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記錄|201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

2020-12-11 清華大學

11月14日下午,201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簡稱「特獎」)答辯會在主樓後廳舉行。15位候選人先後分享各自在清華園的成長經歷。

我們為您帶來特獎候選人答辯實錄,一起走近特獎候選人的清華故事。

(按答辯先後順序)

張博涵

人文學院

徵往訓來著信史,考世定治貫中西

介紹人說,張博涵身上「 普通、落後一樣可以成就非凡」很打動人,是老師們口中「讀書的種子」。

大一大二在清華接受嚴格的史學訓練,張博涵形容自己「把青春獻給雙行小注」;獲「英華學者」獎學金後赴牛津大學訪學一年,獲得牛津導師高度評價「He has tackled unfamiliar topics with gusto, reading both widely and deeply.」

推研成績專業第一,文史哲專業課程成績均為4.0,張博涵曾獲國家獎學金、人文學院院長獎學金、清華大學綜合優秀獎等等。

其實,他亦曾普通過。不理想的高考成績,並不紮實的學習基礎,他用努力證明普通和落後同樣可以成就卓越。在牛津大學期間,英格蘭漫長的黑夜,面對龐雜的史學資料,他從日出到深夜不斷地學習和閱讀,每周英文學術閱讀量超過3000篇,完成學術文章32篇,在交換期間取得了全科4.0的成績。

他亦曾懷疑過,為何選擇「西方歷史」這個艱難的學術道路,但史學上的收穫讓他秉持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學術理想。選修經濟學二學位,學習拉丁語和古希臘語,他堅定地以中國史學背景為骨架,以西方歷史史學為血肉,融合西方史學與史觀之精神,開創具有中國底蘊的世界史研究範式

此外,他連任兩年班長,亦獲得清華大學社會工作優秀獎。

「我堅信:中國的世界史研究也能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的西學研究不應遜色於西方。」

趙文亮

自動化系

明心知往 力行求至

介紹人魯繼文老師對趙文亮的學習品質、動手能力、責任心和創新意識都印象深刻,「毫無保留推薦」。

他把學習作為第一要務。推研成績位於年級第一,三年共有26門課程80學分取得A及A+。「數字圖像處理」課,他交出了被譽為自動化系多年來的「最好試卷」的近乎滿分的答卷,並激發了對計算機視覺的興趣,此後參加智能交通實驗室SRT,還直博到智能視覺實驗室(i-Vision Group)。

從小喜歡玩魔方,趙文亮在高中時想到了魔方鬧鐘的創意——鬧鐘響起時,必須復原魔方,鬧鐘才能停止。來到清華後,他在新生創意大賽中繼續這個創意。加入天空工場興趣團隊之後,他進一步發展原創意,新加了自動計時、智能復盤、輔助教學的功能,將「魔方鬧鐘」升級為「智能魔方」。最終,作品獲得清華大學第36屆「挑戰杯」一等獎,他也入選第十二期的「星火計劃」。

「在過去的三年裡,我覺得讓我印象最深,收穫最大的就是我在挑戰杯中的奮鬥和傳承。」作為自動化系學生科協挑戰杯部部長,挑戰杯上,趙文亮身兼組織者和選手。在他參與組織的自動化系挑戰杯預答辯中,還作為主持人給自己報了幕。

擔任自動化系學生科協副主席後,他賽前逐一詢問有意向同學的選題情況,寒假期間帶領部員每周跟進選手進度,並在正式答辯之前舉辦預答辯。最終,系裡捧回優勝杯,星火計劃入選人數也翻倍。

「我會努力將本科階段穩紮穩打、精益求精的態度投入到科研中,爭取做出一些有意義的工作。」

高天宇

計算機系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剛上大二的高天宇想做更有開創性、更有意義的成果,退出薪酬不錯的自動駕駛公司實習,找到介紹人劉知遠老師,進入實驗室做出了「高水平學術論文、高質量開源工具」。

