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奇人」黃勝華:手繪城市 微雕「芝麻」

2021-01-14 荊州新聞網
荊州「奇人」黃勝華:手繪城市 微雕「芝麻」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社會 正文 來源:江漢商報 時間:2015-02-14 10:14

  很多年前,沙市「鴛鴦」牌床單很有名,設計者有金家齊老前輩,還有年輕人黃勝華,他的作品曾獲得行業最高獎———國家銀質獎。1990年代初,他「孔雀東南飛」了。前些年,他在羊城再次揚名。《南方都市報》整版報導了他的微雕絕活。去年下半年,沙市中學昔日同學集體慶祝60周歲生日,黃勝華回到了故鄉,回望了母校。清明上河圖刻於一指象牙間

  同學陳如清在日誌中寫到:黃勝華真是奇人、能人、牛人,他是我們同學的驕傲,是荊州人的驕傲!在學生時代,黃勝華同學就給同學和老師雕刻過不少私章。

  再回廣州後,就在前幾天,黃勝華又做了另一件令世人折服的大事,他成功地在一把高19公分的普通扇面上,用特製毛筆書寫微楷唐詩三百首,共10260個字。同時,還在另一把扇面上微寫5500字的金剛經。而早在三年前,黃勝華就潛心微雕工藝,終於繼已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念慈之後,在普通扇面微寫《唐詩萬字扇》,接過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力捧,讓唐詩萬字扇呈現在世人面前,並將這項瀕臨失傳的絕技做到極致!

  黃勝華可謂一個成功的雜家。他早先「畫」床單,畫出行內最高獎;以後又手繪地圖,1998年,他出版了手繪北京、珠海、澳門等六城鳥瞰圖,被評為「手繪城市地圖第一人」。同時,他收藏啤酒商標被稱為「中國啤酒商標收藏第一人」;他練習書法,「復原」書法愛好者的「教材」———王羲之的《黃庭經》。他學習微雕,「憑著感覺」把《清明上河圖》和500羅漢雕刻在一指之寬的象牙間,藉助顯微鏡,才能清晰地看到是一排形態各異的羅漢,其精湛程度讓人驚嘆。

  一手打開「五把鎖」

  黃勝華從小喜歡畫畫。高中畢業後,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沒有繼續上大學,也沒有和其他同學「上山下鄉」,1975年入選做床單設計,直到1985年,他到廣州美術學院進修,讀研究生課程。十年的「修煉」,給他的設計水平打下了堅實根基。在廣州求學的兩年裡,他結識了不少大師,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畫技。1993年,黃勝華辭職下海,來到珠海,做室內裝修設計。

  「當時的工資是1700元,免費住兩室一廳的房子,吃飯也不用錢。」黃勝華回憶。閒餘時間,黃勝華開始做微雕:刻大悲咒,八毛錢一個字;刻清明上河圖,一萬塊一件;刻千手觀音,80元錢一個。「以前也沒學過,但是突然之間就有感覺了。」

  黃勝華以其精湛的雕技贏得了不少訂單,這成為他在珠海挖到的「第一桶金」。黃勝華購買了房產,還開過公司,並在拱北設置了工作室。

  從家門開始,一道道門打開,整整開了五把鎖,才得以進入他的「密室」。「繪畫設計、書法練習、微雕,這是我的三大日常重點工作,」他向記者介紹,「我想做幾件能夠流傳下來的事,」他說。

  手繪城市鳥瞰圖全國第一人

  自1998年成功繪製珠海圓明新園導遊圖,「打敗」了電腦製作的導遊圖之後,黃勝華手繪城市地圖便一發不可收拾,多年來,黃勝華成功繪製了澳門、深圳、香港、珠海與北京的立體鳥瞰圖,被譽為「國內手繪城市立體觀光圖第一人」。其中《澳門手繪鳥瞰圖》絲織品,曾作為禮品饋贈給參加1999年澳門回歸紀念大會的嘉賓。《澳門手繪鳥瞰圖》和《北京手繪鳥瞰圖》分別於2002年與2008年入選中國最權威的地理雜誌———《中國國家地理》。

