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氣象觀測網絡初具服務保障能力

2020-12-26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南海氣象觀測網絡初具服務保障能力

  巡檢西沙航標,保障航路通行。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近日啟動2015西沙水域航標巡檢工作,該中心所屬大型航標船「海巡171」船滿載巡檢設備及專業技術人員,從廣州侖頭航測基地起航,開赴三沙永興島,開展為期15天的西沙水域例行航標維護巡檢工作。本次巡檢還組織技術骨幹對西沙水域七連嶼等島礁進行勘察,調研了解船舶航行水域導助航設施建設需求。

  左圖:5月9日,「海巡171」船抵達西沙永興島。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據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19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南海區域已逐步建立多種觀測設備、手段相結合的氣象觀測網絡,初步具備對我國南海區域關鍵天氣氣候要素的觀測和服務保障能力。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南海區域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該區域海洋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防禦颱風等氣象災害,保障漁業、交通安全責任重大。中國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WMO)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過去66年(1949-2014年)的氣象數據表明,影響南海區域的颱風共有659個,平均每年約有10個颱風影響南海。南海區域作為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一直是氣象觀測預報服務的重點區域。

  據了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1987年,UNESCO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政府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測站。近年來,根據防災減災和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島嶼建成了數十套自動氣象站、雷電監測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點氣象設施,提供了更加完整、質量更高的氣象觀測資料。

  截至目前,氣象部門已開展南海區域精細化海洋氣象預報業務,及時向6000多艘船舶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先後建成兩個海洋氣象廣播電臺,每天播報預報預警信息10餘次,遇有颱風等災害性天氣會增加廣播時次,可為整個南海區域漁業生產及海上作業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南海海上生產活動和交通運輸不斷發展,海洋氣象服務保障需求日益增加,南海海洋氣象設施仍顯不足,大片海區氣象觀測幾乎是空白,亟待進一步加強氣象設施建設。中國氣象局將繼續開展在南海區域的氣象觀測設施建設工作,通過構建岸基、海基、空基、天基一體化的南海海洋氣象觀測和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海洋氣象保障能力。

  訪談

  提升南海氣象觀測能力刻不容緩

  南海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氣象災害頻發,對漁業、交通和海上石油勘探等活動影響重大。為該區域防災減災、資源開發等保駕護航,履行國際義務,氣象部門責無旁貸。就我國在南海區域的氣象設施建設等話題,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

  記者:南海區域的氣候條件有何顯著特點?

  丁一匯:我國南海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溫高、溫差小;年降雨量充沛,時空分布不均,是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從全球來看,南海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對該區域的天氣氣候也非常關注,在這裡建立了全球氣象資料交換站。中國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WMO)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記者:為何要儘快提升南海區域氣象預測預報能力?

  丁一匯:南海區域災害性天氣頻發,源於或通過南海的天氣系統常常給沿海地區帶來災害性天氣。登陸南海沿岸的颱風佔全國登陸颱風的80%以上,其中36%的颱風源於南海區域。同時,這裡也是南海季風爆發的關鍵區,南海季風的爆發標誌著中國和東亞雨季的來臨。面對這樣的氣候條件,加強觀測能力建設,無疑能更好地獲取南海區域觀測資料,掌握更加完整的氣象信息,大大提高這一區域及其影響區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準確度。

  記者:加強南海氣象設施建設對應對氣候變化有何重要意義?

  丁一匯:南海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災害以及海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南海海面溫度的變化影響著颱風強度。隨著全球變暖,南海夏季風爆發日期明顯提前,影響我國降水及分布。通過加強南海氣象觀測預報服務能力建設,獲取基礎觀測資料,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基礎性工作,有助於我們科學認識大氣海洋狀態和準確把握海洋天氣氣候演變規律。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南海季風試驗」的具體情況和成果?

  丁一匯:「南海季風試驗」從1994年開始籌備,是首次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和主持的大氣與海洋綜合觀測試驗。當時,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我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科學家都參加了試驗和研究。試驗歷時5年,我們在南海及周邊區域開展了大型的地面、探空等加密觀測以及海洋浮標、科學考察船等特殊觀測項目,獲得大量南海季風爆發及演變、中尺度對流系統及海洋的觀測資料,為南海季風及東亞季風研究提供了數據。這些資料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記者:目前我國南海的氣象觀測能力怎樣?您有何建議?

