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旅遊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新興旅遊方式。昨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郵輪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對郵輪旅遊、母港基礎建設、旅遊休閒服務相關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全景式展示國內郵輪業發展現狀和前景。數據顯示,2018年,13個郵輪港出入境旅客488.67萬人次,廣州港南沙國際郵輪碼頭接待出入境遊客48.12萬人次,佔比近1/10。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上海天津和廣州去年遊客量前三
去年9月,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制定出臺《關於促進我國郵輪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郵輪市場將成為全球最具活力市場之一,郵輪旅客年運輸量達到1400萬人次,郵輪自主設計建造和郵輪船隊發展取得突破,體系完善、效率顯著的郵輪產業鏈基本形成,郵輪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城市轉型、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人民消費的支撐力和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天津和廣州郵輪接待出入境遊客量位居前三位。2016年~2018年,廣州港南沙國際郵輪碼頭運營出入境郵輪320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121.07萬人次,連續三年位居第三,成為我國東南亞航線最多的郵輪港口。
主要郵輪母港:均可接待世界最大的22.5萬噸級郵輪
《報告》選取國內主要郵輪母港進行指標分析,分別為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廈門國際郵輪母港和深圳太子灣郵輪母港。主要郵輪母港建設郵輪泊位2至4個,各主要郵輪母港均可接待世界最大的22.5萬噸級郵輪。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泊位岸線長度最長,達1600米。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將於17日開港運營)總規劃岸線1600米。各主要郵輪母港的泊位岸線工程規劃均超過1000米。
粵港澳大灣區郵輪市場
隨著深圳、廣州郵輪母港先後投入使用,依託華南及腹地廣闊的客源市場支撐,廣、深郵輪旅遊市場呈較強增長勢頭。廣州大力開闢「銀髮團體」與「家庭團體」市場,錯位發展豐富完善郵輪消費市場;深圳力推商務會議郵輪產品,吸引「公司團體」。
郵輪航線:產品豐富航線類型多樣
多樣化的郵輪航線是郵輪母港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香港郵輪產品豐富,航線類型多樣。郵輪以香港啟德碼頭為母港始發,目的地以東亞和東南亞的旅遊勝地為主,航行天數多為10天至15天。有別於廣州與深圳,香港郵輪航線的國際化程度較高,航行目的地遍及各大洲。國際郵輪公司於香港開設有前往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國際航線,航行天數在18至56天間。無目的地「公海郵輪」旅遊線路也是香港郵輪母港航線產品的特色。
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和深圳太子灣郵輪母港的航線主要以前往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航線為主。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地郵輪旅遊客源市場部分疊加,需推動協同創新發展。
交通網絡:區位優勢明顯
香港擁有發達海陸空交通網絡,香港機場國際航線豐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可免籤入境。面向內地,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廣深港高速鐵路通車,香港往返內地城市的時間將會縮減,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通達度和便捷度大幅提升。
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的區位優勢明顯,以南沙為中心,周圍60公裡半徑內有14個大中城市,腹地廣闊。周邊匯集廣深港高鐵、京港澳高速、珠三角南環高速、佛莞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一小時車程可達廣州市區及珠三角其他主要城市,半個多小時可達廣州南站。
腹地城市:客源市場潛力大
2019年2月份數據顯示,中國郵輪出入境遊客量為29.6萬人次。粵港澳大灣區郵輪旅遊業逆勢保持增長,2018年郵輪旅客出入境接待量達174.06萬人次,同比上升16.34%。粵港澳郵輪業在繼續擴大、經營好粵港澳大灣區郵輪市場外,充分挖掘毗鄰腹地省份客源市場潛力大。
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和雲南這十省(市、自治區)直接或間接地與珠江流域的經濟流向和文化相關,且在資源、產業和市場等方面有較強的互補性,是粵港澳郵輪旅遊的重要潛在市場。《報告》將此十省(市、自治區)簡稱為「腹地省(市、自治區)」,「腹地省(市、自治區)」主要城市稱為「腹地城市」。
以交通為例。腹地城市乘坐高鐵到廣州時間不超5小時,形成「四小時經濟生活圈」。腹地城市中南寧、桂林、南昌、宜春、長沙、株洲、湘潭、衡陽、武漢、廈門、泉州這11座城市與廣州形成高鐵「四小時經濟生活圈」。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開通,為「郵輪+」帶來新機遇。未來可推出「郵輪+高鐵」「郵輪+飛機」等多種休閒旅行出行方式。
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範明俐、黃曉聰、趙芸萱、鄭曉雲、張培傑、陳杰對此文亦有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