  2009年,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上,珠海在國畫、油畫、版畫、壁畫等多種展區均有作品入選,黃勝華憑北京和香港手繪鳥瞰圖榮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綜合類)全國排名第28位,成為珠海唯一有作品入選該展的畫家。

  黃勝華將自己被公認為臨摹王羲之的《黃庭經》比較好的兩幅作品與自己「復原」的王羲之的《黃庭經》印刷成冊「學習也好,觀賞也好,我希望能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讓以後的人來超過我。

  不服周搞微雕

  1990年代初,黃勝華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俄羅斯舉辦的一次微雕大賽上,一顆西瓜籽上雕刻著當時一位領導人半身像的作品贏得了金獎。「西瓜籽至少是8毫米至1公分,才刻半身像!」黃勝華說,「這算什麼特等獎?我要創造一個新的紀錄!」

  黃勝華就此拿起了刻刀,「憑著感覺刻」,第一個成品就是在一個成人手指大小的象牙上雕刻了清明上河圖。當時有省內報刊報導了,一個外省客人看到後,輾轉找到他,以一萬元的價格購買了。

  自那以後,黃勝華陸續雕刻了大悲咒、千手觀音等多種圖案,賣微雕也成為他的一大收入。他歷時一個多月,把500羅漢雕刻於一條象牙,其中,象牙長約85毫米,寬約12毫米,實際畫面長為85毫米,寬為10毫米。據他了解,目前尚無雕刻家能夠在如此小的面積上雕刻出如此清晰且形態各異的500羅漢。

  手繪上海

  2009年6月,黃勝華正式手繪「清明上海圖」,終於在世博會閉幕式結束前完成。「把整個上海縮小在長約3米,寬約1.5米的白紙上。」在他鋪開的「清明上海圖」上,展現了世博會開幕式的盛況,樓宇間的窗戶以及國旗都清晰可見,世博會上的中國館、黃浦江上的航空母艦,以及數以萬計的遊人,幾百萬幢房子,70多座200米以上的高樓,「都把它定格,所有的精彩都在其中」。「手繪上海」,黃勝華早從2000年就開始準備,十年磨劍,背著相機十餘次穿裡弄,登高樓,拍了20多本相冊,這些珍貴的資料成了轉型期上海灘的活檔案。

  黃勝華還愛好收藏,比如他收藏了全球10多萬個啤酒商標,能把整個籃球場鋪滿。現在,黃勝華打算為這10萬多個啤酒商標尋找「有緣人」。至於是出售還是贈送,他表示要看緣分感覺。

  黃勝華記住了泰戈爾說過的一句話:「一個民族必須展示自身的最上乘的東西,那就是這個民族高節的靈魂。要抱有偉大的胸懷,超越眼前的局面需要,自覺地承擔起把本國文化精神碩果奉獻給世界的責任」。(文/陳如清楚望供圖/陳如清)