  丁一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近年來,根據防災減災和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島嶼建成了數十套自動氣象站、雷電監測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點氣象設施。近期,還籌備在南海區域進行飛機下投探空和海洋氣象浮標等觀測試驗,用以支持世界氣象組織在颱風領域的科學研究。但面對南海海上生產活動和交通運輸不斷發展的需求,南海海洋氣象設施仍顯不足。我認為南海海基氣象觀測應以填補重點區域監測空白為主,岸基氣象觀測應以優化、補充現有的觀測能力為主,中遠海空基觀測能力也應相應提升,強化海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

  (據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海南省氣象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依託科學技術,著力完善針對南海的廣播、電視、網站、北鬥衛星導航船載終端等氣象服務手段,擴大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創新合作機制,氣象服務惠及南海海域航線和周邊國家,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各領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 冬奧氣象服務保障基本具備實戰能力
    12月16日,記者從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氣象中心獲悉,目前「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預報服務系統已建成,冬奧氣象服務保障已基本具備實戰能力。
  • ——南京青奧會開幕式氣象保障服務紀實
    據江蘇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翟武全介紹,「智慧氣象」就是指發揚青奧會「分享青春,共築未來」的理念,以現代氣象科技為支撐,發揮青年氣象團隊的聰明才智,向全世界青少年展現中國智能氣象的尖端科技;而「精緻服務」,則是指運用電視、電臺、報紙等傳統平臺和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新型媒體,實現各類綜合氣象探測信息、精細化氣象預報信息和專業專項氣象服務信息的實時發布,為青奧會提供精細、動態、準確、高效的氣象服務。
  • 海南省將加強西沙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建設
    新華社海口1月14日電(夏冠男、馬超)記者從海南省氣象局獲悉,2011年海南天氣綜合觀測系統建設紮實推進。其中,西沙天氣雷達完成業務驗收測試,西沙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建設將逐步進行。    據海南省氣象局局長王春乙介紹,建設西沙天氣雷達的主要目的在於對南海中部天氣的監測。
  • 華山:氣象旅遊攜手提升景區氣象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廉沫 武維剛報導 日前,陝西省華山氣象站與華山太華索道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進一步促進氣象、旅遊部門開展信息共享和技術合作,為華山景區和廣大遊客提供更優質的氣象服務。
  • 是時候「揭秘」氣象觀測工作的最新magic了
    提升風雲衛星全球觀測能力助力「一帶一路」氣象服務「十三五」以來,風雲氣象衛星觀測能力顯著提高,觀測布局進一步優化,觀測系統集約化、自動化水平明顯提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對風雲衛星國際服務做出的重要指示,依照中國氣象局「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的戰略布局,圍繞「一帶一路」氣象服務需求,大力加強風雲衛星全球觀測業務能力建設,逐步完善「一帶一路」服務和保障機制,積極推進風雲衛星「一帶一路」衛星遙感國際應用和服務,提升了我國氣象事業的國際影響力,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有力支撐。
  • 碧波萬頃處,起網攬風雲——氣象護衛南海安瀾走筆
    正如桅杆的堅固程度關係著船舶能否順利航行一樣,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智慧型……經過數十年的編織,為有效提升「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國家和地區防災減災能力,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海南氣象部門從觀測、預報到預警發布,織就了泛南海區域氣象服務「一張網」。
  • 海南自貿區啟動建設一年來 氣象服務交上高質量答卷
    在隨後的2019年春節,新設備成為保障瓊州海峽通航調度的一招「先手棋」。  破解瓊州海峽大霧監測預報難題只是海南氣象著力服務保障發展的一個縮影。大氣成分觀測系統已覆蓋全省,海南省氣象局與省生態環境廳加強大氣信息共享,聯合開展空氣品質預報,加強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的環境空氣品質保障工作。通過與省林業局共享78個林業監測站資料,海南省氣象局製作的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空間解析度可達1公裡。  同時,海南省氣象部門拓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為生態修復工程和生態蓄水提供服務保障。
  • 中國氣象局與招商局集團合作提升全球觀測預報服務能力
    12月19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該局與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氣象觀測、氣象預報和服務、智慧氣象等三個領域深化合作,提高海洋氣象業務服務能力,逐步提升以「一帶一路」沿線為重點區域的全球觀測預報服務能力。
