣不成聲。特別是讀到小王子要回他的星球,他怕飛行員看到他死去會難過,所以偷偷地離開的時候。書裡,飛行員回憶道:那天夜裡,我沒有看到他啟程。他不聲不響地跑了。這句話讓我的心都碎了。
  • 《小王子》:每一個讀懂這本書的人,都是戴著面具的大人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雖然是一本兒童文學,但是卻更能讓成年人受益匪淺。
  • 讓人受益終身的十本書!
    我記得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初中,蓋上最後一頁內心被深深震撼,平凡的世界也可以波濤澎湃。《殺死一隻知更鳥》主線是論述成長的一本書,實則將美國南北戰爭,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藉助律師父親阿蒂克思的幫助無辜黑人的幾場法庭辯護引了出來。
  • 比較《彼得·潘》和《小王子》,我發現彼得·潘和小王子不是朋友
    當這個想法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是說覺得很有,為了解決這個腦洞,我仔細地讀了這兩本書。在的文章中,我將回答小王子和Peter潘不會是來自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小王子和彼得潘會的認知水平的朋友。兩部作品也關注成長,但作者的人生經歷卻完全不同1、《彼得·潘》是母親的安慰和對童真的追求這本書的作者《彼得·潘》詹姆斯·巴裡出生於一個工人階級家庭,老九有10個孩子。
  • 《小王子》不只屬於孩子 導演:我想講給所有人聽
    馬克·奧斯本:其實最初我拿到這個項目時是拒絕的,因為我當時認為《小王子》無法被改編。但在那之後我無法讓自己不去思考這種可能性。我發覺這個想法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這本書所具備的那種力量,我開始期待能夠通過這樣一個不同凡響的機遇來製造一種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來表現這樣一本書對於我們的生命可能產生的影響。
  • 教育部指定閱讀好書:《小王子》暗藏的4個家庭教育真相
    2020年4月,《小王子》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小王子》這本書深藏豐富的人生哲理,僅兩萬多字的短篇,卻讓人永遠也「讀」不完。作者聖埃克蘇佩裡用略帶憂傷的文字講述小王子的故事,書中有關感情中的愛和責任,觸達無數讀者的心靈。
  • 為什麼《小王子》PK不過《米小圈》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本並不長的名著被翻譯成多個國家,被稱為是歐洲除了聖經之外,閱讀量最大的一本,因而我們報名的某閱讀課,把小王子作為這課程的開始講的一本書。等孩子聽了課之後,依然提不起對這本書的閱讀興趣。
  • 《小王子》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很多人在讀完《小王子》後,會認為這只不過是一本普通的童話書,但對這本書為何會在文學書籍中有如此之高的地位總不太理解。那麼《小王子》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跟隨小王子的腳步一起去看一看。如果你對大人說:「我看到一座漂亮的紅磚房,窗臺上擺著天竺葵,屋頂有許多鴿子」那他們想像不出這座房子是什麼樣的。你必須說:「我看到一座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他們就會驚叫:「哇,多漂亮的房子啊!」這段話寫出了現代社會對物質的過份追求,但這種病態的追求到底有沒有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這也是這本書傳達出的一種思考。
  • 英語整本書閱讀設計的思考與總結——以Diary of a Wimpy Kid為例
    其中我本人實踐過的是SSR,在一節課的前面五分鐘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持續的默讀,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英文書。這個方法的成功與否與選書指導,教師示範,學生身邊的物理環境等都有關係。堅持一學期後學生可以做讀書分享等。需要注意的是給學生選擇書目的自由,但也給予指導,讓孩子有主動閱讀的興趣,也有持續閱讀的基礎。在選書時,教師要考慮四個因素:書本的教育價值,文本語言難度,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文本類型。
  • 《小王子》:小王子被玫瑰馴服,狐狸被小王子馴服
    常常聽到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其實在書裡這些都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有趣的靈魂和作家的一生,一本好書的出現往往傾盡了作家的一生心血,當你在讀一本書時,就好像你正在和一個作家對話,了解這位作家的故事,今天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聖·埃克蘇佩裡的作品《小王子》。
  • 經典話劇《小王子》保利上演 中國兩年內將建主題公園
    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父母帶著孩子前來看《小王子》,因為這些父母在童年的時候,就是聽著小王子的故事慢慢長大的。現場有一位特別的觀眾,那就是56歲的法國人奧利維耶·達加葉(Oliver D』 Agay),他是《小王子》作者的聖埃克蘇佩裡的侄孫,也是聖埃克蘇佩裡基金會主席。奧利維耶曾說到,自己10歲時,第一次在曾祖母的要求下讀《小王子》。
  • 再讀《小王子》,這些被科學驗證的5條人生經驗,一定要告訴孩子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句子,來自安東尼·德·埃克蘇佩裡的名作《小王子》。這位法國作家創作了一個詩意的故事,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本書不是完成於法國本土,而是寫於紐約。這本充滿詩意和哲理的兒童故事於1943年在紐約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許多國家,這個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虛構出來的。故事的主人公雖然外表稚嫩,但卻是生命,成人的世界和人類進化的一種象徵。
  • 尋愛尋夢想毋忘赤子心 《小王子》作者侄孫盡訴書中情
    圖:奧利維耶.達加葉看了無數次《小王子》,每次都有不同感受\大公報記者陳惠芳攝  法國名著《小王子》是世界最暢銷圖書之一,這本講述B612星球主人公小王子的名著,已經被翻譯成超過二百五十種語言  作為聖修伯裡的後人,奧利維耶.達加葉多年來巡迴世界各地推廣《小王子》,參與慈善、教育相關活動。之前他出席了全球首個官方授權主題市集「PopWalk x Le Petit Prince ~Walk in Love市集」,讓各文青來到PopWalk尋覓夢想,尋覓愛之餘,亦可向逾四米高小王子雕像「朝聖」。走入群眾的奧利維耶,於十歲便開始看《小王子》,到今天他悟出的小王子世界是怎樣的?
  • 俞敏洪推薦:父母必讀的100本書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閱讀輔導>正文俞敏洪推薦:父母必讀的100本書 2018-08-30 11:34 來源:老俞閒話 作者:
  • 人生必看的十本書推薦:1000+優質書籍背書的精選
    這是一部叫做勇氣的史詩,一部充滿友情、親情、愛情的傑作,一部引導我們不畏艱難走向明天的指南,一部我心中的滿分神作。第二本,讓我們更清晰思考的《學會提問》:如果把這10本書看成是人生,那麼「兒童」階段,你需要「學會提問」。
  • 「虎爸虎媽」與「人牆父母」,這2種父母的教育方式惹爭議
    其實早在2011年,耶魯法學院華裔女教授蔡美兒就曾出版過一部自傳式作品,叫做《虎媽戰歌》,裡面主要講述了蔡美兒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的全過程。這本書連續數月位居美國暢銷書榜首,一時間,「虎媽」蔡美兒火遍了全美,甚至她還因此登上了《時代》周刊雜誌。作為「虎媽」的典型代表,蔡美兒的教育堪稱嚴厲殘酷,甚至很不「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