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如何聚焦「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5大關鍵領域,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個功能區建設,作為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和近年來嘉峪關重點文化產業投資項目參與者、親歷者,筆者結合嘉峪關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工作基礎,就影響嘉峪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有關問題及解決建議談一些粗淺認識。
影響嘉峪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有關問題
文化遺產公園與長城文化公園主題展示區融合問題。按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功能區分區規劃,嘉峪關作為萬裡長城、古絲綢之路交匯點和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首批國家5A景區,文旅融合發展程度高,景區IP品牌影響力、引流能力強大,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認同度高,保護利用基礎得天獨厚。特別是《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核心區詳細規劃》背景下的「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公園」,把長城保護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旅遊規劃、景區建設規劃等規劃有效銜接,具備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園所有規劃要素。因此,在長城文化公園建設中,在尊重文化遺產價值,突出普遍價值及真實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如何以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策略,突出長城文化和絲路文化的資源特色,將現嘉峪關文物景區與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公園載入國家元素、文化元素,使主題展示區與周邊環境整治、區域發展、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改善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主題展示區定位和範圍問題。嘉峪關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自古以來匈奴、吐蕃、鮮卑、突厥、党項等眾多少數民族聚集於此,是長城文化、絲路文化、農耕文化、遊牧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對衝之地。但甘肅省文物局委託敦煌研究院編制的《長城文化公園甘肅省建設保護規劃(建議稿)》中,將嘉峪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示區主題確定為「明代雄關」,這一主題放眼甘肅秦、漢、明長城保護利用現狀來說,無疑是準確的。但放眼全國,由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涵蓋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國內有影響的長城主題景區基本為明代長城,「明代雄關」這一主題失去了嘉峪關多元文化交融對衝特色,不能全面闡釋嘉峪關作為絲綢之路、長城交匯點的文化獨特性和歷史地理屬性。
建議稿規劃的主題展示區範圍,僅僅涵蓋依託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裡長城-嘉峪關」建成的國家首批5A級景區-嘉峪關文物景區,不但未將現嘉峪關文化遺產公園涵蓋其中,甚至未將《萬裡長城-嘉峪關文物保護規劃(2010-2030)》劃定的建設控制地帶覆蓋。
規劃落地執行和文化展示問題。從2011年開始,啟動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以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泛華集團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中國同濟建設設計有限公司等國內頂尖團隊,都先後圍繞關城編制了有關文物保護、文化旅遊專項規劃。但編制《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核心區詳細規劃》,實施中多次變更規劃分區、展示主題,造成初步建成的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公園,基本成為市郊公園,展示內容與價值主題不相符,長城文化形象標識和文化韻味缺失。因此,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需汲取這方面的教訓,在規劃編制階段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充分論證,規劃一經批覆,必須保障規劃的法律約束力,解決因主管部門領導更替、上級意志和喜好影響規劃落地執行問題。同時,通過長城公園這一糾錯機遇,深化遺產價值研究,解決遺產公園建設中文化展示缺失、拆遷、環境整治、受眾對象定位錯位、遺產價值闡釋傳播缺位等遺留問題,真正形成以關城遺產公園為展示核心,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包括石關峽、黑山巖畫)為南北兩翼的核心展示園。
正確處理相關規劃、建設、投資對衝關係問題。主要有:整體性展示與特色性體現關係、物質性展示與精神性傳播關係、項目建設與遺產保護間關係、社會效益與經濟利益關係、規劃編制與執行監督關係、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之間的關係。特別需要關注的是,隨著國家財政政策的調整,地方債務監管約束的加強,財政資金投資領域重點的調整,財政資金幾無可能主導長城公園全部4個功能區建設。務必在長城公園建設,尤其是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2個功能區建設中改善營商環境,創新招商引資政策和招商方式,給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投資長城文化公園建設創造條件。原則上應堅持政府政策引導、建設規劃主導,以財政資金鋪底撬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形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合力,解決財政資金主導文化旅遊開發造成的投資乏力問題。