  • ——盤點我國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保障的科技支撐
    北京奧運會:照亮氣象科技新徵程  北京奧運會提供了一個機遇,讓氣象事業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讓氣象工作者能更集中地開展科技難題的攻關、更快地提升預報能力。  為奧運會而在北京及其鄰近地區建立的較為密集的氣象探測網,在奧運會結束後一直運行,其業務觀測要素及數據也在不斷豐富。
  • 瑞安建成海洋溫鹽觀測站:記錄海洋氣象 服務北麂漁民
    這是瑞安市氣象站通過海洋溫鹽觀測站對北麂海洋氣溫的實時監測數據。  隨著北麂全域旅遊開發快速推進,瑞安氣象局為提高海洋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提升北麂海域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預測預警能力,在北麂島八字門黃魚養殖基地建設了一個海洋溫鹽觀測站,該觀測站日前投入運行,為北麂漁民提供專業氣象服務。
  • 美麗瓊州 氣象護航
    70年前,百廢待興,篳路藍縷;7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國氣象局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海南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氣象預報預警業務能力穩步提升,氣象服務效益日益顯著,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
  • 三沙:把脈南海風雲 服務島礁前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編者按:在西沙群島祖國領土最大的島嶼——永興島上,矗立著一座高高的氣象都卜勒雷達塔。這裡駐守著一群氣象人,把脈南海風雲,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南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氣象保障。
  • 海南553個氣象站覆蓋陸海空天 氣象立體觀測網成形
    對此,我省氣象部門主動謀劃、積極作為,圍繞「智慧氣象」和「精準監測」發展目標,以大數據云平臺和國家氣候觀象臺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化海南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地面觀測自動化工作機制,加快推進觀測系統裝備保障社會化工作機制。
  • ——臺灣海峽防災減災及航運氣象服務保障紀實
    董熔介紹道:「『海峽氣象』科研以海峽地區災害性天氣和福建特色農業氣象為主,突出省部共建、兩岸合作,建立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發揮地緣優勢,調動各種資源,大力推動兩岸氣象科技交流,通過科研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開展海峽氣象研究,提高海峽氣象的服務能力。」
  • ...可視化 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優化 大幅提升海南省局海洋氣象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胡玉蓉 記者符曉虹報導日前,記者從海南省氣象局獲悉,北鬥船載終端可視化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在海南氣象部門的不斷優化下,目前可向全省6000多艘漁船持續提供公益性海洋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極大解決了海上通信手段匱乏、信息接收困難等問題,成為出海漁民特別是遠洋漁船獲取天氣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 中國時刻 氣象「閱兵」——國慶大閱兵氣象保障服務實錄
    這一刻,人民子弟兵正步走在天安門廣場,展現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豐功偉業;這一刻,有一支特殊的「隊伍」——中國氣象人,在廣場內外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接受祖國與人民的檢閱,用完美優質的氣象保障服務向共和國致敬!
  • 古都得意世園景 世園得益氣象心——寫在世園會閉幕式氣象保障服務...
    10月22日21時30分,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中國氣象局副局長、2011西安世園會氣象服務工作協調指導小組組長矯梅燕通過視頻,向世園會氣象保障圓滿完成表示熱烈祝賀!賀信中赫然寫道:「世園會,成為全國又一個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成功的範例。」——這是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的高度肯定!  「世園會是一個機遇,一個平臺,一個提升能力的實踐過程,更是一個考驗。」
  • 氣象要為海洋經濟發展服務
    對此,我國氣象部門在不斷提高氣象現代化水平、增強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的基礎上,緊緊跟蹤海上經濟活動的需要,不斷完善服務手段,擴大服務信息,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海上活動安全作出了貢獻。為了加強海洋氣象觀測和服務,氣象部門不斷建設和完善觀測服務網。
  • 陝西白水:開展果樹物候期觀測做好氣象服務
    農氣服務人員正在對果樹萌芽狀態進行觀測。  農氣服務人員正在測定蘋果園土壤墒情。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雷軍奇報導 3月28日,陝西省白水縣氣象局農氣服務人員深入堯禾鎮蘋果示範園,開展果樹物候期氣象觀測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