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是駐香港部隊某合成旅「大渡河連」的第84個生日。作為「支部建在連上」最早的連隊之一,這支部隊從秋收起義的烽火硝煙中走來。
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中,這個連隊曾擔任團隊的先鋒,衝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突破烏江天險,攻佔遵義。1935年5月25日,連隊17名勇士強渡大渡河,為紅軍北上打開了勝利通道。從此,連隊被譽為「大渡河連」。
84年來,這個連隊共榮獲256面錦旗牌匾,先後4次被中央軍委和原廣州軍區授予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6次。
一面錦旗講述一個故事,一塊牌匾見證一段歷史。在84年的「長徵路」上,大渡河水一直未曾斷流……
十七勇士強渡天險,
大渡河上勇立頭功
走進該連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風飄揚的血色戰旗——「大渡河連」連旗。隨風招展的紅旗就像當年湍急的大渡河水一樣,氣勢十足。
時間的年輪轉回到1935年5月,紅軍來到了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的大渡河畔。當時,前有守敵,後有追兵,紅軍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危急關頭,紅軍總部命令紅一團連夜襲擊安順場守敵,奪取船隻,強渡大渡河。
「我們不是石達開,我們是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的工農紅軍!在我們面前,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沒有突不破的天險。」時任紅一團政委黎林的軍令狀至今仍讓人振聾發聵。
強渡,決定在九點鐘開始。七點半鐘,該團一營就集合在岸邊了。作戰鬥動員的是時任青年部肖華部長。他簡單地講了講渡河的意義,然後提高了嗓音問:
「同志們,誰願意坐第一船過去?……」
這句話剛出口,頓時亂了營——誰都要坐第一船。一時間你爭我搶,連夥夫也站起來要求了。
有些連長、指導員想讓本連爭得這個任務,又不好意思出面,就跟這個戰士咬咬耳朵,推推那個同志的肩膀,鼓動著戰士去「鬧」。有的更是急得直扯營長的衣服,大家嗓門一個比一個高,一片喊聲,把大渡河水的響聲都給蓋過了。誰都知道執行這個任務有多麼大的危險,但他們都爭搶著要去。
最終,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在了二連的頭上,營長孫繼先挑了十六名同志組成突擊隊。就在突擊隊快要出發時,一個戰士從隊伍裡衝了出來,一邊哭,一邊嚷著:「我也去,我一定要去!」他就是二連的通信員陳萬清,遵義會議後參軍的新同志,入伍還不到半年。
營長點了點頭,說:「去吧!」被載入歷史史冊的十七勇士就這樣誕生了,他們每人帶一把大刀、一支衝鋒鎗、一支短槍、五六個手榴彈和其他必要的作業工具,冒槍林彈雨,戰驚濤駭浪,僅憑一條普通的小船,擊潰了守敵,成功搶佔渡口,為紅軍北上打開了勝利通道。
(圖為美國記者與十七勇士合影。)
強渡大渡河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挽救了紅軍,也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紅軍長徵中令人驚嘆的傳奇,從此,連隊被譽為「大渡河連」。
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紅軍傳人永不變色
1993年,奉中央軍委命令,駐香港部隊在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秘密」組建,「大渡河連」光榮地成為其中一員。4年多的籌備時間裡,官兵們充分發揚「黑夜加白天,一天當兩天,雨天當晴天」的精神,只爭朝夕,不辱使命,只為在7月1日那一天,以最威武的姿態、最文明的形象,進駐香港。
1995年底,為迎接駐香港部隊首次對外開放,上級決定二連老兵推遲兩個月退伍,19名滿服役期的老兵中,有6人已聯繫好工作,3人等著回家相親,2人父母因病住院。面對這種情況,連隊幹部當時感覺很棘手,專門召開支委會研究如何做通老兵的工作。出人意料的是,19名老兵主動請纓,毫無怨言。他們說:「為香港順利回歸這個大局做貢獻機會難得,別說推遲兩個月,只要組織需要,留多久我們幹多久。」這就是「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這就是「聽黨指揮」的勇士傳人,這就是「大渡河人」的忠誠擔當。
1996年1月8日中午,經過一周緊張的強化訓練,剛入伍不久的新兵們有的正在洗衣服,有的正忙著給家裡寫信,有的已進入了夢鄉。突然營區吹響了緊急集合哨,原來是附近一家塑料廠著了火。
火勢很猛,塑料廠牆壁也燒裂了一條大口子,如果不迅速撲滅火焰,一旦附近的家具店被引燃,後果不堪設想。從太平店入伍的戰士胡可,全然不顧個人安危,提著兩桶水迅猛地衝向火區,眉毛燒焦了,衣服剮破了,但他沒有退卻,更讓人感動的是他的手在撲火時被路邊的鐵絲劃破了一大塊,他只是簡單地包紮了一下,又繼續投入到救火之中,直到消防隊趕來才把火撲滅。事後,小胡因表現突出被連隊嘉獎一次。
「大渡河連」著眼進駐香港的需要,組織官兵認真學習了《基本法》《駐軍法》以及香港的有關法律。來自湖北襄陽的戰士張勇便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香港法律通」。進港之前,時任軍委領導來到駐港部隊檢查準備情況,張勇有幸被連隊推薦參加座談。這名軍委領導問了他一些情況後,便開始考他對香港法律學習的情況。當要他講出「香港駐軍的職責與義務」,話音剛落,張勇便一字不漏地講出條文的全部內容。接著,軍委領導又問:「你們進駐香港的任務是什麼?」他又完完整整地講了出來:「根據《基本法》第十四條規定,香港駐軍的任務是負責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防務,必要時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請求,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和救助災害。」最後軍委領導又讓他講出香港的交通規則與內地有什麼不同,「機動車左行!」張勇立即回答道。軍委領導面帶微笑地告訴陪同的幹部:「有這樣的戰士,進了香港後我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1997年7月1日,「大渡河連」作為進駐香港主力部隊的開路先鋒,準時從皇崗口岸進駐香港。連隊一排長徐志輝擎著八一軍旗,迎著風,冒著雨,軍旗在臉上反覆拍打,不到半個小時臉都打腫了,但他絲毫沒動,在沿路歡迎的香港市民面前樹起了人民解放軍紀律嚴明、作風過硬的威武形象。我們堅信,面對神聖的使命,面對祖國和人民的囑託,「大渡河連」官兵的嚮往不會改變,他們的追求也不會改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更不會改變!
