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一夢微雕迷蝴蝶

  中新社新北7月9日電 題: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張子胥

  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的藝術世界裡,每完成一個「超級小工程」,都仿佛是一場破繭成蝶的夢。

  「蝴蝶最美的時候,不是於花間飛舞、凌空暢遊,而是破繭而出的那一刻。不經過破繭的掙扎,絕不會有傲人的魅力。」陳逢顯說。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一處靜謐小院,陳逢顯向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這位被稱為「臺灣微雕第一人」的藝術家身著唐裝,一頭白髮束於腦後,眼神清澈而柔和。

  關於蝴蝶的夢,要從兒時講起。生於1956年的陳逢顯,就讀萬華中學時,喜愛練習書法。畢業後進入稻江美工科,學習各式美術、工藝技法。後來,考入「中央印製廠」,負責雕刻印鈔票用的鋼版。

  「求學時,老師曾說,你們現正就是醜醜的小毛毛蟲,要努力的成長,健康的生活,還要經歷長時間的磨難考驗,才能順利去化醜醜的外表,變為蝴蝶展翅飛舞。」陳逢顯說,這句話讓他刻骨銘心,正是印鈔機構的專業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雕刻鋼板用的特殊工具,也迎來藝術生涯的轉折。

  陳逢顯說,有別於一般的藝術創作,「鈔票鋼版」是由許許多多的點所組成的線,需要非常精細的繪製刻劃和堅持的耐心。日積月累的訓練加強了他的雕刻技巧,鋪起數十年的「破繭之路」,也才有了現在這片微雕天地。

  位於小院二層的工作室,便是屬於陳逢顯的天地。每天下班後,陳逢顯就一頭鑽進工作室,悠遊於微雕的世界,當年他用雕刻鋼版的鋼針「刻畫」五角錢幣大小的山水畫,同事見到大為讚賞,更激發起他投身微雕領域的志向,自1981年以來始終如一。

  三十多年過去,這間工作室已成為「陳逢顯毫芒雕刻館」,掛滿書法、人像素描等,裝有放大鏡的展示櫃放置於各處。

  陳逢顯的最新「超級小工程」,是純黃金手工雕刻的「黃金小老鼠」系列。

  透過高倍放大鏡以窺之,由1支2毫米的鉛筆芯雕刻出的10隻黃金小老鼠,或坐、或站、或爬,表情不一、悠閒自得。另一件名為「福鼠雙輝」作品:1隻黃金小茶壺,張開的壺身裡一隻1毫米的小老鼠在吃東西,另一隻小老鼠作出攀爬姿勢,寓意豐盛過鼠年,吉祥安逸。

  陳逢顯說,毫芒雕刻要求創作者心靜且定,才能氣定神閒,凝神創作。為了降低失誤,他自創屏息、吸氣要訣,調勻呼吸的節奏,增強手部、身體的穩定性,還自創了多種的微雕工具。

  環顧雕刻館,200多件微雕作品,從竹、棉、石、沙,到牙線、牙刷、米粒、火柴棒、瓜子,甚至螞蟻頭、蜻蜓翅膀、蒼蠅翅膀,皆在陳逢顯的慧心巧思下,精雕細琢成一件件獨特的微雕藝術品。

  「微小領域,無限寬廣,生命的智慧盡在其中,每完成一件作品,都是一個驚奇,作品完成那一刻的滿足感,就如從一個毛毛蟲變為蝴蝶般獲得新生。」陳逢顯說。

  外人無從知曉微雕創作有著怎樣的艱辛,在陳逢顯看來,一路走來,正是掙扎和傷痕的「點綴」,使自己所追逐的夢更具光彩。(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隨團到大陸多地參訪,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圖為陳逢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陳逢顯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近日到大陸多地參訪,他對記者說,微雕在雕刻藝術領域屬小眾,兩岸從事微雕的藝術家在比例上不算大。大陸地廣物博、人才濟濟,各地豐饒的文化對推廣微雕藝術有很好的助益。

  6月中上旬,由中國文物協會和臺灣優勢產業對外合作委員會主辦的臺灣文化教育界人士參訪團赴北京、吉林兩地交流。隨團的陳逢顯有幸參觀了多間文博機構並和數位民間藝術家溝通。

  陳逢顯的微雕作品近年在大陸引起關注,廈門博物館收藏了他的金茶壺,貴州、福建、京滬的文創業界都盛邀他駐足創作。

  對微雕的熱愛,源於其小學時的一趟臺北故宮之旅。陳逢顯還記得看到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傳世之作「雕橄欖核舟」時的驚豔,在長3.4釐米、高1.6釐米的橄欖核上,雕刻著八個表情不一的人物、精緻的花窗及300多字的《後赤壁賦》全文,這一堪稱「鬼斧神工」的作品一直留在他的腦海裡。

  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安康路的一處低矮民宅裡,藏著一個「微小而奇妙」的世界。陳逢顯用三十多年創造的百餘件微雕作品,在放大鏡的協助下,讓參觀者驚嘆連連。

  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隨團到大陸多地參訪,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圖為陳逢顯(後排中)與臺灣知名畫家歐豪年(前排)、主持人殷正洋(後排左)等人在參訪行程中的合影。陳逢顯供圖

  近年來,陳逢顯還迷上了與木雕、石雕並稱為「三雕」的磚雕,更多次深入社區、學校,指導民眾進行磚雕DIY活動,樂此不疲。他還在自家院子裡開設了磚雕體驗班,為更好推廣,僅向學員收取100元新臺幣的工本費,「磚雕文化300多年前從大陸傳入臺灣,期望能讓更多人體驗這種源遠流長的人文藝術。」

  陳逢顯到過不少大陸城市的老舊社區。他說,大陸的老城大多保有古老之美,只是其中一些缺乏與之協調的藝術設計。「我很樂意把經驗與對岸做互動,讓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到更多平常巷弄」。

  他說,臺灣在文創界先走20年,經驗和養分可供大陸縮短探路時間,而大陸文化蘊含處處是礦區,又正不遺餘力栽培兩岸年輕人薪傳中華文化和技藝,兩岸結合是雙贏局面。大陸釋放好意,為臺灣青年設計師開啟燈塔,令兩岸文創合作漸入佳境。

  年過花甲的的陳逢顯現在把更多精力放在傳承上。他收了多位徒弟,從書法、繪畫等基本功教起,「其中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已經學了兩年,基礎打好了,才有可能學習微雕。」

  陳逢顯還表示,上一代的藝術家比較能吃苦耐勞,一步一個腳印走到現在;現在的年輕藝術工作者腦袋活泛,卻追求速成。他說,藝術之路沒有捷徑,只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方能有所成就。(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藝術家微雕「三隻小豬」迎新年

