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雲機場T3航站樓「長」這樣:一個有「小蠻腰」的H
金羊網 2020-07-16
T3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本期設計容量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容。
T3航站樓效果圖
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璐瑤報導:記者日前了解到,白雲機場3號航站樓(T3)中標方案已出爐。根據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版T3設計方案由白雲機場T2設計方和北京大興機場中標方聯合出品,航站樓外觀如同英文字母「H」。
T3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本期設計容量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容。
為何採用「H」構型?報告介紹,考慮到規劃東二、東三跑道間距僅為1530米,在二者之間的T3採用「H」形構型,T3由主樓及四條指廊組成,H中間的一橫為主樓,兩側為四條指廊,呈對稱式布局。「H」形構型令乘客的步行距離更短,還提供了較多近機位岸線,便於飛機高效運行。
報告透露,T3本期計劃建設主樓+北指廊,航站樓面積45.6萬平方米,設計容量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南指廊留待日後擴建。T3北側預留衛星廳建設空間和條件。
在T3航站樓前還將建設機場交通中心。未來將可聯通廣州地鐵22號線、穗深城際、廣佛環線、廣河高鐵、廣中珠澳高鐵等。
T3地下二層還預留了捷運站臺,未來可將T3與北衛星廳、T2銜接,填補白雲機場長期以來空側捷運的空白。
在布局和流程設計方面,報告顯示,T3採用了和大興機場一樣的「雙出發」設計,有雙層出發區,在常規出發層基礎上增加一層安檢區,與綜合交通中心連接,旅客步行距離大大縮短,接駁更便捷。
針對遠機位登機「走斷腿」的弊端,T3在設計上進行了改進。報告顯示,T3遠機位的登機口採用緊貼航站樓的布置,步行距離比T1、T2的遠機位登機口更短。T3還將國際和國內出發區垂直疊放在不同樓層,採用可轉換機位,飛機停在同一個位置,就能在國內和國外出發之間靈活切換,很大程度提高了近機位的利用效率,增加旅客走廊橋登機的機會。
按照總體規劃,本期工程建成後(2030年),第一、第二航站區(T3)合計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0萬人次。此外,廣州還在北站規劃了T4,乘客可在此值機、託運、安檢、通關,再搭快軌6分鐘直達機場。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