愛港親民遵紀守法,
威武文明閃耀香江
進駐香港後部隊軍紀非常嚴明,「大渡河連」官兵的口號是「形象重於生命!」當時,由於對駐港部隊了解較少,香港的許多媒體經常架起「長槍短炮」對駐香港部隊的官兵偷拍。為保證中國人民解放軍良好的形象,部隊要求每個官兵都要時刻注重軍紀、軍風。官兵們也深刻感受到肩上的壓力,因為他們是世人了解軍隊、黨和國家的窗口,守紀律、重形象也成為每名「大渡河連人」的共識。
有一次,連隊戰士劉韶清正在營區門口執勤,一位外國人走上前來,用生硬的漢語對他說:「我是一名國旗收藏愛好者,我的收藏中還差一面五星紅旗,你能不能把這面五星紅旗賣給我?」說著指了指不遠處旗杆上的國旗,並從口袋裡掏出一沓美元。在遭到小劉毫不猶豫的拒絕後,這位外國人以為錢少了,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沓更厚的錢。
劉韶清義正辭言地說:「國旗是主權的象徵,你出多少錢都不能賣給你,還是請回吧!」這位外國人搖了搖頭,無可奈何地走了。後來,我們才發現幾百米外,一個長焦距鏡頭的相機正對準著他……
回歸後的第一個國慶節,駐香港部隊對全體市民開放。「大渡河連」官兵擔負了儀仗隊、拳術、刺殺操和城市防暴四項課目。就在進行倒功表演時,戰士湯家勇突然發現草地上有一塊比拳頭還要大的石頭,心裡頓時咯噔一下。當時只要向左向右移動一下位置,就可以避開石頭。然而只要一動,不僅會影響整個拳術方隊的整齊劃一,而且還會關係到駐港部隊的形象。
「使命重於泰山,形象重於生命!」當時,駐香港部隊叫得最響的口號在他耳邊響起,他深吸一口氣,按照正規表演動作要領「吊摔」下去,著地時前額正好撞在石頭上。「砰」的一聲,鮮血直流,小湯在這種情況下硬是忍著傷痛咬著牙繼續完成了後面的258個動作。一位香港老太太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人民解放軍個個都是好樣的,有你們在這裡守衛香港,我們就放心了!」
2015年底,連隊隨營參加「香江衛士」演習,可就在臨開演的前幾個小時,班長吳建飛在運送物資途中,不慎被開水燙傷,燙傷面積達到30%以上,當即就被後送至駐軍醫院救治。作為榴彈發射器主射手,吳建飛的崗位至關重要,人傷了,演習必須繼續。在去往醫院的路上,吳建飛第一反應就是用對講機向副班長李志良交代發射陣地在哪裡、目標是什麼、時間協同怎麼對接。由於傷情嚴重,吳建飛被轉診至原空軍458醫院緊急手術。麻醉昏迷醒來後,吳建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給時任連長馬章華,問演習成功了沒有。這就是「大渡河連」的戰士,從戰場到表演場再到演習場,變換的是時間,轉換的是地點,不變的是聽令而行鐵紀如山。
進駐香港20多年來,「大渡河連」著眼特殊使命任務,積極弘揚駐港精神,努力鍛造駐港精兵,以「只爭朝夕,不辱使命」的戰鬥姿態,出色地完成了「香江衛士」聯合軍演、軍營開放、支援廣州亞運會和深圳大運會、與香港大學生聯誼在內的多項重大任務,成為駐軍展示威武文明形象的窗口。
圖/聶星光
(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