高天宇打開自然語言處理的大門,源於大一的一場關於視覺與語言的辯論。進入實驗室後,他選擇做「少監督的關係抽取」並驅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以第一作者/共一作者身份在計算機領域國際會議發表三篇論文,一篇第一作者論文被AAAI20接收,併入選2019年清華大學學生「未來學者」計劃成員。

上學期在校園裡騎車,沒看路摔掉了一顆門牙,讓高天宇也更明白「腳踏實地」的重要。注重學術開源工具,打造更開放——標準化研究環境、加速同領域相關研究,更友好——幫助初學者迅速上手,更務實——促進產學研結合的學術生態,他成為開源項目OpenNRE的主要開發者。OpenNRE的開原始碼收穫了1900星標,他說「看來我們還是很受程式設計師喜愛的」;同時在企業感興趣後,他「還是深藏功與名,婉拒了他們的好意」。而郵箱裡超過600封關於OpenNRE的郵件即是複雜工作的一個體現。

作為社工文藝達人,高天宇和同伴們舉辦學生節,參與製作了畢業聲音樂節、校歌賽等28部視頻,貼過海報,做過推送,擔任過主持人,見過很多次凌晨四點的北京

他說,iTsinghua自定義:清華為我們提供了無限多的機會,讓我們去追尋、去探索自己熱愛的事。我也很慶幸在園子的三年多時間能夠把握住機會,去嘗試熱愛的事,去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去探尋到願意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祝大家在紛繁的世界裡,都能保持一顆仰望星空的赤子之心,同時也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看清腳下的路,避免像我一樣落得摔掉門牙的下場。」

葛霄飛

生命學院

鑽堅研微 廣見篤行

篤志科研,在朋輩激烈中共同進益。葛霄飛是生命科學的學堂班成員、「星火計劃」第十二期學員,從享受科研的「怦然心動感」開始,立志為重大疾病的攻克作出貢獻。

進入施一公老師的實驗室從事多囊腎病研究,她所在團隊經過數年努力成功解釋了相關通道蛋白的開閉機理,發表於《自然·通訊》;研究進一步深入,發表於《科學》的論文葛霄飛成為第三作者。

「身為清華人,我始終牢記上大舞臺、幹大事業的使命和追求。」連續三年在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收穫金牌,她從小學妹成長為教練,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清華人的創新精神。

行萬裡路,在全球視野中沉澱自我。葛霄飛曾先後8次出國交流,開拓多元的國際視野,提升創新能力,但也因為對祖國強烈的個人責任感,最終決定留在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攻讀博士。

學習發展中心答疑坊志願者、清華大學本科生課程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星火計劃"十二期理事、紅會學生分會支教部成員......在志願社工中回饋他人,她將知識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累計獻血超過一升,獲得清華大學「五星志願者」稱號等多個獎項。

葛霄飛還在閒暇時間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藝術與愛好,帶給我以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態度,讓我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文質兼備的她,還曾經是校散打代表隊的一員。

「我享受科研帶給我的衝動,樂於承擔生物醫學研究者的責任,我想,若能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一項巨大貢獻,那我這一生,便不虛度。」

黃一洋

新聞學院

有力度地生長,有溫度地傳播

介紹人胡鈺老師形容黃一洋從知識到能力,從科研到社工取得長足發展;保持清華底色的同時,有鮮明的亮色

黃一洋三年學分績年級第二,14門專業必修課中12門獲得4.0的成績。到新聞學院後,他發現學院本科生學術氛圍整體偏弱,組建新聞學院學生科協並擔任首任主席,將新聞傳播實務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新聞學院在「挑戰杯」以及暑期研修項目中的突破,都是他難以言語的快樂