  1月24日,陳逢顯觀察微雕「三隻小豬」。 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歷時3個多月,在樹脂材料上雕刻完成3隻栩栩如生的「袖珍豬」,以此迎接農曆豬年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微雕作品「三隻小豬」中的每隻小豬長寬高均約1毫米,它們並排「站」在一顆在鉛筆尖大小的米粒上(1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微雕作品「三隻小豬」中的每隻小豬長寬高均約1毫米,它們並排「站」在一顆在鉛筆尖大小的米粒上(1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這是微雕「三隻小豬」(左,1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微雕作品「三隻小豬」中的每隻小豬長寬高均約1毫米,它們並排「站」在一顆在鉛筆尖大小的米粒上(1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來源: 新華網)

兩岸文創融合應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12月26日電 (林春茵 勞林蕾)手持一張百元新臺幣,臺灣文創達人、微雕藝術家陳逢顯用高倍數放大鏡向中新網記者解密紙幣上的防偽秘密:肉眼可見不過是一絲紅線,在鏡頭下竟然整齊排列著一排縮寫詞字母。

陳逢顯在臺灣印鈔廠從事鈔票製版30餘年,在微雕藝術世界裡也浸淫了三分之一個世紀。 受訪者供圖 攝

  退休前,陳逢顯在臺灣印鈔廠從事鈔票製版30餘年,在微雕藝術世界裡也浸淫了三分之一個世紀。近年來,陳逢顯頻頻往返海峽兩岸,訪山問水的同時,也為微雕藝術尋求兩岸合作機遇。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陳逢顯表示,大陸對文創產業的積極態度吸引臺灣業者踴躍西進,兩岸文創業融合漸入佳境。

在0.5毫米鉛筆芯雕刻遊子吟唐詩一首。 受訪者供圖 攝

  在陳逢顯看來,中華傳統文化是微雕藝術靈感的源泉。他尤記得小學時期隨老師到臺北故宮博物館參觀,乍逢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傳世之作「雕橄欖核舟」,核船上,八名船工乘客神態畢肖,船篷門窗竟能開合自如,舟底還以毫芒之細微,刻有《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

  中華傳統藝術之精湛,震撼了幼時的陳逢顯,「我從那時就決定要好好專研微雕藝術了。」1981年,臺灣印鈔廠招工,兩間學校僅招4人,廣泛涉獵中國書畫和工藝美術的陳逢顯一舉中的,從此入行。

陳逢顯微雕作品翠玉白菜。 受訪者供圖 攝

  作為鈔票雕版師,陳逢顯以鋼針雕刻鋼板的技藝一磨就是30年。雖有一頭白髮,陳逢顯面容非常年輕。看似僅值不惑之年,他自認為是「心無旁騖,自在其間」。

  退休後,陳逢顯厚積薄發,創造了系列微雕精品,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灌注其間,輕易勾連起觀者的「鄉愁」。他曾耗時兩年精讀《唐詩三百首》,將《遊子吟》刻於縫紉針上,將《楓橋夜泊》篆在他的第一艘橄欖核舟上,將唐詩24首刻在蜜蜂翅膀上……

陳逢顯微雕作品往往不及指甲蓋十分之一大。 受訪者供圖 攝

  他還製作了一本僅有指甲蓋十分之一的微小唐詩集,紙張油墨和裝訂,嘗試了多種配方。「一頁一頁地裝,如果膠水滲到第二頁則只好重來。」他對記者笑說,唐詩濃縮了中國人的生命體驗,他則用現代文化涵養把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濃縮在毫芒藝術裡。

陳逢顯近年攻克微雕新材質,對金屬微雕最難在於要固定材質。 受訪者供圖 攝

  陳逢顯刻刀下的十二生肖也獨具「中國味」。猴年,齊天大聖懷抱壽桃;虎年,一隻白額吊睛錦毛大蟲額上描著「王」字;羊年,大陸的「藏羚羊」和臺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長鬃山羊」同時入畫,頗有山海經遺風。

  「這一點點元素,往往就能調動起人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陳逢顯說。他認為,這些文化基因深埋於金庸武俠小說裡,停歇在花鳥魚蟲、月上柳梢的審美中,甚至凝聚在中國人的自然觀、團圓意識中。

在鉛筆芯上的方寸藝術。 受訪者供圖 攝

  因此,在陳逢顯的作品中,有花鳥蟲魚,也有取自《神鵰俠侶》橋段的蜜蜂翅膀刺字「過兒吾愛,我在絕情谷底,小龍女筆」,有山水茗茶,也有熊貓「團團」「圓圓」攜幼崽圓仔賣萌的全家福。

  陳逢顯笑稱,熊貓是臺灣人心頭寵,他也最滿意這組熊貓作品。他曾多次到臺北市立動物園觀摩「團團」「圓圓」的生活習性,新一代萌寵「圓仔」誕生後,陳逢顯立刻添加造型,成為兩岸和諧幸福的熊貓全家福。

在瓜子上作畫。 受訪者供圖 攝

  陳逢顯的微雕作品近年在大陸引起關注,廈門博物館收藏了他的金茶壺,貴州、福建、京滬的文創業界都盛邀他駐足創作。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福建省文創獎,特邀陳逢顯前來「掠陣」。

陳逢顯的微雕作品近年在大陸引起關注,廈門博物館收藏了他的金茶壺。 受訪者供圖 攝

  陳逢顯說,臺灣在文創界先走20年,經驗和養分可供大陸縮短探路時間,而大陸文化蘊含「處處是礦區」,又正不遺餘力栽培兩岸年輕人薪傳中華文化和技藝,兩岸結合是雙贏局面。「大陸釋放好意,為臺灣青年設計師開啟燈塔,令兩岸文創合作漸入佳境。」

陳逢顯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在福州舉辦的第五屆福建省文創獎頒獎晚會。 呂明 攝

  曾用狼毫孜孜描摹出甘肅天水伏羲廟的唐槐、麥積山石窟的大佛,在陳逢顯看來,這是「中華」意象,也是兩岸文創融合的基石,「願兩岸用更開放心態合作,讓微雕技藝在全世界發光。」(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藝術家陳逢顯為老城「雕刻」新生

  臺灣寫真:「一轉角、一面牆、一處美」——臺灣藝術家陳逢顯為老城「雕刻」新生

  中新社臺北10月1日電 題:「一轉角、一面牆、一處美」——臺灣藝術家陳逢顯為老城「雕刻」新生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新店區下城裡是位於臺灣新北市的一片老城。從經過此處高速路的涵洞,直至閩式三合院與眷村交錯的逼仄巷弄,有一條長達1.5公裡的田間小徑,因兩側用橙磚裝飾的各式壁畫顯得獨具一格。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臺灣新北市新店區下城裡,探訪知名藝術家陳逢顯為老舊社區設計的街頭磚雕作品,及其傾盡40年心血打造的毫芒雕刻館。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此外,還有宮廟外握著如意的玉手、學校圍牆上各類運動員的造型、民居院落寫有「松鶴延年」的祝壽圖……這些作品皆來自臺灣知名磚雕師陳逢顯。

