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書論」秦國竹簡的書寫方式大大促進了隸變的進程

2020-12-18 藝術菁華

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會受到書寫工具、材料、習慣以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今天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已不再是如甲骨文一般單純的象形文字,而從象形性的書寫到抽象的筆畫線條,從古代漢字向現代漢字的這一巨大演變,是通過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隸變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說秦國竹簡的書寫方式大大促進了隸變的進程。

睡虎地秦簡

隸變主要發生於竹簡書寫之中是因為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主要書寫材料為簡牘,也即竹簡和木牘,這其中又以竹簡為主,當時雖然也有澆鑄在青銅器上鐘鼎銘文,但只佔文字使用的很少部分,它可以反映文字的演化卻無法承擔起文字變革的任務。

睡虎地秦簡

根據出土文物和相關記載,戰國時期竹簡主要的規格為二尺四寸的長簡和一尺二寸的短簡(當時的一尺長23.1cm)。秦國竹簡以一尺二寸的短簡為主,寬度一般為0.5—0.6cm,單簡容字40字左右,與此同時,楚、魏等其他國家相同長度的竹簡容字只有20字左右,竹簡亦較秦簡為寬

郭店楚簡

可見秦簡將對書寫空間的利用做到了極致,並以此作為主流的書寫方式,單字書寫面積的大幅縮小,加上對書寫速度的要求,必然要求對秦國原來的篆文從上下和左右兩個方向大力壓縮簡化,隸變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篆文書寫簡之又簡最終變為隸書的過程。

石鼓文

秦國長期使用的文字是以石鼓文為代表的大篆(籀文),字體繁複而規範,但這種文字在出土的戰國晚期秦國窄小的竹簡上根本無法順利書寫,從而也不便於日常性的大量書寫交流。秦國的文字書寫出現如此重大的變化,很有可能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因為秦孝公時代的青銅器銘文中開始出現了俗體文字。

小篆

此後秦國的文字沿著兩個方向並行發展,一是仍然作為正式文字的大篆進一步規範為小篆,二是為滿足日常性大量書寫的實際需求,通過長期的隸變過程大篆一步步簡化為隸書,所以隸書又稱佐書,以其佐屬於篆書也。

①:楚簡長簡較多,規範寬度為0.9—1.0cm,長簡容字40字左右,短簡容字20字左右。另據西晉荀勖在《穆天子傳序》中所言:「以臣勖前所制定古尺度此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可知魏簡長簡容字亦為40字。由此似乎還可推知,這種規格的竹簡可能是自殷周流傳下來的古制。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註:本文為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大愚書論」潤彼玄墨,染此柔翰,文房四寶之硯