同時,他也在思考如何在專業上立足並找到自己的熱愛。大二暑期,黃一洋製作了一部山村牧羊歌手的記錄片,感受到紀錄片在講述時代故事、傳遞人性溫度方面所具有的力量。此後,抗癌患者、盲人按摩師......他的鏡頭中,是「一個個閃閃發光的靈魂,一段段平凡而不平庸的故事。」而在學術會議中,外國友人一句「感謝你讓我認識到一個我所不知道的中國」,讓他感受到自己所熱愛的紀錄片已經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他說,回顧過往三年的成長曆程,清華賦予自己學術研究始終如一的追求和堅守;在科創中從0到1的勇氣和信念,更賦予他傳播中國、知行合一的事業的力量。有幸參與「偉大復興」群眾遊行方陣,祖國的感召和清華培養,使他決心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留下自己的印記

「用影像溫暖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將是我一生無法割捨的事業。」

王文超

航天航空學院

水木清華強軍志 逐夢空天赤子心

介紹人李路明老師形容王文超是「心目中我們要培養的、有清華特質的飛行員的樣子」。

「我從小的夢想就是從軍報國!」 王文超擲地有聲的話語響徹在答辯現場。懷抱 「礪志空天」的夢想,王文超成為聯合培養的「雙學籍」飛行員,在訓練間隙回到學校參加特獎答辯。

學業基礎相對較弱,他刻苦學習,課堂堅持坐前排,為求答案「跑遍了所有老師的辦公室」,還和同學們自習開設「學霸小課堂」。推研成績專業第一,獲「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校設獎學金」等多個獎項,他說:「我不聰明,但我自強,以求無愧於心。」

王文超還是一名響噹噹的「硬漢」,三年如一日,堅持清晨六點早操,3年704學時訓練從未缺席;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訓練,完成200餘次3公裡測試,長跑總距離超過2000公裡。從入學時體測不合格,到體能考核9項「優秀」,8門體育課滿績,他說:「我不是強者,但是我全力以赴。」

在社工中找到個人價值和歸屬感,王文超還帶領班裡同學一起「好」。他用軍人的血性和擔當做好每一份服務工作,樂於助人,團結同學,擔任飛行學員班「首位」學生會主席,以及在學生會、團委等部門擔任職務,幾乎拿遍了聯合培養學員的所有榮譽

王文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飛行員畢業典禮上,老飛行員詢問殲-5戰機的載彈數量,得到年輕飛行員256發的標準答案。但老飛行員搖頭嚴肅說道,是257發。如果子彈告竭,但敵人仍對我的祖國和人民存在威脅,那麼我和我的戰機就是最後一發子彈

「人民送我去飛行,我學飛行為人民。」

鄧佳琦

土木系

生活因你們而火熱

「我的佳琦呢?」介紹人口中,系裡每位老師都對鄧佳琦印象深刻,經常是在討論中一起走出教室,是近年系裡最勤奮的學生之一。

通過國家專項計劃壓線進入清華,還是男生眾多的土木工程,當年,那位十六歲的小女生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是心懷忐忑的。軍訓期間,她哭著給五年後的自己寫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話,我希望你沒有刻意為追求一個數字而生活,我希望你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鄧佳琦說她覺得自己做到了。

初入清華,集體便是鄧佳琦溫暖的港灣。在宿舍相約早起、班級相約學習和運動中,她從清晨被鬧鐘叫起到早六自然醒,從找同學答疑到為同學答疑,從一個從未跑過兩千的女孩變為5門體育全部4.0的運動健將。學業上,她取得了「自己也很驚訝的成績」,三年推研成績年級第一,48門課程取得4.0的成績。而她參與的SRT研究項目(水泥基制工藝品)還入選了「國家級創新創業立項」。

飲水思源,鄧佳琦也在思考「大家需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甲級團支部榮譽,三年曆任10份社會工作,從班集體、第二集體,到身邊、遠方無窮的人們,支教、志願者......在服務的過程中,她收穫著純粹的快樂,也對價值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2周年,鄧佳琦跑下20公裡作為自己的20歲生日禮物。她說,三年變化的是專業方向,不變的是心繫社會和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初心。完成一個個從0到1的跨越,有信心並期待著未來的無限可能,有信心並期待著為更多的人實現從0到1,從1到正無窮做一點事。

