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皮包公司居然偽造了7個國家的貿易合同,向洛陽銀行騙貸了將近1.3億元!這件事情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銀行為何頻發騙貸案件?這不禁讓很多人深思。先不說是否是因為現在騙子的手段越來越高明或者是因為銀行內部的原因,現在的銀行審核和風控已經變得如此「不靠譜」了嗎?銀行的管理是否存在著漏洞呢?
這件案件要追溯到2014年,從2014年開始,以艾友澤為首的幾個人就一直使用一家出資2萬元買來的代辦公司向洛陽銀行「借貸」。據悉,艾友澤等人在2012年的時候,從一家中介機構裡,花費2萬元買來一家公司,名叫「河南哈迪進出口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標榜著自己的具體工作是進出口的貿易業務,但是其實這就是一家貸款平臺,並不是什麼所謂的「正經公司」。
2014年開始,艾友澤等人通過偽造虛假的合同,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和報關材料等,以著要進出口商品為由向洛陽銀行「借貸」。期間,洛陽銀行有要求過追加抵押物,而艾友澤等人卻以著借款融資為誘餌,向福建竹天下公司獲取了抵押物,這件抵押物評估價值約為2億元人民幣。向洛陽銀行提供的偽造材料中,有著7個國家的造假合同,而且這些人出具的發送貨物出口信用保險單據還是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的。之後,洛陽銀行就將2063萬美元(約為1.26億元)分成了四次,發送到了「河南哈迪進出口有限公司」。對,就是這樣簡單的操作,偽造好相關的文書就可以騙到上億貸款!
艾友澤等人收到洛陽銀行打入的貸款之後,立即在中信保網上系統勾選了國外客戶已經付款的選項。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中信保公司可以免除保證責任。之後,艾友澤手下的人又利用了網銀遠程操控將這筆貸款用於歸還他人價款以及其他的銀行貸款。最後,再將這筆剩下的貸款轉入了相關聯的公司帳戶。總之,全部流程下來,洛陽銀行提供給艾友澤的這筆上億的貸款,沒有任何資金用在這些人所說的國際進出口貿易上。
這群人的造假手段,技術和方式雖然有著高明之處,但是這個詐騙的過程其實還是沒有什麼新花樣,都是一些常用的詐騙伎倆。至此,洛陽銀行的監管關口被人們說成是「形同虛設」,不然就不會將1.26億元的龐大資金送進了非法分子的口袋裡。其實這樣一筆大額的貸款,還是涉及到進出口的業務,銀行只要去海關或者通過相關的部門對貸款人的資料進行核實,就可以找到很多的破綻。不少網友在了解這件事情之後,也曾大膽的猜測:「是不是銀行內部與騙子勾結了呢?」,其實不要覺得這種行為不會發生,因為銀行內部勾結而貸款給外面一些明面上標著「正經營業」,但是私下貸款的事情是經常性的發生。
最後,法院將「騙貸人」全部抓捕歸案,最高的判處有期徒刑6年,罰款15萬元的處罰,最少的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款6萬元的處罰……對於這種對方提供了虛假材料,銀行就「閃綠燈」,最終導致銀行受騙的事情,其實不在少數。防範金融風險,對貸款做出科學,理性的評估,是現在很多金融機構都要做到的。只要風險可控,那麼「騙貸」的事情就會大大的減少。
內外勾結導致的騙貸案雖然很多,但是也不能將所有案件都歸於這類。不過,發生這樣的事情,還是足以讓很多銀行引以為鑑。這樣一筆財務漏洞,如何無法彌補上去,那麼銀行是不是就要自行承擔呢?不管怎麼樣,這裡還是非常疑惑:如今金融機構的自我保護意識難道已經那麼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