  「一轉角、一面牆、一處美。」居住在此超過40年,他用雕刻藝術為老城煥發新生。

  「我還記得,裡民們剛看到親自塗鴉的磚塊被拼成一個個圖案時,都發出由衷的讚嘆。」多年前,陳先生發動裡民親手打造磚牆,之後再統一設計營造。「自從有了自己的作品,大家開始主動清掃、維護社區,略顯陳舊的街道好像又有了向心力與朝氣。」

圖為雕刻館大門,其上刻有陳逢顯自畫像的磚雕圖案。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他指著路邊一塊三合院磚雕圖案說,老城的特點只有當地居民最有感觸,古老的磚瓦藝術讓這裡的老味道變成風景。

  陳逢顯自小喜愛雕刻藝術,兒時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時,曾被多寶閣內的微雕珍品深深吸引。自1981年退伍後考入臺灣印鈔廠,他開始有機會接觸微雕工具。上班時間,陳逢顯是一流的貨幣印版師;放工後,他便一頭扎進創作空間,「與放大鏡、刀具,還有孤獨作伴」。

圖為陳逢顯在雕刻館內向記者展示其微雕作品。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經過40多年的積累,陳逢顯練就精巧技法,仍「刀」耕不輟;名揚海峽兩岸後,他更決心用雕刻改變生活周遭。

  沿著磚雕圖案漫步,小道曲徑通幽,最深處便是陳逢顯兩層樓的簡易小屋,名為「陳逢顯毫芒雕刻館」。推開刻有磚雕自畫像的大門,便進入另一番天地。二樓廳堂的展示間裡掛滿書畫,一張張長方體玻璃展示櫃中擺放其匠心獨具的微雕作品——米粒上代表己亥年生肖的三隻小豬、蜜蜂翅膀刻有武俠人物的墨寶、託盤中2毫米直徑的黃金茶壺,各式各樣、不一而足。

圖為陳逢顯在雕刻館內向記者展示其微雕作品。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2003年,臺北縣(現新北市)籌措包括朱銘美術館、鶯歌陶瓷博物館以及「陳逢顯毫芒雕刻館」在內32所知名展覽機構組成「博物館家族」。此後,陳逢顯的這片「小天地」成為觀光部門向外推介地方旅遊重點項目之一。

  在下城裡一處主幹道中央,寫有雕刻館名字的咖啡色路牌指向羊腸小道盡頭。

圖為當地學校圍牆外各類運動員造型的磚雕圖案。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他坦言,雕刻館成立20多年不僅帶動地方人氣,更實實在在地提高附近餐飲業者收入。現在一到周日開放時間,周邊裡民會帶著孩童前來體驗,偶爾還有遠方的年輕人專程登門拜訪。「鑽研這麼長時間,不外乎希望雕刻技藝薪傳,讓『秦磚漢瓦』在臺灣紮根。」

  近年,陳逢顯經常赴大陸參加雕刻界交流,還到過不少城市的老舊社區。他說,大陸的老城大多保有古老之美,只是其中一些缺乏與之協調的藝術設計。「我很樂意把經驗與對岸做互動,讓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到更多平常巷弄」。

  新店溪流經的碧潭是過去臺北人約會首選地,如今卻乏人光顧。河流北岸,有兩處同樣由陳逢顯發起、成千上萬名小學生共同參與製作的磚雕牆,一面名曰「鵲橋」、另一面則刻有「詠愛碧潭」四個繁體漢字。

  這位年過六旬、灰白長發束於腦後的藝術家告訴記者,時空變遷,新店觀光業在當下略顯落寞。將源自中華文化的磚雕藝術與學校、公共空間作結合,不僅是為碧潭加入人文元素後再度招攬遊客,更是期待在地居民、尤其是孩童能為所生活的社區感到自豪。(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

臺灣微雕家陳逢顯傳承中華精湛工藝

  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區,陳逢顯展示他製作的橄欖核微雕(7月18日攝)。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 陳逢顯與微雕結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陳逢顯說,從事微雕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對於眼力、體力都是考驗。 陳逢顯每年要去大陸交流三四次,用腳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說,要把大陸的傳統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華之美為基礎,與微雕技藝結合,讓它在全世界發光發亮。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區,陳逢顯對微雕作品進行修飾(7月18日攝)。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 陳逢顯與微雕結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陳逢顯說,從事微雕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對於眼力、體力都是考驗。 陳逢顯每年要去大陸交流三四次,用腳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說,要把大陸的傳統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華之美為基礎,與微雕技藝結合,讓它在全世界發光發亮。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這是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區拍攝的陳逢顯雕刻的「熊貓」(7月18日攝)。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 陳逢顯與微雕結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陳逢顯說,從事微雕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對於眼力、體力都是考驗。 陳逢顯每年要去大陸交流三四次,用腳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說,要把大陸的傳統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華之美為基礎,與微雕技藝結合,讓它在全世界發光發亮。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區,陳逢顯對微雕作品進行修飾(7月18日攝)。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 陳逢顯與微雕結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陳逢顯說,從事微雕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對於眼力、體力都是考驗。 陳逢顯每年要去大陸交流三四次,用腳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說,要把大陸的傳統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華之美為基礎,與微雕技藝結合,讓它在全世界發光發亮。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區,陳逢顯對微雕作品進行修飾(7月18日攝)。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 陳逢顯與微雕結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陳逢顯說,從事微雕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對於眼力、體力都是考驗。 陳逢顯每年要去大陸交流三四次,用腳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說,要把大陸的傳統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華之美為基礎,與微雕技藝結合,讓它在全世界發光發亮。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8月26日電(記者陳君 鍾群 查文曄)山清水秀的臺灣新店碧潭景區附近,低矮民居、瓜棚菜園間藏著一座小小的「陳逢顯毫芒雕刻館」。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雕刻館主人、微雕家陳逢顯說,博物館的名字取自佛語,也是他幾十年艱辛藝術路的寫照。

  灰白長發束在腦後,一身磚紅色的中式外套簡單飄逸,陳逢顯推門入院,帶領記者穿過花園,登上一棟兩層樓的鐵架簡易樓房。這裡就是他從事創作的工作室,也是展示30多年微雕心血的所在。

  L形的二樓廳堂裡掛滿了書法、素描作品,一張條幅寫著「水滴石穿」。貼牆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玻璃展示櫃。特別的是,展示柜上都裝有放大鏡。

  記者將眼睛貼近放大鏡,屏氣凝神,借著窗外的夕陽仔細尋找,鏡片後面出現了一個逐漸清晰的微小世界:蜜蜂翅膀上的墨書「過兒吾愛,我在絕情谷底,小龍女筆」14個小字,令人莞爾;針孔裡的臺灣蝴蝶蘭,長不過1毫米,綠葉紅花,惟妙惟肖;細小的黃金茶壺,2毫米直徑的壺身上嘴、蓋俱全,讓人嘖嘖稱奇;75頁的微書《唐詩三百首》,長僅9毫米,重0.35克,有章有法「寫」滿萬言……