「價值是在集體中奮鬥成長後,對集體的回饋與貢獻。」

成大立

電子系

做有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

「大學期間,每個人都會有記憶深刻的時間點,我希望分享對自己有深刻影響的四個故事,思考如何做一名『有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成大力說。

第一個故事:自己在一次期中考試期間的學業困惑。面對困難,成大力不氣餒不認輸,及時調整心理狀態和學習方法,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成敗。經過努力,他取得了推研成績年級第一的好成績,獲得「蔣南翔獎學金」「一二·九獎學金」等多個獎項,打下了堅實的學業基礎。

第二個故事:對於未能成功入選星火十二期的思考。但成大力不放棄,他堅持對科研的熱愛,專注光電子材料器件科研,發表多篇論文,後成功補選計劃。同時,他的腳步並不止於書本和論文,還將其努力應用於現實,力爭做出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的科研

第三個故事:成為電子系生權部部長的那一天。成大力曾在在秦嶺住了幾個月,白天上工地,晚上算數據,深刻領悟鐵路人的服務與擔當。這段經歷讓他立志傳承講奉獻、敢擔當的清華精神,以滿腔的熱情思考「什麼是清華人應有的社會擔當」。此外,成大力還擔任電子系學生會主席等職務、參與校園硬體設施改造、參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切實將社工訴諸務實,將志願歸於現實。

第四個故事:在手機上看到了邱勇校長在201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做一個理想主義者,聽從內心的召喚,突破現實的羈絆,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目標

「無論是帶著志趣學習,還是信念守正篤實,我一直立志做有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並將這一目標貫穿始終,定將不斷拼搏,不斷努力!」

周冉

機械系

充實生活,全面發展

介紹人王欣老師說周冉是清華桌球隊的「開心果」,知道他在機械系三年總排名第一,比聽到他拿冠軍還高興。

在2016年的第一堂體育課上,周冉便被「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並重」的體育精神深深觸動,小時候對桌球的熱愛在清華再次點燃。從跟隊訓練到球隊新人再到比賽隊員,周冉一步步成長,並和隊員一起多次獲得「首都高校杯」、「五四杯」團體冠亞軍。體育對周冉而言,既是一份喜愛,也是一份磨鍊。

以拼搏者的姿態面對學業,周冉38門課程學分績4.0,三年推研成績排名年級第一。他說,「比別人多一些付出,努力便不會徒勞」。以傳承者的目標服務同學,周冉多次擔任校內社工崗位。他說「做好機械人的傳承工作,我,一直在路上」。以奉獻者的新年開啟志願,盲人兒童、留守兒童、山區兒童都是他們關懷的對象。周冉因15 項志願活動、221小時的志願工時成為清華大學五星級志願者,海澱區一星級志願者。

「現在的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周冉的回答是要直博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投身晶片製造領域,做中國自主開發的「中國芯」

「煉拼搏之心,立傳承之志,懷奉獻之情,這是我用三年時光為大學生活書寫的定義。」

高雋

環境學院

做放眼全球紮根中國的清華環境人

高雋是介紹人餘剛老師眼中「全球環境國際班最優秀的同學之一」。

作為全球環境國際班的一員,高雋在「立志紮根中國,解決中國當前的環境問題,為綠水青山致力一生」的目標驅使下不斷前進,經歷學習、傳播、行走三個階段,迅速地成長起來。

她學習紮實,夯實基礎,推研專業第一,作為英華學者赴牛津交換,並獲3門課程A+的好成績。

她身體力行,公益宣教。肩負傳播環保理念的使命,用科研成果和調研情況向人們傳播和推廣環保理念,參與模擬氣候變化大會和環保主題沙龍,「收穫的不僅僅是榮譽,更深刻認識到作為中國青年身上所肩負的責任感。」

