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海氣象觀測網絡初具服務保障能力
巡檢西沙航標,保障航路通行。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近日啟動2015西沙水域航標巡檢工作,該中心所屬大型航標船「海巡171」船滿載巡檢設備及專業技術人員,從廣州侖頭航測基地起航,開赴三沙永興島,開展為期15天的西沙水域例行航標維護巡檢工作。本次巡檢還組織技術骨幹對西沙水域七連嶼等島礁進行勘察,調研了解船舶航行水域導助航設施建設需求。
左圖:5月9日,「海巡171」船抵達西沙永興島。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據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19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南海區域已逐步建立多種觀測設備、手段相結合的氣象觀測網絡,初步具備對我國南海區域關鍵天氣氣候要素的觀測和服務保障能力。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南海區域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該區域海洋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防禦颱風等氣象災害,保障漁業、交通安全責任重大。中國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WMO)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過去66年(1949-2014年)的氣象數據表明,影響南海區域的颱風共有659個,平均每年約有10個颱風影響南海。南海區域作為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一直是氣象觀測預報服務的重點區域。
據了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1987年,UNESCO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政府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測站。近年來,根據防災減災和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島嶼建成了數十套自動氣象站、雷電監測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點氣象設施,提供了更加完整、質量更高的氣象觀測資料。
截至目前,氣象部門已開展南海區域精細化海洋氣象預報業務,及時向6000多艘船舶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先後建成兩個海洋氣象廣播電臺,每天播報預報預警信息10餘次,遇有颱風等災害性天氣會增加廣播時次,可為整個南海區域漁業生產及海上作業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南海海上生產活動和交通運輸不斷發展,海洋氣象服務保障需求日益增加,南海海洋氣象設施仍顯不足,大片海區氣象觀測幾乎是空白,亟待進一步加強氣象設施建設。中國氣象局將繼續開展在南海區域的氣象觀測設施建設工作,通過構建岸基、海基、空基、天基一體化的南海海洋氣象觀測和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海洋氣象保障能力。
訪談
提升南海氣象觀測能力刻不容緩
南海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氣象災害頻發,對漁業、交通和海上石油勘探等活動影響重大。為該區域防災減災、資源開發等保駕護航,履行國際義務,氣象部門責無旁貸。就我國在南海區域的氣象設施建設等話題,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
記者:南海區域的氣候條件有何顯著特點?
丁一匯:我國南海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溫高、溫差小;年降雨量充沛,時空分布不均,是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從全球來看,南海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對該區域的天氣氣候也非常關注,在這裡建立了全球氣象資料交換站。中國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WMO)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記者:為何要儘快提升南海區域氣象預測預報能力?
丁一匯:南海區域災害性天氣頻發,源於或通過南海的天氣系統常常給沿海地區帶來災害性天氣。登陸南海沿岸的颱風佔全國登陸颱風的80%以上,其中36%的颱風源於南海區域。同時,這裡也是南海季風爆發的關鍵區,南海季風的爆發標誌著中國和東亞雨季的來臨。面對這樣的氣候條件,加強觀測能力建設,無疑能更好地獲取南海區域觀測資料,掌握更加完整的氣象信息,大大提高這一區域及其影響區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準確度。
記者:加強南海氣象設施建設對應對氣候變化有何重要意義?
丁一匯:南海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災害以及海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南海海面溫度的變化影響著颱風強度。隨著全球變暖,南海夏季風爆發日期明顯提前,影響我國降水及分布。通過加強南海氣象觀測預報服務能力建設,獲取基礎觀測資料,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基礎性工作,有助於我們科學認識大氣海洋狀態和準確把握海洋天氣氣候演變規律。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南海季風試驗」的具體情況和成果?
丁一匯:「南海季風試驗」從1994年開始籌備,是首次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和主持的大氣與海洋綜合觀測試驗。當時,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我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科學家都參加了試驗和研究。試驗歷時5年,我們在南海及周邊區域開展了大型的地面、探空等加密觀測以及海洋浮標、科學考察船等特殊觀測項目,獲得大量南海季風爆發及演變、中尺度對流系統及海洋的觀測資料,為南海季風及東亞季風研究提供了數據。這些資料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記者:目前我國南海的氣象觀測能力怎樣?您有何建議?
丁一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近年來,根據防災減災和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島嶼建成了數十套自動氣象站、雷電監測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點氣象設施。近期,還籌備在南海區域進行飛機下投探空和海洋氣象浮標等觀測試驗,用以支持世界氣象組織在颱風領域的科學研究。但面對南海海上生產活動和交通運輸不斷發展的需求,南海海洋氣象設施仍顯不足。我認為南海海基氣象觀測應以填補重點區域監測空白為主,岸基氣象觀測應以優化、補充現有的觀測能力為主,中遠海空基觀測能力也應相應提升,強化海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
(據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