  陳逢顯與微雕結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還是三年級小學生的他第一次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見到了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傳世之作「雕橄欖核舟」。3.4釐米長的核舟上,雕著8個神態動作各異的人物,桅帆繩索具備,門窗開合自如。舟底還有毫芒細刻《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

  面對瑰寶,自幼愛好藝術的陳逢顯許下心願,要學習微雕這門中華傳統藝術。

  心懷夢想,陳逢顯廣泛涉獵書法、繪畫、雕塑,打下堅實功底。

  1981年,他進入臺灣印鈔廠,每天手持鋼針在鋼板上點點刻畫,雕刻貨幣雕版。陳逢顯說,那時因為工作之便,他有更多時間練習,也接觸到了放大鏡、鋼針、微毛筆這些必備工具。日積月累,磨練出精細的雕刻技巧和沉靜平和的耐心。

  下班後,他就一頭鑽進自己的創作室,探索微雕世界。由於難度極高,當時臺灣幾乎無人從事微雕事業。無師可拜,他只能自行揣摩,一切從零開始,因此這條路走得格外艱辛而孤獨。

  陳逢顯說,從事微雕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對於眼力、體力都是考驗。創作時,每一刻畫都要凝神閉氣,控制有度,手不能抖,氣不能喘,氣定神閒間細細琢磨。夜深時他常常在放大鏡前一坐就是幾小時,抬頭再看窗外,天已透亮。

  他拿起一隻竹雕小狗半成品示範,用三角刻刀去除多餘部分,再用鋼針修飾細節,突出細膩的毛髮質感,一點一划,小心翼翼。

  要容萬物於毫末之間,失敗在所難免。「雖然經歷無數挫折,也帶給我極大滿足。」陳逢顯說,在失手中進步成長,才能得心應手。

  兒時記憶讓陳逢顯念念不忘,入門不久就雕出了屬於自己的核舟,至今仍是雕刻館裡的珍藏。因為選用臺灣橄欖核,這隻核舟更小,只有2.5釐米長、1釐米高。他在舟底刻上了唐詩《楓橋夜泊》和山水畫。

  2008年底,熊貓「團團」「圓圓」來到臺灣。陳逢顯認真觀察熊貓的習性、儀態,耗時3個月雕刻完成只有0.7毫米大的微雕「團團圓圓」。後來它們有了下一代「圓仔」,陳逢顯又把熊貓幼崽形象加了進去,成為幸福美滿的熊貓「全家福」。陳逢顯說,這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唐詩是陳逢顯喜好的題材,細針上雕刻《遊子吟》詩句,蜜蜂雙翼鋪陳唐詩二十首……「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文化。」他在各種材質上創作唐詩微書作品,選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詩作,書寫或雕刻在金箔、火柴、棉線、茶壺之上。

  陳逢顯每年要去大陸交流三四次,用腳步丈量大江南北。爬過居庸關長城,他在米粒上寫下「走在長城上,不禁悽悽然,流下溫柔淚」;翻過秦嶺,甘肅天水伏羲廟的唐槐和麥積山石窟的大佛也被他細細描摹。

  他說,要把大陸的傳統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華之美為基礎,與微雕技藝結合,讓它在全世界發光發亮。(來源: 新華網)

「袖珍狗」迎新年

  12月18日,陳逢顯在觀察筆尖上的「袖珍狗」。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在樹脂材料上雕刻了三隻栩栩如生的「袖珍狗」,其中最小一隻狗的尺寸只有1毫米,頭部的尺寸僅0.1毫米,需通過高倍放大鏡才能一探究竟。據介紹,12年來陳逢顯每一年都會雕刻生肖來慶賀新年的到來。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

  這是12月18日拍攝的微雕作品「袖珍狗」。近日,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在樹脂材料上雕刻了三隻栩栩如生的「袖珍狗」,其中最小一隻狗的尺寸只有1毫米,頭部的尺寸僅0.1毫米,需通過高倍放大鏡才能一探究竟。據介紹,12年來陳逢顯每一年都會雕刻生肖來慶賀新年的到來。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來源: 新華網)

針尖上的世界

  陳逢顯用放大鏡工作(7月12日攝)。

  臺灣新北市的微雕大師陳逢顯投身微雕創作30多年。他用米粒、金、木等各種材料進行微雕創作,作品可以放在針尖、筆尖上。憑著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陳逢顯創造了一個「針尖上的世界」。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陳逢顯創作的針眼裡的梅花鹿(7月12日攝)。

  臺灣新北市的微雕大師陳逢顯投身微雕創作30多年。他用米粒、金、木等各種材料進行微雕創作,作品可以放在針尖、筆尖上。憑著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陳逢顯創造了一個「針尖上的世界」。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來源: 新華社)

「袖珍雞」迎新年

    (1)1月11日,陳逢顯為「袖珍雞」進行最後的修飾。

    為迎接丁酉雞年,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耗時三個月,在1毫米的樹脂材料上雕刻了一隻栩栩如生的「袖珍雞」。「袖珍雞」鑲嵌在一枚戒指內,需通過高倍放大鏡才能一探究竟。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1月11日,陳逢顯為「袖珍雞」進行最後的修飾。

    為迎接丁酉雞年,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耗時三個月,在1毫米的樹脂材料上雕刻了一隻栩栩如生的「袖珍雞」。「袖珍雞」鑲嵌在一枚戒指內,需通過高倍放大鏡才能一探究竟。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3)1月11日,陳逢顯為「袖珍雞」進行最後的修飾。

    為迎接丁酉雞年,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耗時三個月,在1毫米的樹脂材料上雕刻了一隻栩栩如生的「袖珍雞」。「袖珍雞」鑲嵌在一枚戒指內,需通過高倍放大鏡才能一探究竟。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臺灣藝術家雕刻1毫米「袖珍雞」 迎接「雞年」到來

  新華社記者臺北1月12日電(記者張爽 歐東衢)農曆雞年即將到來,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耗時三個月創作了一枚微雕作品《一鳴天下白》。身高體長均僅1毫米大小的雄雞隱藏在一枚戒指裡面,用放大鏡才能看到它栩栩如生的姿態,令人驚嘆。

  記者日前來到陳逢顯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工作室採訪,看到了這件微雕作品。這隻微型雄雞以樹脂為材質,使用特製的刀具雕刻成型,並使用特殊顏料上色,可謂「雄雞雖小,五臟俱全」。雄雞腳下是米粒大小的基座,上書「雕刻最小雞《一鳴天下白》,陳逢顯刻」。整個作品與承載它的戒指完美融合在一起。

  陳先生告訴記者,雕刻這件作品用了將近三個月時間。因為它的尺寸非常小,頭的部分最寬處只有0.1毫米,卻要包含雞冠、眼睛和嘴等所有的細節,所以雕刻的時候必須非常仔細。「這是非常困難的,當中失敗有十幾次。這隻雞有一種仰首的儀態,『一鳴天下白』是這次作品的主題。」

  談起對未來創作的想法,陳先生對記者說,這幾年大陸很多的微雕作品對他有啟發,也有很多大陸微雕師來他的微雕博物館交流,他希望兩岸藝術家能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互動。 (來源: 新華社)

"大陸微雕做得比臺灣好!"