她力爭求索真相,腳踏實地,致力於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組織策劃5次環境社會實踐,支隊足跡遍布中國9個省和直轄市,收集基礎數據。曾赴山西平遙深入展開社會調查,並前往波蘭、越南、瑞士等多個國家參與國際會議和學習交流,致力於掌握一手資料,並向世界展示中國經驗。紮實的學習和開拓的事業讓自己堅定了信心,將為環保事業不懈奮鬥。

「中國環境事業任重道遠,我將上下求索、砥礪前行!」

魏一凡

車輛學院

恆心如擎,逐夢揚帆共前行

介紹人楊殿閣老師評價魏一凡是車輛學院最優秀的學生,不僅科研優秀,而且社工優秀,還總能帶領集體走向優秀。

魏一凡成長在一個長輩都是核電體系的一線工人和工程師的家庭。入學時,他在開學典禮上做新生發言,希望將祖輩、精神在此傳遞。三年後,他GPA排名連續三年年級第一,有30門課程獲得A及以上,入選「思源計劃」、「白楊計劃」等骨幹培養計劃。

魏一凡一直秉持「把每門專業課當做學術訓練來做」的精神,在大二大三6門核心專業課中,完成10萬餘字課程論文,學習4個新的工程軟體,產出學術論文1篇。「振動分析基礎」課程的兩個月時間內,他就完成90餘頁、2.8萬字的學術報告,超過要求5倍。

他在科研中「享受每一次探索,永不輕言放棄」。在一次專業設計中,他所在小組經歷2次思路顛覆,4版樣機修改,汽研所鐵皮房5天奮戰,每天10小時「接力」製作,終於獲得成功。他常常晚上十二點到達實驗室,由於精神高度集中,一抬頭就已過去兩個小時。

8次國際交流、4次志願公益、5次社會實踐、多次擔任社工崗位,他說自己要「努力做有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理工學生」。與集體共成長是他前進的動力,一句「一凡小課堂又開課了」,讓他覺得每多一個集體,我們就多了一個家

「我將初心恆念,揚帆起航,共逐夢想,不負青春,不負時代。」

王力鋮

化工系

立足科研 放眼世界 樂於奉獻

「之所以進入實驗室,是因為喜歡探索未知。」

王力鋮回顧了大學期間,三位對自己學業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導師,「他們手把手地教給我知識,在他們的指導下我的思路逐步開拓,並對一些實驗細節反覆琢磨,並逐步開始取得成果。」熱愛科研,刻苦學習,入學後,王力鋮把公式掛在床頭每晚推導;他的推研成績年級第一,並曾獲國家獎學金、金湧獎學金等多個獎項。

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科研,這是一位清華學生應有的擔當。」這是在學術追求的旅途上,王力鋮銘記最深刻的一句話。他致力於抗癌藥物遞送研究和酶催化研究,發表了4篇論文,並參與海外研修,積累科研經驗,逐漸從源於興趣的科研,走向重在價值的科研取向。

王力鋮還特別分享了他與《物理化學(A1)習題解答》的故事:對於這門令多數同學感到極「頭疼」的、頗具難度的課程,王力鋮從最初的一點點手抄公式和解題思路,根據化工前輩們留下的版本,完善完成了一本完整的習題解答,本著「Let’s do something matches」的意念,做出「本科期間給學弟學妹留下的最實用的成果」。

「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也將不斷努力,為美好世界貢獻應有的力量。」

崔世博

水利系

在努力中蛻變,在堅持中成長

在答辯前幾天,崔世博剛剛作為清華大學板球隊隊長,帶領隊員代表中國青年參加三國青年板球交流賽,拿到了全國板球錦標賽第五名的好成績。從大一零基礎的「板球小白」,到大二大三夯實基礎、徵戰馬杯,再到代表中國青年出戰,崔世博對夢想的追求一直在堅持。

