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會受到書寫工具、材料、習慣以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今天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已不再是如甲骨文一般單純的象形文字,而從象形性的書寫到抽象的筆畫線條,從古代漢字向現代漢字的這一巨大演變,是通過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隸變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說秦國竹簡的書寫方式大大促進了隸變的進程。
睡虎地秦簡
隸變主要發生於竹簡書寫之中是因為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主要書寫材料為簡牘,也即竹簡和木牘,這其中又以竹簡為主,當時雖然也有澆鑄在青銅器上鐘鼎銘文,但只佔文字使用的很少部分,它可以反映文字的演化卻無法承擔起文字變革的任務。
睡虎地秦簡
根據出土文物和相關記載,戰國時期竹簡主要的規格為二尺四寸的長簡和一尺二寸的短簡(當時的一尺長23.1cm)。秦國竹簡以一尺二寸的短簡為主,寬度一般為0.5—0.6cm,單簡容字40字左右,與此同時,楚、魏等其他國家相同長度的竹簡容字只有20字左右,竹簡亦較秦簡為寬①。
郭店楚簡
可見秦簡將對書寫空間的利用做到了極致,並以此作為主流的書寫方式,單字書寫面積的大幅縮小,加上對書寫速度的要求,必然要求對秦國原來的篆文從上下和左右兩個方向大力壓縮簡化,隸變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篆文書寫簡之又簡最終變為隸書的過程。
石鼓文
秦國長期使用的文字是以石鼓文為代表的大篆(籀文),字體繁複而規範,但這種文字在出土的戰國晚期秦國窄小的竹簡上根本無法順利書寫,從而也不便於日常性的大量書寫交流。秦國的文字書寫出現如此重大的變化,很有可能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因為秦孝公時代的青銅器銘文中開始出現了俗體文字。
小篆
此後秦國的文字沿著兩個方向並行發展,一是仍然作為正式文字的大篆進一步規範為小篆,二是為滿足日常性大量書寫的實際需求,通過長期的隸變過程大篆一步步簡化為隸書,所以隸書又稱佐書,以其佐屬於篆書也。
①:楚簡長簡較多,規範寬度為0.9—1.0cm,長簡容字40字左右,短簡容字20字左右。另據西晉荀勖在《穆天子傳序》中所言:「以臣勖前所制定古尺度此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可知魏簡長簡容字亦為40字。由此似乎還可推知,這種規格的竹簡可能是自殷周流傳下來的古制。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註:本文為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大愚書論」潤彼玄墨,染此柔翰,文房四寶之硯
「大愚書論」知古法才能懂書法,書體演變之從隸書到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