相關焦點

  • 荊州版手繪旅遊地圖出爐,你家居然也被畫上去啦!
    昨天,一份集荊州的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手繪荊州旅行指南》新鮮出爐啦!那些你熟悉的大街小巷,珍饈美味,都以Q版手繪的形式濃縮在一張地圖上。像荊州美食、住宿酒店、購物場所,荊州一、二日遊線路的推薦,旅行社諮詢電話,以及我市各大景區的介紹。        該旅遊指南在設計上要求十分精細,力求還原荊州古城風貌,併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這也是荊州發展全域旅遊的一次嘗試。接下來,大家可能會在高鐵站出口、高速公路入口、星級酒店中,找到這些特製的荊州手繪地圖的身影哦!
  • 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
    陳逢顯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近日到大陸多地參訪,他對記者說,微雕在雕刻藝術領域屬小眾,兩岸從事微雕的藝術家在比例上不算大。大陸地廣物博、人才濟濟,各地豐饒的文化對推廣微雕藝術有很好的助益。
  • 微雕藝術:玲瓏世界裡顯身手(組圖)
    在我們身邊,就有不少藝術家用畢生的心血鑽研微雕,他們在自己塑造的玲瓏世界裡顯露身手、施展絕技。  米粒大小別有洞天  為紀念建黨90周年,上海石化唐洪亮耗時三年零二個月,用象牙雕刻了一套(100枚)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彩色微雕郵票。在此之前,他在圖書館查找資料花了一年多時間,又花了一年半時間畫了一萬七千多張草圖(構思圖),前後一共耗時5年。
  • 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毫芒情深深幾許(圖)
    中新網臺北11月18日電 題: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毫芒情深深幾許  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位於臺北市新店的一處深巷裡,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守著他的毫芒雕刻館,創造了一個個微雕世界的「神話」。毫芒之間,自有乾坤。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有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
  • 微雕藝術家朱德祥的微雕絕活 筷子頭大的印章精雕了260字
    朱德祥藉助顯微鏡開展微雕創作。7歲拜師學藝朱德祥1950年出生於貴陽市的一個農村家庭。7歲上小學時,他發現學校旁邊建了一個刊刻社,社裡有個外地來的老工匠,天天坐在太陽底下刻印章和微雕,刻完就擺在桌上。漂亮的微雕把朱德祥吸引住了,他決心向老工匠拜師學藝。
  • 你見過髮絲微雕嗎?頭髮絲上刻字印章,用百倍鏡才能看見!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當屬髮絲微雕。王天明感嘆,實際刻字時長不過一分鐘,但卻鑽研了數十年,「微雕作品成功率低,髮雕更是如此,100多根頭髮裡我只刻成2根,有一根在參展時不慎丟失,現在只保存了這一根。」除了令人拍案叫絕的髮絲微雕,王天明創作的各種微雕作品同樣「驚豔」。
  • 古玉玩味(28):驚嘆古玉顯微雕 方寸之間藏法寶
    「字體小如芝麻粒般,筆觸纖細如遊絲、娟秀飄逸,顯示了純熟高超的琢刻水平。」驚嘆之一: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應該還沒有放大鏡吧,用刀(砣)在很小的玉勒子上雕刻經文,字體小如芝麻粒般,這種微雕技術是如何產生的?要知道,宋代文字可不是今天的簡體字,都是繁體,就經文開始的第一個「觀 」字就多達24畫,小如芝麻粒般是怎樣刻畫的,更何況古書經文多是筆劃繁多的字。
  • 打開城市密碼,解鎖湖北荊州
    城市簡介荊州,古稱「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遊兩岸,江漢平原腹地,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長江中遊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輕紡織基地,素有「長江經濟帶鋼腰」之稱。
  • 濰坊青州市:微雕裡的慢世界
    在濰坊青州市也有一位微雕能人,他是在指甲蓋大小的蜜蠟上刻《心經》!蜜蠟上的字體筆法遒勁,絲毫不因其微小而表露怯意,而這正是微雕書法的真意。當字已不再為肉眼所識別,意味著其運筆力道也不再大開大合,只依靠腕間骨骼和指間肌肉的輕微移動。如何在尖細的刻刀中注入筆墨的靈魂,其關鍵其關鍵在於意識,將雕刻的文字、結構、筆意瞭然於胸、熟練成誦。
  • 荊州入列「國家森林城市」——綠意湧動荊江畔 - 荊州廣電新媒體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政務正文 來源: 湖北日報 時間:2019-11-18 08:53 -糾錯11月15日,荊州再添一張「國字號」金字招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河南信陽召開2019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荊州市市長崔永輝領回「國家森林城市」牌匾。