社會實踐,知行合一,崔世博從心中的熱愛到堅定行動,他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村調研五級河長制。為期三年的探索之旅,從單槍匹馬,到找到數十名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共同參與,形成實踐方法論、搭建全國河長制效果評估模型,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智慧水利與河長制高峰論壇」發表會議論文,獲得「清華大學學生社會實踐金獎個人」「首都大中專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服務同學,堅守初心,崔世博在院系學生會主席的崗位上奉獻自我、服務同學、引領同學,拿回了8年未得的「小馬杯」冠軍。

他說,自己在清華大牛雲集的園子裡學會了堅持。堅持過,便無悔。

「最幸運的事莫過於選擇清華,最大的收穫則是學會了堅持。我將努力錘鍊過硬本領,勇擔時代使命!」

王振翎

化學系

做創造和傳遞知識的人

介紹人許華平老師形容王振翎「比我更聰明,但不絕頂」,非常擅長數學和長號演奏,他的導師常常在夜裡兩點之後收到郵件和疑問。

初入清華,王振翎深感自己基礎薄弱,學習壓力巨大。於是他大一咬牙學習,總是在晚上10點10分回到宿舍,因為圖書館10點閉館。功夫不負有心人,連續三年成績年級第一,推研成績為3.93。

大三到牛津大學交換的一年,他從剛開始不適應,到將分數從40多分到了90多分,完成了牛津 82 學分課程,無課程成績屬於 F ~ B+,收穫了對於化學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同時他自修 16 學分課程,超額完成畢設以外要求。

王振翎發現,雖然相對論效應對原子性質的影響已為人所熟知,但相對論對化學鍵性質的影響卻少有先例。於是他展開研究,並最終以Guasslet上的密度泛函——UCI暑研相對論效應對重元素分子化學鍵的影響,成功入選第十二期「星火計劃」。

「人類的知識總量通過傳遞得到保持,通過創造得到擴張。」 王振翎用行動傳遞知識,成長足跡「從1到無窮大」。大一下學期,作為答疑坊志願者,積累了177小時的志願時長;大二下學期,擔任《物理化學(1)》義務助教,一對一向同學們答疑,還完成了一項自主立項的物化教學改革的SRT;大三上學期,參與小班輔導講師團;大四上學期,擔任了《結構化學》的義務助教等。

大一零基礎加入軍樂隊,現在王振翎已是軍樂隊一隊隊長,還曾是軍樂隊業務中心負責人。在交換中,他還成功競選成為牛津管樂團助理指揮。「音樂是一個放大器,在演奏的過程中我會變得敏感,而想像力和靈感也在此刻被激發。」

「我無悔當初的選擇,我願在未來繼續踐行做一個學習、傳遞和創造知識的人!」

遊凱超

軟體學院

清華是一個舞臺,但我不能只當一個觀眾

介紹人王建民老師介紹,入學只比分數線高2分的遊凱超,三年後站上了特獎答辯的舞臺。

如何才能不當一個清華舞臺下的觀眾,遊凱超的思考是「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沉迷於別人的故事。」

在成長路上,遊凱超刻苦認真,不懂就問,共發送100多封郵件諮詢老師;行自強之志,超過1萬頁資料,勤學苦練不放心,投入太過於專注,甚至回家後媽媽都會不自覺地感慨說「少學一點吧孩子」;守自律之風,自己所做的筆記由於工整完備,目前正在校史館「優良學風史料展」展出。

從入學時第一門專業課3.6,到三年後專業課平均3.99,遊凱超奮力直追,全部數理基礎課4.0,16門專業課4.0;總共58門課程中,有36門課程獲得4.0,還獲得了計算機與網絡體系結構課程項目最佳實現獎。

科研方面,遊凱超投身於遷移學習,賦予計算機「『舉一反三』的能力」,紮根基礎研究,甘之若飴,看過無數次零點到六點的「夜色」,因為「只有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研究成果「方差有界無偏估計,模型選擇填補空白,方法具有理論保障」,得到了國際評委的高度評價。