「大愚書論」知古法才能懂書法,書體演變之從隸書到行書

相關焦點

  • 「大愚書論」舉例說明隸變的兩種主要形式
    之所以舉出這個例子,除了為說明筆順的變化可以在不減少筆畫的情況下提升書寫速度,也是因這種變化是可以同時出現在秦國與東方六國的文字之中的,即只要使用毛筆追求書寫速度,都會出現這種書寫性的簡化趨勢,草書便是這種趨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但隸變的本質特徵卻是對筆畫的深度簡化,下面我們再來看隸變中對筆畫的簡化。
  • 「大愚書論」為什麼說古無大字
    平復帖西昌《孝經義》殘片可以說簡牘書寫在各個方面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書寫文化,比如書寫從上到下,竹簡從右向左編排,文稱篇,書稱冊,除此之外還影響著初期紙張的大小形制,西晉時期的《平復帖》,長23.7cm,寬20.6cm。公元5至6世紀的高昌《孝經義》寫本殘片,寬18.6cm,長25.5cm。
  • 秦古隸《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兩千多年前的文字墨跡
    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了竹簡1100餘支,字數近4萬。據專家研究,這批竹簡的書寫時間在戰國末期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年(前217年)間,是秦國和秦朝的文字墨跡,內容涉及編年體史書、秦國法律等方面。這些文字的書寫時間雖然在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整理、推廣小篆的前後,但它們是書法史上所稱的」秦古隸」,屬於戰國末期在民間和低級官吏階層興起的」隸書」。
  • 秦國古墓出土一套竹簡,專家解讀後發現,暴秦原來都是假象
    講到秦國,各位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暴虐?苛刻?無人性?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印像中,秦國全是如此的,甚至於這一印像早已不可動搖,廣為流傳了上千年,但實際上現在要提醒各位,秦國的滅亡是最冤枉的,由於秦國並不是像各位想像中的那樣暴虐,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不是各位所掌握的那種,這一切還得從湖北一千年古墓談起。
  • 隸書那些事兒「漢字書法史3」
    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史稱,隸變!這個過程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最顯著的一個變化,徹底改變了漢字的面目!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從篆書到隸書試驗,主要的變化就是這個從圖像象形變的符號化把抽象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進化?
  • 古代四藝為何偏偏是「琴棋書畫」?
    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墨翟非姓墨墨為刑徒之稱考》中曾考證「藝」的由來——最早「藝」是孔子所提倡的「六藝」,即「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是周朝時提倡貴族學習掌握的基本技藝。「儒」就是熟練掌握這「六藝」的「藝士」,也叫「術士」。
  • 正月十五鬧花「燈」
    燈的本義是人們用以照明的器具。燈給黑夜帶來了光明,從而大大延長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時間。最早是在西周時期有關於「燭」作為照明用具的記載,那時候的「燭」是一種手執的小火把。而目前所知最早的燈具是出於戰國,在戰國的墓葬中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有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豆(註:豆的本義是古代盛放肉或其它食物的器皿),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用油脂作燃料,也就是油燈。
  • 他15歲被選入宮,取得的成就,成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大人物
    造紙術的出現不論是在現代還是古代,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進一步的推動了歷史的進程。在現代,麥克.哈特將古今中外的名人對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都做了排比。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作者將蔡倫在這100位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中排名第7位,可見其對於推動歷史進程的貢獻。此書排名僅供參考,但是個人認為蔡倫對於造紙術的改進和推廣確實是居功至偉。
  • 蓋竹簡上?
    發公文自然是需要蓋印,這是我們的共識,在秦國時期也不例外,但是,在秦朝時,除了落款蓋印章之外,還有很多種的蓋印章方式。在秦朝時,雖然大家用的最多的,還是竹簡,但是一些重要的東西,都是記錄了「帛」上的。「帛」是絲織品,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可以印字,非常方便。 2、傳遞軍情的紙上。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紙上。這種紙和現在所說的紙有一定的區別,這種紙是絲絮紙。
  • 「文字文明」金岷彬:「笑」字的造字為什麼用「竹子頭」?
    由此也可以明白,為什麼隸變和楷化的「笑」字下半部不從「犬」,雖然可以笑得流出眼淚,但畢竟眼淚和哭的聯繫更緊密一些。在漢字的演變歷程裡,總的發展趨勢是用筆畫符號代替了古文字裡的線條符號,文字的象形程度減弱。而且,在漢字的隸變當中,還進行了大規模的篆體偏旁部首的歸併。
  • 誠品「書寫超試」文具展將登場:400種新奇墨水亮相
    全場自由體驗書寫工具的「Supertry書寫超試」9月4日將於誠品信義店開展!日本話題文具「九ポ堂」首度海外聯名,在日本文具展的話題活版印刷團隊「九ポ堂」聯名誠品帶來多款獨家商品:德國經典鋼筆品牌LAMY以紅與白為設計,搭配九ポ堂插畫推出LAMY safari狩獵者「星空實驗室」全球限量鋼筆禮盒;義大利Perpetua「星空聯名石墨筆」主打整支石墨筆360度都可書寫,海有展長限定的「集墨組」,內含玻璃筆、LiFE聯名集墨本、聯名帆布袋等
  •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容 睡虎地秦墓竹簡是哪個朝代收藏在哪個博物館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容 睡虎地秦墓竹簡是哪個朝代收藏在哪個博物館  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釐米,寬0.5~0.8釐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佔書
  • 「贅詞」的臺語要怎麼說?
    不過,臺語形容起這個「屎」呢,則要腦筋轉一轉才能明白,從字面到其衍生的意思,保證會有「原來是這樣!」茅塞頓開的暢快。譬如「目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指眼淚;「火屎」,照字面是火的殘留物,猜出來了嗎?是指燃燒木炭過後所留下的灰燼;「薰屎」(hun-sái)照前推論,沒錯!
  • iPadOS 14「隨手寫」功能,解放你的手指
    近日,愛範兒參加了蘋果 iPadOS 14「隨手寫」功能的媒體分享會,在這次分享會上,蘋果對 iPadOS 14 中新增的 Apple Pencil「隨手寫」功能進行了介紹。這裡,就不得不說說 iPadOS 14 中新增加的 Apple Pencil「隨手寫」功能。「隨寫」功能是 iPadOS 14 為 Apple Pencil 打造的一項全新的功能。當你在任意本欄寫,就能及時的將你的寫字轉換為輸入的本,中英文混合也沒問題。
  • 漢代竹簡出土,要用「去離子水」浸泡保護,這種水對人有害嗎?
    人類文明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文字的出現,而作為文字書寫的載體,龜甲、竹簡、紙張等,都在歷史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在考古學中,古墓遺址出土量最大也是最有價值的文物,當屬漢代竹簡。漢代是文字最輝煌的時期,從篆書到隸書的轉化,無疑令文字的書寫更加簡便明晰,同時也為後世文字著作的普及,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 英文China 真的是源自秦國嗎
    英語中的 China 以及眾多其它外語中用以稱呼中國的類似 China 的詞彙,實際上很可能來源於晉國的「晉」而非秦國的「秦」。據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研究,類似英語 China 和梵語 Cīna 這樣的對中國的稱呼,更可能是來源於與「秦」字發音類似同時還是以清輔音開頭的「晉」。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MEXPO2017「穿」金「戴」銀的「知識營銷」好在哪裡?
    知乎Live於2016年5月上線發布,主講人通過語音、圖文、視頻等實時互動方式分享自己的知識與見解給付費觀眾,為知乎用戶開啟一次前所未有的「知識獲取體驗」。  知乎的案例分享中提到,截至今年9月,已經有近5000場 Live 在知乎舉行,總參與人次近 400萬,復購率超過42%。  但這似乎不是知乎Live的全部。