  • 百福圖之——和田玉中的微雕藝術
    微雕: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微雕分:立體雕,和平面雕平面雕是凹進去的,屬於陰雕淺雕一類一般微雕多出現於:象牙和壽山石中,和田玉+微雕的結合,會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其實,微雕特別講究選材,其材質地要求絕對要精純,容不得有半點砂格,和半絲裂紋,因為,半個砂點就可能破壞了一個精細畫面,或10多個漢字,加之這塊材料完整度很好,所以用微雕,刻百個福字也是非常合適的
  • 【荊州歡迎你·吃在荊州②】舌尖上的荊州百味
    【荊州歡迎你·吃在荊州②】舌尖上的荊州百味 2020-12-20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傳統工藝 八旬老人的微雕世界
    琳琅滿目的微雕作品。  說起自己的微雕史,高迅波娓娓道來:小學三年級時,學校舉辦「勞作比賽」,他用小刀在石頭上刻了「天下太平」四個字,竟得了第一名。之後,許多同學甚至老師都叫他刻章。後來,他被在學校門口擺攤的刻章人收為「徒弟」,直到小學畢業。  1961年,正在四川工學院讀書的高迅波因病輟學回到老家富順。
  • 臺微雕家雕「最小螃蟹」
    臺微雕家雕「最小螃蟹」 2014年08月04日 11:4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近日完成一件微雕作品,兩隻置於針孔上「手牽手」的立體著色螃蟹。蟹體最寬處只有0.2釐米,系用凝結的樹脂作材質。堪稱世界最小螃蟹。陳逢顯介紹,最難的是雕刻8隻纖細的蟹腳和兩隻大鰲。
  • 「細過髮絲、行雲流水」玉雕大師葉福歡的微雕藝術
    葉福歡,楊氏微雕第四代傳人,把微雕融入玉雕是他的創新。玉不琢不成器,葉福歡對玉的理解和設計,加上微雕的巧妙作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在傳統造型中融入時代特色,給現代玉雕藝術帶來一股清新之風。《葉福歡的玉雕藝術》,明天(周日)上午11:10,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播出。
  • 臺灣微雕師陳逢顯:合抱之木,生於毫芒
    【解說】可以穿過針眼的微型翡翠水壺、站在米粒上三隻憨態可掬的小豬,在細細的火柴棍上撰寫的唐詩十二首……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臺灣新店碧潭景區附近的毫芒雕刻館,見到了這些藝術品的作者,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聽他講述毫芒之間的故事。  灰白長發束在腦後,一身月白色中式外套簡單飄逸,穿過綠茵掩映的小院,陳逢顯帶領記者走進他的微雕世界。
  • 臺灣大師陳逢顯贊:"大陸微雕做得比臺灣好!"
    臺海網4月2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邱樂 沈威 文/圖 通訊員 陳鴻傑)近日,廈門佛事展許通海展館迎來臺灣微雕藝術大師陳逢顯。  在微雕藝術大師許通海的陪同下,陳逢顯仔細欣賞了以佛為主題的微雕珍品,尤其是對許通海正在創作的微雕巨作《華嚴經》讚嘆有加。陳逢顯表示,微雕藝術是宮廷藝術,是藝術中最讓人感動的經典,「而目前發展這項塔尖藝術文化,大陸比臺灣做得好」。
  • 祖國的泥土最芬芳 「臺灣微雕第一人」登陸
    臺海網9月11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他被稱為「臺灣微雕第一人」,創辦了毫芒雕刻館。除了微雕,他還在兩岸積極推廣傳統磚雕藝術,他說——祖國的泥土最芬芳  毫釐之技  首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日前在福州舉行。
  • 未來荊州:一個中心城市、五個示範區
    12月16日,中共荊州市委五屆十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荊州市委關於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 臺灣微雕家陳逢顯傳承中華精湛工藝
    這裡就是他從事創作的工作室,也是展示30多年微雕心血的所在。  L形的二樓廳堂裡掛滿了書法、素描作品,一張條幅寫著「水滴石穿」。貼牆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玻璃展示櫃。特別的是,展示柜上都裝有放大鏡。  面對瑰寶,自幼愛好藝術的陳逢顯許下心願,要學習微雕這門中華傳統藝術。  心懷夢想,陳逢顯廣泛涉獵書法、繪畫、雕塑,打下堅實功底。  1981年,他進入臺灣印鈔廠,每天手持鋼針在鋼板上點點刻畫,雕刻貨幣雕版。陳逢顯說,那時因為工作之便,他有更多時間練習,也接觸到了放大鏡、鋼針、微毛筆這些必備工具。日積月累,磨練出精細的雕刻技巧和沉靜平和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