科研的同時,遊凱超還是黨課小組組長,是學院的團委副書記,多重身份的他在服務同學、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真切的快樂。

「非常感謝清華大學給予我這麼好的成長舞臺!面向未來,我將立志為自主技術發展貢獻力量,並以自己的努力回饋『舞臺』,回饋社會。」

校黨委副書記過勇表示,歡迎大家來到「神仙打架」的現場,他對15位同學表示祝賀,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能夠站在特等獎學金答辯的舞臺上,就是對同學們重要的認可。過勇從三個方面向大家解讀了「特獎」:一是特等獎學金被稱為清華學生的最高榮譽,需要採取嚴格的標準和審核程序,獎項評選要立足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是特獎是學生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榮譽,候選人在擁有共同優秀品質的同時,展現出不同鮮明的個性,但特獎同時只屬於清華評價體系中的一環;三是特等獎學金的獲得,只是同學們人生成長中的一小步,未來的成功需要更多選擇和堅持。他寄語大家堅守自己內心的夢想,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應有的力量。

過勇講話

孫家廣院士點評

本次答辯,現場評委投票選出10位候選人,送校務委員會審議。

名單如下(按答辯順序排列):

眾多清華大學微博的粉絲,也紛紛前來圍觀——

背景連結

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於1989年設立,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今年是特等獎學金評選辦法修訂後實施的第一年,在以往評選的基礎上,學校一方面強調以德為先,引導和培育優良的學風,另一方面也嚴格評審的流程,充分發揮公示環節的監督作用,希望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能夠充分地體現清華人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勇氣和擔當。