  臺海網4月2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邱樂 沈威 文/圖 通訊員 陳鴻傑)近日,廈門佛事展許通海展館迎來臺灣微雕藝術大師陳逢顯。

  在微雕藝術大師許通海的陪同下,陳逢顯仔細欣賞了以佛為主題的微雕珍品,尤其是對許通海正在創作的微雕巨作《華嚴經》讚嘆有加。陳逢顯表示,微雕藝術是宮廷藝術,是藝術中最讓人感動的經典,「而目前發展這項塔尖藝術文化,大陸比臺灣做得好」。

  在談到微雕現狀時,許通海表示,微雕以刀代筆,以小見大,技藝要求非常高,創作過程極其艱辛,導致這門承載數千年的中華特殊工藝面臨後繼乏人的危機。陳逢顯也表示,兩岸應加強互動,搭建平臺,在國內舉辦微雕藝術文化節、高峰論壇等,讓微雕藝術這朵璀璨的花開到世界去。 (來源: 臺海網)

臺灣藝術家微雕兩岸小羊迎羊年

   (1)2月17日,雕刻家陳逢顯在新北市家中創作。

    為了做好微雕,他要從大到小逐步嘗試。為迎接農曆羊年的到來,臺灣雕刻家陳逢顯歷時半年多,用樹脂雕刻完成一隻大陸的藏羚羊和一隻臺灣的長鬃山羊,以此祝福兩岸同胞新年喜氣洋洋。其中「藏羚羊」長1.8毫米、寬0.6毫米、高4毫米;「長鬃山羊」長0.8毫米、寬0.4毫米、高0.7毫米。兩隻羊可以「站」在鉛筆尖上,需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清楚。新華網圖片 金立旺 攝

   (2)2月17日,雕刻家陳逢顯在新北市製作微雕的大比例模型。

    為迎接農曆羊年的到來,臺灣雕刻家陳逢顯歷時半年多,用樹脂雕刻完成一隻大陸的藏羚羊和一隻臺灣的長鬃山羊,以此祝福兩岸同胞新年喜氣洋洋。其中「藏羚羊」長1.8毫米、寬0.6毫米、高4毫米;「長鬃山羊」長0.8毫米、寬0.4毫米、高0.7毫米。兩隻羊可以「站」在鉛筆尖上,需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清楚。新華網圖片 金立旺 攝

    (3)2月17日,雕刻家陳逢顯在新北市把米粒與他的微雕作品「藏羚羊」放在一起比較大小。這隻藏羚羊長1.8毫米、寬0.6毫米、高4毫米。

    為迎接農曆羊年的到來,臺灣雕刻家陳逢顯歷時半年多,用樹脂雕刻完成一隻大陸的藏羚羊和一隻臺灣的長鬃山羊,以此祝福兩岸同胞新年喜氣洋洋。其中「藏羚羊」長1.8毫米、寬0.6毫米、高4毫米;「長鬃山羊」長0.8毫米、寬0.4毫米、高0.7毫米。兩隻羊可以「站」在鉛筆尖上,需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清楚。新華網圖片 金立旺 攝

    (4)這是雕刻家陳逢顯的微雕作品「臺灣長鬃山羊」(2月17日攝)。這隻長鬃山羊微雕長0.8毫米、寬0.4毫米、高0.7毫米。

    為迎接農曆羊年的到來,臺灣雕刻家陳逢顯歷時半年多,用樹脂雕刻完成一隻大陸的藏羚羊和一隻臺灣的長鬃山羊,以此祝福兩岸同胞新年喜氣洋洋。其中「藏羚羊」長1.8毫米、寬0.6毫米、高4毫米;「長鬃山羊」長0.8毫米、寬0.4毫米、高0.7毫米。兩隻羊可以「站」在鉛筆尖上,需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清楚。新華網圖片 金立旺 攝(來源: 新華網)

萬千世界 「五藝」步步嘗試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臺灣微雕家陳逢顯的萬千世界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正對數十百倍放大鏡,擠眼瞠目,屏氣凝神,萬千世界,瞬時鋪展:寸人豆馬,髯須畢具;毫渺為宜,方寸皆大。一顆米粒,單面書數百字;一指甲書,七十五開,蠅頭小楷賦《唐詩三百首》……

  走進新北市新店繁榮街市圍就的一片低矮居民宅,棚架藤盤,田園瓜趣,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的家就在這裡。三十載百餘件作品微如埃塵,由玻璃罩「護體」,集合在家中二樓「毫芒博物館」。這裡既是家中創作之地,也是外展藝術之區。

  主人陳逢顯,本來並不是搞「微」型創作。30多年前,他於高職美工科畢業後,考入臺灣「中央銀行」所屬印鈔廠,成為一名錢幣雕版師。工作閒暇,他擺弄印版工具,那些花綠鈔面、絲縷綯紋、雕作技法,頓時令其醍醐灌頂:「何不另闢蹊徑?」

  微雕、微書、微藝、微畫、微塑「五藝」步步嘗試,終以微雕於當地出名。

  在博物館中藉助放大鏡細賞,砂、石、木、竹、牙籤、棉線、鋼針、火柴頭、黃金、鑽石、麵條、瓜子、蛋殼、蟲翅、昆蟲腦袋、甚至是從自己頭上薅下的白髮……陳逢顯嘗試的微雕媒材,千奇百怪。

  而所用工具,從抄手大電鑽,到定製針尖鎢鋼筆,到形形色色放大鏡、顯微鏡,達數百種,鋪滿工作檯。

  遍巡整館,最小的是一翡翠茶壺「擺件」,高0.3毫米,寬0.5毫米,細若針氈。

  最費時作品為一「本」《唐詩三百首》,小指指甲蓋一般大,七十五開,密密麻麻一萬字唐詩,肉眼難辨。裝訂也是難題,「因為太小,無法用線縫合,只能蘸取點點膠水,一頁頁側抹、疊合,經常一不小心,膠水多了,滲入字裡行間,就必須兩頁撕掉,從頭來過。」陳逢顯比劃著說。其微小書尺寸為長寬各0.8釐米。  

  刻寫「蜜蜂傳情書」是為最難。一隻蜜蜂側翼上幾行書信:「過兒吾愛,我在絕情谷底,小龍女」。其靈感出自金庸《神鵰俠侶》橋段:跌入絕情谷底的小龍女利用蜜蜂傳書,向楊過送求救信號。陳逢顯回想,昆蟲透明羽翅間一層蠟質油跡,字墨難沁,需用酒精清洗,雕寫費神,稍不在意便脆碎化塵。

