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日本新網際網路巨頭即將誕生!
11月18日,搜索巨頭日本雅虎(Yahoo Japan,於今年早些時候改名為Z Holdings)和日本社交應用巨頭LINE宣布:將於2020年10月前完成合併。
他們聲稱說要做世界一流AI公司,但和國際巨頭一比,還是顯得有點像「小弟」。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者:姚瑤)、投資圈(宋文洲)、上海證券報等
編 輯丨張涵、劉巷
日本雅虎和日本版「微信」合併,
要挑戰中國BAT!
日本新網際網路巨頭即將誕生!
11月18日,搜索巨頭日本雅虎(Yahoo Japan,於今年早些時候改名為Z Holdings)和日本社交應用巨頭LINE宣布,達成初步合併方案,預計將於今年年末至明年年初間籤署最終協議,並於2020年10月前完成合併。
此次合併意味著在日本將誕生用戶數超1億的新網際網路巨頭!
新公司將橫跨電商、社交、資訊和金融服務等業務,料將改變日本網際網路版圖,但雙方的野心不止於此。
(合併後組織架構)
不可否認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日本缺少了一些國際存在感。
此次合併,雙方也顯露出了相關的野心。
Z Holdings的CEO川邊健太郎在11月18日舉行的聯合發布會上表示:
「中國和北美湧現了一批全球網際網路巨頭,中國有BAT,美國有GAFA。」
Z Holdings的CEO川邊健太郎和LINE的CEO出澤剛將擔任新公司的聯合CEO。
新公司的野心是:「新公司將以日本和亞洲作為起點,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AI科技公司。」用AI技術賦能金融科技、媒體內容、電商、社交、廣告等等領域。
(兩者合併後與中美網際網路巨頭的橫向比較 來源:聯合發布會)
讓我們來梳理一下雙方的基本情況及協同效應。
定位及用戶數量:
日本雅虎(於今年早些時候改名為Z Holdings)是搜尋引擎巨頭,月均用戶數為6743萬人,擁有300多萬家企業客戶,軟銀集團擁有Z Holdings45%的股份;
LINE是日本最普及的聊天軟體,月均用戶數為8200萬,擁有350萬家企業客戶,韓國網際網路巨頭Naver擁有其73%的股份。
用戶類型:
在網站服務領域,日本雅虎主要服務對象是40多歲的用戶;
LINE則被大量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使用,雅虎日本用戶的圈層效果不難想像。
行動支付及電商:
兩家公司的合併還將在行動支付方面形成協同效應,因為兩家都涉足了行動支付。
LINE Pay目前有3690萬的註冊用戶,日本雅虎的PayPay有1900萬,分別佔日本的第一、二位。
稱得上是日本版的「支付寶」與「微信」。
另外,日本雅虎在日本電商市場的佔有率排第二,Z Holdings在9月份決定以37億美元收購日本服飾電商ZOZOTOWN。
在金融領域:
日本雅虎擁有的日本網絡銀行前不久與SBI Holdings達成金融業務一攬子合作協議;
LINE攜手野村成了「LINE證券」,還計劃與瑞穗銀行合作開設銀行業務。
可見,合併後,雅虎日本能在金融渠道與用戶數量上大收規模擴張與成本遞減的紅利。
孫正義將在日本打造另一個「阿里巴巴」?