推進嘉峪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建議
堅持保護為先、產業為要建設理念。保護為先,就是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時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要「堅持保護第一、保護優先,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的理念,形成保護與利用相得益彰、互為基礎的良性循環,力促文化旅遊產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文化效益、產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保護好長城遺產及環境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續性、文化的可識別性。需要注意的是,要辯證、正確理解「不能過度商業化」,並不意味著不要商業化、徹底反對商業化。文化旅遊本身就是商業化行為,文物保護離開了展示、利用,保護也就成為無源之水。關鍵是要辯證看待,把握好商業化的「度」。
堅持規劃引領多元融合發展。汲取嘉峪關文化遺產公園建設中因資金不到位多次調整規劃、變更規劃和建設內容,造成原定建設方案中拆遷和環境整治不徹底的尷尬。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劃要一次落地,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進行」,一體推進長城文化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統籌考慮公園規劃範圍內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配置,助推文化旅遊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推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競爭力,實現遺產保護、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工業旅遊、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讓長城公園成為具有遺產保護特色、歷史記憶的文化符號、城市形象,助力城市產業轉型、鄉村振興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堅持公園文化屬性和規劃剛性約束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建設的文化展示,必須滿足研究、教育、遊憩等基本功能。研究要立足於剖析長城精神,以古鑑今、以史為鏡;教育要立足於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神、外顯於形;遊憩要立足於培養遊客親近長城、閱讀長城、體驗長城、感受長城的文化習慣,融入生活,寓教於樂、寓教於遊,講好嘉峪關長城故事,讓長城「活」起來,實現長城從軍事設施空間到文化活動空間的轉換。要嚴格落實本體保護、監測展示和環境整治規定,管控保護區以做「減法」為主,改造或拆除與長城主題保護、展示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如各類山莊、入口廣場及大門等,豐富文化景觀表達,建設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樣板區,讓遊客記得住公園的文化符號,留得住長城記憶的鄉愁,保護民族文化血脈和精神棲息地。
堅持多規合一和優化凝練展示區主題。以現國家5A級旅遊景區——嘉峪關文物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公園、長城第一墩景區、懸壁長城景區為核心區,打造「絲路雄關」核心展示園。特別是要通過規劃整合,文物保護規劃、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規劃、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規劃、全域旅遊規劃等專項規劃等多規合一,強化規劃落實的法律約束力,執行力,通過立體化、多元性、還原式的遺產展示,賦予長城「絲路雄關」核心展示園更加豐厚的人文底蘊、文化表達,展示真實的、有厚重感的大漠雄關,展示西塞長城固有的「西北望、射天狼」大氣魄。
堅持產業化運作推進文旅融合區建設。按照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覽原則,利用長城遺址的輻射效應和境內長城沿線瞭望報警烽燧、獨立墩臺、城堡點狀分布的特點,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建設規劃主導、企業投資主體作用,激活社會資本投資參與投資文旅特色小鎮、討賴河戈壁大峽谷地質公園、新城草湖國家溼地公園、黑山秘境景區(巖畫保護)、魏晉風度景區(新城魏晉磚壁畫墓)等一批文旅融合示範項目建設,連點、成線、建網,優化旅遊線路和附屬設施,持續推進自駕車鄉村營地、長城人家民宿、旅遊農業產業園等新興旅遊業態策劃建設,發展夜經濟,打造集觀光、度假會展、運動休閒、文化演藝、美食購物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旅遊 +」產業體系。
堅持景城一體化打造傳統利用區。按照「產城一體、景城一體」理念,圍繞保護、傳承、利用和改革,打響長城公園文化品牌,積極借鑑國內文化旅遊產業發達地區公園管理體制機制、產業運作理念,堅持政府引導、多元投入,在堅持相關景區所有權不變、堅守文物保護底線的前提下,高擎文化保護傳承旗幟,對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進行明確規定,平衡資源保護與利用關係,引導產業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公園特別是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建設,破解「錢從哪兒拿」和「誰主導投資」的難題,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真正成為推動嘉峪關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金色名片」。
(作者單位:甘肅省嘉峪關大景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