  30年微雕光景,失敗已數不勝數:在火柴頭上刻柯林頓、萊溫斯基頭像,寫「乾柴烈火的辦公室戀情」,粉碎了兩百根火柴;蛋雕毫毛微書230個「空」字,耗費十斤雞蛋,一時間全家每天吃雞蛋。

  「有時,耗時很久的一件作品在收尾時敗筆,悵然嘆息,但必須重新來過。這些事都是家常便飯,早習以為常」,已在印鈔廠退休的陳逢顯笑道。

  「合抱大樹,發於毫芒」,一句取自佛經的「毫芒」古語,為陳逢顯博物館正名,也道出了其中真義。 (完)

臺微雕家陳逢顯以微雕熊貓圓仔和書法挺圓仔

 

    4月13日,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雕刻的微雕大熊貓圓仔,長只有0.5毫米。放在人民幣一分錢上,更見其小。 陳立宇 攝

    4月13日,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以書法圓仔挺大熊貓圓仔。稱都是中國的特產。 陳立宇 攝

  中新網臺北4月13日電 (記者 陳立宇李志全)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的後代圓仔誕生9個多月來,深為臺灣民眾的喜愛,也成為越來越多臺灣藝術家表現的對象。

  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對大熊貓情有獨鍾,在團團、圓圓尚未來臺之前,他就非常熱衷於大熊貓題材的創作,其中有一個微雕作品是兩隻大熊貓拉著一條寫有「我要去臺灣」的橫幅。陳逢顯以此來表達他希望大熊貓能來臺灣與民眾見面的心情。

  團團、圓圓來臺,特別是圓仔出生後,陳逢顯多次到臺北市立動物園觀摩,也產生了以微雕藝術來表現圓仔的創作衝動。不久前網絡上一度謠傳圓仔得了傳染病,雖說可能是「愚人節」有人搞的「惡作劇」,但也更堅定了陳逢顯要挺圓仔的決心,於是日夜趕工,終於以樹脂凝膠為材質,雕出了一隻長只有0.5毫米的微雕圓仔。將其放在人民幣一分錢上,更顯其小,非用高倍放大鏡,肉眼難見其端倪。

  陳逢顯說,大熊貓團團、圓圓和圓仔給臺灣民眾,特別是小朋友帶來了歡樂,擁有廣泛的「粉絲」,而大熊貓和毛筆書法都是中國的特產,因此熱愛書法的他也要用書法來挺圓仔,因此特別用毛筆揮毫寫了圓仔兩個大字來挺圓仔。他稱這為「一兩書法」,也就是用一兩個字來表現中國傳統書法的精神。

毫芒情深深幾許

圖為陳逢顯在創作。 記者 冽瑋 攝

圖為陳逢顯與他的書法作品。 記者 冽瑋 攝

  中新網臺北11月18日電 題: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毫芒情深深幾許

  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位於臺北市新店的一處深巷裡,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守著他的毫芒雕刻館,創造了一個個微雕世界的「神話」。毫芒之間,自有乾坤。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有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王叔遠的《刻舟》,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陳逢顯早年就讀臺北稻江高中美工科,打下良好的藝術功底。25歲時用雕刻鋼板的工具雕刻出平生第一件作品《鳥語花香》,由此踏上探索毫芒雕刻藝術之路。此後,他潛心鑽研毫芒雕刻技藝,先後創作出100多件獨具特色的毫芒雕刻作品。

  記者見到陳逢顯時,他展示了剛剛完成的微雕作品「世界最小白馬」迎接馬年,小白馬站在尺寸直徑0.2公分的鉛筆芯,栩栩如生。

  他說,毫芒立體微雕要在微小的方間,雕刻出作品,有時,只要一個顫抖,作品就斷了或不見,心血瞬間化為烏有。而觀者要想看清楚這些精雕藝術品,必須用高倍數的放大鏡,才能一窺奧妙。

  談及踏入毫芒雕刻領域的初衷,陳逢顯說,在藝術創作這條路上跋涉,無論油畫、素描、書法都不容易,幾經思考後,決定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事實證明,陳逢顯的選擇,確實在藝術界中,另開一扇美麗的窗扉。難能可貴的是,既沒有前人可供仿效,也不曾拜師:事實上,恐怕也無師可拜。從工具的開發、素材的研究和技巧的磨練,完全是以無師自通的方式。

  記者發現,僅僅是將鋼針磨到比縫衣針更尖更細,毛筆修剪至吹彈欲飛,就難乎其難。微雕藝術創作時耗費的心血與辛苦就可窺一豹。

  陳逢顯介紹,從事毫芒雕刻,既需要紮實的藝術功底,更需要敦厚、篤定的襟懷。創作過程中,每一次下刀、下筆都要閉氣一分鐘以上,全身每塊肌肉必須靜止不動;稍不留神,就會出現敗筆,一切從頭再來。

  對此,陳逢顯坦言,投身於此的最初10年,甚少與外界來往,也未曾發表作品。每天下班後,他就一頭扎進工作室裡,潛心研修,深居簡出。探索毫芒雕刻藝術的過程,充滿艱辛,且非常寂寞。一路走來,陳逢顯說,靠的是「滴水穿石。」

  陳逢顯潛心慧質,從紙、竹、木、石、沙、金屬、果核、頭髮,到平凡無奇的日常用品,如牙刷毛、米粒、火柴棒、蠟燭棉心、麵條、芝麻、縫衣線,甚至蒼蠅翅膀、螞蟻頭、蜻蜓翅膀,都在他的巧思下,成為獨特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其中知名的有刻版、印刷、裝訂長、寬各零點八釐米的微小書《唐詩三百首》,全書38頁,重0.35公克;在縫衣針的針孔內擺放6隻平均尺寸0.7毫米的圓雕大熊貓;《小北極熊》難度最高,不僅有文字,而且還有線條精細和色彩豐富的插畫,精美絕倫。

  自發表作品以來,陳逢顯每每發表新作,皆受矚目,也吸引收藏家紛至沓來。但他不為金錢所動。「我希望我的作品為更多的人欣賞,而不是深處「閨中|」,秘不示人。如此就失去了創作的趣味和動力。」」

  聖人云,有教無類。對此,陳逢顯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毫芒雕刻藝術是已經保存了3000餘年的古老技術,如今這份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我們肩上。傳統藝術的生存、發展,需要民眾的努力。這種努力,既有觀念、內容上的創新,也有形式、材料上的突破。

  針對傳統藝術的繼承與弘揚,經營毫芒雕刻館10餘年的陳逢顯認為,臺灣現有600多家博物館,民間博物館佔六成,呈多元的自然發展狀態。他以「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為例,目前共有40餘家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參與,大至恐龍化石,小至米粒毫芒,以趣味化、生活化、多樣化展現其特殊風採,每每能跳出公立博物館的蹊徑。