策劃:李婧

文字:趙姝婧 李婧 張佳偉 程雪兒 彭建文

攝影:苑潔

視頻:方鍶

繪圖:劉心明

編輯:李婧

相關焦點

  • 2018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獎名單查看 獲獎學生答辯實錄
    2018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獎名單查看 獲獎學生答辯實錄  「神仙」打架結果出來了!11月21日,清華大學2018年特等獎學金(本科生)評選結果公示,10名本科生榮獲此獎學金。網友紛紛表示:太優秀了,此刻需要掌聲!
  • 2019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獎入圍名單出爐:15人,都是超級學霸,牛!
    2019年清華本科生特獎答辯入圍名單重磅來襲!經學生申請、院系資格審查、院系內初評和學校第一輪評選,共15名候選人入圍2019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本科生)答辯會,他們是:候選人簡介鄧佳琦 土木系「飲其流者懷其源」女,土木系建管6班。前三年推研成績年級第一,「思源計劃」第十六期學員。
  • 簡歷曝光:競爭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的牛娃都長什麼樣?
    這封信的起因,是我在網上看到一場2020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本科)答辯會。 答辯現場,清華學子們從容自信、侃侃而談,他們都是今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這個獎項是清華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
  • 清華「最強本科生」揭曉!網友:我大概是來湊數的……
    據清華大學新聞網消息,11月12日下午,2020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本科生)答辯會在法律圖書館報告廳舉行。15位候選人先後分享各自在清華園的成長經歷。答辯現場視頻15位候選人完成答辯後,現場評委投票,選出了前10名單。一起來認識他們:據了解,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於1989年設立,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
  • 清華學霸陳逸賢榮獲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父母的教育令人稱讚
    陳逸賢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學生,前段時間被入圍「2020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是清華大學「最強本科生」之一。很多人都被他帥氣的外表所吸引,有人說他是年輕版的周杰倫,還有人說他長得像劉昊然。但是,深入了解你就會發現,它不僅僅是有一個好看的外表,還是一個全能的學霸。
  • 華工本科生答辯、暨大本科生期末考試採用線上方式
    畢業生如何進行論文答辯?學生期末考試怎麼考?華工明確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以線上方式為主,暨南大學明確本科生期末考試採用線上考核等方式。目前,廣東已有十多所高校明確2020年春季學期學生返校的時間。本科生期末考試怎麼考?暨大採用線上考核等方式在2020年春季學期剩餘的2-3個月裡,廣東高校如何安排本科教學工作?
  • 清華大學「最強本科生」簡歷曝光:孩子,我為什麼一定要你上名校
    這封信的起因,是我在網上看到一場2020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本科)答辯會。答辯現場,清華學子們從容自信、侃侃而談,盡顯名校風範。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能參加答辯的學生,可以說就是清華大學「最強本科生」。
  • 上海交通大學2019「學生年度人物」答辯評審會舉行
    12月1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2019「學生年度人物」答辯評審會在圖書信息樓8樓會議室舉行。來自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博士生賀偉國,入學至今擔任博士班級班長,曾擔任製造技術與裝備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生黨支部書記,是2019年國家重大專項、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 我在天生路2號追星 | 2019-2020學年度優秀本科生標兵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級物理學專業本科生;獲2018-2019學年度國家獎學金、2018-2019學年度唐立新獎學金;獲評西南大學2019—2020學年度優秀學生標兵暨特等獎學金;獲2020年重慶市三好學生;獲2019年重慶市大學生物理創新競賽一等獎
  • 清華大學2019年度英華學者啟程儀式舉行
    清華大學2019年度英華學者啟程儀式舉行清華新聞網9月20日電(通訊員 吳愛軍)9月12日,清華大學2019年度英華學者啟程儀式在勝因院22號英華學者之家舉行。碧桂園集團董事陳翀、昇輝電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昭強、中瑞控股董事長萬永興、奧山集團董事長鄔劍剛、廣東歐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棟梁、大連一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代表王琛瑋,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袁桅、副秘書長趙勁松、教務處副處長楊帆、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主任臧迎春、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廖瑩和2018、2019年度英華學者出席啟程儀式。
  • 本科生稱畢業論文答辯走過場 最重要是感謝老師
    「本科生論文答辯生動地給我們的學生展示:學術論文就是貓捉老鼠的遊戲,你逗我玩,我逗你玩。」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的一篇博客文章,從我們眾多的教育問題中又拎出了一個:「走過場」的本科畢業論文答辯。
  • 今年,平均每4位本科生中就有1人獲得獎學金
    凜冬已至,年末將臨深大本科生獎學金也新鮮來襲!有多少同學獲得了獎學金?哪個學院的獲獎人數最多?「荔園之星」花落誰家?事不宜遲,一起來看看吧!星耀荔園——2020本科生獎學金頒獎典禮深圳大學2020年本科生獎學金頒獎典禮於12月25日舉行,副校長王暉及相關部門、各學院(部)負責人出席了此次頒獎典禮,同時出席典禮的還有各院相關的老師和同學們。頒獎典禮的五項流程揭開了荔園今年的又一個重磅儀式,荔園的學霸們和表現優異的學子,在此刻都收穫了自己過去一年辛勤付出的果實。
  • 滙豐推出800萬港元大灣區獎學金 資助香港本科生在大灣區發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滙豐推出800萬港元大灣區獎學金!資助香港本科生在大灣區發展滙豐12月14日宣布推出「滙豐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獎學金」,鼓勵香港本地大學的本科生探索日後在大灣區的發展,未來三年,滙豐將資助最多100名學生,獎學金總額達800萬港元。
  • 清華大學十大校花女神,在中國漂亮的美女學霸真不多
    名校頭銜、自身優雅的氣質,對西湖美景的由衷喜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才是她戰勝眾多美貌佳麗贏得桂冠的秘密武器、3、馬冬晗馬冬晗,清華大學精儀系81班本科生,於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三年學分績班級第一,連續兩年素質測評第一。
  • 西安大學生林奕皓上榜《人民日報》獲國家獎學金
    「五四青年節」《人民日報》公布了《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錄》,遴選展示了全國110名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的風採。西北大學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數學學院本科生林奕皓,作為陝西省屬高校僅有的3名獲獎學生代表之一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