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社會仁義禮智信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倡導的五大傳統美德、是人性中不可磨滅的光芒!兩千多千來,其對推動道德自律、家庭和諧、社會穩定、中國歷史的可持續性發展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體道德下滑、價值觀扭曲、違法犯罪頻發的今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仁義禮智信」有機的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顯得更為必要,當然有存在的意義。
-
「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評估與現代轉換
【摘要】「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儒家道德體系的代表,塑造了中國文化的獨有特徵以及中華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它有著其它思想難以比擬的積極性、文明性和進步性,但同時存在著消極、保守以及落後的元素。所以,有必要對「仁義禮智信」的內涵、價值及現代轉換進行評估和分析。
-
今天,我們怎樣借鑑「仁義禮智信」
漢以後,歷代儒家人物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需要,對「仁義禮智信」作出自己的闡釋和發揮,其具體內容不斷豐富而複雜,其中確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標準來看,斥之為「吃人」也並不過分。 儘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仁義禮智信納入學校教學內容
據3月3日中國青年報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參與制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首席專家李漢秋在今年兩會上發言,建議教育部門將「仁義禮智信」納入教學內容,他表示「拋棄傳統文化是逆潮流的,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 李漢秋的發言在網絡上披露後,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你認為現在社會道德現狀是否下滑?我國的教育中缺乏什麼?
-
金庸武俠世界之中的「仁義禮智信」,都有何具體表現?
董仲舒:「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紅塵闖江湖》系列第12篇武俠小說,是我國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身懷絕技的豪俠義士為主人公,講的是「江湖」之中的快意恩仇,因此對於民眾有極大的吸引力。再具體到儒教文化的基礎教義,創始人孔子列舉的是「仁義禮」,亞聖孟子又加了一個「智」,而提出「獨尊儒術」的大儒董仲舒再加了一個「信」字,合起來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簡稱五常。《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解釋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理解根據大中論孟,仁義禮智信有很多擴大版本的解釋,當然如果要問本來的意義的話,儒家其實是人乘宗教,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這就是其本來意義。這就是佛法的投人五戒。
-
為什麼說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最核心的價值觀。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他的著眼點和立足點都是人,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教人如何做人,做君子做聖賢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學說就是人學,就是倫理學,就是教人如何成聖的學說。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信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信的小故事,話說東漢年間有個衣叫張勳的秀才在趕考途中就了一個叫範式的商人,兩人因此結為兄弟,並約定在明年的重陽再次相聚,然而到了第二年約定之日張勳左等右等知道太陽快下山了衣媒見到範式,張母知道後就勸張勳不要等了,張勳卻說範兄是守信用重義氣之人怎會失約?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五條屏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何謂仁?仁者,仁義也。
-
仁義禮智信是我們的共同家風
仁義禮智信是我們的共同家風 發表時間:2014-04-10 來源:赤峰文明網仔細品味這四句話,意味深長,這裡既有五常,又有八德。既有振奮精神,開闢道路,不怕困難,不怕險阻之意,又有互相尊重,莫忘舊情,共同團結,志同道合的理念。被稱為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的林則徐,雖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於職守。為了勉勵後輩兒孫,他親手撰寫了「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的家訓。
-
體悟:超越仁義禮智信,學習人生新三觀
不論是今天的結婚先買房、婆媳矛盾、照顧老人,都體現了我們忠孝的基因。更有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大家可以看到,可惜人類從種田走到了工廠,再到了機房,我們的思想卻仍停留在農耕時代,尚未創新出民族特色的思想。這樣的趨勢,在清末落後挨打,民國軍閥爭霸。新時期,需要提出適合資訊時代的民族之思想。
-
崇州懷遠鎮林氏家族:謹記「忠孝仁義禮智信」
林氏一族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為家族的家訓家規林氏家規國法當守 家規當遵 師尊當敬交友當正 處世當明 業當勤儉族誼當敦 嫁娶當慎 教子有方林氏一族以「忠孝仁義禮智信」作為家族的家訓家規,教育子孫後代重誠信、講道德、守紀律、有愛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大批敬老尊賢、言傳身教的優秀典型人物。12條家訓家規 彰顯誠信道德紀律愛心據記載,崇州市懷遠鎮林氏為湖南武岡林氏之後,於清朝康熙初年間由湖廣武岡州遷徙入川。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仁義禮智信,為何禮是其中的根源
仁義禮智信,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人們互相遵守的信條。人無信而不立,商無誠而必敗。在這五種信條中,禮是人們最先開始所遵從的。因為禮,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有了保障,各種秩序可以繼續推廣。今天小編將要講述的就是禮在歷史中的發展。
-
重讀三字經中的仁義禮智信,讓人受益匪淺
、《三字經》: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無論從孔子開始,經歷了幾千年,也無論後人出了多少各家的論述,其核心就這五個字。而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仁義二字。中國古代始終看重生命,以仁義為本。
-
山海經記載了一種身上有「仁義禮智信」花紋的大鳥,你肯定認識
其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動物,它的身上竟然有五個字,而且大家都聽說過,究竟是什麼呢?據《山海經》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皇。」鳳凰,也作「鳳皇」,大家熟知的古代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其實不然,《山海經》曰:有五彩鳥三名,分別是皇鳥、鸞鳥、鳳鳥。鳳就是鳳鳥,凰則就是皇鳥。
-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文/君君的小說故事世界 圖/網絡儒家思想確實倡導仁義禮智信,但沒有忽視人的天性,更不是扭曲。為什麼這麼說?1、傳統儒家思想偏於中道,中庸之道,認為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天天蠅營狗苟,人有天性,自私也是其一,但倡導君子做事,合乎情理。2、孔子就倡導君子有為己之心,小人有為人之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說君子有努力提高自己修為的心,小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獲得別人回報。
-
仁義禮智信,中國古代有一個皇帝獨佔兩字,對手也敬重他的為人
在中國的古代,人們推崇仁義禮智信的品德,而五種品德能夠全部擁有的,只能是遠古時期的聖王,也才能被人們尊稱為聖人。無數的文史資料之中,都證明了能坐上皇帝的寶座,需要擁有冷酷之心和深沉的情感。有的時候為了成就大業,皇帝還需要拋棄親情。在宋代就有一個皇帝,他用仁義二字對待百姓和官員,並詮釋了自己,他就是趙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