  陳逢顯說,博物館是實施教育的地方。實施教育可以採取更靈活、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比如,提供材料,指導孩子自己動腦、動手參與製作。「將文化傳承的種子播灑在孩子心中,讓孩子的想像力恣意揮灑,誰知道我們的校園裡藏著多少畢卡索、莫奈?」說起孩子們在雕刻館裡學習、創作的情景,陳逢顯津津樂道。

  近幾年,陳逢顯涉獵更加廣泛,今年11月5日,在伊朗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書法展上,作為唯一受邀的臺灣藝術家,陳逢顯送展的書法作品《靜心》頗受好評。

  陳逢顯說,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更要加深了解,加強合作,相互借鑑。他呼籲,每年來臺灣觀光的大陸遊客很多,但都走固定的旅遊線路。遊客應該多探訪臺灣的民間博物館,更貼近感受臺灣的文化魅力。

  記者告辭時,隨著聲聲喚「阿公」,兩個上幼兒園的孩童奔進陳逢顯的工作室,熟練地拿過彩色軟泥,開始操刀雕刻。陳逢顯笑而帶憂,他說他最擔心的是臺灣微雕藝術後繼乏人。「能雕刻到什麼時候就雕刻到什麼時候吧,有朝一日握不住刻刀了,就只好封刀。」

  其實,在陳逢顯心裡,一直期待著會有這麼一個傳人出現,繼續將「毫芒」精髓發揚光大。 (完)

臺灣雕刻家心繫傳承

    圖為陳逢顯向到訪的記者展示刻著陶淵明《飲酒詩》的橄欖核雕。中新社發 鄭巧 攝

    圖為來自臺中、14歲的林昱程近日與家人北上遊玩,到訪雕刻館。中新社發 鄭巧 攝

  中新社臺北7月10日電 題:臺灣雕刻家心繫傳承

  中新社記者 鄭巧 黃少華

  在新北市新店安康路的一處低矮民宅裡,藏著一個「微小而奇妙」的世界。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用三十多年創造的百餘件微雕作品,在放大鏡的協助下,讓參觀者驚嘆連連。

  一粒沙上寫著「一粒沙一世界」、蜻蜓翅膀上刻著唐詩、縫衣針孔裡雕刻著六隻0.7毫米大的熊貓……除了傳統的紙、木、石等材料,陳逢顯勇於嘗試,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

  「一次性筷子上也能雕出美麗的東西,希望大家珍惜資源,愛護地球」,陳逢顯向到訪的記者展示最新作品,只見二十幾根竹筷上分立著二十幾隻形態各異的老鷹,可謂栩栩如生。

  對微雕的熱愛,源於其小學時的一趟臺北故宮之旅。陳逢顯還記得看到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傳世之作「雕橄欖核舟」時的驚豔,在長3.4、高1.6釐米的橄欖核上,雕刻著八個表情不一的人物、精緻的花窗及300多字的《後赤壁賦》全文,這一堪稱「鬼斧神工」的作品一直留在他的腦海裡。

  從高職美工科畢業後,陳逢顯考入「中央銀行」所屬的印製廠,專門負責雕刻印鈔票用的鋼版。閒暇時,他用雕刻鋼版的鋼針刻了一幅硬幣大小的山水畫,大受同事讚賞,更促使他投身毫芒雕刻。

  「這是一項冷門的藝術,都要靠自己琢磨」,陳逢顯坦言一路上「無師可拜」。除了放大鏡能購買以外,鋼針、細毛筆這些工具都得自行製作。每天下班後,他就鑽進工作室,屏息凝神,一直創作到凌晨。

  三十多年的堅持,讓陳逢顯在當地出名。他的毫芒雕刻館,成為全臺灣一百多個工藝之家中唯一以微雕聞名的博物館。為了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這一藝術,雕刻館每周日向公眾開放,平日裡接受團體預約。

  來自臺中、14歲的林昱程趁著周日與家人北上遊玩,到訪雕刻館。第一次接觸微雕的他不時發出「哇」的讚嘆聲,「真是非常神奇,那麼小卻又那麼精緻,我特別喜歡聖誕老人」。臨走時,他還不忘帶走一份簡介,說要回家再細看。

  已經59歲的陳逢顯現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傳承上。他收了多位徒弟,從書法、繪畫等基本功教起,「其中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已經學了兩年,基礎打好了,才有可能學習微雕。」

  近年來,陳逢顯還迷上了與木雕、石雕並稱為「三雕」的磚雕,更多次深入社區、學校,指導民眾進行磚雕DIY活動,樂此不疲。他還在自家院子裡開設了磚雕體驗班,為更好推廣,僅向學員收取100元新臺幣的工本費,「磚雕文化300多年前從大陸傳入臺灣,期望能讓更多人體驗這種源遠流長的人文藝術。」