有分析指出,通過此次合併,軟銀掌門人孫正義欲以日本雅虎為核心,在日本打造另一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孫正義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這或許是孫正義在WeWork投資上栽跟頭後,極力想扳回一局的一步棋。11月6日,軟銀集團公布了第三季度業績,由於WeWork等投資的大幅減記,該集團本季度營業虧損7044億日元(約合65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5260億日元,為該集團14年來首現季度虧損。
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季報發布後的說明會上表示知錯了,並深刻反省,但同時他表示,軟銀不會因此收縮。
孫正義:一次拜訪賺了1000多億
善於拜訪是另一種經營智慧
馬雲與孫正義(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投資圈
作者:宋文洲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去見什麼人、怎麼去見人。能否常去拜訪別人,說到底是一個心態問題。
見人有兩種:
一是被動的見人,其中最被動的就是被上司或客戶叫去批評。
另一種是主動見面,最主動地見面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去求見別人,這裡我們稱之為「拜訪」。
拜訪別人,助你成功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去見什麼人、怎麼去見人。
孫正義是當代日本最成功的企業家,他父母都來自韓國。他從小就受到周圍日本人的歧視,立志要出人頭地。高中時代,孫正義寫信給時任日本麥當勞總裁的藤田,希望能拜訪他並學習如何做生意。
據說藤田的祖先也來自少年的家鄉——朝鮮半島,於是他熱心地接待了這個少年。那時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孫正義告訴藤田他要離開日本,去美國留學,並詢問將來應該投身的方向。藤田告訴他,等你長大時,信息科學一定是最熱門的產業。
孫正義在加州上學時,就投身IT,至今也沒有離開過IT產業。
他去美國拜訪當時還沒有上市的雅虎,到中國拜訪還沒有做大的阿里巴巴。他曾在1個小時內就決定大筆投資,他能夠當場判斷,是因為他久經沙場,是因為在高中時就有勇氣前去拜訪藤田。他能夠被接受,更是因為他能放下面子親自拜訪。
如今,孫正義持有軟銀的股份大約在20%,相當於間接持有阿里5.6%的股份,價值達千億。
現在的孫正義依舊是衣著樸素,遇到有趣話題會主動找你聊天,毫無大佬作派。
尚未成功時,主動去拜訪別人是理所當然的,功成名就後能繼續前去拜訪別人更加重要。不少企業家在寂寂無名的創業期,常四處拜訪,可業績穩定、有了名氣之後,反而做不到這一點了。他們開始喜歡被別人拜訪,看起來千客萬來、繁忙一時,但實際上所經營的事業可能已開始孕育著衰退的苗頭。
除了部分親朋好友,來客都是為生意而來。盡力為自己爭取好的條件是人之常理,為此而投其所好、阿諛奉承也無可厚非。總是在被溢美之辭誇大的環境裡度日,久而久之,對市場乃至世界的認知都難免遲鈍。
主動上門的人,有的是朋友介紹,有的源於偶然相逢,有的還可能是從別處打聽而來。雖說見面是為了雙贏,但對方有求於你的比重更大一些。而主動去見別人,才能更積極地發掘出會談的價值。雖說做起來不難,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喜歡別人登門來訪,既省事兒又體面,甚至還有些優越感。
在路上前進
日本有數以千計的百年企業,那些長期盈利並能順利完成傳承換代的企業,都有一個不大為人所知的共通點:他們的創始人都是那種腳步輕盈的人。
他們會隨時離開總部,去到生產一線,去到客戶身邊。他們不帶秘書,不帶隨從,說走就走。因為是去人家的地盤,即使自家事業斐然,也不能太隨意,自然就會更注力於此行的目的,使會談更具效率。
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一次國際研討會上,我看到日本一位著名企業家因所提問題膚淺、囉嗦而被臺上的美國學者嘲諷。當時,美國學者估計是不知道這位企業家的社會地位的。我暗想他會憤然離席或悄悄離開吧,但讓我吃驚的是,他不但沒有離開,反而在討論環節又第一個提問,並在休息時間裡和那位學者交談。
這一幕我終身難忘。
每當自己有和別人攀比體面的蠢動時,這一幕就會瞬間閃現。當時,那位企業家雖也算業界大佬,但業務只專注於日本市場,可今天,他已經把產品賣到全球各地。他和那位美國學者交流時,是抱著理想而去的,他對自己的理想如此執著,以至於沒有功夫顧及面子之類的無聊情緒。
能否常去拜訪別人,說到底是一個心態問題。你要去拜訪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正確,而是因為他們恰恰站在通往你理想的道路上,或許能給你以幫助。不專注於繼續趕路的人,自然也就用不著四處出訪了。
21君
小夥伴們,你認為日本雅虎與LINE合併,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本期編輯 劉巷
我在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