  在陳逢顯引薦下,記者見到了殘障雕刻家林正發。二十幾年前被車禍奪走雙腿的林正發不曾放棄,以驚人毅力在輪椅上雕出了數千個木雕、石雕和玉雕作品,並以擅長雕馬聞名。

  談到未來的規劃,除了多做一些有創意的東西外,林正發也提到了傳承的重要性。他已陸續收了七、八十個徒弟,年齡從10歲到80歲不等,「只要願意學,我都義務教,這項技藝需要更多關注。」(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師陳逢顯贊:"大陸微雕做得比臺灣好!"
    臺海網4月2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邱樂 沈威 文/圖 通訊員 陳鴻傑)近日,廈門佛事展許通海展館迎來臺灣微雕藝術大師陳逢顯。  在微雕藝術大師許通海的陪同下,陳逢顯仔細欣賞了以佛為主題的微雕珍品,尤其是對許通海正在創作的微雕巨作《華嚴經》讚嘆有加。陳逢顯表示,微雕藝術是宮廷藝術,是藝術中最讓人感動的經典,「而目前發展這項塔尖藝術文化,大陸比臺灣做得好」。
  • 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毫芒情深深幾許(圖)
    中新網臺北11月18日電 題: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毫芒情深深幾許  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位於臺北市新店的一處深巷裡,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守著他的毫芒雕刻館,創造了一個個微雕世界的「神話」。毫芒之間,自有乾坤。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有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
  • 臺灣微雕師陳逢顯:合抱之木,生於毫芒
    【解說】可以穿過針眼的微型翡翠水壺、站在米粒上三隻憨態可掬的小豬,在細細的火柴棍上撰寫的唐詩十二首……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臺灣新店碧潭景區附近的毫芒雕刻館,見到了這些藝術品的作者,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聽他講述毫芒之間的故事。  灰白長發束在腦後,一身月白色中式外套簡單飄逸,穿過綠茵掩映的小院,陳逢顯帶領記者走進他的微雕世界。
  • 臺灣微雕家陳逢顯傳承中華精湛工藝
    在臺灣新北市新店區,陳逢顯展示他製作的橄欖核微雕(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新華社臺北8月26日電(記者陳君 鍾群 查文曄)山清水秀的臺灣新店碧潭景區附近,低矮民居、瓜棚菜園間藏著一座小小的「陳逢顯毫芒雕刻館」。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雕刻館主人、微雕家陳逢顯說,博物館的名字取自佛語,也是他幾十年艱辛藝術路的寫照。
  • 【巴西《南美僑報》】關注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中華意象是兩岸...
    2019年01月23日 08:56:49 來源:中新網福建   手持一張百元新臺幣,臺灣文創達人、微雕藝術家陳逢顯用高倍數放大鏡向中新社記者解析紙幣上的防偽秘密:肉眼可見不過是一絲紅線,在鏡頭下竟然整齊排列著一排縮寫字母。
  • 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兩岸文創融合應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12月26日電 (林春茵 勞林蕾)手持一張百元新臺幣,臺灣文創達人、微雕藝術家陳逢顯用高倍數放大鏡向中新網記者解密紙幣上的防偽秘密:肉眼可見不過是一絲紅線,在鏡頭下竟然整齊排列著一排縮寫詞字母。陳逢顯在臺灣印鈔廠從事鈔票製版30餘年,在微雕藝術世界裡也浸淫了三分之一個世紀。
  •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臺灣微雕家陳逢顯傳承中華精湛工藝
    新華社臺北8月26日電(記者陳君 鍾群 查文曄)山清水秀的臺灣新店碧潭景區附近,低矮民居、瓜棚菜園間藏著一座小小的「陳逢顯毫芒雕刻館」。「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雕刻館主人、微雕家陳逢顯說,博物館的名字取自佛語,也是他幾十年艱辛藝術路的寫照。
  • 臺灣藝術家陳逢顯為老城「雕刻」新生
    臺灣寫真:「一轉角、一面牆、一處美」——臺灣藝術家陳逢顯為老城「雕刻」新生  中新社臺北10月1日電 題:「一轉角、一面牆、一處美」——臺灣藝術家陳逢顯為老城「雕刻」新生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新店區下城裡是位於臺灣新北市的一片老城。
  • 祖國的泥土最芬芳 「臺灣微雕第一人」登陸
    臺海網9月11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他被稱為「臺灣微雕第一人」,創辦了毫芒雕刻館。除了微雕,他還在兩岸積極推廣傳統磚雕藝術,他說——祖國的泥土最芬芳  毫釐之技  首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日前在福州舉行。
  • 臺灣微雕家陳逢顯雕「世界最小羊」迎新年(圖)
    臺灣微雕家陳逢顯雕「世界最小羊」迎新年(圖) 2018年09月04日 16:19:33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臺灣微雕家陳逢顯雕「世界最小羊」
  • 臺灣藝術家微雕袖珍黃金小鼠迎鼠年
    為迎接農曆鼠年的到來,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歷時十個多月雕刻黃金小老鼠,創作出《老鼠娶親》《福鼠雙輝》《十全十美》《同心協力》四組造型,每隻小老鼠只有約一毫米。陳逢顯從事微雕藝術已有四十多年。1981年,他進入臺灣印鈔廠,每天手持鋼針在鋼板上點點刻畫,雕刻貨幣雕版,日積月累,磨鍊出精細的雕刻技巧和耐心。
  • 臺微雕家雕「最小螃蟹」
    臺微雕家雕「最小螃蟹」 2014年08月04日 11:4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近日完成一件微雕作品,兩隻置於針孔上「手牽手」的立體著色螃蟹。蟹體最寬處只有0.2釐米,系用凝結的樹脂作材質。堪稱世界最小螃蟹。陳逢顯介紹,最難的是雕刻8隻纖細的蟹腳和兩隻大鰲。
  • 臺灣微雕家雕刻堪稱世界最小陶瓷茶壺
    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近日以微塑完成兩件可置於針孔上的陶瓷茶壺,堪稱世界最小陶瓷茶壺。
  • 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原標題: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學習雕馬,先開始是儘量模仿形態,後來開始刻畫馬的神韻,到更高層次又會回到追求簡單、靜止的馬匹。」在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眼裡,學習雕刻就好比禪宗提及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踏訪臺灣的博物館
    陳逢顯與他的毫芒雕刻館臺北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僅其中的博物館「家族」,就有多達32個博物館。其中一家頗為特別,這就是陳逢顯的毫芒雕刻館。毫芒也就是微雕。今年52歲的陳逢顯是臺灣著名的微雕藝術家,有「臺灣微雕第一人」之譽。位於臺北縣新店市的陳逢顯毫芒雕刻館其實就闢在陳逢顯的家中,樓下住人,樓上設館。
  • 臺灣毫芒雕刻藝術家陳逢顯米雕藝術作品川普與拜登超吸睛
    臺灣毫芒雕刻藝術家陳逢顯以1個月的時間在米上刻畫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左)與競爭對手拜登(右)的肖像,並刻寫出英文姓名字母及中文落款,維妙維肖
  • 臺灣微雕達人筆雕作品驚豔世界 。。。
    臺灣藝術家筆芯雕刻大師李健竹先生通過從筆尖手工雕刻將普通鉛筆變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微型雕塑。每件微小的藝術品都展示了這位藝術家令人欽佩的耐心和穩定的雙手,用鉛筆芯雕刻出一條鏈條一直是李健竹先生的夢想,而在經歷了多次試驗和錯誤之後,他終於實現了這一夢想。李健竹先生透露:「 [我一直想做到這一點,無論工作失敗有多艱辛,[我]都堅持要這樣做。」
  • 「細過髮絲、行雲流水」玉雕大師葉福歡的微雕藝術
    葉福歡,楊氏微雕第四代傳人,把微雕融入玉雕是他的創新。玉不琢不成器,葉福歡對玉的理解和設計,加上微雕的巧妙作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在傳統造型中融入時代特色,給現代玉雕藝術帶來一股清新之風。《葉福歡的玉雕藝術》,明天(周日)上午11:10,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播出。
  • 影響力丨濟南微雕大師在2.6克酒壺上刻300字!髮雕作品需用200倍...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5日訊 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巧的一種雕刻手法,被歷代稱為「絕技」。在濟南市有一位微雕大師,名叫王天明。不僅能在玉石、壺器、米粒等材料上雕刻上百個漢字,他還能在一根頭髮絲上進行雕刻。
  • 亞洲藝術家臺灣關渡辦「雙年展」構建「識別系統」
    原標題:亞洲藝術家臺灣關渡辦「雙年展」構建「識別系統」   李綱(右)與臺灣著名微雕藝術家陳逢顯交流攀談,講述作品《廢墟》的創作理念。 陳立宇 攝   王璜生對臺灣藝術家高重黎的《幻燈簡報電影系列006——秋刀魚的滋味》興趣甚濃。他說,臺灣文化中雜糅著本土、大陸、日本、國際元素,而高重黎用實驗電影的方式,對四者關係的釐清,提出了嚴肅發問。   當天,策展人、藝術家呈現的作品,來自日本、韓國、泰國、印度以及兩岸四地,形式包括水墨、實驗電影、投影、菌菇秀、彩色染印、藝術微噴、實體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